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南京地区一般女性人群宫颈细胞、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组织中23种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基因型别的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基因扩增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对1000例一般女性人群宫颈细胞、10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62例宫颈癌组织标本进行23种HPV基因型别的检测,并对受检者进行相关资料分析。结果 1000例一般女性人群检出HPV感染者106例,总的HPV感染率为10.60%(106/1000);10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检出HPV感染者99例,总的HPV感染率为91.67%(99/108);62例宫颈癌患者检出HPV感染者52例,总的HPV感染率为83.87%(52/62)。结论基因扩增结合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可应用于宫颈细胞和组织标本,一次可检测23种HPV基因型别,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对中国女性宫颈HPV感染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防治及其疫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三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对20例宫颈正常组织、185例宫颈CIN1级、98例宫颈CIN2级和118例宫颈CIN3级患者宫颈组织标本进行23种HPV基因分型检测,并对受检者进行相关资料分析。结果 20例宫颈正常组织检出HPV感染者2例,总的HPV感染率为10.00%(2/20);185例宫颈CINⅠ组织检出HPV感染者83例,总的HPV感染率为44.87%(83/185);98例宫颈CINⅡ组织检出HPV感染者83例,总的HPV感染率为84.69%(83/98);118例宫颈CIN Ⅲ组织检出HPV感染者108例,总的HPV感染率为91.53%(108/118)。结论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可应用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标本的HPV基因分型检测,对我国女性宫颈病变HPV感染基因型分布的研究及宫颈癌瘤的防治及其疫苗的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发生与人乳头瘤病毒(HPV)负荷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01—2015-12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病理科各类宫颈活检存档蜡块标本147例,其中正常宫颈组织20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52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46例,宫颈鳞状细胞癌(SCC)29例。通过基因芯片对23种HPV亚型进行检测分型;再通过Real-time PCR方法对其中80例标本进行HPV定量分析,检测HPV负荷量。结果 147例宫颈活检标本HPV总检出率为73.5%,检出HPV亚型14种,其中高危亚型12种,低危亚型2种。高危亚型检出率最高前4位分别为HPV16(33.3%)、HPV31(6.1%)、HPV52(6.1%)以及HPV58(5.4%);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逐渐加重,HPV负荷量逐渐升高,LSIL组、HSIL组以及SCC组的HPV负荷量均明显高于宫颈正常组织组,差异均显著(P0.05)。但LSIL组、HSIL组以及SCC组相互之间HPV负荷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HPV负荷量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病程的发生关系密切,但尚不能作为判定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200例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诊断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膜杂交多重检测技术对宫颈可疑标本进行HPV基因分型诊断,并与组织病理学诊断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580例宫颈可疑标本经HPV基因分型诊断筛查出200例阳性,HPV感染率为34.48%,经组织病理学确诊106例为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病变率达18.28%。106例不同程度病变宫颈中感染HPV 106例,其中47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感染HPV,52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感染HPV,7例宫颈癌感染HPV。结论 HPV感染与宫颈病变密切相关,HPV基因分型诊断在宫颈癌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研究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宫颈癌人类染色体末端酶(hTERC)基因表达情况。方法收集120例LCT标本,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TERC基因扩增情况。结果 hTERC基因异常扩增阳性率在正常对照组与CINⅡ、CINⅢ、宫颈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宫颈癌与CINⅠ、CINⅡ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宫颈病变级别增加,hTERC基因异常扩增的阳性率明显增加。结论 hTERC基因异常扩增与宫颈癌密切相关;在LCT检查和HPV检测筛查宫颈癌的同时,检测hTERC基因扩增,有助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诊断,是预测癌前病变是否向宫颈癌进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子。该文旨在探讨宫颈腺癌中23种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从盐城及南京地区47例宫颈腺癌及100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中提取23种HPV DNA,采用基因扩增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对其宫颈腺癌及正常组织进行23种HPV基因型别的检测,并对其受检者进行相关资料分析。结果 47例宫颈腺癌标本中HPV阳性者44例,感染率为93.6%(44/47);其中HPV16和(或)HPV18感染40例,感染率为85.1%(40/47);单一型别HPV感染者13例,感染率27.7%(13/47),其中HPV16型为7例,占14.9%(7/47),是最主要的感染类型;混合型感染31例,占66%(31/47),其中HPV16型+18型6例,占混合型感染的19.4%(6/31),是混合型感染最主要的类型。