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石膏临时固定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6-12采用石膏临时固定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4例Pilon骨折,入院时手法牵引简单复位后行踝关节功能位石膏托固定,6~9 d后采用前正中略弧向内侧的弧形切口并L形胫骨远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20~180 min,平均161 min;术中出血量300~700 ml,平均500 ml。1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4(12~24)个月。采用Burwell-Charnley放射学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3例,复位一般1例。骨折愈合时间12~24周,平均15.3周。采用AOFAS评分标准评定踝关节功能:优10例,良4例。结论石膏临时固定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7-08采用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21例后Pilon骨折。骨折复位情况采用Burwell-Charnley标准评定,末次随访时疗效采用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标准评定。结果 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5(6~24)个月。术后骨折复位情况采用Burwell-Charnley标准评定:17例解剖复位,4例复位尚可。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2.1(2~3)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平均84.5(58~94)分,其中优13例,良6例,可2例。术后1例出现切口感染,经积极换药后愈合。1例术后出现切口周围和足背麻木感,应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术后4个月症状逐渐消失。3例术后持续疼痛不适,取出内固定物后恢复良好。结论后Pilon骨折采用后外侧切口支撑钢板内固定可取得满意疗效,手术入路清晰,能够充分显露骨折并复位,创伤小;支撑钢板固定能够较好地维持骨折复位,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孟氏架辅助复位手术治疗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7-06采用孟氏架辅助复位手术治疗的34例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使用Burwell-Charnley复位评价系统评估骨折复位效果及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3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12~18)个月。术后Burwell-Charnley评分:解剖复位29例,复位可4例,复位差1例。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优24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8.24%。结论术中应用孟氏架辅助复位手术治疗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取材简便,可操作性强,手术时间明显缩短,骨折复位程度及手术疗效明显提高,在临床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AO/OTA C型Pilon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笔者自2012-08—2015-06采用改良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26例Pilon骨折,观察手术时间、切口并发症、骨折复位满意度等指标。结果本组均获平均18.4(12~23)个月随访。手术时间平均108(84~132)min。术后发生3例切口延迟愈合,经换药后愈合;骨折解剖复位16例,复位可8例,差2例,优良率92.3%。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8.4(11.2~25.6)周,未发生内固定失效及骨不连等并发症;末次随访踝关节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平均83.6(69.4~97.8)分;优10例,良12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4.6%。结论改良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AO/OTA C型Pilon骨折,具有显露充分、切口并发症少、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前正中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治疗合并腓骨骨折的Pilon骨折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6月,采用改良前正中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腓骨骨折的RüediAllg?werⅢ型Pilon骨折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23~68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1例,高处坠落伤7例,重物压砸伤1例。根据AO/OTA分型,C2型4例,C3型15例。根据软组织损伤Tscherne-Gotzen分级,1级6例,2级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18 d,平均10.3 d。术后采用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评价Pilon骨折复位情况,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1.8~4.6 h,平均2.4 h;术中出血量200~500 mL,平均310 mL。1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7个月。骨折愈合时间2.5~8.0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前正中切口边缘部分坏死2例,并发创伤性关节炎2例,踝关节不稳定1例。术后12个月,根据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解剖复位15例,复位一般4例。根据AOFAS评分,优11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84.2%。结论改良前正中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操作简便、显露充分、创伤较小,是治疗合并腓骨骨折的Pilon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后内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手术治疗10例后Pilon骨折患者,其中男3例,女7例,年龄31~54岁。根据俞光荣等提出的后Pilon骨折分型,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6例。所有患者采用改良后内侧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骨愈合及复位情况,并予术后1年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8(14.1±3.2)个月。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及屈肌腱挛缩发生。术后根据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判定骨折复位,后踝解剖复位8例,复位良好2例。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时间12~16(13.2±1.8)周。术后1年根据AOFAS评分评定临床疗效,优8例,良2例。患者术后3~6(4.7±1.4)个月重返原工作岗位。结论 :改良后内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临床疗效肯定,并发症少,患者可以早期负重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一种单一前外侧切口治疗Pilon骨折的适应证、方法及初期随访结果。