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将63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二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检出的斑块进行定性分析,并对各种性质斑块所引起的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63例中ACS组44例,检出软斑块30个,中等密度斑块18个,钙化斑块11个;稳定型心绞痛组19例中检出软斑块6个,中等密度斑块6个,钙化斑块18个,非钙化斑块(软斑块和中等密度斑块)与冠心病危险性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非钙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程度:轻度狭窄14处,中度狭窄14处,重度狭窄32处;钙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程度:轻度狭窄14处,中度狭窄7处,重度狭窄8处,不同性质斑块与其导致管腔狭窄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定性分析,可作为评价冠心病危险性度的一种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与三维超声心动图(3-DE)对照,评价回顾性心电门控64层螺旋CT(64-SCT)冠状动脉造影同时定量分析左心室功能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临床拟诊或可疑冠心病患者20例,接受64-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1周内同时接受3-DE检查,使用设备自带心功能分析软件评价心功能.所有数据均以x±s形式表示,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相关分析检验.结果 2种方法所获得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心室每搏输出量(LV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心肌质量(LVMM)测量值,其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2种方法所得测量值均有较好的相关性(r均>0.906),相关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本研究64-SCT定量评价左心室功能具有可行性,其结果与3-DE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各种程度血管狭窄的评估价值.方法:120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评价冠状动脉各段的狭窄程度,并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比较,统计64层螺旋CTA诊断冠状动脉各种程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64层螺旋CTA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判别冠心病不同类型间斑块性质方面的价值。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26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并对主要冠状动脉狭窄节段数、狭窄程度以及斑块性质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患者冠状动脉评估节段数368个,其中狭窄节段195个(35.4%)。狭窄<50%共98个节段,狭窄50%~75%共71个节段,狭窄>75%共26个节段(左前降支中段、近段、后降支中段、左回旋支近段),其中完全闭塞2个(右冠状动脉近段以远、左回旋支中段以远)。软斑块46个(27.3%),纤维斑块42个(31.5%),混合斑块78个(29.5%),钙化斑块93个(12.6%)。对应斑块测量的CT值分别为软斑块(17±26)HU,纤维斑块(97±35)HU,钙化斑块(489±195)HU。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有助于显示斑块性质。 相似文献
6.
64层螺旋CT诊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及与超声心动图和手术对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复杂先心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5例复杂先心病患者的心脏CT和超声心动图(TTE)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结果对照。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25例患者中手术证实畸形79处,64层螺旋CT与TTE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6%和73%。其中,心脏部分畸形29处,64层螺旋CT漏误诊2处,TTE漏误诊4处,两种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脏-大血管连接部及大血管部分畸形50处,64层螺旋CT漏误诊1处,TTE漏误诊17处,两种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4层螺旋CT在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畸形的检出率优于TTE,诊断准确率达96%,特别是对主动脉、肺动脉及肺静脉畸形的显示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诊断主动脉缩窄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8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缩窄患者行16层螺旋CT检查,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薄层MIP重组,分段诊断法分析心内外结构.结果 8例患者均诊断为主动脉缩窄,MSCT不仅全部显示缩窄的程度、形态,而且还显示了缩窄处与左锁骨下动脉和未闭动脉导管的关系.其中7例为局限性狭窄,1例为管状狭窄.合并畸形包括2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动脉导管未闭伴室间隔缺损、1例主动脉瓣二叶畸形;1例房间隔缺损、1例卵圆孔未闭漏诊.结论 MSCTA是诊断主动脉缩窄的无创、快速而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64层螺旋CT对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对先天性心脏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2例经手术证实的CHD患者的64层CT、心脏超声(TTE)和X线心血管造影(CAG)检查资料。结果:手术证实心内外畸形共142处,其中心内畸形54处,MSCT漏诊4处,TTE漏诊2处,CAG漏诊2处,MSCT、TTE和CAG对心内畸形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6%、96.3%和96.3%,3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69,P〉0.05);心脏大血管连接部及心外血管畸形88处,MSCT误诊或漏诊4处,TTE误诊或漏诊24处,CAG误诊或漏诊4处,MSCT、TTE和CAG对心外畸形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5%、72.7%和95.5%,MSCT、CAG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TTE(P=0.004,P〈0.05)。