结论 HPV感染是宫颈腺癌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HPV16和HPV18感染是宫颈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基因扩增结合基因芯片检测技术是一种较为快速、可靠的适用于临床进行HPV分型检测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华东地区宫颈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组织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基因型的分布及其分型数据库建立的意义。方法采用基因扩增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对506例宫颈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进行23种HPV分型检测,并对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06例宫颈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检出HPV感染者456例,总的HPV感染率为90.1%,其中一型感染率为75.9%(384/506),多型感染率为14.3%(72/506)。结论宫颈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PV以一型感染为主,多型感染为辅,出现频率最多的型别依次为16、18、33、58、52、31、59、45型,是致宫颈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的主流型别,16型尤其突出,占高危型出现频率的65%(344/529)。HPV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可用于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的分型检测,对我国女性宫颈癌的防治、HPV疫苗的研发以及宫颈癌组织HPV感染基因型数据库的建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E2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56例宫颈炎性组织、5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58例宫颈鳞癌组织进行HPV分型检测;免疫印迹技术对宫颈组织中高危型HPV E2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流式细胞技术进行宫颈癌细胞凋亡的检测及Transwell试验进行细胞侵袭能力的检测。结果基因芯片技术结果显示,与宫颈炎性组比较,宫颈鳞癌组的HPV16、HPV18感染阳性率明显增高,而CIN组的HPV16、HPV18感染阳性率无明显变化。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宫颈炎性组比较,宫颈鳞癌组高危型HPV E2蛋白的水平明显降低,而CIN组中HPV E2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与空载体组比较,高危型HPV E2质粒组宫颈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宫颈癌细胞侵袭能力明显下降。结论高危型HPV E2蛋白具有诱导宫颈鳞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有望成为宫颈癌防治的有效靶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TERC基因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中的烤贝数扩增情况,了解其在宫颈癌早期诊断应用。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396例宫颈脱落细胞,以生理盐水制片和液基细胞学(TCT)低渗法制片,应用荧光标记探针GLP TERC/CSP 300 m,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进行hTERC基因烤贝数的检测,并分析检测结果的临床效应性。结果在396例临床标本中,正常宫颈细胞中表达率为1.012%(阈值);宫颈癌组的阳性率为93.65%(59/63)、CIN总阳性率为65.82%(104/158),宫颈癌组分别与正常组和炎性反应/CINⅠ组3.01%(4/133)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Ⅱ组的阳性表达率为60.24%(50/83),CINⅢ组的阳性率为72.0%(54/75),CINⅡ组、CINⅢ组分别与正常和炎性反应/CIN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Ⅲ组、CINⅢ组与宫颈癌组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TERC基因在宫颈癌细胞株hela和正常骨髓淋巴细胞中基因扩增呈阳性。结论 hTERC基因参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作为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标志物,hTERC的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细胞癌前病变具有严重程度相关。hTERC基因的检测可作为提高宫颈癌早期诊断率的重要手段和癌前病变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型别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基因扩增技术对254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进行15种高危HPV基因分型检测,并对受检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54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中检出HPV感染247例,总的HPV感染率为97.24%(247/254),其中一型感染率为81.10%(206/254),多型感染率为16.14%(41/254)。结论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PV感染型别前七位出现频率数依次为16、58、18、52、31、33、59型,这些型别是致宫颈鳞状细胞癌的主要型别,16型非常突出,占总出现频率数的58.64%(173/295)。HPV分型检测有利于妇产科医师对宫颈鳞状细胞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随访,也有利于临床医师锁定高致癌型HPV感染者,并对其感染者跟踪随访,以便筛检出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原因.本文旨在探讨深圳市女性宫颈细胞中23种HPV感染的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 从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体检中心的2 109例女性宫颈上皮细胞标本中提取23种HPV DNA,采用基因扩增及基因芯片技术对其宫颈细胞中的23种HPV基因型别进行检测,并对受检者的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 109例女性宫颈上皮细胞标本中检出HPV感染者446例,总的HPV感染率为21.15%(446/2 109),其中单一型别的阳性检出率为15.32%(323/2 109);单一型别的感染中HPV52型为47例,其阳性检出率为2.23%(47/2 109),其次是HPV43和58型均为38例,其阳性检出率均为1.80%(38/2 109),是单一型别感染中最主要的型别.