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叶氏辨治胃痛,不寻常法,别出新意。《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篇载录医案丰富,充分体现了叶天士的胃痛临证心得。文章从治法及用药两方面进行探析,归纳总结出叶天士辨治胃痛之特点:治法上,从气机论治时,畅肺气以治胃,喜用杏仁、白蔻仁等;从阳虚论治时,重在通胃阳,以小半夏加茯苓汤通降胃阳以治胃,或合人参通补结合,或合附子通温结合;从营虚论治时,和营卫以治胃,以桂枝汤化裁。用药上巧用姜品,于营虚阳伤时,用煨姜;肝郁木乘或浊痰上逆时,用良姜;于阳虚痰饮时,用干姜;且妙用姜汁,为胃脘痛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叶氏医案存真》等著作中关于治疗胃脘痛的病案,总结叶天士治疗胃脘痛的特色。发现叶氏辨治胃脘痛时,着眼于全身气机升降平衡在胃脘痛发病中的作用,重视肝与胃、肺与胃之间的关系,多用疏肝和胃、降肺理气法;胃脘痛久病、重病从络病理论辨治,实证祛邪通络,虚证则补虚通络,常用辛香药和虫类药。此外,叶氏将胃阴学说运用在胃脘痛治疗中,常用滋补胃阴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关于治疗胃脘痛的病案,总结叶天士治疗胃脘痛的特色。发现叶氏辨证治疗胃脘痛时,重视肝与胃之间的关系;根据"久必入血"灵活用药;脾胃分治,通补阳明。叶氏在治疗胃脘痛上不仅继承了前人的经验,而且创立了自己的特色理论,其治疗思想对现代医家治疗胃脘痛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清代名医叶天士对治疗该病症颇有见解,擅以药物气味分治不同证型。通过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分析从气味配伍角度归纳其治胃痛四法,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研究《叶天士医案大全》中治疗胃脘痛医案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叶天士医案大全》中治疗胃脘痛的处方,录入系统平台,并利用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处方用药分析。结果:1对筛选出的治疗胃脘痛的105首处方进行分析,使用频次≥10次的药物有20味;2使用频次≥11次的常用药对有19个(支持度个数设为11),及得到药物关联规则(置信度设为0.6);3熵聚类得到的新核心药物组合14对,以及新处方7个;4以金铃子散进行方剂匹配,检索到包含金铃子散的20首处方的相似度。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总结出叶天士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为深入了解和掌握叶氏遣方用药规律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为清朝著名医家,其学术精髓主要集中在《临证指南医案》.笔者以“胃脘痛”为例,分析叶天士运用仲景学说的思路. 1 承泻心法,扬通胃法 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肝犯胃》中有一则医案:“陈(氏)宿病冲气胃痛,今饱食动怒痛发,呕吐,是肝木侵犯胃土,浊气上踞,胀痛不休,逆乱不已.变为先寒后热,烦躁,面赤,汗泄,此为厥象.厥阴肝脏之现症,显然在目.  相似文献   

7.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证治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名医叶天士,除在温病的论述及用药上有独到见地外,对内科杂证的辨治亦别有丰采,兹就《临证指南医案》中胃脘痛的辨治特点,略述点滴.  相似文献   

8.
分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暮夜(晚、夕、卧时)用药案例,总结其夜治脾胃用药规律。以法统方,将叶天士夜治脾胃法归纳为升阳健脾(温阳涩脱、建中运湿、温阳利水),健脾养营,宣补胃阳,濡养胃阴,补虚通络各法;认为夜治脾胃杂病具有重视脾胃与其他四脏及奇脉的关系、重视补虚通络、重视气味配伍等特点。探讨叶天士夜治脾胃法的用药特点,对临床治疗疑难杂症、久病痼疾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治疗温病医案病-症-中药挖掘研究,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模型,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为临床群体化治疗外感热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所有叶天士医案中症状、中药完备的温病医案,包括风温、湿温、春温、冬温、伏温、温疟等,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医案数据库,运用复杂网络社团分析方法挖掘叶天士温病医案病-症-中药间的关联共性关系,通过节点度适度过滤调节,构建叶天士温病医案病症药规律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探讨叶天士治疗温病病-症-药规律的特点及症药用药特点。结果 通过反复验证,当病-症-药模型节点度过滤点设为30时,模型的维数信息量较好的反映出病-症状-中药三者间的关联关系,以虚线连接,模型包含三层:疾病层、症状层、中药层,三层层内及层间有内在的关联度,节点度越大,在图中的节点面积就越大,模型反映的是叶天士治疗温病辨证用药主要思路,通过点击模型任一点,模型以粗大实线连接可以告知其他层对应的节点群,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社团组合,分析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规律,经过温病专家分析和讨论制定出病症药量表。结论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为中医古文献的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也为突发性传染病早期中医治疗方案快速、有效制定提供依据,有着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段富津教授辨治胃脘痛用药特点。方法:以段富津教授治疗胃脘痛586例医案为数据源,采用SPSS 12.0软件对医案进行频数、因子、聚类分析,对病机和用药特点进行探讨。结果:通过统计分析,获得142味中药、使用6335频次,提取10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得到常用药物15类。结论:段师治疗胃脘痛注重基本病机,详审病因,善用补益、行气、化湿、祛瘀等通顺之法,用药精当。  相似文献   

