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儿童肌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20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肌纤维瘤患儿的病例资料。12例行CT平扫,其中9例行CT增强扫描,5例行MRI平扫,其中4例行MRI增强扫描。观察分析肌纤维瘤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界、有无骨侵犯、密度/信号和强化方式等征象。结果:16例共检出32个病灶,其中2例为多发病灶(分别有6和12个)。发病部位:头颈部6例,四肢5例,躯干2例,骨内2例(其中1例为多发),1例累及四肢、躯干等多部位;孤立性肿块14例,多中心性病变2例;9例呈类圆形,7例呈不规则形;5例边界清晰,11例边界模糊;2例骨质受侵犯。8例CT平扫呈低或稍低密度,1例呈稍高密度,3例呈混杂密度;CT增强扫描显示5例呈轻度不均匀强化,4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MRI平扫T1WI上3例呈等~低信号,2例呈等~稍高信号;T2WI上4例呈高~低混杂信号,1例呈稍高信号;4例MRI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随访中有2例复发。结论:儿童肌纤维瘤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其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侵袭性纤维瘤病(AF)的影像学特点,提高CT及MRI诊断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影像学表现。2例同时行CT及MRI常规扫描,其中1例同时加做增强扫描,9例行CT常规及增强检查,9例行MRI常规及增强检查,3例仅行MRI常规平扫。分析病灶形态、大小、密度、信号及强化方式,总结其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23例患者,共发现25枚病灶。其中3例患者为术后复发。病灶最大13.2cm×12.0cm×11.4cm,最小2.0cm×1.8cm×1.5cm。CT平扫病灶呈稍低密度改变;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匀或不均匀轻度强化,部分病灶呈渐进性强化,其中1例病灶内见钙化。MRI平扫表现为T1WI稍低或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DWI为高信号改变,MRI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结论侵袭性纤维瘤病在CT及MRI具有一定特征性的表现,把握这些征象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胸部SFT的CT表现并复习文献,总结其CT影像特征。结果:本组10例均为原发灶,9例单发,1例多发。1例多发病灶位于左侧胸膜、胸壁;9例单发病灶中2例位于胸腔内(肺内),6例位于胸膜下,1例位于纵隔内主动脉弓旁;4例位于右肺,5例位于左肺。10例肿块边缘均光整,无毛刺,2例有分叶,3例伴胸腔积液。肿瘤长径1.0~15.6 cm,平均(7.4±5.4)cm。7例行CT平扫,2例密度不均,2例伴低密度区,余3例呈软组织密度肿块。10例均行增强扫描,4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血管影,呈"肿瘤包绕血管征",其中2例伴低密度区及边缘强化,低密度区轻度强化;边缘明显强化;余6例表现为均匀强化。结论:胸部SFT的CT平扫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可有分叶但无毛刺征,不侵犯周围组织;增强扫描较大肿块(直径10 cm)呈不均匀强化,可呈"肿瘤包绕血管征",同时伴轻度强化的低密度区与边缘强化区,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腹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MRI和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病例行MRI平扫,58例行增强扫描;37例行CT平扫,其中26例行增强扫描。结果:82例中单发病灶62例(76%),多发病灶20例(24%)。原发性病灶35例(43%),复发性病灶47例(57%)。75例(91.5%)病灶边界不清或部分不清,48例病灶(58.5%)包绕神经血管束,16例病灶侵蚀骨质,5例病灶压迫邻近骨质。所有病灶在T1WI上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呈中度或高度强化;75例(91.4%)病灶信号不均匀,其内部均可见条索状、条片状区,在T1WI和T2WI上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部分病灶周边可有水肿区。CT平扫示病灶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后呈中度或高度不均匀强化。结论:腹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是该病变与软组织恶性肿瘤的重要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esmoid-type fibromatoses,DF)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F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12例行CT检查(增强9例),4例行MRI检查(增强1例,4例均同时行X线平片检查).回顾分析韧带样纤维瘤病的CT和MRI表现,并与组织病理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共检出16个病灶,其中腹部外型11例,腹壁型3例,腹内型2例.CT平扫均表现为均匀略低软组织密度,边界不清;X线平片、CT骨骼病变显示呈膨胀性、溶骨性改变,病灶内有小梁形成,呈肥皂泡样,压迫性骨吸收破坏,常见不规则骨嵴,大多可见无钙化、骨化的软组织肿块.与肌肉信号相比,MRI T1 WI上呈等、稍低混杂信号;T2 WI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呈中等以上不均匀强化;所有病灶内均可见条索状、片状T1WI及T2 WI上均呈低信号改变的区域,CT、MR无强化.