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大小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间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行射频消融术(RFA)治疗的69例肝脏恶性肿瘤病人,其中男52例,女17例,年龄37~76岁,平均(48.92±11.29)岁。选取23名2015年1月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名,女6名,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48.02±11.14)岁。根据病人肿瘤灶的直径将病人划分为3组:组1(直径<3.0 cm)、组2(直径3.0~5.0 cm)、组3(直径>5.0 cm)。采用χ~2检验比较3个疾病组病人疗效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t检验比较疾病组术前与对照组间、疾病组治疗前后的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表达水平,采用方差分析对对照组、疾病组RFA术前及术后3组间的淋巴细胞亚群细胞计数进行组间比较,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AFP与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结果 3个疾病组之间完全和部分消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间RFA治疗后不同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疾病组RFA术前、术后的AF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疾病组RFA术后AFP水平低于术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疾病组RFA术前CD3^+、CD4^+、CD8^+、CD4^+/CD8^+、NK细胞低于术后及对照组(均P<0.05);术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FP与CD3^+、CD4^+、NK细胞呈负相关而与CD8^+细胞呈正相关(均P<0.05);AFP与CD19^+细胞虽然呈负相关趋势,但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A可有效提高肝脏恶性肿瘤病人细胞免疫功能,且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不耐受切除手术治疗的肝脏恶性肿瘤病人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射频消融已公认为治疗肝癌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肝癌射频消融术后的影像学表现在其疗效评估中起着关键作用.正确认识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各种不同影像学表现的意义,并利用多种成像技术对其进行监测,对及时并准确发现残留或复发病灶,做出有效而合理的诊治,提高病人生存率尤为重要.就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影像学的疗效评估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射频消融已公认为治疗肝癌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肝癌射频消融术后的影像学表现在其疗效评估中起着关键作用。正确认识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各种不同影像学表现的意义,并利用多种成像技术对其进行监测,对及时并准确发现残留或复发病灶,做出有效而合理的诊治,提高病人生存率尤为重要。就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影像学的疗效评估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用18F-FDG PET显像评价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术疗效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探讨用1 8F 脱氧葡萄糖 (FDG)PET显像评价射频消融术治疗肺、肝恶性肿瘤疗效的可行性。方法 肺和肝脏恶性肿瘤患者 2 2例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其中单发病灶 10例 ,多发病灶 12例。治疗前、后各行 1次PET显像者 10例 ,仅治疗后行PET显像者 12例。临床随访时间 6个月~ 2年。结果 ① 2 2例患者共 38个病灶 ,射频消融术治疗野内皆可见放射性缺损灶 ,经CT、X线胸片随访证实缺损灶为坏死组织。 12例PET显像发现有 15个缺损灶边缘存在环形或弧形放射性浓聚灶 ,影像学随访和病理检查证实 9例 12个缺损灶边缘有残余恶性肿瘤 ,余 3例 3个缺损灶边缘浓聚影为炎症反应。边缘肿瘤残余病灶的标准摄取值 (SUV)明显高于炎症反应 (6 .96 5± 2 .72 6对 2 .6 0 7±0 6 90 ,P <0 .0 5 )。②治疗前后各行 1次PET显像者 10例 ,14个治疗病灶治疗前见1 8F FDG高度浓聚 ,治疗后治疗野呈放射性缺损 ,SUV分别为 7.932± 3.130和 0 .70 6± 0 .2 97(P <0 .0 0 1)。未行消融术治疗病灶 9个 ,第 2次显像病灶浓聚程度稍增高 ,SUV分别为 5 .95 2± 1.92 7和 5 .2 5 7± 1.932 (P >0 .0 5 )。③ 13例治疗后 2周内行CT检查与PET显像比较 ,治疗后CT皆示病灶较治疗前增大 ,肺内病灶密度改变不明显 ,2例肝癌病灶密度改变 ,而PET显像  相似文献   

5.