11.
彭飞  商丹  黄福斌 《光明中医》2011,26(12):2419-2420
叶氏治疗胃脘痛以养胃阴见长,对于胃阳盛衰在胃脘痛发病中的作用,叶氏也给予了足够了重视,今就《临证指南医案》(卷八)胃脘痛门相关医案进行分析归纳,探讨叶氏以通补胃阳法治疗胃脘痛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叶桂《临证指南医案》中胃脘痛医案分析,总结出叶氏论治胃脘痛的特点有:病因多端,斟酌虚实论治;实者通之,当究气血阴阳;虚者荣之,通补运化相合。其论治法则和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胃脘痛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对脾胃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阴阳为纲,创立了"胃阴学说",受到后世医家的关注。同时,叶天士亦重视胃腑之阳气,诊治胃阳虚医案众多,病因病机多有阳明不运、中焦失司,胃土失用、脏腑失和,胃络失守、气血失调等方面;在证治上提出通补阳明、调和脏腑、补虚通络等要法;用药则善刚柔相济,喜以薄味之品相通,对诊治脾胃系统疾病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总结侗医龙运光主任医师治疗老年性胃脘痛典型医案,探析其治疗老年性胃脘痛的用药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参考。侗医龙运光主任医师治疗老年性胃脘痛用药经验具有以下特点:以健脾为本,注重通补并用,兼以疏肝理气,通络止痛,调气以治本。  相似文献   

15.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治法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叶天士著《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治法特点。方法:列举三个方面,一是首分胃阴虚/胃阳虚而治,达胃气和顺之效;二是治肝安胃,以肝郁犯胃,肝气犯胃,肝浊犯胃所致疼痛;三是久病入络,根据病因不同,分别治之。对久瘀病深者,用虫类搜剔。结果:叶氏治胃脘痛,机圆法活,辨证准确,用药精巧,效若桴鼓,为后人所推崇。结论:叶氏治疗胃脘痛的学术思想多有独创,辨证论治,立法处方条理井然,实补东垣脾胃学说之未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6.
中医对胃痛亦称胃脘痛,包括了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窦炎,胃神经官能症等。这些病的特点,临床上共同的都有胃脘部疼痛,所以统称为胃痛。胃痛从肝论治者,临床上极为多见。检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胃脘痛”案中共计49案,其中就有16案(未包括用一、二味疏肝行气药者)是从肝论治,或肝胃同治的病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对呕吐病的认识、治疗、用药等方面的特色,并为临床辨治呕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研读《临证指南医案》呕吐篇,并结合《临证指南医案》其它篇章中叶天士的相关论述和当代医家的论述,总结了叶天士辨治呕吐的特色。叶氏认为肝木在呕吐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并提出冲脉致吐的观点,临床治疗上,善辨虚实,重视阳气,治疗方法包括暖肝通厥法、苦降辛通法、清上焦以解中焦法、平冲止吐法、通理胃阳法、开泄浊闭法、养阴熄风止吐法,遣方经时兼蓄,用药灵活擅加减,同时亦重视日常调护。  相似文献   

18.
《临证指南医案》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辨治胃脘痛之经验。辨证当首辨虚实,再辨寒热、辨气血、辨燥湿、辨病邪,再根据证型立法选方。通过对本书的研读,笔者对叶氏治疗胃脘痛之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并举例分析典型医案,以求充分展示叶氏之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对反酸一症的辨治特色。方法:通过整理《临证指南医案》中与反酸相关的医案,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角度分析叶天士对反酸的辨治特色。结果:32则医案纳入研究,涉及21个篇章,应用频次最多的药物为茯苓、半夏、人参,叶天士将反酸的病机概括为脾胃虚弱及肝胃不和,治疗以健脾化痰的六君子汤为主方,辅以柔肝解郁之白芍、乌梅;苦寒降火之黄连、栀子等。结论:叶天士治疗反酸采用健运脾胃、调和肝胃法,辨其病因之主次先后,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20.
胃病从肝论治 ,历代医家多有论述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案共计 4 9案 ,其中有 1 6案是从肝论治或肝胃同治的病例。叶天士说 :“肝为起病之源 ,胃为转变之所” ,“肝脏厥气乘胃入膈” ,“厥阴顺乘阳明 ,胃土久伤 ,肝木愈横” ,“厥阴之气上干 ,阳明之气失降”。现代医家刘渡舟也指出 :“肝胃之气 ,本又相通” ,一脏不和 ,则两脏皆病 ,说明肝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病理联系。现代医家黄一峰治疗胃脘痛 ,以通调气机为纲 ,他认为胃气失于通降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气滞又可以导致食积、痰湿、郁火、瘀血、伤阴等病理变化 ,使之久痛难愈。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