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微胶囊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高渗透压胁迫,可造成细胞生长代谢减慢,为改善微囊化肝细胞的生长,尝试应用抗渗透压胁迫物质牛磺酸,观察其对微囊化肝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实验于2006-07/08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医学材料工程实验室完成.将HepG2细胞悬液(非微囊化细胞)和微囊化HepG2分别接种于牛磺酸浓度为0,0.6,0.8和1.2 mmol/L的MEM培养液中,在37 ℃体积分数为0.05的CO2中培养.MTT法测定非微囊化和微囊化HepG2细胞的生长活性,相差显微镜观察囊内细胞生长状态.结果:①非微囊化HepG2细胞:0.6,0.8和1.2 mmol/L的牛磺酸对其生长无影响,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5).②微囊化HepG2细胞:0.6,0.8 mmol/L牛磺酸对微囊化肝细胞的生长亦无影响(P > 0.05);但1.2 mmol/L牛磺酸可以显著改善微囊化肝细胞的生长,其吸光度值高于0 mmol/L牛磺酸组(P < 0.05),并促进细胞的聚集.结论:1.2 mmol/L牛磺酸可以改善微囊化肝细胞的生长并抵制微囊内的高渗透压胁迫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微囊包裹猪原代肝细胞并进行普通培养,观察肝细胞形态变化过程。方法 在含其他因子而不含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光镜下观察培养过程中肝细胞形态变化,检测不同时期培养上清中白蛋白及尿素含量。结果 在RPMI-1640(不含小牛血清)培养基中普通培养,微囊肝细胞可较长期存活,分泌合成功能较非微囊肝细胞好。结论 微囊材料可制备微囊化猪原代肝细胞,并进行体外短期培养,与游离肝细胞比较具有更好分泌合成功能。  相似文献   

3.
背景:微胶囊是一种有效的免疫隔离工具,低温冷冻方便了微囊的保存与运输,有利于微囊化技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目的:综述微囊低温保存技术中微囊低温保存特点、不同保存方法优缺点、研究方法及微囊低温保存实验现状。方法:检索1980/2010 PubMed数据库,1991/2010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有关微囊低温保存研究,低温保存工艺理论及专用仪器,微囊低温保存技术医学应用的文献。结果与结论:微囊化细胞在低温保存过程中的损伤特点与细胞、组织有很大不同。微囊相对较大的尺寸与复杂的囊壁半透膜结构,使得微囊结构与囊内细胞更容易受到溶质损伤与冰晶损伤,因此不能简单套用单细胞悬液的低温保存方案。慢速冷却法与玻璃化法是两种常见的微囊化细胞低温保存方法,各有利弊。微囊化细胞低温保存技术尚未成熟,在开发新型微囊低温保存设备,优化设计微囊低温保存方案的同时,需进一步加强对微囊冻存机制更深层次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分离技术日趋成熟,肝细胞移植成为较热门的研究领域,但供体短缺和免疫排斥反应,制约了其广泛应用.肝细胞微囊化有助于为肝细胞移植的推广应用提供大量的具有高度活性和良好功能的肝细胞.文章就肝细胞微囊化技术及其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肝细胞大规模、高活性体外培养及长期冻存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背景:微胶囊是一种有效的免疫隔离工具,低温冷冻方便了微囊的保存与运输,有利于微囊化技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目的:综述微囊低温保存技术中微囊低温保存特点、不同保存方法优缺点、研究方法及微囊低温保存实验现状。方法:检索1980/2010 PubMed数据库,1991/2010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有关微囊低温保存研究,低温保存工艺理论及专用仪器,微囊低温保存技术医学应用的文献。结果与结论:微囊化细胞在低温保存过程中的损伤特点与细胞、组织有很大不同。微囊相对较大的尺寸与复杂的囊壁半透膜结构,使得微囊结构与囊内细胞更容易受到溶质损伤与冰晶损伤,因此不能简单套用单细胞悬液的低温保存方案。慢速冷却法与玻璃化法是两种常见的微囊化细胞低温保存方法,各有利弊。微囊化细胞低温保存技术尚未成熟,在开发新型微囊低温保存设备,优化设计微囊低温保存方案的同时,需进一步加强对微囊冻存机制更深层次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微囊化肝细胞体内外功能进行系统评测,探讨微囊化肝细胞异种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可行性.