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骨表皮样囊肿(SEC)的CT、MRI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SE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CT与MRI表现。结果CT平扫,病灶呈境界清楚的类圆形骨质破坏,无硬化边缘或见轻度硬化边缘;SEC多位于板障,内、外板膨胀,密度不均匀,CT值较低。MRI上多呈以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上呈高信号。结论颅骨CT、MRI扫描发现有囊性膨胀生长及火山口样骨质缺损表现,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DWI对SEC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颅骨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文献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骨表皮样囊肿CT及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证实的颅骨表皮样囊肿的CT及MRI表现,3例行CT及MRI平扫,其中2例行MRI增强扫描,4例只行CT扫描.结果 病变发生于枕骨4例,顶骨2例,颞骨1例.7例CT表现为颅骨膨胀性骨质破坏,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缘锐利,周围见断续钙化边或硬化带,病变中心呈混杂密度,3例病灶内可见死骨样高密度影.MRI表现为T1WI混杂低信号,T2WI混杂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较小者无明显强化,病变较大者周围见淡薄线样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当囊内容物中以蛋白、胆固醇结晶为主、轻微钙化时,CT表现为混杂密度,其内可出现高密度影,对应的MR 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为低或等信号.手术显示病变相邻脑实质均未受累.结论 CT与MRI结合对术前诊断颅骨表皮样囊肿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骨表皮样囊肿(SEC)的CT和MRI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SEC的CT及MRI表现。9例行CT平扫;8例行MRI检查,其中6例包含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8例MRI检查中2例行MRI平扫,4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2例只行MRI增强检查;其中7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病变均为单发,起自板障。9例CT平扫示颅骨呈膨胀性改变,7例密度不均,其中5例病变可见钙化;2例病变密度均匀。6例MRI平扫,4例呈以长T1、长T2为主混杂信号,1例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1例呈短T1、长T2信号。6例DWI序列中5例呈高信号,1例呈低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重组后,1例呈稍高信号,1例呈高信号,4例呈稍低信号。6例MRI增强检查,2例病变无强化;4例病变内部和/或边缘强化,同时1例邻近硬膜明显强化。结论SEC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其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宣浩波  金中高  祝跃明   《放射学实践》2010,25(2):143-145
目的:探讨颅骨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颅骨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结果:病变位于左额部1例,左额颞部1例,右颞部2例。病变区颅骨内外板膨胀变薄,局部见圆形或卵圆形破坏区,边界清楚,未见明显分隔。均呈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DWI呈高信号。结论:颅骨表皮样囊肿具备一定的MRI表现特征,DWI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颅骨表皮样囊肿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 男性,44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枕部胀痛1年.查体右枕部局限性轻度隆起,质硬,无波动感,无明显压痛.头颅MPd平扫及增强扫描显示:右侧枕骨板障呈局限性、膨胀性骨质破坏,大小约2.3cm×3.7cm×3.4cm,病变呈不均匀长T1、长T2、STIR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表现,与周围组织结构界限清晰.静脉推注对比剂后,病灶未见明显强化.  相似文献   

6.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与病理所见对照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探讨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常见及特殊影像表现与病理所见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全组病例均行MRI扫描,其中3例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20例有CT平扫资料,1例在MRI检查的同时行X线颅骨平片检查。结果病变位于桥小脑角及桥池者24例,桥池及鞍上池者5例,鞍旁5例,大脑纵裂2例,第四脑室2例,板障2例,前颅凹2例,松果体区1例,内听道及中耳1例。其中6例影像学表现特殊,与病理检查对照,发现囊内含较多蛋白、脂类物质、胆固醇结晶以及发生囊内出血、钙化。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像和DWI能清楚显示位于基底池内的表皮样囊肿,并能与蛛网膜囊肿相鉴别。结论FLAIR和DWI是诊断颅内表皮样囊肿非常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内钙化性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颅内钙化性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表现,并与临床手术、病理对照研究.