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脑卒中已成为我国人口致死致残的常见原因,且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占43.70%~78.90%[1],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不仅导致了自身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同时也给家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负担.急性缺血性卒中又称急性脑梗死,绝大多数是由于脑血管局部血栓形成或外源性栓子(包括颈动脉斑块及斑块破裂形成血栓)的脱落栓塞脑动脉引起.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死,又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坏死软化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作为一种严重的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并发症高发生率的神经系统疾病,急性脑梗死为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目前,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超急性期治疗措施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发病时间窗内采用静脉溶栓是治疗超急性期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方法,获得了国内外指南的一致推荐。溶栓药物主要是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该类药物能直接或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成纤维蛋白溶解酶,并降解纤维蛋白,从而达到溶栓的目的。然而对于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偏低,血管内治疗可以直观地观察血栓溶解及血管再通情况,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比如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等。近些年,国内研究人员对此做了很多探索,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呈现逐渐增多的态势。本文旨在寻找更佳的临床证据,提升临床医疗实践质量。同时,也发现国内研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研究成果的参考价值,比如研究方法学存在较大差异、新型溶栓药物临床研究少、机械取栓技术缺乏统一规范等,期待进一步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3月-2022年4月收治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接受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观察至治疗后3个月。比较两组血管再通情况、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实验室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氧磷酶-1(PON-1)]、治疗后24 h颅内出血率与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9.47%(34/38),高于对照组的71.05%(2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时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 d的NIHSS评分(6.02±1.13)分低于对照组的(7.59±1.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NSE、Lp-PLA2、PON-1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 d的NSE水平(9.86±2.71... 相似文献
4.
王全胜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6(3):217-219
脑梗死多为血栓形成或栓塞脑动脉所致,因而理想的方法是早期使闭塞的脑血管再通。正因如此,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一直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甚至有的学者提出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唯一办法。近年对这一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目前,溶栓药物的应用,介入放射技术和导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性期治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治疗方法。现就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的现状和展望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分析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7.0%、血管再通率8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5%、52.2%(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可促使急性脑梗死患者闭塞血管再通率显著提高,且不会导致颅内出血风险增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8):764-767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0. 9 mg·kg-1,总剂量控制在90 mg以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动脉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临床疗效及预后;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评估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7. 50%(31/40)、35. 00%(14/40),总有效率分别为95. 00%(38/40)、75. 00%(30/40),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4. 679、6. 275,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Barthel指数高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降钙素原(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CRP、IL-6及PCT水平低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RP、IL-6及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分别为7. 50%(3/40)、5. 00%(2/40),2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213,P> 0. 05)。观察组患者中预后良好病例数多于对照组(χ2=4. 053,P <0. 05);轻度残疾率、重度残疾率、植物生存率、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220、2. 222、2. 051、1. 013,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生活环境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治疗后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生活环境得分均高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生活环境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动脉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促使血管再通,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12):913-917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再通率,及其对患者神经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治疗方案并分为: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对照组46例、接受机械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的观察组44例。对比两组治疗后24 h血管再通率,以及治疗前后血清中炎症介质[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7(IL-7)、白介素-17(IL-17)、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损伤标志物[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神经递质[谷氨酸(Glu)、5-羟色胺(5-HT)]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4 h,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 h、治疗后1周,观察组血清中IL-1、IL-6、IL-7、IL-17、hs-CRP的水平低于对照组;BDNF的水平高于对照组,NSE、S100B的水平低于对照组;Glu、5-HT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可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后早期血管再通率,且在减轻神经损伤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机械取栓(MT)及动脉内溶栓(IAT)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 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取栓组及溶栓组,各60例。取栓组接受MT治疗,溶栓组接受IAT治疗。记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血管再通情况,检测两组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S100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记录比较两组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取栓组临床疗效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组血管情况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NIHSS评分、NSE、S100β水平较术前降低,BDNF水平较术前升高,且取栓组NIHSS评分、NSE、S100β水平低于溶栓组,BDNF水平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IAT,能够... 相似文献
10.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目前急性期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建立卒中单元、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等,但疗效并不理想。而早期动脉溶栓治疗时是目前被认可的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因存在治疗间窗过窄和诸多并发症的问题,只有少部分的卒中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所以选择最佳的溶栓时机、溶栓剂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溶栓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丛文健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0,12(2):95-96,93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脑梗死虽比脑出血死亡率低 ,但致残率高 ,且大约 2 0 %的幸存者在1- 2年内会再次复发 ,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下降。近年来 ,国内外普遍开展了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但溶栓治疗的安全时间窗、溶栓剂的选择、剂量、给药途径与疗效的关系、并发症的防治等问题仍未彻底解决 ,现就有关问题综述如下。1 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脑梗死系指由于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突然中止 ,造成该供血区脑组织坏死。绝大多数脑梗死是由于血栓堵塞脑动脉造成的。根据Astrup等医师提出的缺血或(和 )…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87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4.44%(38/45),高于对照组的42.86%(1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出院时,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0、60、90 d,观察组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机械取栓治疗ACI患者,可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NIHSS、mR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方法有两种 ,一是改善缺血脑组织的供血 ,二是保护缺血脑组织 ,减轻 (或避免 )各种继发性损害。为了获得理想的疗效 ,必须设法在缺血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损害之前 ,消除血栓 ,使闭塞的血管早期再通 ,及时恢复供血。因此 ,溶栓治疗被认为是挽救缺血脑组织的最佳方案〔1〕,成为研究的热点。由于溶栓治疗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许多大样本研究的结果不完全相同。因此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至今仍未取得一致意见。在诸如溶栓治疗时间窗、溶栓药选择及给药途径等方面尚存在争议。现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进… 相似文献
15.
吴晓军 《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4,3(5):73-74
急性缺血性卒中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药品的不断问世,使用溶栓药物重建缺血区循环,以减少脑损伤,改善预后,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就临床应用溶栓药物治疗脑卒中进行综述,探讨临床动静脉溶栓疗法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实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76例,将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患者61例作为观察组,未发生闭塞者21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部位及入院时PAF水平等资料,检测分析影响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构建预测模型,使用ROC曲线比较血浆PAF水平及预测模型对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预测效能。结果 观察组患者BMI、NIHSS评分、后循环脑梗死比例、血糖和血浆PA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OR=1.373,95%CI:1.137~1.658)、后循环脑梗死(OR=1.008,95%CI:1.001~1.015)和血浆PAF水平(OR=1.006, 95%CI:1.002~1.010)均是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影响因素(均P<0.05)。血浆PAF水平预...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总结溶栓抗凝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股动脉内插管注射尿激酶溶栓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疗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通过溶栓治疗,48例患者的阻塞血管通畅,31例患者的部分阻塞血管得以疏通,阻塞血管再通或部分再通率为90.8%。结论严密观察,做好心理护理、溶栓配合、预防并发症护理和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机械取栓联合动静脉溶栓与单纯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2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将实施血管内机械取栓联合动静脉溶栓治疗的11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的10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牛津残障量表(OHS)预后情况和治疗期间并发症。结果治疗前,NIHS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7 d、30 d时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OHS量表评价致残率为25.6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94, P=0.011)。观察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7.96%,明显低于对照组22.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5, P=0.017)。结论血管内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可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致残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2006年2月的《卒中》杂志(Stroke,2006,37:419-424)报告,对于不适宜做静脉内溶栓的卒中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endovascular recanalization therapy,ERT)是一种相对安全和有效的选择,在美国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