方法 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应用单一前外侧切口治疗12例闭合性胫骨Pilon骨折患者。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18~48岁,平均28岁。采用分期治疗方法,伤后至手术时间5~14 d,平均7.1 d。按AO/OTA分型,43-B型4例,43-C型8例,切口位于腓骨前缘,至腓骨远端后斜向第四跖骨方向,腓动脉穿支需结扎或避开,注意横跨切口的腓浅神经分支,显露胫腓骨远端,切开关节囊,显露踝关节辅助复位。术后伤口愈合后开始不负重踝关节功能锻炼,负重时间由随访决定。结果 1例伤口发生部分坏死,自行愈合,其余伤口均按期拆线。按Mazur评定标准评估疗效,优8例,良3例,可1例。结论应用单一前外侧切口不能适用于所有Pilon骨折,但对合适病例能够减少软组织并发症,并利于胫骨关节面的复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前内侧手术入路治疗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38例闭合性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采用踝关节改良前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男性30例,女性8例;年龄23~76岁,平均(48.0±11.7)岁。左侧19例,右侧19例。分析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8例患者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为(17.58±6.82)个月。37例切口甲级愈合,1例(2.6%)出现浅表切口皮缘坏死,术后无感染、无延迟愈合或骨折不愈合。术中失血量(99.87±53.28)mL,手术时间(134.39±26.11)min。术后采用Burwell-Charnley评价标准评价,优32例,良5例,差1例,优良率97.4%;末次随访踝关节AOFAS评分(93.66±3.76)分,其中优30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7.4%。结论踝关节改良前内侧入路是治疗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对骨折周围软组织干扰小,疗效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用四柱理论结合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MIPPO)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12—2013-01对22例Pilon骨折采用四柱理论结合MIPPO技术治疗,根据四柱理论中不同柱骨折选择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结果 19例切口一期愈合,3例出现切口皮缘少许坏死,经换药后愈合。22例获得平均15(12~22)个月随访,无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复位情况应用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估标准评定:解剖复位15例,复位一般7例。均在术后16~18周获得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按AOFAS评分评定临床疗效:优10例,良7例,可3例,差2例(均为Ruedi-AllgowerⅢ型骨折)。结论采用四柱理论结合MIPPO技术治疗Pilon骨折是一种有效地手术方式,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中华骨科杂志》2022,(12):746-752
目的通过经腓骨骨折线治疗后Pilon骨折, 并探讨其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采用经腓骨骨折线治疗26例患者资料, 其中男11例, 女15例;年龄28~69岁, 平均42.2岁;坠落伤10例、摔伤9例、交通损伤7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且合并腓骨骨折。俞光荣分型为Ⅰ型11例, Ⅱ型8例, Ⅲ型7例。AGH分型为Ⅰ型10例, Ⅱa型5例, Ⅱb型2例, Ⅲa型5例, Ⅲb型4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后外侧入路撑开腓骨骨折线方法治疗, 术后采用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 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 2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2~23个月, 平均14.9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 愈合时间3~6个月, 平均4.0个月。术后根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 其中解剖复位23例, 复位可3例, 解剖复位率为88%(23/26)。末次随访时, AO...  相似文献   

11.
唐润  杨杰  李毅  常鑫  梁晓军 《中国骨伤》2022,35(3):248-252
目的:探讨改良内侧切口治疗内侧柱压缩性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连续住院手术治疗的31例内侧柱压缩性Pilon骨折患者.根据入院时的影像学资料,31例均诊断为闭合性Pilon骨折,术前X线片及三维CT均显示为内侧柱压缩性骨...  相似文献   

12.
后方Pilon骨折特征及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后方Pilon骨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8例后方Pilon骨折患者, 男13例, 女5例;年龄22~63岁, 平均46岁。所有患者为闭合性骨折, 肿胀消退后切开复位内固定, 先采用健侧卧位后外侧入路显露外踝及后Pilon骨折块, 分别用钢板予以固定, 再改仰卧位用螺钉或小钢板固定内踝后丘。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足评分(AOFAS)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8例均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22个月(12~48个月).除1例复位不满意外, 其余均解剖复位;骨折均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11周。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足评分(AOFAS)进行临床疗效评估, 结果优7例, 良9例, 中2例, 平均(86.8±9.2)分。结论:后方Pilon骨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其受伤机制、创伤解剖、手术方式和预后均有别于经典踝部骨折与一般Pilon骨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钢板和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踝部皮肤损伤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6月行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踝部皮肤有损伤的Pilon骨折患者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5~61(39.6±0.2)岁;采用后外侧为主的手术入路使用钢板固定,并辅助使用空心钉三维固定手术治疗。观察并记录踝部伤口及受伤时软组织挫擦伤愈合情况,采用Burwell-Charnley标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足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价。结果:2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患者手术伤口及皮肤挤压擦伤均愈合。按照Burwell-Charnley标准,解剖复位22例,不满意2例,差1例。AOFAS踝-足评分为90.2±7.5,结果优20例,良3例,可2例。结论:后外侧入路钢板和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踝部皮肤损伤Pilon骨折可以完全避开前内侧损伤的皮肤及软组织,骨折固定牢固,有效地避免了软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坏死。  相似文献   

14.
