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胸段食管癌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患者临床特征、照射技术及肺剂量体积参数等因素对放疗后放射性肺炎(RP)的影响,为食管癌放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肿瘤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247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放疗后RP的发生情况,对患者临床特征、照射技术及肺剂量学参数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分别验证≥1级、≥2级、≥3级RP的诊断效能。结果 全组患者中≥1级RP 118例(47.8%),≥2级RP 54例(21.9%),≥3级RP 17例(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双肺V5~V40、平均肺剂量(MLD)均与≥1级RP(Z=-5.802~-4.306,P<0.05)和≥2级、≥3级RP(F=0.057~11.616、0.087~3.392,P<0.05)发生有关,GTV体积、PTV体积、GTV/肺体积(%)、PTV/肺体积(%)均与≥1级RP(Z=-3.377~-2.041,P<0.05)和≥2级RP(F=3.600~9.801,P<0.05)发生有关;吸烟指数>400与≥3级RP明显相关(χ2=13.295,P<0.05),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与≥1级RP者明显相关(χ2=9.146,P<0.05),而不同的照射技术、化疗因素、放疗剂量以及食管癌分期、位置均与RP无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双肺V5V40为≥1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AUC最佳临界值分别为55.74%和4.13%;MLD为≥2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最佳临界值为11.91 Gy;双肺V5为≥3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最佳临界值为57.60%。吸烟指数>400为≥3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5.964,P<0.05),COPD为≥1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6.110,P<0.05)。结论 胸段食管癌放疗后RP的发生率较低,双肺V5V40、MLD等剂量学参数及吸烟程度和COPD等临床特征与相应等级的RP的发生密切相关,实施食管癌放疗时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接受三维适形放疗(3DCRT)后影响严重放射性肺损伤CT分级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3DCRT的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CT影像资料,统计各临床因素及剂量体积参数。观察放疗结束6~12个月的CT影像资料并根据CT影像资料对放射性肺损伤进行评定分级。分析≥3级严重放射性肺损伤的危险因素。统计采用SPSS15.0软件。结果 89例患者放射性肺损伤CT分级情况:0级8例占9.0%,1级13例占14.6%,2级24例占27.0%,3级23例占25.8%,4级21例占23.6%。单因素分析显示同步化疗(CCT)、大体肿瘤体积(GTV)外放边界、患侧肺平均剂量、患侧肺的V15~V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CT、GTV外放边界和患侧肺V20是影响严重放射性肺损伤CT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接受3DCRT的肺癌患者,CCT、GTV外放边界和患侧肺V20是影响严重放射性肺损伤CT分级的临床和剂量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食管癌术后调强放疗剂量学与胸腔胃放射性损伤的关系。方法 通过入组104例食管癌根治术后行调强放疗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放疗计划中胸腔胃剂量-体积参数与急性放射性胸腔胃炎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ROC曲线分析与急性放射性胃炎发生可能相关的物理学指标,logistic法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104例患者出现≥ 2级急性放射性胸腔胃炎者29例(27.88%)。与≥ 2级急性放射性胸腔胃炎相关的剂量-体积指标包括:胸腔胃DmaxDmeanL5~L45V5~V50。单因素分析显示,胸腔胃位置、胸腔胃DmaxDmean、胸腔胃L5~L45V5~V50均与≥ 2级急性放射性胸腔胃炎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胸腔胃位置、L5V35与≥ 2级急性放射性胸腔胃炎的发生均显著相关(P<0.05)。ROC曲线所得L5V35的最佳界值分别为14.00 cm和44.00%,胸腔胃L5 ≥ 14.00 cm和L5<14.00 cm发生≥ 2级急性放射性胸腔胃炎的概率分别为38.64%和20.00%(χ2=4.473,P<0.05);V35 ≥ 44.00%和V35<44.00%发生≥ 2级急性放射胸腔胃炎的概率分别为57.58%和14.08%(χ2=7.263,P<0.05)。后纵隔胃患者≥ 2级急性放射性胸腔胃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χ2=12.881,P<0.05)。结论 胸腔胃剂量-体积参数对急性放射性胸腔胃炎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建议对术后需行放疗的食管癌患者慎重选择后纵隔胸腔胃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宫颈癌同步放化疗中患者骨盆剂量体积参数与急性骨髓抑制的相关性,为临床放疗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同步放化治疗的宫颈癌患者155例,在放疗计划系统中勾画患者的骨盆,并将其分成腰骶骨、髂骨及骨盆下部3个子区域。