混合型HPV感染123例,其阳性检出率为5.83%(123/2 109);其中HPV16+43、HPV16+58型各5例,均占混合型感染的4.07%(5/123),其次是HPV43+52、HPV43+56、HPV43+66型的二重感染各3例,均占混合型感染的2.44%(3/123),是混合型感染的主要型别.结论 HPV43、HPV52、HPV58单一型别及HPV16+43和HPV16+58型是感染深圳市女性宫颈细胞的主要基因型别,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可应用于宫颈细胞标本,一次可检测23种HPV基因型别,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对中国女性宫颈HPV感染基因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宫颈标本(指宫颈细胞刷标本和宫颈环切标本)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亚型分布。方法采用HPV通用引物对482例宫颈组织标本中可能存在的HPV基因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采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进行HPV分型。结果 482例标本共检出HPV阳性124例,总感染率为25.73%(124/482),21种亚型共检出18种,低危型42、43、44未检出。宫颈细胞刷标本组267例中共检出HPV阳性97例,感染率为36.33%;宫颈环切标本组215例中共检出HPV阳性27例,感染率为12.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22,P<0.01)。宫颈细胞刷标本组多重感染率(包括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亚型)为9.36%(25/267),宫颈环切标本组多重感染率为1.86%(4/2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6,P<0.01)。结论宫颈细胞刷标本和宫颈环切标本HPV检出率存在统计学意义,临床在采取标本时应尽可能采集宫颈细胞刷标本,以防止漏检;HPV亚型分布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亚型的疫苗研究,将是防治宫颈癌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宫颈病变组织中C-myc基因和P16蛋白的表达及其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相关性,寻找有效的宫颈癌筛查方法。方法回顾性选取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2011年1月至2018年5月因宫颈病变或宫颈癌行宫颈锥切术、宫颈癌手术切除或宫颈赘生物活检的123例宫颈组织标本作为实验组,包括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52例、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31例及宫颈癌40例;同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同期因良性病变行全子宫切除的正常宫颈组织2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宫颈组织中的C-myc基因和P16蛋白表达,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相应组织中高危型HPV的表达。结果随宫颈病变级别的升高,C-myc基因、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及高危型HPV感染率均呈升高趋势(χ2=53.34、70.01和32.06,P均<0.05);C-myc基因与P16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79,P<0.01);且随宫颈癌分化程度的降低,C-myc基因阳性表达率增强,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myc基因和P16蛋白可协同高危型HPV检测作为宫颈病变的辅助指标,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C-myc基因与宫颈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宫颈癌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广西沿海地区妇女宫颈病变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状况和分布规律;探讨HPV感染与宫颈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将164例临床宫颈有病变、HPV-DNA分型检测阳性患者,按病理检查结果分为3组:慢性炎症组(n=22)、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Ⅱ、Ⅲ)组(n=73)和宫颈癌组(n=69)。采集患者宫颈脱落细胞样本,用人乳头瘤病毒核酸扩增分型检测方法作HPV基因分型检测,分析HPV感染状况及HPV基因型在各组疾病中的分布。结果 164例HPV阳性标本中,21种亚型有20种亚型被检测到,未被检出是低危型HPV42型;HPV单一感染者117例(71.3%),多重感染47例(28.7%)。慢性炎症组的阳性率13.4%,常见HPV基因型为16、52、58、18、33、53;宫颈上皮内瘤变组阳性率为44.5%,常见HPV基因型为16、18、33、52、58、31;宫颈癌组阳性率为42.1%,常见HPV基因型为16、18、33、31、58、52。结论广西沿海地区妇女宫颈病变以HPV16、18型感染为主,其次是33、52、58、31型。因此,HPV-DNA分型检测对宫颈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临床诊断、预后判断及疫苗的研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妇科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基因型、多重感染以及不同年龄段感染情况,为当地HPV感染流行病学研究和宫颈癌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凯普分子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5 988例女性患者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5 988例标本中,HPV感染率13.63%,其中高危型感染率11.25%,低危型感染率1.04%,多重感染17.13%。不同年龄分组中,小于30岁组HPV感染率最高。结论年轻女性HPV的筛查对发现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陈伟红  蓝杰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11):1426-1427,1430