结论 DF是一种具有侵袭性的良性肿瘤,X线平片可以观察骨质病变的整体形态,CT检查可以帮助了解骨质的破坏特点;T1 WI均呈低信号,T2 WI呈高、低混合信号,大部呈不均轻度强化,局部呈渐进性延迟强;T1WI、T2 WI示病变中斑点状及条带状低信号,MRI、CT增强扫描不强化是DT的特征性表现.因此,综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多数韧带性纤维瘤病能够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李金矿  严华  龚福林  黄璐   《放射学实践》2014,(4):441-443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的CT和MRI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患者的CT和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6例均行头颅CT平扫,其中2例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检查,6例中5例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行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6例均为双侧颅面骨受累,主要CT表现为颅面骨骨质破坏、骨膜下垂直骨针和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中可见钙化;主要MRI表现为颅骨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其内有钙化灶,肿块于T1WI上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可见肿块和邻近脑膜有不均匀轻度强化。5例腹部CT显示腹膜后肿块并钙化,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1例MRI显示腹膜后肿块。结论:神经母细胞瘤颅骨转移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及MRI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腹内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及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内侵袭性纤维瘤病CT及MRI表现。术前仅行CT检查9例,仅行MRI检查3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6例。结果:18例腹内侵袭性纤维瘤病表现为腹膜后或腹腔内软组织肿块。腹膜后肿块以浸润性生长呈不规则形、爪形多见;腹腔内肿块以膨胀性生长呈圆形、类圆形多见。CT检查15例中,平扫病灶呈稍低密度11例,等密度4例,病灶内未见坏死、钙化及脂肪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大部分呈不均匀轻度强化,静脉期病灶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最明显,其中9例病灶周边及内部残留有斑片状、条状无强化稍低密度区。MRI检查9例中,T2WI病灶均呈稍高信号;T1WI呈等信号5例,呈稍低信号4例;脂肪抑制T2WI序列,病灶呈明显高信号。其中6例病灶在各序列中均见有条带状致密胶原纤维形成的低信号影。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静脉期病灶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延迟期病灶明显强化。结论:腹内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MRI检查对该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2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临床影像学表现,讨论其影像学诊断。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MFH 26例,男15例,女11例,40岁21例,占80.77%。病史3个月~5年。7例摄有X线平片。CT平扫17例,增强扫描8例。MR平扫15例,增强扫描8例。病灶大多位于大腿、小腿、前臂和臀部。23例位于深部软组织,3例位于表浅软组织。结果:21例(80.77%)呈不规则长圆形或长条形软组织肿块,直径5cm。3例X线平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伴邻近骨质侵蚀性破坏,2例伴有骨膜增生。CT平扫多呈等、低或略低密度,仅1例高密度。CT增强均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边界均不清,累及邻近肌肉。CT上2个病灶内可见弧形钙化,其病灶直径均5.0cm。13例可见邻近骨骼破坏或骨膜增生。MR平扫15例,T1WI多呈等或低信号,合并出血4例。T2WI多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10例病灶周围可见片状水肿信号。MR增强扫描8例,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边界清楚,邻近肌肉受压推移,12例边界不清,邻近肌肉侵犯。6例可见邻近骨骼受侵。结论:发生于中老年人,位于下肢、前臂深部软组织的巨大肿块,尤其是呈长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长条状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伴有邻近骨质破坏或骨膜反应,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者,应首先考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和MR表现,了解其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的CT和MR表现。结果 17例患者中14例行CT检查,7例行MR检查,4例同时行CT及MR检查。行CT检查的14例患者中,CT平扫12例呈不均匀低密度,2例呈较均匀低密度;边界清楚3例,边界不清11例。10例具有明显的爪形和分叶状形态。5例CT增强检查均有不均匀强化。行MR检查的7例患者,T1WI、T2WI、脂肪抑制序列肿瘤均为不均匀信号,肿块内有部分区域各序列均为低信号,4例肿块边缘呈爪形浸润,3例边缘不清。MR增强2例均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和MR都能较好地显示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形态。