结论:64层CT能客观清晰地显示CHD的病理解剖形态,对心脏大血管连接部及大血管畸形的诊断明显优于TTE,在CHD的无创性检查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测和区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准确性。方法:搜集 4 例成人心脏标本,从冠状动脉内注入对比剂,将标本行 16 层螺旋 CT(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测非钙化斑块的形态和密度,并与病理对照。结果:4例标本中,MSCT显示冠状动脉斑块8处,与病理所见斑块的位置和数目一致。脂质丰富的 3 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CT值分别为(25±6) HU、(47±9) HU和(28±7) HU。5例纤维丰富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CT值分别为(87±9) HU、(68±8) HU、(78±11) HU、(97±9) HU和(83±10) HU。部分血管节段内充满血凝块,其 CT值平均为(35±6) HU。结论:多层螺旋CT可用于发现冠状动脉斑块,通过检测斑块 CT值的不同反映斑块的主要成分,从而可区分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诊断的价值。方法35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按危险度分为2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包括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组。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图像后处理,对检出的斑块进行定性分析,并对各种性质斑块所引起的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35例中,ACS组27例,软斑块19个,中间斑块11个,钙化斑块7个;8例稳定型心绞痛组中软斑块3个,中间斑块3个,钙化斑块11个,经统计学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中间斑块和软斑块(尤其是软斑块)与冠心病危险性程度成显著的正相关;非钙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程度:轻度狭窄8处,中度狭窄9处,重度狭窄22处,而钙化斑块:轻度狭窄10处,中度狭窄5处,重度狭窄5处,经统计学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不同性质斑块与其导致管腔狭窄间有显著差别。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是一种有效、无创、简便、优良的诊断方法,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手段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统一体位在多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统一的重组图像体位研究多层螺旋CT(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对55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用舒张期增强扫描图像行统一体位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显示技术(VRT)重组,分析应用CT血管成像(CTA)7个MIP重组体位和9个VRT重组体位评价冠状动脉狭窄≥50%的情况,将结果与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结果:共分析55例患者的220个血管分支,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发现62个血管分支狭窄≥50%,综合7个MIP重组体位和9个VRT重组体位,CTA发现58个血管分支狭窄≥50%(左主干5个,前降支21个,回旋支14个,右冠状动脉18个)。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为94%(58/62),特异性为92%(146/158),准确率为93%(204/220),阳性预测值83%(58/70),阴性预测值97%(146/150)。结论: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建立统一的成像体位有利于CTA与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 相似文献
12.
64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比冠状动脉内超声(IVUS)检查的结果,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在显示和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方面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对15例可疑冠心病的患者进行64层MSCTCA检查,获取相关的数据,应用后处理技术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评估分析,并以3周内实施的IVUS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同时,对2种方法所获得的计量资料(即:血管段某一点的血管腔内面积、血管截面积)进行对比分析,获得直线回归方程(Y:IVUS值,X:64层MSCT值)。结果所有病例可用于评估的86个无明显狭窄冠状动脉样本中,IVUS显示有斑块病变的血管段为38段,64层MSCTA显示36段,2段诊断为正常血管。64层MSCTA对出现粥样硬化斑块节段诊断的敏感性为94.7%,特异性为100.0%,总符合率为97.7%,误诊率为0,漏诊率为5.3%,阳性预测值100.0%,阴性预测值96.0%。经Kappa检验,Kappa值为0.953,P〈0.05。直线回归方程对于2种方法所获得的管腔内面积:Y=0.817+0.832X,P〈0.01;血管的截面积:Y=-0.331+1.019X,P〈0.01。结论64层MSCTCA在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时,能较为清晰地显示管壁斑块病变的构成情况,对于病变的类型及严重程度的评估比较准确和客观。对于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的门诊筛查和初步诊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与病理学对照,探讨MSCT对兔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15只新两兰兔分3组,每组5只.A组球囊损伤后高脂饲料喂养,B组和C组未作球囊损伤,分别用单纯高脂饲料和基础兔饲料喂养,16周后每组均行MSCT增强扫描,A组采用16层MSCT,B、C组采用64层MSCT.将CT结果与病理做盲法对照.采用Fisher检验和x2检验,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16及64层MSCT探查斑块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16和64层MSCT分别有60与75个病理切片与相应层面CT图像对照,16和64层MSCT探查粥样硬化斑块敏感度分别为41.5%(22/53)和64.9%(24/37),特异度分别为85.7%(6/7)和89.5%(34/38).结论 64层MSCT较16层可以提高对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的敏感度,但两者均能较准确地排除兔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34例川崎病患儿进行16层或64层CT冠状动脉增强扫描,其中18例有同期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对照。计算各支冠状动脉的显示情况。