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膝关节最常见运动损伤之一。美国每年约有20000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其中约100000例需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我国尚无准确的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敖英芳等报道,我国现役集训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总发病率为0.47%。除运动损伤外,军事训练和交通意外也常造成前交叉韧带断裂。 相似文献
2.
修复与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目的 ,就是恢复前交叉韧带的连续性和膝关节的稳定性 ,防止这种病理过程的发生与发展[1,2 ] 。下面就近年来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1 前交叉韧带修复的方法1 1 前交叉韧带的单纯修复 单纯修复前交叉韧带 ,因其在短期内可以提供膝关节的功能稳定[3] ,国外在 5 0年代较为流行 ,国内报道较少。林阳等[4 ] 人通过 9例膝前交叉韧带的重建认为 ,早期行前交叉韧带修补术 ,病人膝关节功能恢复优于重建的病人。但回顾性与前瞻性研究[3] 均表明 ,单纯进行前交叉韧带的修补 ,膝关节功能在 5年内有近 40 %~ 5 0 %归…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解剖位单束(anatomic single-bundle,ASB)与传统过顶位单束(conventional over-the-top single-bundle,CSB)重建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关节外科接受ACL重建手术的病例及随访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SB组(n=31)和CSB组(n=32),移植韧带来源均为自体腘绳肌腱.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3~6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评估方法采用膝关节主动活动度、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结果 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度:CSB组3例术后膝关节伸直受限,平均5°~10°,ASB组无伸直受限,两组屈曲均正常;Lachman试验:ASB组全部阴性,CSB组6例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移试验:ASB组阴性率为67.74%,CSB组阴性率为4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CL的ASB重建术后早期能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的前后及旋转稳定性,其临床意义及远期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腓骨长肌腱(PLT)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并对供体区相关并发症进行分析。 方法前瞻性分析唐山市第二医院关节外科2017年3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45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一般资料,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其中腘绳肌腱组(23例)行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腓骨长肌腱组(22例)行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所有患者术前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阳性,MRI显示前交叉韧带断裂。记录手术前后患侧胫骨较健侧前移差值(SSD)及大腿周径变化;采用IKDC(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足踝残疾指数(FADI)评价膝、踝关节功能;术后行MRI检查评估肌腱走形。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45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17.3±1.4)个月,无关节粘连、韧带再断裂、严重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术中移植物编织后直径及长度腓骨长肌腱组大于腘绳肌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4、-10.523,均为P<0.05)。至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膝关节IKDC评分及活动度较术前有显著改善(腘绳肌腱组t=-61.610,腓骨长肌腱组t=-55.740,均为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踝关节FA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骨长肌腱组大腿周径双侧差值小于腘绳肌腱组(t=12.420,P<0.05);MRI提示两组患者移植物走形良好,无髁尖窝撞击。 结论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临床疗效确切,大腿肌肉萎缩程度较轻,且对踝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胫骨骨隧道定位对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胫骨骨隧道内口采用外侧半月板游离缘的切线与前后髁间突连线的交点定位;观察组选择原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中间位置定位.术后矢状位MRI测量胫骨骨道位置、胫骨纵向位移、后交叉韧带指数、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胫骨骨道分别位于胫骨平台全长的前(38.67±4.23)%和(34.21±2.46)%.胫骨纵向位移为(11.14±2.64)mm和(14.34±2.23)mm,上倾角为(56.2±4.3)°和(44.6±5.2)°,后交叉韧带指数为(3.97±0.45)和(4.78±0.7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5).术后1年,对照组与观察组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分别为(79.63±4.67)分和(89.76±5.21)分;Lysholm评分分别为(85.61±4.92)分和(92.54±3.2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能使患者的关节稳定性与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膝关节MRI测量可较客观、准确地反映胫骨的骨道定位情况.理想的胫骨骨道在矢状位MRI上位于胫骨平台的前(34.21±2.46)%. 相似文献
6.