方法:以海藻酸-多聚赖氨酸-海藻酸(APA)微囊包裹大鼠肝细胞.体外测定微囊化肝细胞及游离肝细胞培养上清白蛋白水平.急性肝衰竭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组(Ⅰ组)、游离肝细胞腹腔内移植组(Ⅱ组)、微囊化肝细胞腹腔内移植组(Ⅲ组).观察移植后大鼠存活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的改变.结果:体外微囊化肝细胞与裸肝细胞白蛋白分泌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组存活率较Ⅰ、Ⅱ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后第1、2天Ⅰ组的AST、ALT、ALB、TB、PT水平较Ⅱ、Ⅲ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后第5天Ⅱ组的AST、ALT、ALB、TB、PT水平较Ⅲ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PA微囊化肝细胞在体内外均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微囊化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可以提高急性肝衰竭鼠的存活率,改善急性肝衰鼠的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微囊化肝细胞体内外功能进行系统评测,探讨微囊化肝细胞异种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可行性。方法:以海藻酸-多聚赖氨酸-海藻酸(APA)微囊包裹大鼠肝细胞。体外测定微囊化肝细胞及游离肝细胞培养上清白蛋白水平。急性肝衰竭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组(Ⅰ组)、游离肝细胞腹腔内移植组(Ⅱ组)、微囊化肝细胞腹腔内移植组(Ⅲ组)。观察移植后大鼠存活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的改变。结果:体外微囊化肝细胞与裸肝细胞白蛋白分泌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gt;0.05)。Ⅲ组存活率较Ⅰ、Ⅱ组有显著性差异(P&lt;0.05)。移植后第1、2天Ⅰ组的AST、ALT、ALB、TB、PT水平较Ⅱ、Ⅲ组有显著性差异(P&lt;0.05),移植后第5天Ⅱ组的AST、ALT、ALB、TB、PT水平较Ⅲ组有显著性差异(P&lt;0.05)。结论:APA微囊化肝细胞在体内外均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微囊化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可以提高急性肝衰竭鼠的存活率,改善急性肝衰鼠的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对囊内细胞的存活、生长及凋亡的影响,以验证免疫隔离APA微胶囊的生物膜性和生物活性。方法:实验于2004-01/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实验中心完成。取人嗜铬细胞原代培养,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和小鼠成纤维细胞传代培养,将APA微囊分别包裹上述3种细胞并进行培养;根据3种细胞微囊化与否分成6组,利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和生长情况,共观察9d,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在实验观察的9d内,人嗜铬细胞、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和小鼠成纤维细胞可在微囊内以细胞团的形式生长、存活。②MTT比色法检测显示各组囊内细胞与相应组裸细胞的生长、存活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囊内细胞与相应组裸细胞的凋亡百分率比较差异办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制备的APA微囊化材料及制备疗法对细胞活性、生长状况及凋亡情况无不良影响,表明包裹细胞的APA微囊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关键词:MTT比色法:凋亡;微囊化;嗜铬细胞:黑色素瘤细胞{牛物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当前国内外微囊化人工细胞技术在糖尿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中1980/2009有关人工细胞微囊技术进展在糖尿病中应用的文献,检索词"microcapsule,islet,transplantation",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2009有关人工细胞微囊技术进展在糖尿病中应用的文献,检索词为"微囊,胰岛,移植".