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某汽车制造企业2010-2014年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动态连续监测结果差异性,并提出具体防护措施建议。 方法 收集该企业2010-2014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期监测数据,分析不同年份监测数据的差异性。 结果 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中粉尘(总尘)五年总体合格率为99.52%,二氧化锰总体合格率为92.67%。甲苯、二甲苯、乙酸丁酯及高温监测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趋势χ2=36.79、10.48、19.02、12.13,P<0.01),噪声合格率最高为2010年的60.67%,最低为2012年的8.58%,监测合格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趋势χ2=12.21,P<0.01)。 结论 生产性噪声是该汽车制造企业首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应采取降噪和缩短接噪时间等措施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2.
对昆山市2010年150家重点监管企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进行分析。150家重点监管企业主要分布于电子、建材、机械等行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苯系物、乙酸乙酯、二甲基甲酰胺、正己烷、粉尘、噪声。不同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电子92.16%,皮革94.59%,机械59.46%;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苯100%,甲苯87.5%,二甲苯94.97%,乙酸乙酯88.89%,二甲基甲酰胺92.59%,正己烷100%,其他粉尘88.16%,矽尘56.25%,噪声60.71%。提示150家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以有机溶剂和噪声、粉尘为主,其中甲苯、噪声、粉尘控制效果最差,作业场所监测合格率低。用人单位应加强上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治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某汽车制造企业焊接工艺过程职业病危害情况及作业人员健康状况的变化。 方法 依据该企业2006-2012年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数据及16 458人次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资料,运用趋势χ2检验,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及体检异常项目检出率的变化趋势。 结果 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中,臭氧、一氧化碳及噪声超标点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趋势χ2值分别为5.858、26.476、4.155,P值分别为0.016、0.000、0.042;在职业健康检查中,低血红蛋白及电测听异常的检出率呈下降的趋势,趋势χ2值分别为6.755、14.698,P值分别为0.009、0.000。 结论 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初步得到治理和控制,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与同类企业相比处于较好水平,但臭氧、一氧化碳及噪声治理尚需加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018年广汉市作业场所工人职业病健康监护结果,为职业病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中广汉市作业场所工人职业健康监护结果,比较接触不同危害因素作业场所工人健康状况差异。作业场所工人接触粉尘、化学毒物、物理因素等其他职业危害因素疑似职业病检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物理因素高温、噪声作业场所疑似职业病检出率高,分别为3.57%和1.80%。相关物理因素作业场所禁忌证检出率较高。粉尘、化学毒物、物理因素和其他职业危害因素疑似职业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41,P0.01)。高温、噪声、局部振动、微波和其他等物理因素疑似职业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广汉市作业场所工人以接触噪声、粉尘居多,监管部门要重点加强噪声、粉尘、高温三类作业场所监管,切实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5.
对2017-2021年连云港市职业病监测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为制定连云港市职业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5年间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的企业数不断增多,粉尘危害企业所占比重最大。上岗前职业禁忌证检出率分别为0、1.56%、2.64%、4.57%、3.26%,呈逐年增长趋势(χ2趋势=13.71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552,P<0.01);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禁忌证检出率分别为0、1.56%、2.64%、4.57%、3.26%,呈逐年增长趋势(χ2趋势=116.04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248,P<0.01),2019-2021年疑似职业病检出率分别为0.01%、0.04%、0.1%,呈逐年增长趋势(χ2趋势=24.35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995,P<0.01)。接触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职业禁忌证检出率前三位分别为噪声2.10%...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某采油厂在修井作业过程产生的职业病危害状况,提出相应的职业病防控措施建议。