自体腘绳肌腱单、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自体腘绳肌腱单、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5月至12月采用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33例(双束组),单束重建患者41例(单束组),均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双束组4例失访,随访时间14~22个月,平均18个月;单束组8例失访,随访时间14-21个月,平均18个月.采用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标准(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KT-2000及Biodex肌力测试评价.结果 双束组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分别由术前的60、66、4分显著上升至术后的85、94、6分.KT-2000在134 N下30°和90°位移情况由术前的5.8和2.4 mm减少为术后1.2和1.1 mm(P<0.01).双束组伤侧膝关节伸膝及屈膝的峰力矩在60°/s下,相对于正常侧分别为81%和87%,120°/s下为76%和85%.各项值均显著低于对侧(P<0.01).尽管在30°位KT-2000测量值和伸膝肌力的恢复方面,双束重建较单束重建表现出了更好的趋势,但功能评分,KT测量值和BIODEX测量的结果,单、双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自体胭绳肌腱单、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均可以恢复膝关节稳定,改善关节功能,双束重建患者在30°位前后稳定性和伸膝肌力方面表现出了较单束重建更好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量并研究标准膝关节侧位X线片上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的相关骨性标志数据,为临床ACL重建提供参考。方法对10例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标记ACL股骨止点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摄标准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利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两束止点中心(前内侧束为A点,后外侧束为B点)与股骨后髁弧形中心(i点)的距离,测量A点与过顶点、B点与过顶点的距离。结果解剖观察表明,ACL在中段根据其纤维走行及屈伸过程中的松紧变化,较易分为2束。A点与i点的距离为3.08~7.33(5.40±1.56)mm,B点与i点的距离为3.42~7.15(5.40±1.31)mm,A、B点与i点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8,P=0.848)。A点与过顶点的距离为7.60~12.40(9.90±1.60)mm,B点与过顶点的距离为13.50~18.60(15.70±1.70)mm。结论股骨外髁弧形中心(单束重建等长点)与ACL前内侧束、后外侧束中心等距,支持单隧道双束重建ACL的理论要求。 相似文献
8.
钟秋文李伟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0,(5):427-432
近年来,随着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解剖的深入研究,发现前交叉韧带并不是以往所认知的双束椭圆结构,而是单束带状的。该发现引起了关于双束重建是否符合前交叉韧带解剖的热论,也促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解剖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技术改进。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与成人膝关节解剖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相关文献,对该技术的骨隧道定位和建立,移植物的选择和固定,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康复和临床效果等进行总结分析,综述成人膝关节解剖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异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近年来同种异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研究进展。主要论述异体移植愈合过程、异体移植的消毒、免疫及保存等问题,并探讨目前可供选择的常用异体移植物的特点和临床重建后的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双束及单束单隧道重建的近期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 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对38例ACL损伤患者进行关节镜下韧带重建,其中双束单隧道重建21例(A组),传统单束单隧道重建17例(B组)。所有患者术前及随访时均进行IKDC2000、Larson和Lysholm评分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8例患者(38个膝关节)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5个月。关节活动度均正常,A组手术前后的Lysholm评分,Larson评分及IKDC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B组手术前后的3种评分同样有统计学差异;A、B两组比较,除了术后Larson评分双束组优于单束组(P<0.05)外,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关节镜下ACL胫骨端双束单隧道重建与传统单束重建,均能取得较为满意近期临床疗效,双束组可能优于单束组,但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2.
关节镜下胭绳肌腱部分重建、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使用腘绳肌腱进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部分重建、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的疗效差异。方法 本研究共包括56例ACL重建病例,其中部分重建11例,单束重建25例,双束重建20例。所有患者术前及随访时均进行IKDC2000、Tegner和Lysholm评分以及常规KT-2000和后推KT-2000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19.84±5.03个月(13~22个月)。对三组的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的配对t检验显示,术后的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比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后推法KT-2000测量显示,ACL双束重建可以比单束重建获得更好的膝关节稳定性,ACL部分重建组膝关节的稳定性优于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组。但常规KT-2000测量无法辨别三种术式之间膝关节稳定性的差异。