MR的信号特点可以推断肿瘤的成分。MR比CT能更精确地显示病灶的形态和范围,对侵袭性纤维瘤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5月~2017年3月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6例胸膜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检查,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本组16例,均为单发,共检出16个病灶,16例患者胸部CT均表现为胸腔内孤立性软组织密度的肿块。瘤体大小差异较大,最大直径14cm,最小直径3. 5cm,平均直径7. 5cm; CT平扫肿瘤呈等、略高或略低密度,6例密度较均匀,10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5例病灶较小,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其余11例呈不均匀强化,其中2例为轻度不均匀强化,9例为明显不均匀强化,6例内部见结节斑片状、条片状显著强化区域,5例病灶内部见不规则的囊变、坏死区,囊变坏死区大小不一; 4例病灶内可见明显强化、增粗杂乱的肿瘤血管("匍样血管"),5例病灶边缘可见胸膜尾征。结论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对其具有较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表现,21例均行CT平扫,18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21例中,腹内7例(肠系膜5例,腹膜后及腹腔各1例),腹壁7例(腹直肌2例,腹内斜肌5例),腹外7例(胸壁3例,颌骨、骶骨、颈部及大腿软组织各1例).骨外侵袭性纤维瘤病19例,12例为类圆形或梭形,7例为不规则形.CT平扫示17例肿瘤密度为等或略低于肌肉密度,2例肿瘤为囊实性;增强扫描17例中,15例肿瘤为轻中度强化,2例肿瘤明显强化,4例肿瘤内见增强的血管影穿行.骨侵袭性纤维瘤病2例,CT平扫表现为轻度膨胀性骨质破坏,1例增强扫描肿瘤轻度强化.结论 侵袭性纤维瘤病可分为腹壁、腹内及腹外三型,各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根据发病部位不同需与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9例病灶中7例发生于腹内,2例发生于腹外。发生于腹内者4例病灶呈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缘光整;3例病灶略呈椭圆形或分叶状、混杂密度、侵犯周围组织,其中3例侵犯临近小肠,1例侵犯临近腹主动脉、右侧髂动脉及右侧腰大肌。发生于腹外的2例病灶表现为沿肌纤维浸润性生长的分叶状软组织肿块,累及多块肌肉。9例病灶中1例可见囊变,1例有点状钙化,9例均未见瘤周水肿。CT增强扫描,病灶以中等强化为主,其中2例可见小片状明显强化区。结论: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可以较好的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对诊断该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颅内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和MRI对该类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8例,回顾分析其CT(5例,另3例未行CT检查)及MR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相对照。结果 本组8例11个病灶,其中2例为多发病灶。颞叶6个病灶(6/11),顶叶、额叶、脑干及小脑各1个病灶,同时累及额颞叶者1例。所有病灶均位于皮层或部分病灶同时累及皮层下白质。5例CT平扫中,3例呈较均匀低密度;1例在低密度病灶中尚可见等密度小结节灶;1例可见边缘小斑块状钙化。8例MR平扫,T1WI,病灶均呈低信号,部分可见多个小囊状更低信号区。病灶外形欠规则呈多结节融合的脑回状或局部脑回不同程度扩大呈皂泡样隆起。T2WI除钙化斑呈低信号外,余均呈均匀高信号。1例可见病灶局部颅骨内板受压呈轻微弧形改变。2例行液体抑制反转恢复序列(FLAIR),所有病灶均呈略高信号;2例行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病灶呈均匀略高信号;1例尚行扩散加权成像(DWI),病灶显示等信号。增强检查,除1个病灶轻微强化外,余病灶均未见增强表现。3个病灶边界欠清晰,余病灶均可见清晰边界。2个病灶显示轻微瘤周水肿,余病灶均未见瘤周水肿表现。结论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仔细分析并结合病史可大大提高该类肿瘤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肝胰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胰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例肝MFH和1例胰MFH的CT表现。病理分型:1例为黏液型,4例为多形性型。5例均采用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其中2例进行了延迟扫描。结果:5例肿瘤最大径6.8~22.5cm,其中位于肝右叶1例,肝左叶3例,胰尾部1例。CT平扫:1例表现为巨大囊性结构为主的肿块,有包膜,边界清楚;4例表现为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动脉期示肿瘤实质呈轻度~明显强化,2例肿瘤内可见细小血管;静脉期肿瘤呈中度~明显强化,肿瘤内坏死区和肿瘤实质显示清晰,边界清楚;延迟期2例示病灶密度稍低于肝实质。5例中合并肝内转移1例,肝内胆管轻度扩张2例,侵犯膈肌2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术前CT诊断为恶性肿瘤4例,良性病变1例。结论:肝胰MFH的主要CT表现为肿瘤内坏死显著,局部浸润性强,其CT表现与病理所见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颌骨肿瘤性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CT检查对颌骨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 3 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颌骨肿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 ,回顾性分析各种病变的影像特点。