应用单因素(SymbolcA@2t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宫颈癌患者骨盆及3个子区域的剂量体积参数与急性骨髓抑制的关系。剂量体积参数包括V5V10V15V20V25V30V35V40V45V50及平均剂量(Dmean)。结果 ≥2级急性骨髓抑制发生率为87.7%(136/155);≥2级骨髓抑制患者的骨盆V5V10V15V20、髂骨V15及骨盆下部V15明显高于<2级骨髓抑制患者(t=-2.277、-2.142、-3.475、-2.018、-2.963、-2.741,P<0.05);经多元回归模型分析,骨盆V15为≥2级骨髓抑制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OR=1.728,P<0.05)。使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确定骨盆V15的阈值为88%。结论 骨盆V15是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发生急性骨髓抑制的独立高危因素,将骨盆V15 限制在88%以下,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和控制急性骨髓抑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相关因素,为提高NSCLC局部控制率和改善生存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0年8月至2004年12月符合入组条件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7例,其中全程三维适形放疗48例,59例前程行传统常规放疗,后程行三维适形放疗。全组患者均为根治性放疗,处方剂量60~78Gy,中位剂量66Gy。结果 全组患者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为62.6%,≥2级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38.3%,其中2级23例占21.5%,3级14例占13.1%,4级4例占3.7%。单因素分析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病、照射野个数、双肺接受的平均剂量、双肺V5~V40对≥2级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均有显著性影响,其中双肺平均剂量、双肺V20、疗前伴慢性阻塞性肺病为影响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独立性因素。 结论 NSCLC接受三维适形放疗者,应严格限制双肺接受的平均剂量和双肺V20,尤其对放疗前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病者更应高度重视避免严重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DVH)预测放射性肺炎(RP)进行分析,探究DVH参数预测RP的准确性(ACC)、敏感性(SEN)和特异性(SPE)。方法 收集118例接受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和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回顾分析三维放疗计划系统中双肺V5V10V13V20V30 (Vx为接受≥x Gy的相对肺体积) 和平均肺剂量 (MLD) 与治疗后出现≥2级RP (CTCAE3.0) 的相关性。对上述DVH参数应用ROC曲线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预测RP的ACC、SEN和SPE。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双肺V5V10V13V20和MLD均与RP发生显著相关(χ2=4.786、5.771、6.366、7.367、6.945,P<0.05);双肺V30、患者因素(年龄、性别、KPS评分、肿瘤位置、病理类型)和治疗因素(放疗总剂量、照射技术、化疗方案、化疗时机)与RP的发生风险无显著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双肺V20与RP发生风险相关(χ2=10.96,OR=4.16, 95%CI 1.40~12.36,P<0.05),与其他DVH参数具有显著共线性(r=0.767~0.902,P<0.05)。ROC曲线证实双肺V20能够预测RP的发生(Z=2.038,P<0.05),其预测的ACC、SEN和SPE分别为0.645(95%CI 0.498~0.793),0.650(95%CI 0.408~0.864) 和0.674(95%CI 0.571~0.765),其阳性预测值仅为28.9%。结论 双肺V20与RP的发生风险相关,能够预测RP的发生,但是预测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肺肿瘤导致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对其相关剂量学参数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河北省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诊疗中心收治的31例接受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恶性肺肿瘤患者,其中鳞癌8例,腺癌10例,其他部位转移癌13例,术后1~6个月复查胸部CT,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对所有患者行疗效评价,观察客观缓解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放射性肺炎(RP)采用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放射性肺炎评价标准评价,统计术后D90(90%靶体积所接受的最小周边剂量)、患侧肺V8(8 Gy包绕肺体积占患侧肺体积的百分比)、V32(32 Gy包绕肺体积占患侧肺体积的百分比)、患侧肺Dmean(平均照射剂量)。分析术后D90V8V32Dmean等剂量学参数与发生RP的关系,将术后各剂量学参数与外放疗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寻找与RP发生相关性较高的参数。