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综合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采油厂修井作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其他粉尘、甲醛、乙醛、丁醛、苯酚、苯、甲苯、二甲苯、石棉纤维、噪声等,工作场所产生的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均符合国家相关职业接触限值要求,但是修井机司机接触的噪声强度超过接触限值。结论 甲醛、铅尘及噪声是油田修井作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中噪声危害程度较为严重,企业应针对性地采取革新工艺,加强个体防护等措施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深圳市某街道企业苯、甲苯和二甲苯("三苯")污染情况,为"三苯"的职业病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09-2013年深圳市某街道工作场所"三苯"检测结果及152份常见有机溶剂挥发性组分分析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五年间,工作场所空气中苯浓度超标率最高为0.86%,检出率最低为1.26%,最高为5.94%,其超标率和检出率有逐年降低趋势(趋势χ2=15.80、45.32,P < 0.01);甲苯的超标率最高为5.71%,检出率最低为21.34%,最高为69.01%,其超标率和检出率有逐年降低趋势(趋势χ2=26.69、713.16,P < 0.01);二甲苯超标率最高为1.40%,检出率最低为9.17%,最高为35.14%,其检出率有逐年降低趋势(趋势χ2=317.04,P < 0.05)。152份有机溶剂中苯、甲苯和二甲苯的检出率分别为2.63%、46.71%和37.50%。 结论 工作场所"三苯"污染已基本得到了控制,但仍需继续加强对溶剂苯的监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和掌握工作场所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强度,明确职业病危害控制重点并采取防治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方法对作业场所粉尘、二氧化锰、苯及苯系物浓度和噪声强度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计算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8小时等效声级,对照职业接触限值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卫生评价。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不同年份噪声作业点噪声强度超标率有差别(p<0.05),其它有害因素作业点不同年份超标率均无差别(p>0.05)。二氧化锰、粉尘、苯及苯系物浓度及噪声强度最高的分别是货辆段电焊作业、机务段空气滤芯器吹扫作业、货辆段喷漆作业、机务段机车水阻负荷试验。结论加强局部通风排毒,用无苯溶剂代替有苯溶剂及作业人员实行轮班制作业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8小时等效声级。对于流动及密闭空间作业和噪声作业的防护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株洲市机械行业噪声危害状况,为进一步制订防控噪声危害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株洲市2010-2013年机械加工企业的职业病危害检测资料和健康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噪声接触率、噪声强度、听力异常检出率等指标进行了分析。 结果 2010-2013年该市受检企业平均噪声强度为(83.63±9.68)dB,呈逐年下降的趋势(F趋势=195.36,P<0.001),总的点超标率为33.81%,呈逐年下降的趋势(χ2趋势=108.79,P<0.001);作业人员总的噪声接触率为49.35%,听力异常检出率15.87%,其中2013年最高达23.44%;2010-2013年共检出1 557名听力异常者,其中高频听力损伤者968名,占61.92%,语频听力损伤占38.08%;听力损伤工种分布为:铆工占52.92%,电焊工22.50%,机加工9.92%。 结论 噪声是株洲市机械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具有噪声强度大、超标率较高、工人接触时间长、接触率高等特点;噪声引起的听力损伤检出率较高,以高频听力损失为主;铆工、电焊工和机加工是控制噪声危害的关键控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某制造企业职业危害因素现状进行调查,评价职业病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提出相应的职业病控制措施。方法依据国家相关标准,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等方法对该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现状做出综合评价。结果该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其他粉尘、电焊烟尘、氧化铝粉尘、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锰、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和噪声。本次检测中有5个二甲苯、2个乙苯检测点浓度超标,超标率为23.3%; 11个噪声检测点强度超标,超标率为52.4%;其他毒物、粉尘、噪声检测数据均未超标。结论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现状较差,存在很多危害因素。应加强对该企业的监督管理,改进作业场所的防护措施,提高工人的自我保护和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汽车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情况,为汽车制造行业的职业病危害防制提供对策。方法依据国家相关的职业卫生标准和职业监护技术规范,对金华市某客车生产企业作业场所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和卫生检测,对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该企业作业场所粉尘浓度超标率为25.93%;噪声强度超标率为58.82%;二氧化锰浓度超标率为11.11%。职业健康检查发现噪声职业禁忌证8人;电焊工尘肺观察对象3人,但未发现有疑似职业病病例。调查结果分析提示,冲压、焊接、打磨和锯木等岗位为职业病危害控制重点岗位。结论该企业职业病危害较重,应以职业病危害控制重点岗位粉尘、噪声治理为切入点,不断改善劳动环境条件,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  相似文献   

12.
