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短期随访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应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患者按照1︰1分配,随机数序号为1~40号者为观察组,41~80号者为对照组。对照组(40例)实施传统标准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20~56岁,平均(37.73±8.79)岁。观察组(40例)实施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术,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1~55岁,平均(38.11±8.46)岁。比较两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患侧膝关节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被动活动觉察阀值、二次关节镜探查率及所探查患者滑膜覆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IKD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侧膝关节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侧膝关节被动活动觉察阀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二次关节镜探查率20.00%与对照组25.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所探查患者滑膜覆盖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可促进腱骨愈合,且残余肌腱套袖样包裹移植肌腱,能增加膝关节稳定性,在术后早期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与本体感觉,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及4股半腱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LARS人工韧带和自体4股半腱肌肌腱关节镜下重建膝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膝ACL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根据重建材料的来源分为LARS人工韧带组(13例)和自体4股半腱肌肌腱组(15例)。采用ACL解剖等长重建技术建立胫骨、股骨骨道。并对两组的关节稳定性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后膝关节稳定性LARS人工韧带组优于4股半腱肌肌腱组(P〈0.05)。移植后两组Lyshr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较移植前提高(P〈0.05)。术后6个月LARS人工韧带组Lysholm评分(90.4分±5.3分)高于4股半腱肌肌腱组(81.2分±4.7分)(P〈0.05)。结论在关节镜下重建ACL术中,LARS人工韧带可作为自体材料的良好替代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四股半腱肌腱与骨-髌腱-骨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膝关节镜确诊的65例膝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四股半腱肌腱前交叉韧带(ACL)重建,B组行骨-髌腱-骨重建,随访1~5年,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评定关节稳定性,记录并发症。结果两组Lysholm评分和关节稳定性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膝部疼痛肿胀A、B组分别是18.18%(6/33)和40.63%(13/32),P=0.047,其他并发症未达到统计意义。结论四股半腱肌腱与骨-髌腱-骨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疗效相似,但骨-髌腱-骨重建更易发生膝关节疼痛肿胀,两种术式的优劣利弊仍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佐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体韧带混合人工LARS韧带治疗后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09—2013-04采用人工韧带及自体韧带(半腱肌、股薄肌)混合重建后交叉韧带治疗72例单纯后交叉韧带损伤。结果 72例均获得随访21~38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良好,术后疼痛感明显好转。查体见胫骨台阶感恢复,后抽屉试验阴性,稳定性良好。术后复查骨隧道及内固定物情况,未见关节退变及胫骨后沉。Lysholm评分术前(53.4±6.73)分,末次随访(92.1±5.91)分;IKDC术前评分(48.32±7.52)分,术后(91.7±5.67)分,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t=36.66,P0.05)、IKDC评分(t=39.08,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自体肌腱结合LARS韧带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近期效果及中期效果满意,为治疗后交叉韧带断裂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膝内侧辅助入路和胫骨骨道入路对制备股骨骨道角度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笔者自2013-01—2016-03采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6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根据术中股骨骨道建立的途径不同分2组(胫骨骨道入路组和膝内侧辅助入路组);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在冠状位观察骨隧道走形方向,采用PACS软件测量2组股骨骨道长轴线与关节间隙水平线的角度。结果膝内侧辅助入路组股骨骨道角度比胫骨骨道入路组小,且骨道位于股骨髁松质骨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不良反应,随访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2组Lysholm评分相比术前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后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对于股骨骨道走行的要求更趋于水平位,常规通过胫骨骨道途径,其角度的调整具有明显的限制性,而采用膝内侧辅助入路方式可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其方向,使制备的股骨骨道更趋于水平,且骨道可位于股骨髁松质骨内,更有利于骨-腱融合,此方法并未明显增加创伤,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膝后正中入路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8例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应用膝后正中入路行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配合中药熏洗,观察骨折复位情况、愈合时间,采用Lysholm评分法评估术后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个月;Lysholm评分,优13例,良5例。结论:膝后正中入路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骨折,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疤痕小,手术时间短,配合术后康复锻炼及中药熏洗,能较快地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保留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施行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的4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行关节镜下非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观察组行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观察术后治疗效果及本体感觉恢复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膝关节稳定性及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本体感觉评分优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患侧本体感觉评分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患侧本体感觉评分低于健侧(P0.05)。术后12个月,对照组患侧本体感觉评分较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本体感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保留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可更好地促进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的恢复,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体血纤维蛋白凝块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作用及意义。方法以2014年10月—2016年1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34例(34膝)ACL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n=17);ACL重建术中试验组采用自体血纤维蛋白凝块,对照组不作该处理。两组患者术前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均为阳性。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损伤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前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检查结果;术后6、24、48周,检查患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HSS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行MRI检查,测量移植物信号强度、信噪比以及骨隧道扩大程度及移植物腱-骨结点T2值。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48周。