按纳入与排除标准收集所有相关动物随机对照及临床试验,评价其质量及提取数据.结果:共纳入25篇文献,包括46例1型糖尿病患者,106只实验鼠,20头实验猪,25只实验猴.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未囊化组与微囊化组胰岛细胞移植均可分泌胰岛素和降低血糖,微囊胰岛细胞组的胰岛细胞作用和存活时间更长.微囊具有较好的免疫隔离作用.结论:微囊胰岛细胞移植后能改善和调节糖尿病的糖代谢异常,且微囊的免疫隔离作用能消除或减轻受体对异体或异种免疫排斥反应,减少或消除对免疫抑制剂的依赖.合适的囊材、合理的工艺、先进的制囊设备和胰岛分离提纯技术、适宜的移植位置能增强微囊胰岛细胞的抗机械强度,提高生物相容性,提高胰岛细胞移植的成功率,改善人工胰岛细胞的功能,延长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回顾当前国内外微囊化人工细胞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资料来源:检索PubMed数据库中1980-01/2006-06有关人工细胞微囊技术进展的文章,检索词“microcapsule,artificial cell,transplantation”,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国知网医学文献数据库1994-01/2006-06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微囊化,人工细胞,移植”。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人工细胞微囊的成囊材料、成囊工序及微囊发生器的研究。②人工细胞微囊生物特性的研究。③临床应用的研究。④动物实验。排除标准:①较陈旧的文献。②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80篇,58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3年内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的20篇为较陈旧的文献及重复研究;对符合标准的38篇文献进行分析。资料综合:适当的囊材、先进的制作工序和机械设备,能显著提高微囊的生物相容性、机械稳定性、免疫隔离效果,提高细胞移植的成功率。微囊化技术可明显提高移植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时间。微囊化人工细胞移植在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帕金森病、脊髓损伤、急性肝衰竭、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微囊化技术可以有效的避免免疫排斥反应对移植细胞的损伤,日益成熟的人工细胞微囊技术在临床疾病治疗方面的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背景:前期研究证实,肝细胞在微囊化培养过程中结构形态发生变化,细胞的骨架会发生重排.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微囊化培养体系对细胞生长和功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通过显微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MTT实验、Realtime RT-PCR与Elisa实验,检测微囊内细胞的生长形态、细胞团的形态结构、细胞的活性、以及细胞的功能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HepG2细胞在微囊内聚集成团,以三维方式生长,细胞间连接紧密,与传统的平面培养相比,微囊化细胞的生长速率减慢,但微囊化细胞的功能基因表达水平及白蛋白的分泌量增高,说明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胶囊所提供的微环境有利于肝细胞类组织的体外构建.结果也提示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胶囊能够实现肝细胞的体外类组织化培养,有望成为一种更具前景的三维培养模式,应用于癌症治疗、高通量药物筛选以及肝组织工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背景: 乙酰化率15.3%的壳聚糖在细胞生理条件下的溶解性差,限制了细胞的微囊化过程.