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术后6个月疗效评价完全缓解(CR)11例,部分缓解(PR)11例,疾病稳定(SD)8例,疾病进展(PD)1例,ORR为71.0%,DCR为96.8%,RP患者3例,RP发生率 为9.7%,粒子术后V8V32Dmean等不能作为预测放射性肺炎指标,经随访观察术后D90超过170 Gy 发生放射性肺炎患者3例(3/5),<170 Gy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患者0例(0/26)。结论 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肺肿瘤,术后D90与RP发生有一定相关性,V8V32Dmean与RP发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根治性放疗食管癌患者的原发瘤GTV体积及其对周围组织器官的外侵程度,探讨改进后的GTV体积分期标准对食管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根治性放疗的食管癌患者701例,参考既往分期标准进行食管癌GTV体积临床分期,并结合预后进行分析,提出在T分期中除GTV体积大小外,还应参考原发瘤对周围组织器官的外侵程度进行降级分类,并按新标准重新评估预后生存,最后结合N0、N1、N2进行临床TNM分期。结果 全组患者按照既往GTV体积临床分期标准进行的T分期中,T3期与T4期的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TNM分期中Ⅲ期与Ⅳ期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修改T分期标准、即在GTV体积分级基础上,同时考虑了原发瘤对周围组织器官的浸润程度,结果该T分期的生存曲线分离度好,各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702,P<0.05);临床TNM分期Ⅰ、Ⅱ、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3.5%、26.3%、13.4%、9.2%,各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77,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GTV体积与病变周围组织器官的受侵程度结合起来进行的新T分期标准的界定,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根治性放疗食管癌患者的预后生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鼻咽癌调强放疗所致急性放射性口干与放疗剂量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接受调强放疗的109例鼻咽癌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双侧腮腺、双侧下颌下腺、双侧涎腺(双侧腮腺+双侧下颌下腺)的照射剂量等数据。在放疗结束时根据口干程度把患者分为非重度口干组(57例)和重度口干组(52例),并对两组之间的一般资料以及相关的剂量学因素进行比较分析。记录双侧腮腺接受15~50 Gy照射剂量的体积百分比,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法分析急性重度口干的独立预测因子,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其诊断界值点。结果 至放疗结束,所有入组患者重度口干的发生率为47.7%(52/109)。临床因素的分析提示年龄、黏膜炎、化疗方式均与急性重度放射性口干的发生无关。非重度口干组和重度口干组剂量学指标比较的结果显示,两组平均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79、-6.055、-2.29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34是判断急性重度放射性口干的独立预测因素。V34的ROC曲线表明:V34=49%对重度放射性口干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2%和75.4% (OR=1.231,P<0.05,95%CI:1.116~1.357)。结论 在鼻咽癌调强放疗计划中,双侧腮腺的V34是重度急性放射性口干的独立预测因子,可以作为评估发生急性重度放射性口干发生风险的剂量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接受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发生≥2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ARE)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102例接受3D-CRT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三维计划资料,采用RTOG分级标准,评价患者自放疗开始3个月内≥2级的ARE。分析临床因素和三维计划的剂量体积参数。结果 发生2级ARE19例,3级15例,未出现更严重的ARE。非同步化疗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食管V55(OR=1.170,P<0.05)为≥2级ARE发生的惟一影响因素,食管V55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95%CI: 0.782~0.957,P<0.05),界值为16.0。同步化疗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食管V35(OR=1.125,P<0.05)和同步化疗方案(OR=39.740,P<0.05)是≥2级ARE发生的影响因素,食管V35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2(95%CI: 0.636~0.927,P<0.05),界值为23.75。长春瑞滨+顺铂(NP)同步化疗方案的≥2级ARE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方案(33.3% ∶66.7%)。结论 非同步化疗患者,食管V55是≥2级ARE的影响因素。同步化疗患者,食管V35和同步化疗方案是≥2级ARE的影响因素。同步NP方案≥2级ARE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放射治疗前后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KL-6)水平改变在预测肺癌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RP)中的意义。