目的:评价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在筛查女性早期宫颈癌前病变中的临床研究价值。方法对282例宫颈筛查的患者行宫颈的脱落细胞采集,同时做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及 HPV 基因分型检测。对结果异常者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结果HPV DNA 阳性组(126例)液基细胞学检查无上皮内病变细胞(NILM)53例、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22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32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18例、鳞状细胞癌(SCC)1例,病理组织检查阳性率为42.86%。HPV DNA 阴性组(156例)液基细胞学检查 NILM 133例、ASCUS 16例、LSIL 7例,病理组织检查阳性率为11.54%。2组患者病理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高危型 HPV 的检出率随宫颈病变程度增高而升高。结论女性早期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筛查行 HPV 检测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组织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H PV )感染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基因扩增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对19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85例宫颈癌组织标本进行23种H PV基因分型检测,并对受检者进行相关资料分析。结果19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 H PV总阳性率为82.29%(158/192),一重感染阳性率为46.88%(90/192),多重感染阳性率为35.42%(68/192);85例宫颈癌 H PV总阳性率为88.24%(75/85),一重感染阳性率为65.88%(56/85),多重感染阳性率为22.35%(19/85)。结论基因扩增结合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可应用于宫颈病变的组织标本,一次可检测23种 H PV基因型别,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对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防治及其疫苗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苏州市两家医院女性宫颈上皮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基因扩增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对4393例宫颈上皮细胞标本进行23种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4393例女性宫颈上皮细胞标本,HPV总阳性率为31.64%(1390/4393),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苏州市立东区医院HPV总阳性率分别为33.44%(611/1827)、30.36%(779/2566),一重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2.44%(410/1827)、20.73%(532/2566),多重感染阳性率分别为11.00%(201/1827)、9.63%(247/2566),两院HPV总阳性率及一重、多重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因扩增结合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可应用于宫颈细胞标本HPV分型检测,对女性宫颈HP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DNA分型检测在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4例宫颈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疾病类型将患者分为宫颈炎组(24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组(132例)、CINⅡ级组(87例)、CINⅢ级组(43例)及宫颈癌组(22例),比较各组患者HPV DNA分型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 5个组各HPV高危亚型阳性率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HPV低危亚型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 DNA分型检测阳性率由低到高依次为宫颈炎组CINⅠ级组CINⅡ级组CINⅢ级组宫颈癌组(P0.05)。结论 HPV DNA分型检测能鉴别诊断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脱落细胞中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human telomerase RNA component,hTERC)的表达及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亚型感染情况,及其在宫颈癌筛查中的意义。方法宫颈病变患者宫颈脱落细胞标本129例,依据组织病理学结果分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I组41例、CINⅡ组29例、CINⅢ组35例及宫颈癌组(SCC组)24例,并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20例为对照组,各组均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及HPV DNA检测,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TERC基因扩增情况。结果 hTERC表达阳性率CINⅠ组(7.31%)、CINⅡ组(34.48%)、CINⅢ组(62.86%)及SCC组(75.00%)与对照组(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Ⅲ组与SCC组高于CINⅠ组(P<0.05);hTERC表达阳性率与宫颈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931,P=0.031);对照组、宫颈癌前病变组(CINⅠ组+Ⅱ组+Ⅲ组)与SCC组HPV DNA阳性率分别为15.00%,45.71%,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ERC表达与高危型HPV感染呈正相关(r=0.381,P=0.002)。结论 hTERC扩增在宫颈高度病变及宫颈癌患者中比例较高,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可能是宫颈癌进展的预测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