目的: 用乙酰化率15.3%的壳聚糖制备乙酰化率50%的壳聚糖,探讨其在细胞生理条件下与异丁烯酸-羟乙基异丁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三元共聚物制备微胶囊包埋肝细胞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 对照观察实验,于2006-01/10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 乙酰化率15.3%的壳聚糖由Sigma-Aldrich公司提供,肝细胞采用改良的两步原位胶原蛋白酶灌注法从体质量250~300g的雄性Wistar鼠中分离获取.方法: 微囊化肝细胞利用乙酰化率50%的壳聚糖和三元共聚物在25℃、无菌条件下凝聚制备.主要观察指标: 微胶囊的渗透性以空微胶囊中荧光葡聚糖(FITC-葡聚糖)的渗透率表示.微囊化肝细胞的稳定性通过机械剪切破碎实验测定.微囊化肝细胞白蛋白的合成能力采用ELISA测定.尿素合成能力采用检测试剂盒(Sigma Diagnostic)在540nm波长下比色测定.细胞色素P450活性使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测定7-乙氧基试卤灵(细胞色素P450IA1的底物)O位脱烷基化产物的荧光强度来实现定量.测定均以肝细胞平面培养为对照.结果: ①随着乙酰化率50%的壳聚糖质量浓度的增加,Mr20000和40000荧光葡聚糖的渗透率呈下降趋势.Mr70000荧光葡聚糖渗透率很低,随乙酰化率50%的壳聚糖质量浓度变化不明显.②包埋肝细胞密度为2×109>L-1时,震荡24h的破碎率仅为6%左右,未包埋肝细胞微胶囊在相同震荡条件下,4h全部破碎.③培养第1天1×106个细胞中尿素合成达到30μmol/d,明显高于15μmol/d的平面培养实验结果.培养7d后,微囊化细胞和平面培养细胞尿素的合成能力比较接近.④培养前3d 1×106个细胞中白蛋白达到10μg/a左右,培养7d后为5μg/d左右,整个培养过程中均高于平面培养的结果.⑤培养第1天微囊化肝细胞的细胞色素P450活性比平面培养高出近8倍,且在培养1周后细胞色素P450活性仍可以保持第1天培养的50%以上.结论: 生理条件下基于乙酰化率50%的壳聚糖构建的微胶囊在培养过程中有较好的渗透性及结构稳定性.与体外表面培养实验相比,改性后的壳聚糖微胶囊有利于支持肝细胞的体外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微囊化人源性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为微囊化异种肝细胞在肝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5-02/2006-01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部生物医学材料工程实验室完成。①采用自制静电液滴发生器制备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胶囊,应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模型,以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高出正常值10倍以上作为判定肝功能衰竭的具体标准。②取造模成功的急性肝衰竭小鼠90只,随机分为空囊组、微囊化细胞组、游离细胞组,30只/组。各组均于注射四氯化碳24h后进行移植实验:空囊组腹腔注射含有空囊的生理盐水,微囊化细胞组腹腔注射微囊化肝细胞悬液,游离肝细胞组腹腔注射游离肝细胞悬液,均1mL/只。③每组随机取出10只用于观察8d存活率,其余小鼠分别于移植后1,2,4,8d经眼球后静脉丛采血,进行肝功能检测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每组5只/次。并回收微胶囊观察其形态,对回收的微囊化细胞进行组织切片细胞活性观察。 结果:成功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的90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的变化:移植后第1,2天,微囊化细胞组的两种转氨酶水平均显著低于游离细胞组和空囊组(P〈0.05)。到移植后第8天各组间转氨酶水平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小鼠移植8d存活率的比较:微囊化细胞组小鼠的存活率显著高于空囊组、游离细胞组(90.0%,50.0%,60.0%,P〈0.05)。③腹腔移植微胶囊的形态及囊内细胞活性观察结果:回收的微胶囊形态完整光滑,未见明显的纤维包裹,囊内细胞呈圆形,细胞膜完整光滑,胞浆饱满,仍有90%以上肝细胞存活。 结论:微囊化人源性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可以提高药物诱导急性肝衰竭小鼠的存活率,改善急性肝衰小鼠的肝脏功能。提示生物微胶囊可以有效阻断免疫排斥作用,保护移植的肝细胞,有利于其发挥生物功能。  相似文献   

14.