方法 对87例接受胸部放射治疗的Ⅰ~Ⅲ期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严格随访,动态观察其放疗前及治疗开始后3个月内血清中K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改变,结合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探讨其在预测或早期诊断RP的作用。结果 87例肺癌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及胸部CT表现,发现有13例被诊断为并发≥2级RP。该13例患者和74例0~1级RP患者在放疗前血清KL-6平均水平分别为(247±105.44)和(209±71.09)U/ml,≥2级RP组患者放疗后3个月内血清KL-6最高水平达(456±202.84)U/ml,放疗后与放疗前比值达(2.01±1.04)倍;而0~1级RP患者放疗3个月内KL-6最高水平为(222±80.42)U/ml,放疗后与放疗前比值为(1.13±0.60)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1,P<0.05);而血清TGF-β1与LDH在放疗前后没有明显变化。对放疗后与放疗前血清KL-6比值升高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以1.435为临界值,血清KL-6比值升高诊断≥2级RP的敏感性为0.923%,特异性为0.851%。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L-6比值升高(OR=12.886,95%CI=3.372~49.247,P=0.002)为≥2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放疗过程中血清KL-6比值升高≥1.435倍与肺癌患者发生≥2级RP相关,可作为接受放射治疗的肺癌患者发生≥2级RP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维适形放疗后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的相关因素,为NSCLC三维适形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指标。方法 收集2000年8月至2004年12月符合入组条件在本科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NSCLC患者104例,其中鳞癌45例,腺癌20例,针吸活检或气管镜刷片找到癌细胞者33例,未获得病理确诊者6例。其中全程三维适形放疗者46例,58例前程先行传统常规放疗后程再行三维适形放疗。全组患者处方剂量范围60~78Gy,中位剂量66Gy。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Logistic方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46.2%,其中1级32例占30.8%,2级15例占14.4%,3级1例占1.0%。相关性分析表明食管接受的最大剂量、食管接受的平均剂量、照射野内的食管体积、食管V40、V45、V50、V55、V60、LETT45、LETT50、LETT55、LETT60与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呈正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食管接受的最大剂量是≥2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的独立性影响因素。结论 食管接受的最大剂量、平均剂量、照射野内食管体积、食管V40~V60、食管LETT45~LETT60与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呈正相关,尤其食管接受的最大剂量对预测放射性食管炎发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前列腺癌调强放疗患者治疗与定位时膀胱充盈程度不一致对剂量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42例行调强放疗的前列腺癌患者,真空垫体位固定后行定位CT扫描,用放疗计划系统进行靶区和危及器官勾画、计划设计及计算。患者首次治疗时行锥形束CT(CBCT),与定位CT图像配准后将CBCT图像导入计划系统,将定位CT计划的靶区拷贝至CBCT图像上,并勾画危及器官,采用与定位CT计划相同的计划设计进行剂量计算。比较定位CT计划和CBCT计划获得的剂量学参数差异,包括计划靶区(PTV)平均剂量、均匀性指数(HI)、适形指数(CI);膀胱及直肠的平均剂量、V30V40V50V60V65结果 根据治疗与定位时相比膀胱体积变化,将患者分为膀胱体积缩小组和膀胱体积增大组,42例患者中膀胱体积缩小组有27例,膀胱体积增大组有15例。定位CT计划与CBCT计划比较,下列剂量学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膀胱体积、PTV HI、PTV CI(t=6.838、-4.372、-3.553、-3.462、6.380、5.037,P<0.05);膀胱体积缩小组膀胱V30V40V50V60V65t=-5.004、-4.092、-3.124、-2.707、-2.489,P <0.05)和直肠V40V50V60V65、平均剂量(t=-2.946、-2.643、-2.426、-3.127、-2.530,P <0.05);膀胱体积增大组膀胱V30V40V50及平均剂量(t=5.107、4.204、3.777、4.155,P <0.05)。结论 前列腺癌患者进行调强放疗时,定位和治疗时膀胱充盈程度不一致,会导致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实际数值与治疗计划计算结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放疗联合NP方案同期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情况,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求得到合理的预测性指标。方法 52例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三维适形放疗及NP方案同期化疗,放疗处方剂量60 Gy,1.8~2 Gy/次,5次/周,共30~34次,于放疗开始的第1周、第5周给予同期化疗,观察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情况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及ROC曲线分析。 