射频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CT评价(附3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应用螺旋CT评价射频治疗肝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 35例肝癌 35个病灶射频治疗术前、后肿瘤大小、密度的变化、肿瘤凝固性坏死的形态、范围及术后CT增强扫描的特征进行观察。其中术前进行肝动脉碘油及明胶海绵碎块栓塞 2 3例。结果 :35例肝癌射频术后 5min均有增大 ,术前、后肿块最大径分别为 5 .75± 2 .84cm和 6 .2 2± 1 .1 2cm ,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病灶CT值术后 5min均减低 ,术前、后病灶CT值分别为 45 .3± 6 .33Hu和 32 .8± 7.83Hu,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术后 5min 94.2 8% (33/ 35)的病灶呈不同程度凝固性坏死。随访 1~ 1 1个月 ,平均随访 4个月 ,71 % (2 5/ 35)病灶较原病灶缩小 ,2 9% (1 0 / 35)病灶扩大 ,病灶CT值减低 1 1Hu±。CT增强 1 0例 ,其中 5例坏死区表现为无强化 ,5例残留灶 /复发灶显示为结节状或花环状强化。结论 :螺旋CT可准确评价肝癌射频治疗的效果 ,并提示射频结合肝动脉栓塞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肝脏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外科手术切除为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原发性肝癌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发展迅速,大多数患者一经发现已属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低,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高。近年来开展的经皮射频治疗法是一种安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大量的临床应用表明效果良好。目前临床多用超声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7.
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原发性肝癌最有潜力的微创治疗方法之一。肝癌RFA后疗效的评价对进一步治疗措施的制订至关重要,而影像学是最有价值的评价方法。而超声是最简便易行的检查方式,随着超声造影的发展,其价值也显著提高;MSCT增强扫描以其扫描速度快、准确率高的优势成为最常用的检查方法;MRI具有很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对治疗后肿瘤残留及复发的敏感性更高;PET-CT是目前肝癌RFA后疗效最新评价手段,有关方法的研究将会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DSA检查是RFA后评价的金标准,虽然其敏感度和准确性更高,但属于有创性检查,不适合常规随访。  相似文献   

8.
柴杰  鲁东 《医学影像学杂志》2022,(11):1975-1978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微波消融术(microwave ablation,MWA)是手术及系统治疗之外的重要的局部微创治疗手段之一。传统的按照肿瘤直径大小变化来评价实体瘤疗效的RECIST标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影像学检查是评估MWA术后疗效的重要手段。充分认识各种影像学检查的优势并加以合理选择,可使MWA术后疗效评价更加精准,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本文就肺癌微波消融术后影像学的疗效评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前瞻性评价经皮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RF)联合经皮暂时性球囊肝静脉或门静脉大分支阻断术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并发症。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脏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4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脏肿瘤患者(原发性肿瘤10例,转移性肝癌1例,肝腺瘤1例,肝血管瘤2例)均行在13超或CT引导下的RFA治疗。所有患者的肝内病灶最大径均≤5cm。同时所有患者均在RFA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3月,6月)行CTA或MRI,及免疫指标来评价疗效。结果:所有肝脏恶性肿瘤患者(11例),术后的影像学上均可见原病灶局部坏死,气化,1周至六月的复查9例患者未见肿瘤复发征象,2例可见原病灶内及周围有复发征象;同时,AFP、CEA等免疫指标均明显下降。肝脏良性肿瘤的患者,术后在影像学上亦均表现局部坏死,气化,同时复查的增强扫描均未再发现病灶区有明显的强化,结论:经皮射频消融术在肝脏肿瘤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经皮射频消融术在肝脏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目的;对44例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研究其近期局部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方法: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共44例,病灶总数共67个。经RFA治疗后随访2-6个月,运用螺旋CT三期扫描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结果:肝脏肿瘤直径≤3.0cm者26个、3.1-4.0cm者21个、4.1-5.0cm者11个,≥5.1cm者9个,经RFA治疗后肿瘤完全坏死分别为24个、19个、9个、6个。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为肿瘤去血管化征象,或并有体积缩小。结论:RFA治疗是效果好、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的局部治疗肝脏肿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后螺旋CT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肿瘤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后的典型和不典型CT表现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52冽原发和肝转移瘤患者经皮射频消融术后或术后1月,如果效果显著3月后应用CT三期增强扫描。结果:根据肿瘤灶毁损的程度及时间的变化,消融区影像表现差异大。结论:肝脏肿瘤消融术后螺旋CT扫描,尤其是三期增强扫描对治疗后的疗效及并发症可作出精确的影像诊断,对确定肿瘤残存及复发与否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转移瘤则是仅次于淋巴结的常见转移瘤,其治疗方法多样、最有争议。大多数原发肝肿瘤或转移瘤因为病变多发、部位靠近肝内大血管或伴有进行性肝硬化、肝功能不良等而不能切除,仅5 %~15 %新诊断的HCC或直肠癌肝  相似文献   