结论 ACL双束重建可以比单束重建更好地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性,ACL部分重建的临床效果优于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后推KT-2000测量在ACL双束重建和部分重建的术后稳定性评估上可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采用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45例前交叉韧带撕裂患者分别行前交叉韧带解剖双束重建(双束重建组)和自体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单束重建组)。双束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27.04±3.68)岁;运动损伤3例,交通损伤19例。单束组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28.16±4.76)岁;运动损伤2例,交通损伤16例。按照IKDC、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及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及KT-1000评估疗效。结果:双束重建组22例、单束重建组18例均获随访,时间12个月。单束重建组IKDC评分从术前(41.40±6.30)分提高至(95.70±3.10)分;Lysholm评分从(47.20±6.30)分提高至(94.20±2.40)分,双束重建组IKDC评分从术前(40.90±6.10)分提高至(96.10±3.40)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从术前(48.10±6.50)分提高至(95.10±2.49)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中均有1例Lachman试验I度阳性,1例轴移试验阳性。双束重建组KT-1000值(1.5±1.2)mm,单束重建组KT-1000值(1.9±1.5)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采用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导航辅助前十字韧带单束与双束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导航辅助的前十字韧带单束与双束重建病例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 单束重建组29 例、双束重建组28 例, 分别使用导航辅助单束、双束重建技术。两组术前KT-1000 患侧与健侧膝关节前向稳定性差值、轴移试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IKDC)膝关节功能评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病例随访时间均超过2 年。末次随访时单束重建组膝关节前向稳定性差值为(1.6±5.1)mm, 双束重建组为(2.2±3.0)m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束重建组轴移试验阳性率为14.3%, 双束重建组为29.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束重建组IKDC 膝关节功能评级优于双束重建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束重建组10 例行二次关节镜检查, 均可见移植物连续且张力好;双束重建组28 例行二次关节镜检查, 8 例(28.6%, 8/28)可见后外束且张力较好, 15 例(53.6%, 15/28)可见后外束但松弛, 5 例(17.8%, 5/28)未见后外束。结论 导航辅助前十字韧带单束与双束重建术后早期膝关节稳定性相同, 单束重建患者对术后膝关节功能的主观评分优于双束重建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术和单束重建术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依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比较随机对照或半随机对照试验,计算机检索Scopus,Pubmed,Medline和Cochrane等数据库,选择符合条件文献并作出方法学评估后,统计分析在Revman5.1上进行。结果纳入文献25篇,双束重建的结果在KT-1000(WMD=-0.31,P〈0.05;WMD=-0.59,P〈0.01),IKDC评分(RR=1.43,P〈0.05;RR=1.17,P〈0.01),长期Lachman(RR=1.32,P〈0.01)和长期Tegner运动评分(RR=0.37,P〈0.01)优于单束重建;轴移试验中期随访结果双束组更好(RR=1.20,P〈0.01),但长期效果无区别。结论通过Meta分析本文发现相比单束重建术,双束重建术能更好的恢复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由于双束重建后生物力学性质更接近正常,可能更好的保护包括软骨在内的关节内组织。因此认为双束重建术总体临床效果优于单束重建术。 相似文献
16.
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股骨隧道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测量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股骨隧道的解剖学数据,为临床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30例成人尸体膝部标本。屈膝120°关节镜下经前内辅助入路(AMP)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隧道,并用克氏针标记。去除标本的软组织,正中劈开股骨髁。测量股骨隧道长度;测量隧道内口至股骨后髁皮质边缘的距离与股骨髁间窝顶的垂直距离,记录隧道内口分位点位于髁间窝的钟点位置;测量隧道外口与股骨外髁的相对位置。结果:股骨隧道长度平均(36.35±3.14)mm(30.65~42.35 mm);隧道内口至股骨后髁皮质边缘的距离(17.84±3.35)mm(14.02~23.49 mm),至股骨髁间窝顶的垂直距离(14.05±2.32)mm(9.17~20.08 mm)。根据表盘法,隧道内口位于左膝02∶30±00∶10(01∶50~02∶50),右膝09∶30±0∶15(08∶30~10∶40);股骨隧道外口位于股骨外上髁近端(3.16±2.51)mm(1.61~6.30 mm),后方(4.25±2.16)mm(1.73~8.52 mm)。结论:本研究揭示了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股骨隧道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双束重建中正向、反向束间构型的初期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 4月至 2009年 8月.采用 8股自体腘绳肌肌腱双束重建 ACL治疗单纯 ACL损伤患者 97例.根据患者入: 时住: 号的奇偶数随机分成正向组(采用正向束间构型. 47例)和反向组(采用反向束间构型.50例).移植物均采用微型钢板纽扣进行悬吊式固定。术后患者随访期均超过 1年.根据 IKDC、Lysholm和 Tegner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术后随访 12~17个月.平均(13.71±1.32)个月。末次随访时.正向组 2例(4.2%)患者伸膝活动受限 10°.5例(10.6%)膝关节轻度屈曲受限(均<15°);反向组所有患者伸膝活动正常.4例(8.0%)屈曲受限约 5°。根据 Lachman试验.正向组 1例(2.1%)I度阳性和 1例(2.1%) II 度阳性.反向组 1例(2.0%) II 度阳性。 KT-1000(屈膝 30°.30N)双膝松弛度差异值正向组为(1.04±1.11) mm.反向组为(0.86±1.12) mm。按照 IKDC客观评级标准.正向组 46例(97.9%)正常或接近正常.反向组 48例(96.0%)正常或接近正常。根据 IKDC、 Lysholm和 Tegner评分标准.