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医学专业临床类课程的优化与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改革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我校承担国家课题《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研究》已3年,目前已进入关键阶段。临床医学课程改革已形成明确的思路并取得初步的改革成果。 一、临床课程改革的观念认识和改革目标 (一)对临床课程改革的观念认识。 1.强调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医学本科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专业教育。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课程体系不断膨胀,学生负担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培养  相似文献   

2.
《西北医学教育》2017,(3):355-358
临床医学是一门临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临床课程整合优化了课程结构,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加深记忆。而集体备课是课程整合的基石,集体备课成功与否是课程整合能否实施的关键。同时,临床医学的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为此,本文针对集体备课制度组织与落实及临床实践技能教学安排提出一些具体的方法,以提高课程整合方案实施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临床药物治疗学作为基础药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实用性很强,但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目的,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极易束缚和压抑学生的能力发展,使得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因此,如何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展此课程的教学,增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该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笔者总结近年来在临床药物治疗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的经验,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在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方案中增设临床技能训练课程的必要性,为我校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临床技能训练课程提供依据。方法: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我校2012级即将进入实习医院正参加学校组织的实习前临床技能培训的763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同时随机抽取100名已实习完毕返校的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培训工作整体满意度91.90%,99.5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实习前临床技能培训课程,81.90%的学生认为现开设的实习前临床技能培训课能满足其在医院实习的需要。结论: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开设临床技能强化训练课能有效强化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对进岗实习学生具有提高实习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意义,有必要在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设临床技能训练课。  相似文献   