结果 :3 6例中造釉细胞瘤 10例 ,骨化性纤维瘤 10例 ,牙源性囊肿 10例 ,粘液表皮样癌 2例 ,牙龈癌 2例 ,软骨肉瘤 1例 ,鳞癌 1例。良性病变多表现为颌骨膨胀性改变 ,病灶密度不均 ,边缘光整 ,类圆形或分叶状 ,部分与牙根关系密切或内含牙齿 ;恶性者则可见骨质破坏改变及邻近软组织肿胀。结论 :CT能够明确肿瘤范围、骨质改变 (膨胀或破坏 ) ,对疾病的定性及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脊柱区淋巴瘤的MRI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脊柱区淋巴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穿刺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脊柱区淋巴瘤45例,其中原发性5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继发性4|D例,其中霍奇金淋巴瘤(HL)9例,NHL 31例(B细胞型27例,T细胞型4例).将MRI表现与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病变部位:单部位发病者13例,多部位发病者32例.5例原发性者均为单部位发病,继发性者40例中32例为多发.(2)病变类型:骨质破坏型27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23例合并有软组织肿块,18例软组织病变的范围超过骨质破坏的范围;软组织肿块型6例,骨质破坏不明显,5例表现为椎管内外软组织肿块并经椎间孔相连,呈围椎、钻孔生长的特点;骨髓浸润型9例,表现为椎骨髓质MRI信号异常,骨皮质完整,椎旁软组织正常;脊髓浸润型3例,表现为脊髓增粗和MRI信号异常.(3)MRI表现:椎骨骨质破坏和骨髓浸润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低、等或高信号,压脂T2WI高信号.软组织肿块与相邻正常肌肉相比,T1WI呈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多呈轻至中度强化,坏死液化不明显.结论 脊柱区淋巴瘤多为继发性B细胞NHL,其主要表现是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较大范围的软组织肿块,肿块有经椎间孔相连围椎、钻孔生长的特点,增强扫描呈轻至中度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17.
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的CT、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估CT、MRI对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FNH(6例经病理证实,3例经磁共振特异性对比剂Resovist证实)的CT、MRI表现和术前或穿刺前诊断.结果:8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3个病灶.10个病灶呈稍低密度,其中7个T1WI为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3个病灶T1WI和T2WI为稍高信号;1个病灶为等密度和等信号;CT动脉期明显增强、门静脉期轻度增强或无增强;MRI的增强方式与CT相似,但10个病灶存在明显的延迟增强.7个病灶检出瘢痕,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无增强、延迟期轻至中度增强.8例单发病灶均正确诊断为FNH.结论:CT和MRI能显示FNH的特征性改变并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足跗骨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发生于足跗骨的5例软骨母细胞瘤的X线、CT及MRI表现。结果:5例均单发,2例位于跟骨,2例位于距骨,1例位于舟骨。X线主要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透亮影,边界清楚,5例均可见病灶边缘硬化带形成,病灶内未见明显钙化。CT扫描显示肿瘤呈膨胀性生长,骨质破坏区边界锐利、硬化,灶周软组织肿胀,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MRI可见病灶形态呈分叶状,呈长、稍长T1信号,混杂T2信号,伴有灶周骨髓水肿及关节腔积液,灶周软组织水肿,增强扫描亦呈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足跗骨软骨母细胞瘤较少见,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9.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的影像学与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的MRI、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2例DNT的MRI、CT表现与临床病理特点。结果男6例,女6例,年龄12~68岁(平均36.7岁)。大多数病例以癫痫小发作为主,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MR检查病变均位于幕上结构,累及皮层,额叶(4例)及颞叶(3例)为主;最大径2-5cm不等,形态呈类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状;2例累及白质,7例伴囊性变。病变在MRI均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无病变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囊性病变在T1WI信号均匀,等于或略高于脑脊液。6例CT扫描病变均呈低密度改变,其中2例呈囊性分叶状,1例呈局灶性钙化;4例增强后病变无强化,1例病变内呈轻度不均匀强化。病理组织学DNT分为3型:单纯型(4例)、复杂型(6例)及非特异型(2例)。结论DNT是一种良性病变,MRI较CT更具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