15.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射频消融后综合征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脏海绵状血管瘤(HCH)经腹腔镜射频消融术(RFA)后出现消融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可能因素。方法:对30例HCH经腹腔镜RFA治疗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治疗前后分别行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观察治疗后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及持续时间。结果:50%(15/30)患者出现了消融后迟发性症状。其中发热15例、寒战3例、全身不适13例、消融部位疼痛7例、恶心和(或)呕吐8例、血红蛋白尿3例。治疗后3d症状最明显,对症处理后12d内消失。消融后症状的发生与术前瘤体最大直径、术后消融区最大直径、射频治疗时间及血清转氨酶水平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HCH经腹腔镜RFA治疗后,大约1/2患者可发生消融后综合征,术后2周内自行消失,对症处理对于症状的缓解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螺旋CT评价经腹腔镜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HCH)的效果。方法27例共50个病灶在全麻下行腹腔镜RFA治疗。术前1周内、术后1个月及6个月,分别进行全肝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50个病灶均位于肝脏表面或邻近胆囊等空腔脏器,瘤体直径2.5~11.0cm,平均5.5cm。腹腔镜RFA治疗后1个月,86%(43/50)病灶直径增大,14%(7/50)病灶直径无明显变化。治疗后6个月,所有病灶均缩小,病灶区直径为原病灶直径的60%,病灶周围环状增强均消失。7例较大病灶RFA治疗后出现膈下及右侧胸腔少量积液。未发现肝内胆管扩张、肝段局部萎缩、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肝动脉-门静脉瘘等并发症。结论HCH经腹腔镜RFA治疗后具有特定的CT表现,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以准确评价腹腔镜RFA治疗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全麻下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资料与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肿瘤切除术后复发6例,肝转移瘤5例,男23例,女8例,年龄40~74岁。所有患者均先行TACE术(1~2次),然后在全麻CT引导下经皮穿刺行RFA治疗,其中2例联合手术行RFA治疗,2例做了2次RFA治疗。随诊2~36个月,观察并发症和疗效。结果 31例患者共进行43次RFA治疗,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23个肿瘤完全坏死,11个部分坏死。结论 TACE联合全麻下CT引导下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量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需经过不同性质的多阶段才能逐步完成,伴随恶性特征的形成,肿瘤血管因子诱发的毛细血管向肿瘤内生长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因此,研究肿瘤病变的血管和血供变化可反应肿瘤的生长及演变过程,可对病变进行早期诊断、恶性程度分级或分期、随诊复查及预后评估。近年来应用灌注成像技术评价肿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已成为影像学研究的热点,本将对肝脏恶性肿瘤血流灌注成像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术后PET-CT早期复查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行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复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5例行射频消融术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行全身PET-CT检查,并于术后24 h内行肝区PET-CT复查(早期PET-CT复查),了解消融效果.术后早期PET-CT复查,原病灶区影像上所显示的完全放射性缺损、局部核素浓聚及病灶周围环形核素浓聚分别代表肿瘤彻底坏死、局部肿瘤残留及病灶周围正常肝组织炎症反应.然后分别于术后1、3、6个月行PET-CT复查,6个月以后每隔半年复查一次.以最终的PET-CT检查结果为参考.结果 PET-CT早期复查影像显示,12例患者在原肿瘤病灶区表现为完全性放射性缺损,影像随访证实均无肿瘤组织残留;2例表现为病灶边缘结节状的核素浓聚,影像随访证实为残余瘤,并再次治疗干预;1例可见环形轻微核素浓聚,影像随访证实为炎症反应.结论 早期PET-CT复查影像,可以避开术后炎症反应的干扰、明确消融范围,能够及时、准确地评价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术的效果,帮助临床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肝脏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 ,是癌症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开展新的治疗手段是当前提高综合治疗效果的当务之急。 2 0世纪 90年代 ,意大利学者发明了用集束电极射频装置治疗肝癌等实体瘤〔1〕,此后这项技术在欧美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及应用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2〕。近期国内引进开展此项技术 ,对晚期肝癌患者也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成为肝癌综合治疗中重要的技术手段〔3〕。 2 0 0 2 - 0 2~ 2 0 0 0 - 0 6 ,我院采用B超引导射频消融 (radiofrequencyablationtherapy ,RFA)对 86例晚期肝脏肿瘤患者进行了治疗 ,近期疗效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