5.
日本医学教育的现行课程设置采取整合课程、优化内容、融入交叉学科和前沿知识、增设实践性课程等方式,基本形成了综合性课程体系,克服了传统课程模式的一些弊端。通过广泛开展小组讨论式学习,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开设科研训练和医学情报类课程,注重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结合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整合课程与建立综合性课程体系、早期接触临床与强化实践教学、把握学科前沿动态与注重信息化建设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改革思路,培养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学检验课间见习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医学检验专业属临床医学分支,由于专业特点以及课程设置安排,学生临床综合能力欠缺。临床见习是医学基础课与临床之间的桥梁,是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逻辑思维与临床实践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阶段。我校在医学检验专业开展了临床医学检验课间见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7.
根据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以促进医学生专业知识、动手能力、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标,设计临床医学导论整合课程。通过临床基本职业素养,疾病诊断基本技术,手术相关基本技能,临床医学新进展与技术,临床护理与医护关系,医疗信息管理学六大功能模块,构建临床医学导论整合课程的核心内容,使临床相关基本知识与技能有机整合、临床课程与基础课程紧密衔接、医学与人文并举,为各个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协同推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高等中医药院校临床医学人文课程群建设的实质内涵在于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而强化中医学(临床方向)专业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论实践衔接教学。通过建立“进阶式”临床医学人文培养模式、完善临床医学人文实践评价考核制度、构建临床医学人文教学团队、创立医学人文实践教学基地等有效途径,培养具有较高医学人文素养的合格的医学生。经评价反馈,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临床医学人文课程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也使更多学生对于医学人文有了全面的认识,对提高学生医学人文修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课程建设的发展而言,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课程设计,采用多途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法,是该门课程的主要特色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何坪  姚安贵  邓宇  刘彦  杨森评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0):1137-1139
目的了解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的全科医师职业趋向,评价两个专业的课程和培养模式对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构式问卷调查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02人、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76人。了解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对全科医师工作环境和就业前景的认知、毕业后的职业选择等。结果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对全科医师的职业定位、工作认同优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结论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应采取全科医学方向进行培养,通过课程和培养模式改革来改变学生的职业趋向,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基层、走向社区、扎根农村的全科医师职业理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高考成绩与本科阶段的学业情况,探讨医学专业学生学业潜力与高考成绩的关系.方法 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314名上海籍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回归统计对其高考成绩和本科各阶段(医学前期课程、医学基础期课程与临床期课程)的学业成绩进行分析.结果 医学生的本科学业成绩与高考总成绩之间不具有相关性,而高考中的英语和语文两科成绩则与临床医学学业成绩显著相关.结论 高考总成绩对医学本科生的学业成绩没有显著影响,但高考英语和语文成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学课程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面向社区的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面向社区的教学改革的效果,探索适合我省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方法 将我院全科医学方向临床医学专业的2006级50名和2007级65名大专学生作为试验组1、试验组2,采用新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同级55名、68名学生作为对照组1、对照组2,采用旧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以统一的理论技能考核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改革效果.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实习的成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学生对新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评价较好,有98.3%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良好,94.8%认为讲授生动、启发引导.结论 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应以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改革其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加强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营养学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在校临床及临床相关专业学生与临床医务工作者营养知识的储备及需求情况进行调查,探讨针对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现状,加强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营养学教育的必要性,从而就临床营养学教学改革的手段、课程结构、教学基地、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方面提出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摘要】 为了探索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的学习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消化系统为主线,纵向整合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形成消化系统疾病整合课程。对比接受整合课程学生与传统课程学生的临床医学综合知识、实践技能考试成绩,实践证明,整合课程被大部分学生接受并表示满意,能提高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符合学习规律。但还需不断完善整合教材编写,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以满足整合课程教学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临床医师对医学课程设置的态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医师对临床医学课程设置的态度和意见,促进医学课程改革。方法:应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调查表》对河北省唐山市3所大型综合医院809名临床医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绝大多数临床医师重视专业课程教学(总平均分为96.37±20.44),认为不必要开设高等数学和大学语文,分别占27.2%和21.4%。结论:临床医学教育应重视贯彻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原则,提高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认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了了解转专业学生对新专业学习的适应情况,为高校转专业政策的制定及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统计北京某医学院校2007级-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生物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及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并将转专业学生与非转专业学生成绩进行均值比较及t检验.结果 转专业学生生物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及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均优于非转专业学生,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在年级中名列前茅.结论 转专业学生对新专业的学习适应良好,成绩较佳;该校现行转专业制度有效保障部分学生的发展需求,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药学是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中药学》课程是否能学好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几个方面介绍了如何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好《中药学》课程,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了探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改革临床医学专业课间见习模式、增加临床见习课时,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方法:临床医学专业在学习两年半基础医学课程后,随机抽取一个班,按照学校新的培养方案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课教学,并与其他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教学点的学生进行比较。结果:教改班的病历分析成绩排第2名,明显高于其他几个班级。其他成绩无明显差异。结论:新的课间见习模式,使学生早接触临床、患者,使得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阶段相结合,又能够培养实践工作能力和锻炼临床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8.
成人临床医学专升本专业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成人临床医学专升本学生对专业教学情况的反映,指导成人教学改革。方法:对2003届临床医学专升本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学生认为临床课程尤其是内外科比较重要,学习兴趣相对较高;认为生物化学、卫生统计学难度较大;对临床流行病学反映比较好。结论:教师组织教学要针对成人学生具有一定的医学专业基础和工作经历等特点,使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多样化;突出学科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增加学生认为难度较大的课程学时数,适当安排学生讨论或实践课。  相似文献   

19.
临床医学本科在临床课程整合后单独开设临床病例讨论课,不仅能有效地配合临床课程整合,又能及时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临床医学教学,除了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共同特性以外,还具有实践性强、联系性广,以及复杂多样化等特点,尤其需要在临床诊疗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与提高。 为提高教学创新性及学习效率,笔者近年来在急诊临床教学中,探索运用多向式沟通技巧,以便使临床医学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初步体会如下:1.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之理念,增强学习主动性 临床医学课主要包括以课堂为主的学科课程和以临床实践为主的活动课程。虽然两种课各有自身特点,但教学目标与内容是一致的,均要求增加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创设自主氛围,并完善沟通技巧。但两种课程的参与形式,侧重面以及比例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对于课堂理论课,讲授前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并提出若干思考题。届时以讲授为主,穿插提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