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1例出现关节内感染及关节粘连。术后两组患者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均为阴性。术后6、24、48周,试验组Lysholm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两组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48周时试验组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RI复查显示,术后6、24、48周两组移植物信号强度、骨隧道扩大程度、移植物信噪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24周两组移植物腱-骨结点T2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L重建术中采用自体血纤维蛋白凝块,能够有效促进移植物再血管化、加快腱-骨愈合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与异体脱蛋白骨(DPB)复合物颗粒促进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接受ACL重建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行ACL重建术,实验组在两端骨隧道中填充入PRP+DPB复合物颗粒,术后6个月行CT检查,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出骨隧道扩大数值,并行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结果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1.8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CT测量的骨隧道直径扩大的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PRP+DPB复合物颗粒可促进ACL重建术后骨腱愈合,减少骨隧道扩大,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自体骨-1/3髌腱-骨(B-PT-B)、异体腘绳肌腱(ST/G)和LARS韧带进行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比较不同移植物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3种不同移植物分别对92例ACL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重建ACL,术后积极康复锻炼.结果 各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在术后3、9、18个月均较术前改善.异体ST/G组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低于另外两组(P<0.05),术后9、18个月与自体B-PT-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9、18个月LARS组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 3种不同移植物均能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近期LARS韧带改善优于自体B-PT-B和异体ST/G.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从筋治骨的中医理论,观察自主康复锻炼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门诊收治9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试验组男11例,女34例;年龄45~70岁,平均(55.47±8.66)岁;病程1周~5年,平均(6.66±7.96)周;对照组男11例,女34例;年龄48~67岁,平均(54.07±5.36)岁;病程1周~7年,平均(4.82±3.95)周。在股四头肌等长训练的基础上,试验组采用自主功能锻炼的干预方法 ,对照组则采用器械训练方法,共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VAS、Lysholm评分和愈显率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经过2周治疗,试验组的愈显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71.11%)。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其中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自主功能锻炼联合股四头肌等长训练的康复方案对KOA临床疗效确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配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80例在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40例/组)。对照组接受运动功能训练和股四头肌内侧头、胫前肌处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均隔日治疗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于每次功能训练和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前实施。术后4、8、12周评估两组患者的患肢膝关节主动屈伸关节活动度(AROM)范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双侧腿围,术后半年随访患者的患肢膝关节屈曲AROM,并以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估患肢功能状况。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中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检验。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屈曲AROM、VAS评分和双侧腿围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治疗组患膝疼痛VAS低于对照组(Z=-2.68,P<0.05;Z=-4.53,P<0.01;Z=-3.84,P<0.01);治疗4周、治疗8周两组膝关节AROM范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8、-0.92,均为P>0.05),治疗12周、术后6月治疗组膝关节AROM范围大于对照组(t=-3.72、-4.42,均为P<0.01);治疗4周、8周、12周治疗组腿围差低于对照组(t=3.68、7.14、9.70,均为P<0.01)。术后6个月时治疗组Lysholm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90,P<0.01)。 结论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配合中医定向透药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疼痛和肢体功能改善等具有治疗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严超  常花  刘常宇  关邯峰  陈文坚  赵利波 《骨科》2014,5(4):201-203
目的 探讨分析膝关节镜下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方式选择及对比分析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术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6月期间行膝关节镜下内固定治疗的胫骨髁间棘骨折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Orthocord缝线固定组21例、钢丝固定组19例、螺钉固定组16例.术前与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均采用Lysholm评分.结果 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21个月.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平均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ysholm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膝关节X线片显示骨折完全愈合.其中3例出现前交叉韧带小部分断裂损伤,经关节镜治疗后取得满意恢复效果.结论 膝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创伤小、固定牢靠,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固定方式,术后可早期活动,使关节功能得到最大程度恢复,是值得肯定的有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后康复期第2阶段应用透明质酸钠凝胶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行关节镜下单侧腘绳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126例,分为两组:医用透明质酸凝胶注射72例:男39例,女33例,年龄18~43岁,平均(28.27±12.30)岁,病程1~40 d,平均25 d,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1个月行透明质酸钠凝胶注射的患者,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透明质酸钠凝胶未注射54例:男21例,女33例,年龄16~45岁,平均(29.14±10.23)岁,病程1~36 d,平均26 d,前交叉韧带重建术1个月后未行透明质酸钠凝胶注射的患者。对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之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采用轴移试验和Lachman试验检查患者的膝关节稳定性,在对术后4、6、8、12、24周时患者在该段康复期的Lysholm评分、关节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围的关节功能进行比较。结果:重复测量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Lysholm评分、大腿周径在各时间点和组间交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关节活动度各时间点与组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7.354,P0.001)。Lysholm评分及大腿周径在注射后6、8、12、24周注射组均优于未注射组,统计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术后6周与8周关节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注射组优于未注射组。