结果 食管炎总发生率为84.6%(44/52),其中0级8例(15.3%),1级16例(30.8%),2级12例(23.1%),3级16例(30.8%),无4级发生。相关因素分析及Binary 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食管接受的平均剂量(MED)、LETT40、LETT45、LETT50、LETT55、LETT60V40、V45、V50、V55、V60均与放射性食管炎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能预测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χ2=7.355~8.69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食管V55是预测放射性食管炎最有价值的指标。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25(P=0.006),曲线界值为V55=26%,食管V55>26%组与≤26%组2级及以上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67.7%(21/31)和33.3%(7/21)。结论 对局部晚期NSCLC进行三维适形放疗及同期化疗,可出现较严重的放射性食管炎,食管MED、LETT40、LETT45、LETT50、LETT55、LETT60V40、V45、V50、V55、V60可以较好地预测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V55可能是最有价值的预测性指标。当V55>26%时,2、3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可能会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中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与直肠受照剂量、体积以及受照时间关系。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IMRT照射的51例宫颈癌病例,根据RTOG/EORTC毒性分级标准分为1~4级。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标准计划下不同放射性直肠炎分级组的患者直肠受照剂量体积。分析直肠DmaxDmeanD1 cm3D2 cm3D40V40和出现症状时直肠受照剂量。结果 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的平均时间为放疗后(23.06±12.01)d。与发生放射性直肠炎3~4级组相比,放射性直肠炎2级组的直肠Dmax值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68,P<0.05);与发生放射性直肠炎3~4级组相比,放射性直肠炎1级、2级组的直肠D1 cm3D2 cm3值均低于放射性直肠炎3~4级组(F=4.893、4.406,P<0.05),而直肠D40V40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IMRT放疗20 d左右较易发生急性放射性直肠炎,且较多发生轻度到中度急性放射性直肠炎,重度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低。在宫颈癌IMRT放疗时,尽量减小直肠DmaxD1 cm3D2 cm3的值,对降低重度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3D打印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复发/转移恶性肿瘤的术前计划与术后验证的剂量学结果,在剂量学层面探讨该技术的治疗精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的头颈部复发/转移恶性肿瘤的患者共42例。处方剂量给予110~160 Gy。所有患者行术前计划设计、3D打印模板制作、穿刺及粒子植入,术后验证的剂量学结果与术前计划相对比,剂量学参数包括D90、mPD、V100V150V200、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均匀性指数(HI)。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设计并制作3D打印模板42块。入组患者的GTV平均体积为28.6 cm3,术后GTV平均D90 142.6 Gy。术后验证D90、mPD、V100V150V200的均值分别为142.6 Gy、77.3 Gy、92.48%、68.40%、42.98%,术前则分别为144.5和70.2 Gy、91.45%、63.12%、34.74%。其中D90V100、CI、EI、HI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D、V150V200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6、-2.863、-4.778,P<0.05)。结论 3D打印模板定位、定向准确,针对头颈部复发/转移恶性肿瘤,术后验证实际剂量分布主要指标均较好地达到了术前预计划的设计要求,有良好的治疗精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射波刀治疗时,正常肺部组织所受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射波刀中心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64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放疗计划,根据肿瘤体积大小和位置不同,采用PTV区域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剂量均匀指数(HI)、同侧和对侧肺组织接受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5V10V20V30参数对物理计划进行评价,并对肿瘤贴近肺门患者的放疗计划,加入对侧肺组织保护进行优化,评价对侧肺和全肺组织的照射体积比。结果 贴近胸壁肿瘤的照射体积比:同侧肺组织V5≥(15.21±3.12)%,对侧肺组织V5≥(1.34±0.67)%。贴近肺门的肿瘤的照射体积比:同侧肺组织V5≥(39.4±11.90)%,对侧肺组织V5≥(1.48±0.34)%。同侧和对侧肺组织的照射体积比均随肿瘤体积增大而增大。