铁路某大型企业职业卫生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艳萍  李琰  吴小南 《职业与健康》2011,27(24):2843-2845
目的了解铁路某大型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及职业卫生管理状况,为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方法,分析职业卫生现状。结果该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噪声、粉尘和二氧化锰、苯等,其中噪声作业点合格率为25.0%,电焊烟尘为52.6%,其他粉尘为16.7%,二氧化锰为42.9%,苯为44.47%。结论该企业职业病危害主要以物理因素为主,作业点监测合格率低,防护不到位,需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监管,形成高效的企业内部职业卫生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济南市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有毒有害作业人员健康监护情况,为制定职业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该市2013年职业病危害监测情况和健康监护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该市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合格率为90.22%。化学毒物、粉尘、物理因素检测合格率分别为92.8%、88.8%、78.8%。职业健康检查中职业禁忌症检出率为0.2%,与职业相关的异常结果检出率为4.5%。结论 济南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点达标率较高,但仍存在超标作业点的情况,需监管部门加强监管,重点加强粉尘、噪声、锰、苯系物等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管理及作业人员的健康监护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京市昌平区中小型家具制造企业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方法对该区32家家具制造企业人员构成、生产班次、工艺流程、有毒原材料使用情况、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和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现场调查;对各企业工作场所存在的粉尘、苯系化合物和噪声进行检测、评价;对335名粉尘、苯系化合物和噪声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粉尘作业工人体检未发现尘肺病表现,肺通气功能障碍检出率为4.3%;苯系化合物作业工人神经衰弱综合征检出率12.9%;血象异常检出率14.9%;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检出率65.6%,且作业工龄〈5a阳性检出率较高。工作场所检测超标情况和职业健康检查阳性结果一致。结论该区中小型家具制造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不容忽视,有效的工程防护是预防职业健康损害的关键措施,应将作业工龄〈5a的工人作为重点人群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在超标作业环境中操作必须配备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并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和评估苏州市高新区企业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方法对2009-2014年苏州高新区企业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化学物质和粉尘的年监测合格率均高于97%;物理因素的年监测合格率为80.26%,监测不合格的作业点主要集中在从事矽尘和噪声作业的场所。结论苏州高新区企业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较好,提示企业应继续增强职业病危害防控意识,特别是加强对噪声、矽尘作业危害的防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某石化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情况,提出治理对策.方法 对该石化企业2008-2012年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该企业工作场所粉尘、苯、硫化氢、二氧化硫、甲苯和溶剂汽油等9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超出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以下简称“超标”)的情况;411个噪声监测点噪声强度均超过80 dB(A),噪声强度超过90 dB(A)者占31.4%.职业健康检查检出异常的情况主要包括苯作业工人白细胞偏低、噪声作业工人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BHL和粉尘作业工人肺纹理增多.职业病病谱发生变化,相对2000年以前主要发生急性职业性硫化氢中毒而言,2001年以来的职业病以尘肺病、职业性噪声聋和职业性慢性苯中毒为主.结论 该企业职业病防控的重点已从急性硫化氢中毒转变为尘肺病、职业性噪声聋和职业性慢性苯中毒,应采取加强生产设施的密闭化改造,完善通风除尘设施,强化职工听力保护等措施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海宁市2009年度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分布规律,明确职业危害因素治理的重点。方法:对海宁市2009年职业病网络监测报告系统,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市2009年度66份作业场所监测报告资料显示,全市作业场所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为噪声、粉尘及苯系物、甲醛、二甲基甲酰胺、硫化氢、锰及化合物等化学性职业危害。结论:要进一步加强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根据不同企业特点,正确识别不同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性,重点开展对噪声、粉尘、苯系物等职业危害因素的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瑞安市各企业作业场所现状。方法:对该市230家重点企业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粉尘、苯系物、铜、铬、噪声等进行监测。结果:作业场所噪声的合格率最低,为66.1%,其次是苯和电焊烟尘,合格率分别为71.8%和73.5%。不同类型的作业场所的苯合格率差异有显著性(χ2=95.06,P<0.005)。结论:瑞安市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噪声和苯为主,应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对不合格的重点企业及其作业场所进行重点整治,重点监管,切实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近5年浙江省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情况.方法 对2006-2010年全省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情况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2006至2010年,作业场所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实测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监测合格率基本呈现平稳或略升高的趋势.在各类粉尘的监测中,矽尘和石棉的合格率不足60%.在化学毒物的监测中,苯、甲苯、二甲苯是监测的重点,合格率在85%以上.近年来正己烷、硫化氢和氰化物的监测数量呈明显的增长趋势.物理因素的监测以高温和噪声为主,与化学因素相比,监测合格率相对较低,不足70%.结论 今后浙江省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管既要增加监测的数量,也要提高监测的合格率.同时还要掌握急性和慢性职业中毒危害因素、物理和化学因素、传统和新型的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监管.  相似文献   

20.
孟谦谦  施健  杜成  童智敏 《现代预防医学》2014,(12):2143-2145,2163
目的了解昆山市2008-2012年企业工作场所职业性危害现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昆山市2008-2012年企业工作场所职业性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8-2012年,作业场所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实测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监测合格率基本呈现平稳或略升高的趋势。在各类粉尘的监测中,矽尘合格率不足75%。在化学毒物的监测中,苯、甲苯、二甲苯是监测的重点,合格率在85%以上。物理因素的监测以高温和噪声为主,与化学因素相比,监测合格率相对较低,不足70%。结论今后昆山市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既要增加监测的数量,也要提高监测的合格率,要加强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管以保护职工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