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期第2阶段应用透明质酸钠凝胶可以在术后康复期较好的提高患者的各项膝关节功能,在膝关节活动度的恢复中有确切疗效,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关节腔内及膝周痛点注射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将2017年1月至12月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4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男8例,女16例;年龄43~68(58.04±7.87)岁,病程1~8(4.69±1.96)年;身体质量指数(24.53±5.26) kg/m~2;给予关节腔内注射富血小板血浆2 ml,膝周痛点注射富血小板血浆共2 ml,1次/周,共治疗3次;对照组男7例,女17例;年龄47~72(60.54±8.93)岁;病程1.5~9(5.27±1.68)年;身体质量指数(23.47±4.62) kg/m~2;给予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20 mg,膝周痛点封闭治疗,每点2 ml药液,1次/周,共治疗3次。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6个月VAS评分和Lysholm评分以进行疗效评估。结果:48例患者均获6个月随访,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1和6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35±1.47,4.15±1.52,2.26±1.02和7.51±1.39,3.84±1.76,3.66±1.18;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1和6个月Lysholm评分分别为55.21±5.78,79.16±7.25,85.45±6.87和54.65±6.40,77.58±6.94,82.34±7.12;两组治疗后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总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腔内及膝周痛点注射富血小板血浆疗法可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同时安全性较高,虽短期疗效与传统治疗方法无明显差别,但中远期疗效稳定,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袁义  章海均  张波  罗浩  杨超 《中国骨伤》2017,30(4):300-303
目的 :探讨不同冲洗时间对于关节镜治疗老年化脓性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23例老年化脓性膝关节炎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关节镜下清理、置管及术后灌洗方法治疗,根据不同冲洗时间将患者分为冲洗1周组(10例)及冲洗2周组(13例),通过比较术后皮温恢复时间、C-反应蛋白(CRP)、血沉、关节活动度以及膝关节功能等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23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3±2.3)个月,无一例复发。术后两组患者CRP均在2周时恢复正常;冲洗2周组血沉在术后2周恢复正常,1周组术后2周血沉仍高,在术后3周恢复正常,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膝关节皮温恢复正常时间1周组为10~20 d,平均(15.5±1.9)d;2周组8~17 d,平均(13.4±1.2)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3、6个月,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术后1个月,2周组膝关节活动度较1周组明显好转(P0.05);术后3、6个月,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6个月,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术后1个月,2周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较1周组高(P0.05);术后3、6个月,两周组膝关节Lyshol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均已稳定,根据Lysholm评分,术后6个月1周组优3例,良6例,可1例;2周组优5例,良7例,可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关节镜技术治疗老年膝关节化脓性关节炎创伤小,清创彻底,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术后推荐冲洗2周,有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六步手法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就诊的KOA患者76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予口服药物结合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治疗组予六步手法联合冲击波疗法。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 d、1个月及6个月VAS评分、WOMAC评分,以及临床疗效观察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及WOMA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及1、6个月,治疗组患者VAS评分及WOMAC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步手法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法,能明显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程度及改善膝关节功能,临床疗效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OWHTO)与单髁置换(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按照Cochran协作网制定的检索策略进行检索,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和会议论文,检索时间截止为2018年3月。纳入OWHTO和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的对照研究,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对文献报道的术后膝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术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翻修率、术后疼痛等数据进行提取,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共8篇,共67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OWHTO组与UKA组在术后膝关节HSS评分、膝评分、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P=0.87,P=0.22,P=0.53),OWHTO组术后关节活动度优于U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两组术后并发症及术后TKA翻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P=0.23)。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无差异。结论:在治疗符合手术指征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时,采用OWHTO可获得与UKA相似的膝关节评分、术后并发症和术后TKA翻修率,但是OWHTO术后关节活动度更好。  相似文献   

19.
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对照试验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吴志宏  包飞 《中国骨伤》2008,21(3):170-172
目的:探讨电针对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电针组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2.50±9.23)岁,平均病程(9.85±8.17)年,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男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1.15±6.75)岁,平均病程(8.60±6.89)年,口服双氯芬酸钠治疗。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结果:电针组除支撑外,其余各项评分与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对照组疼痛度及交锁、膝软与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其余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后评分在交锁、膝软、肿胀、爬楼梯和下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跛行、支撑和疼痛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有效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膝关节活动度,疗效优于口服双氯芬酸钠.是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按摩对脊柱侧弯行3D打印矫形术患者脊椎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262例行3D打印技术矫形术的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根据患者术后采取的康复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1例,观察组术后采取中医推拿按摩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测量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躯干旋转角、最大Cobb角,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功能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康复干预前后疼痛变化情况。结果:干预90 d后,观察组躯干旋转角、最大Cobb角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90 d后观察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柱侧弯患者行术前3D打印矫正术后,科学、合理的实施中医推拿按摩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椎体旋转角、最大Cobb角,提高患者脊柱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