加入对侧肺部保护限制进行重新优化设计后,对侧肺和全肺的照射体积比V5V10有明显的降低(t=2.44、4.81、3.53、3.17,P<0.05)。结论 贴近肺门的肿瘤对同侧和对侧肺组织的放射性损伤明显高于贴近胸壁的肿瘤。加入对侧肺部保护进行优化放疗计划后,能够减小对侧肺和全肺组织的损伤,实现了保护正常肺部组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三维适形放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长期疗效、放疗毒副反应及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 2000年11月至2004年5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根治性三维适形放疗并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Ⅲa/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6例。46例接受单纯放射治疗;另60例接受化疗,其中同期化疗41例,序贯化疗19例。对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并用预后指数模型综合评价放疗疗效。结果 全组患者治疗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0.0%、22.2%、15.5%;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0.2%、53.8%、32.7%;中位生存期12个月。其中单纯放疗、序贯放化疗及同期放化疗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12及13个月;Ⅲa与Ⅲb期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10.2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治疗前卡氏评分、病理类型、锁骨上淋巴结、吸烟状况、治疗前血红蛋白值、N分期、瘤体最大直径、肿瘤体积、GTV大小及近期疗效为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状况、GTV大小及治疗前血红蛋白值为预后独立影响因素。全组≥2级放射性食管炎18例,占17.0%;≥2级放射性肺炎39例,占36.8%;≥3级血液学毒性反应11例,占10.4%。结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显示了较好的疗效,吸烟状况、GTV大小及治疗前血红蛋白值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预后指数模型能够显著提高多指标联合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呼吸运动对部分乳腺外照射(EB-PBI)靶区和危及器官(OAR)剂量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保乳术后符合EB-PBI条件的20例患者,在四维CT(4D-CT)10个时相上,由同一勾画者基于术腔边界金属夹结合术腔血清肿勾画靶区(TB)。以0时相为参考时相,制定三维适形放疗计划(3D-CRT),并将0时相的3D-CRT复制到其余9个时相上。观察呼吸周期中呼吸运动导致的靶区及OAR剂量学变化,其中相关剂量学参数如下:平均剂量(Dmean)、均匀性指数(HI)、适形度指数(CI)以及接受x Gy照射的百分体积(Vx)。结果 自由呼吸状态下TB在左右、前后、头脚方向上的位移中位数分别为0.90、0.75和0.80 mm,三维位移矢量中位数为0.95 mm。在头脚方向上,TB位移与靶区Dmean、HI和CI具有相关性(r=-0.458、-0.451和0.462,P < 0.05),尤其与靶区Dmean呈负相关,并且TB位移在头脚方向上与患侧正常乳腺的DmeanV20V30呈正相关(r=0.527、0.488和0.526,P < 0.05)。在三维运动矢量上,TB位移与患侧肺的DmeanV5V10V20呈正相关(r=0.416、0.503、0.522和0.498,P < 0.05)。心脏的DmeanV5V10仅与心脏体积变化相关(r=0.727、0.704和0.695,P < 0.05)。 结论 自由呼吸状态下呼吸运动引起EB-PBI靶区小幅度的位移能引起靶区剂量学的变化,从而有可能造成照射过程中靶区剂量脱靶或漏照。肺脏受照剂量体积参数的变化受靶区位移及胸廓扩张的双重影响,但心脏受照剂量受呼吸运动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影响ⅠB1~ⅡA宫颈癌术后患者预后因素,评估调强放疗及联合同步化疗治疗模式的作用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9年12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362例ⅠB1~ⅡA宫颈癌术后符合1项或多项中危复发因素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362例患者中行同步放化疗161例,单纯放疗131例,未辅助放疗70例。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风险,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3年、5年的总生存(OS)率分别为94.20%和88.39%。回归分析发现肿瘤≥ 4 cm和低分化癌是复发的风险因素(OR=3.287,2.870,95% CI:1.366~7.905,1.105~7.457,P<0.05)。同步放化疗较未辅助放疗和单纯放疗降低了肿瘤≥ 4 cm、病理类型为腺癌或腺鳞癌以及低分化癌者的复发率(χ2=6.725~7.518,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同步放化疗治疗模式改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HR=0.290,95% CI:0.128~0.659,P=0.003)和总生存期(HR=0.370,95% CI:0.156~0.895,P=0.024)。亚组分析显示同步放化疗较未辅助放疗或单纯放疗延长了肿瘤≥ 4 cm或低分化癌患者的OS(χ2=7.614、5.964,P<0.05)。同步放化疗较单纯放疗未增加3级以上血液学不良反应、放射性肠炎和膀胱炎的发生率(P>0.05)。结论 在宫颈癌中危复发风险病例中肿瘤体积大、分化程度低影响患者的预后。调强放疗联合同步化疗的治疗模式较单纯放疗和未辅助放疗可延长肿瘤体积大或低分化癌术后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