微囊化人肝细胞移植对小鼠急性肝衰竭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微囊化人源性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为微囊化异种肝细胞在肝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2/2006-01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部生物医学材料工程实验室完成。①采用自制静电液滴发生器制备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胶囊,应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模型,以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高出正常值10倍以上作为判定肝功能衰竭的具体标准。②取造模成功的急性肝衰竭小鼠90只,随机分为空囊组、微囊化细胞组、游离细胞组,30只/组。各组均于注射四氯化碳24h后进行移植实验:空囊组腹腔注射含有空囊的生理盐水,微囊化细胞组腹腔注射微囊化肝细胞悬液,游离肝细胞组腹腔注射游离肝细胞悬液,均1mL/只。③每组随机取出10只用于观察8d存活率,其余小鼠分别于移植后1,2,4,8d经眼球后静脉丛采血,进行肝功能检测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每组5只/次。并回收微胶囊观察其形态,对回收的微囊化细胞进行组织切片细胞活性观察。结果:成功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的90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的变化:移植后第1,2天,微囊化细胞组的两种转氨酶水平均显著低于游离细胞组和空囊组(P<0.05)。到移植后第8天各组间转氨酶水平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小鼠移植8d存活率的比较:微囊化细胞组小鼠的存活率显著高于空囊组、游离细胞组(90.0%,50.0%,60.0%,P<0.05)。③腹腔移植微胶囊的形态及囊内细胞活性观察结果:回收的微胶囊形态完整光滑,未见明显的纤维包裹,囊内细胞呈圆形,细胞膜完整光滑,胞浆饱满,仍有90%以上肝细胞存活。结论:微囊化人源性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可以提高药物诱导急性肝衰竭小鼠的存活率,改善急性肝衰小鼠的肝脏功能。提示生物微胶囊可以有效阻断免疫排斥作用,保护移植的肝细胞,有利于其发挥生物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比较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微囊化处理与单纯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至大鼠损伤脊髓及大鼠单纯脊髓损伤3组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5/2005-05在九江学院医学科研中心完成。①制备不同移植材料:取10只成年家兔双侧完整坐骨神经制备细胞悬液;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微囊化处理,将细胞浓度调整为(2.0~2.5)×106L-1后与15g/L海藻酸钠生理盐水溶液混合,经双腔喷头将海藻酸钠-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混合液喷入20mmol/L的氯化钡生理盐水溶液中,加入生理盐水洗涤2次。②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制作:取健康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组(微囊化组);单纯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组(单纯悬液组)和单纯损伤组,每组30只。健康SD大鼠腹腔麻醉(30mg/kg)成功后,以T10为中心,暴露T10棘突及椎板,作脊髓右半侧横向切开,并去除约2mm脊髓组织。立即在损伤腔内植入约2mm×2mm×2mm的明胶海绵作为填充支架,微囊化组在明胶海绵上吸附10μL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单纯悬液组在明胶海绵上吸附10μL单纯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单纯损伤组不做任何移植。③神经生长因子检测:于移植后1,3,7,14,28d,取出大鼠脊髓损伤平面为中心的2cm脊髓标本,每组6个标本共18张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神经生长因子染色以细胞浆呈明显的棕黄色为阳性染色,分别计算每平方毫米阳性神经细胞数。结果:9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神经元测定结果:微囊组在1,3,7,14,28d均高于单纯损伤组和单纯悬液组;在第7,14,28天明显高于单纯损伤组和单纯悬液组犤7d:(28.55±2.26),(7.65±3.35),(19.35±2.39)个/mm2;14d:(30.52±3.51),(8.10±2.45)(20.45±3.45)个/mm2;28d:(27.50±4.50),(6.59±3.85),(17.50±4.65)个/mm2,P<0.01或0.05犦;第14天达到顶峰(P<0.01)。②神经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微囊组可见大量棕黄色颗粒,主要分布在脊髓前角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白质和灰质也可见阳性颗粒。结论: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微囊化处理后大鼠损伤脊髓神经生长因子表达高于单纯细胞悬液移植和单纯损伤组,更有利于损伤脊髓的再生和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并比较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微囊化处理与单纯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至大鼠损伤脊髓及大鼠单纯脊髓损伤3组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5/2005-05在九江学院医学科研中心完成。①制备不同移植材料:取10只成年家兔双侧完整坐骨神经制备细胞悬液;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微囊化处理,将细胞浓度调整为(2.0-2.5)&;#215;10^6L^-1后与15g/L海藻酸钠生理盐水溶液混合,经双腔喷头将海藻酸钠-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混合液喷入20mmol/L的氯化钡生理盐水溶液中,加入生理盐水洗涤2次。