高博  杨灵  汪红  江伟  朱仲伦  刘跃洪 《中国骨伤》2020,33(3):203-208
目的:比较Ⅰ期跟骨牵引与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分步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C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5例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牵引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21~57(38.6±10.5)岁;高处坠落伤18例,车祸伤6例;左侧15例,右侧9例;AO/OTA分型C1型3例,C2型9例,C3型12例;采用Ⅰ期跟骨牵引,Ⅱ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外固定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19~58(37.8±11.2)岁;高处坠落伤17例,车祸伤4例;左侧11例,右侧10例;AO/OTA分型C1型2例,C2型8例,C3型11例;采用Ⅰ期外固定支架固定,Ⅱ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为闭合性骨折。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等,采用VAS评分评价Ⅱ期内固定术前疼痛缓解情况,采用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对内固定术后Pilon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价,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随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固定术前跟骨牵引组VAS评分为(3.73±0.87)分,外固定组为(2.67±0.6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牵引组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9.20±1.40) d、(12.30±3.60) d,外固定组分别为(7.60±1.50) d、(10.80±2.60)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并发症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牵引组解剖复位20例,一般复位4例;外固定组解剖复位18例,一般复位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AOFAS评分及疗效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C型Pilon骨折,Ⅰ期跟骨牵引或临时外固定支架固定都能起到临时稳定作用,为Ⅱ期内固定手术创造较好的软组织条件,内固定术后能够获得较好的踝关节功能。跟骨牵引操作简单,外固定支架固定虽然会增加手术次数,但有更好的制动效果,在减轻术前疼痛、缩短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方面较跟骨牵引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胫骨远端前外侧切口L-解剖锁定板固定治疗B3、C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胫骨远端前外侧切口L-解剖锁定板固定延期(伤后9~19 d)治疗36例B3、C型Pilon骨折患者。伤后早期石膏固定6例,骨牵引11例,腓骨克氏针联合石膏固定11例,跨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8例。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43个月。术后2例出现医源性腓浅神经麻痹,1例闭合骨折出现伤口感染,2例骨折延迟愈合。Olerud-Molander踝关节骨折功能评分:优20例,良11例,可5例,优良率86.1%。SMFA问卷得分0~39(24.7±8.2)分。结论选择胫骨远端前外侧切口解剖复位、L-解剖锁定板坚强固定治疗B3、C型Pilon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刘苏  朱轶  葛建飞  黄云中  张炜  徐又佳 《骨科》2022,13(6):516-521
目的 探讨AGH分型指导胫骨后Pilon骨折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收治的19例胫骨后Pilon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49.89岁(24~67岁),行走跌倒14例,交通伤4例,重物砸伤1例。所有病人行CT检查,根据CT及AGH分型结果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法。术后采用Burwell-Charnley放射学标准评价踝关节面的复位情况,同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病人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病人术中平均失血量为64.74 mL,手术时间平均为129.47 min。病人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79个月(12~24个月)。根据Bruwell-Charnley评价标准评估术后踝关节面复位质量:优13例,可6例。术后1年AOFAS评分平均为85.95分,VAS评分平均为1.11分。结论 胫骨后Pilon骨折根据受伤机制,骨折类型多样,结合CT及AGH分型指导胫骨后Pilon骨折分型及个体化治疗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李沁  赵文博  屠重棋  杨天府  方跃  张晖  刘雷 《中国骨伤》2014,27(12):1029-1032
目的:总结使用锁定加压钢板(locked compression plate,LCP)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总结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MIPPO结合LCP内固定治疗的Pilon骨折.排除开放性骨折、病理性骨折、患肢有血管疾病和患肢神经损伤的病例,共纳入38例,其中男29例,女9例;平均年龄48岁(21~78岁).骨折按AO分型:B型20例,C型18例.根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术后踝关节功能等对疗效进行评定,并参照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主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38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13~24个月).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无钢板断裂及复位固定失败,1例伤口浅表感染,经使用抗生素及换药后治愈.术后AOFAS评分65 ~97分,平均(81.0±4.5)分.结论:MIPPO结合LCP治疗胫骨Pilon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8.
背景:C型pilon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造成,治疗困难。正确地选择手术入路至关重要。目的:比较前内侧与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C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C型pilon骨折43例的病例资料。男28例,女15例;年龄18-64岁,平均35.3岁。采用前内侧入路26例,前外侧入路17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机、骨折愈合时间、Burwell-Charnley复位学放射学评价、Tornetta踝关节功能评价结果。结果:两组的手术时机、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即刻Burwell-Charnley复位解剖学评分、术后12个月Tornetta踝关节功能评分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ilon骨折前外侧及前内侧入路手术在手术时机、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效果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并无差别。C型pilon骨折应依据骨折块的大小、位置及骨折断端的走向、移位和皮肤软组织条件选择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9.
老年踝关节骨折治疗中腓骨远端内固定方法的个体化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踝关节骨折治疗中腓骨远端内固定方法的个体化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手术治疗的68例老年踝关节骨折病例,其中男37例,女31例;年龄62~81岁,平均69.2岁。根据Danis-Weber分型:Weber A型19例;Weber B型31例,Weber C型18例。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22例,旋前外旋型18例,旋后内收型19例,旋前外展型9例。所有患者根据骨折类型和个体化差异对腓骨远端骨折采用不同的内固定方法治疗。观察术后临床检查、影像学指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进行手术疗效评价。结果:本组Herbert螺钉固定12例,克氏针张力带固定7例,1/3管型钢板固定5例,重建钢板固定6例,腓骨远端解剖复合钢板固定17例,腓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固定21例。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7.7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未出现骨不愈合、踝关节不稳、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愈合时间为2.7~4.0个月,平均3.2个月。不同内固定组患者AOFAS评分、V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活动度背伸为6°~18°,平均15°;跖屈26°~47°,平均37°。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88.4±4.3,其中优34例,良30例,可4例。结论:在老年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中,采用个体化内固定腓骨远端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