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 8股自体腘绳肌肌腱正向、反向束间构型双束重建 ACL均能有效地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两组短期临床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反向束间构型能有效地防止移植物和髁间凹的撞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自体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半腱肌腱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2月至8月,对单纯前十字韧带完全断裂患者分别采用自体腘绳肌腱(简称自体组,38例)和同种异体半腱肌腱(简称异体组,23例)行前十字韧带双束重建手术.客观指标包括: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和双下肢周径差别;应用Tegner评分表、Lysholm评分表和IKDC评分表进行膝关节功能的主观评估.结果 自体组平均随访27个月,异体组平均随访26个月.末次随访时Lachman试验:自体组35例阴性,3例Ⅰ度阳性;异体组20例阴性,2例Ⅰ度阳性,1例Ⅲ度阳性.两组各有1例轴移试验阳性.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自体组34例差异范围0~2 mm,4例3~5mm;异体组20例0~2mm,2例3~5 mm,1例>10 mm.双下肢周径差别:自体组(0.62±0.43)cm,异体组(0.57±0.42)cm.Tegner评分:自体组(6.21±0.84)分,异体组为(6.17±1.15)分.Lysholm评分:自体组(95.00±4.40)分.异体组(94.57±8.83)分.IKDC评分:自体组(90.26±2.92)分,异体组(89.48±7.27)分.结论 应用自体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半腱肌腱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均能取得优良的初期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个体化单束与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技术,并比较二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到2009年9月行ACL个体化单、双束解剖重建且获得随访的117例ACL损伤患者资料,根据不同解剖重建方法分为两组:A组(个体化单束解剖重建)35例,男31例,女4例;平均年龄(28.6±5.1)岁.B组(个体化双束解剖重建)82例,男73例,女9例;平均年龄(27.6±5.4)岁.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采用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KT-2000、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117例患者术后获11~25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Lachman试验结果:与健侧比较,A组完全正常者占88.6%(31/35),B组占95.1%(78/82);轴移试验结果:与健侧比较,A组完全正常者占88.6%(31/35),B组占96.3%(79/82);Lysholm评分:A组平均为(93.4±8.2)分,B组平均为(93.7±7.0)分,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KT-2000检测结果:A组平均为(1.4±0.6)mm,B组平均为(1.1±0.5)mm;A组IKDC评分正常者(A级)占71.4%(25/35),B组占93.9%(77/8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个体化解剖位双束重建能更好地恢复患者膝关节的稳定性.双束解剖重建术中ACL股骨与胫骨足迹、髁间窝宽度的判断对手术的设计至关重要,3入路技术、测量尺的应用是个体化ACL双束解剖重建的关键所在.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clinical outcomes of double-bundle and single-bundle in individualized arthroscopic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17 patients were reviewed who had received double-bundle or single-bundle arthroscopic ACL reconstruction from March 2007 through September 2009 in our hospital and had undergone complete follow-up. Of them, 35 cases had single-bundle ACL reconstruction and 82 double-bundle reconstruction. In the single-bundle group(group A), there were 31 men and 4 women, aged 28. 6 ±5. 1 years. In the double-bundle group(group B), there were 73 men and 9 women, aged 27. 6 ±5. 4 years. The 2 groups were comparable in the preoperative demographic data ( P > 0. 05). To evaluate the outcomes, Lachman and Pivot Shift exams , KT-2000, Lysholm and IKDC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scores, were adopted. Results The 117 patients received a mean follow-up of 15 months (from 11 to 25 months). The Lachman test showed 88. 6% (31/35) were normal in group A and 95. 1% (78/82) were normal in group B.The pivot-shift test showed 88. 6%(31/35) were normal in group A and 96. 3% (79/82) were normal in group B. Group A had a mean Lysholm score of 93. 4 ± 8. 2 and group B a mean Lysholm score of 93. 7 ±7. 0.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2 groups in the above indexes ( P > 0. 05). By IKDC score, 71. 4% (25/135) were normal in group A and 93. 9% (77/82) were normal in group B. The KT-2000 test showed a mean of 1. 4 ± 0. 6 mm in group A and a mean of 1. 1 ± 0. 5 mm in group B. These 2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2 groups ( P < 0. 05). Conclusions The individualized arthroscopic double-bundle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of ACL can maximally restore the anteroposterior and rotational stability. Arrangement of the ACL insertion site on the femoral and tibial side, three-portal technique and ruler application are keys for individualized anatomical double-bundle ACL re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