②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制作:取健康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组(微囊化组);单纯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组(单纯悬液组)和单纯损伤组,每组30只。健康SD大鼠腹腔麻醉(30mg/kg)成功后,以T10为中心,暴露T10棘突及椎板,作脊髓右半侧横向切开,并去除约2min脊髓组织。立即在损伤腔内植入约2mm&;#215;2mm&;#215;2mm的明胶海绵作为填充支架,微囊化组在明胶海绵上吸附10μL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单纯悬液组在明胶海绵上吸附10μL单纯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单纯损伤组不做任何移植。③神经生长因子检测:于移植后1,3,7,14,28d,取出大鼠脊髓损伤平面为中心的2cm脊髓标本,每组6个标本共18张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神经生长因子染色以细胞浆呈明显的棕黄色为阳性染色。分别计算每平方毫米阳性神经细胞数。 结果:9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神经元测定结果:微囊组在1,3,7,14,28d均高于单纯损伤组和单纯悬液组;在第7,14,28天明显高于单纯损伤组和单纯悬液组[7d:(28.55&;#177;2.26),(7.65&;#177;3.35),(19.35&;#177;.2.39)个/mm^2;14d:(30.52&;#177;3.51),(8.10&;#177;2.45)(20.45&;#177;3.45)个/mm^2;28d:(27.50&;#177;4.50)。(6.59&;#177;3.85).(17.50&;#177;4.65)个/mm^2,P〈0.01或0.05];第14天达到顶峰(P〈0.01)。②神经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微囊组可见大量棕黄色颗粒,主要分布在脊髓前角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白质和灰质也可见阳性颗粒。 结论: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微囊化处理后大鼠损伤脊髓神经生长因子表达高于单纯细胞悬液移植和单纯损伤组,更有利于损伤脊髓的再生和修复。  相似文献   

17.
背景:应用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技术包裹细胞进行异体移植,被证明是一种可避免受体产生免疫排异的有效方法.目的:观察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卵巢细胞种植于去卵巢大鼠腹腔后对受体大鼠肾上腺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3/2008-09在首都医科大学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完成.材料:取Wistar大鼠卵巢分离培养卵巢细胞,进行微囊化处理,制备包裹卵巢细胞的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方法:将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去势组于无菌条件下切除双侧卵巢;微囊移植组手术摘除双侧卵巢后腹腔移植包裹卵巢细胞的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雌激素替代治疗组手术摘除双侧卵巢后腹腔注射乙烯雌酚 0.2 mg/kg,每3 d注射1次.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干预后30 d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中雌激素水平,观察肾上腺切片的形态学特点,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大鼠肾上腺皮质各层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变化.结果:①放射免疫法检测正常对照组,雌激素替代治疗组以及微囊移植组雌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去势组,而正常对照组,微囊移植组,雌激素替代治疗组之间雌激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去势组肾上腺皮质网状带增厚,网状带与球束状带比值增大,束状带和网状带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都增加;而微囊移植组及雌激素替代治疗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明显低于去势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微囊化大鼠卵巢细胞异体移植后,可在受体大鼠体内继续合成和分泌雌二醇,所分泌的雌激素可以纠正肾上腺皮质因卵巢摘除而导致的形态改变,并与雌激素替代治疗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8.
背景:动、植物及微生物细胞在特殊微环境中培养时的生长与生产特性,与正常生理条件下或传统培养环境相比,具有明显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在不改变总体宏观环境与条件的前提下,实现了生物体微环境的相对有利.微囊微环境决定了细胞的生长和代谢行为,与微囊化细胞的功能息息相关.目的:观察微囊化肝细胞脂代谢水平改变对细胞线粒体功能及蛋白合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微囊化HepG2细胞接种于含1 μmol/L氟伐他汀的MEM培养液中,在37℃,体积分数为5%CO2培养箱中培养.测定氟伐他汀干预前后微囊化HepG2细胞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白蛋白水平变化以及线粒体功能变化.相差显微镜观察囊内细胞生长状态.结果与结论:①微囊化HepG2细胞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显著增高(P<0.05);细胞线粒体功能出现抑制(P<0.0s).②氟伐他汀能够降低囊内细胞总胆固醇水平(P<0.05),但对三酰甘油水平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③氟伐他汀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囊内出现的细胞线粒体功能抑制和白蛋白水平降低现象(P<0.05).结果提示微囊化细胞脂代谢水平变化尤其是胆固醇合成增加与细胞线粒体功能抑制及蛋白合成能力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