观察病变形态,测量左、右冠状动脉主干的直径,计算2种方法的相关系数。结果除4例左旋支及8例右冠状动脉中段显示不清外,其余冠状动脉均可清楚显示。MSCT发现34例患者中,14例有冠状动脉损害,共22支冠状动脉受累。冠状动脉主干扩张6例,主干扩张伴动脉瘤形成3例,主干未扩张而中远段有动脉瘤形成2例,冠状动脉狭窄1例,钙化2例,串珠状改变3例。MSCT及二维超声在冠状动脉主干测量值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冠状动脉主干测量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91(P〈0.05)。3例右冠状动脉中远段的动脉瘤及1例冠状动脉狭窄超声未发现。2例轻至中度二尖瓣反流及5例血管壁增厚MSCT未发现。结论MSCT用于探查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是可行的,可以作为心脏超声的补充和替代方法用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及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可疑冠状动脉狭窄的23例患者进行了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elec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SCA)检查,男14例,女9例,年龄35-76岁。以管腔狭窄≥50%为诊断标准,将MSCTA与SCA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评价MSCTA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结果:23例患者中,用于评价的92个血管分支中2种检查方法均为阳性的血管节段为30支,均为阴性者8支,SCA阳性而MSCrA阴性1支,SCA阴性而MSCTA阳性5支,MSCTA敏感度96.8%,特异度61.5%,阳性预测值85.7%,阴性预测值88.9%;MSCr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和SCA有很好的一致性(P〉0.005);21例冠状动脉狭窄阳性患者中有17例发现冠状动脉壁存在钙化。结论:MSCTA对冠状动脉狭窄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伪影及其产生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伪影表现及其产生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分析冠状动脉伪影的表现,评分法判断伪影的程度,产生伪影的原因。结果:以曲面重组为标准重组方式评判。109例见伪影占80.2%,232段冠状动脉发生伪影占23.8%。伪影分为自身因素和技术因素两大类。呼吸运动与心脏运动表现为阶梯状影,冠状动脉错位、中断、模糊;高密度物质表现为局部管腔模糊;邻近结构伪影表现为冠状动脉显影模糊;技术原因表现为冠状动脉不能成像。冠状动脉伪影程度5分3例,4分8例,3分24例,2分33例,1分41例。轻度伪影74例占54.4%(74/136),中度伪影占24例17.6%(24/136),重度伪影11例占8.1%(11/136)。结论:伪影的产生各有其原因,影像学表现各异,通过多种手段的联合应用可降低伪影的发生率及对诊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准确性及局限性。方法:25例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回顾性心电门控、O.42s螺旋扫描),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结果:在25例患者的186节段(血管直径≥2mm)中,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有161节段(86.5%)。对于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节段,MSCT显示中度和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83.8%(26/31)和95.3%(124/130)。若将不能满足诊断要求的25节段包括内,则MSCT显示中度和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为76.4%(26/34)。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用于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中高度狭窄,局限性伪影的影响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8.
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对照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和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能力。方法 对76例先后进行MSCT和CAG检查者,CT诊断和CAG诊断医师分别判断MB—MCA的有无,载MB—MCA血管形态特征。(1)采用双盲法MSCT和CAG分别独立阅片;(2)相互参照另1种检查结果后再次阅片。应用卡方统计分析方法,判断2种方法发现MB—MCA和判断血管迂曲有无差异。结果 双盲法MSCT发现MB—MCA27例29处,CAG发现2例2处(X^2=24.55,P〈0,05),MSCT发现22处(75.86%)载MB—MCA冠状动脉节段迂曲,CAG发现1处(X^2=28,82,P〈0.05),2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互对照后再次评价,MSCT发现MB—MCA数量同前,CAG新发现7例7处,位置与MSCT一致,2种方法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X^2=10.52,P〈0.05)。对22例MSCT诊断局部迂曲者,CAG也可证实,2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3,P〉0.05)。结论 MSCT较CAG容易发现MB—MCA,CAG发现局部血管迂曲对MB—MCA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 (MSCTA)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 0例冠心病患者 (35例拟诊冠心病 ,5例冠状动脉支架或搭桥术后患者 )进行了心电门控螺旋CT(MSCT)增强扫描 ,所得数据传到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 ,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对照。结果 4 0例患者中对 16 0支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进行了MSCT三维重建 ,35例拟诊者中 4例MSCTA和DSA排除了冠脉疾病 ;31例 12 4支冠脉中 ,MSCTA对于显示近中段≥ 5 0 %的狭窄有一定的准确性 (敏感性 81 8% ,特异性 90 1% ) ,不能显示轻度狭窄病变、远端或细小分支病变 ;可以发现并判断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 ,显示斑块的形态及引起狭窄的程度。钙化斑块特别是钙化范围广者可引起管腔轻度狭窄 (冠状动脉腔径狭窄 <5 0 % ) ,非钙化斑块则引起较明显的狭窄 (冠状动脉腔径狭窄≥ 5 0 % )。 4例冠状动脉支架和 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均可清晰显示支架和血管桥的位置及远端血流情况。结论MSCTA是有效可靠的冠心病诊断方法 ,对病变血管管腔狭窄、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它作为一种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可替代DSA用于易碎软斑块的早期检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