结果 6例颅内钙化性表皮样囊肿中额叶1例,颞叶2例,顶叶1例,后颅窝1例,四脑室1例.6例病灶周围均无水肿,病灶内钙化呈蛋壳状1例,斑点状4例,弯曲条带状1例.钙化位于病灶中心1例,位于边缘5例.增强扫描病灶边缘轻到中度环形强化4例,无明显强化2例.6例病理结果均为表皮样囊肿伴炎性肉芽肿及钙化.结论 颅内钙化性表皮样囊肿少见,病理多提示合并感染,增强扫描可以强化,仔细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脊髓表皮样囊肿的MR诊断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分析脊髓表皮样囊肿的MR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神经放射学认识。材料与方法搜集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表皮样囊肿。重点分析了肿瘤的好发年龄、部位、MR信号特点和肿瘤的增强情况。结果在本组病例中,病人年龄最小4岁,最大42岁,平均年龄24.5岁。本组病例全部发生于圆锥附近,边缘清楚。大部分肿瘤长度小于2个椎体长度(16/18),2例肿瘤长度大于3个锥体长度,T1加权像肿瘤呈均匀的等(6/18)、高(2/18)和混杂信号(10/18)。T2加权像呈高信号,边缘可呈等T2信号。在7例行增强扫描的病人中,有4例肿瘤周围可见轻微强化,3例无强化。9例肿瘤内可见脂肪信号。本组中未见其他有关先天性畸形。结论脊髓内表皮样囊肿的MR表现较具特征性。该病多见于青年患者,好发于圆锥附近,多呈长T1、T2信号。增强扫描无或仅有周围轻微强化。  相似文献   

9.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表现。方法 对 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表现作了回顾性分析。 18例表皮样囊肿均作了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其中 12例还作了CT平扫检查。对肿瘤发生部位、大小、形态、CT密度、MRI增强前后的信号强度以及邻近结构的改变作了观察。结果 肿瘤位于桥小脑角区 10例 ,鞍上或鞍旁 3例 ,松果体区和第四脑室内各 2例 ,小脑延髓池 1例。肿瘤大小不等 ,形态多呈不规则形 ,轮廓光整或呈分叶状。CT平扫 10例呈均匀低密度 ,2例呈稍不均匀的低密度 ,CT值在 -15~ 10HU之间。在MRT1WI图像上肿瘤呈不均匀的低信号 ,在T2 WI、FLAIR图像上均呈不均匀的高信号。增强后除 1例肿瘤边缘似有轻微强化外 ,其余肿瘤均无明显的强化。结论 典型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表现较具特征性 ,通过CT、MRI检查可以作出准确诊断 ,并能与其他类似的颅内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0.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及DW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55例颅内表皮样囊肿CT、MRI和DWI表现,探讨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5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及DW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3例,女22例。全部病例均行MR平扫检查,其中26例行MR增强扫描,18例行扩散加权成像,26例行CT平扫检查,5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表皮样囊肿位于脑外29例,脑实质23例,脑室3例。CT平扫24例呈低密度,2例密度稍高于脑实质。51例类似脑脊液信号,1例呈短T1短T2信号,2例呈短T1长T2信号,1例T1WI大部分呈等信号,少部分为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2例囊壁似有轻微强化。DWI上囊肿均表现为高信号,且ADC值高于脑实质。结论:形态不规则、类似脑脊液信号、DWI呈高信号、不强化是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不典型表皮样囊肿可呈其它密度和信号变化,可根据不强化和DWI呈高信号与其它类似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影像特征。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表皮样囊肿患者32 例,男9 例,女23 例,全部行MR检查。结果 典型表现者29 例,占91% ;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有时不均匀。非典型表现者3 例,占9% ;T1WI上肿瘤实质内为短T1 高信号。20 例增强扫描中,8例无强化,11 例边缘强化,1 例肿瘤周边和肿瘤内部呈条索样分隔物增强。T2WI上,17 例肿瘤信号等于脑脊液信号,1 例明显高于脑脊液信号,14 例肿瘤内可见斑点状等信号。结论 典型常见的表皮样囊肿是T1 低信号,在T1WI上肿瘤质地欠均匀;非典型罕见的表皮样囊肿呈T1 高信号,信号形成原因是高浓度蛋白质所致,并非脂类物质。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支气管囊肿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先天性支气管囊肿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先天性支气管囊肿的 CT 和 MRI 图像。18例行 CT 增强扫描,6例行 CT 平扫,其中5例加行 MRI 平扫,2例行 PET-CT 扫描。结果:24例先天性支气管囊肿包括肺内型5例和纵隔型19例。病灶呈圆形、椭圆形、“D”字形或分叶形;11例病变位于典型部位,包括右侧气管7例和隆突下4例;13例病变位于不典型部位,包括前纵隔4例、食管旁2例、脊柱旁1例、心包旁1例和两下肺5例。以 CT 值20 HU 为囊、实性病变分界值,5例为囊性(CT 值<20 HU),19例为实性(CT 值>20 HU);边缘钙化3例;内部分层4例。病变 T1 WI 呈低、等或高信号,T2 WI 均呈显著高信号,3例显示分层。24例中误诊10例,术前诊断符合率为58.3%。结论:先天性支气管囊肿的 CT 和 MRI 表现特征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并指导进一步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并总结颅底肿瘤的常见病变及其MR、CT表现。方法:对121例MR检查颅底肿瘤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底肿瘤的发病率如下:①垂体瘤最多见(27/121);②鼻咽、副鼻窦恶性肿瘤浸润(16/121)。三叉神经瘤(15/121)和脑膜瘤(14/121)为次好发肿瘤;③转移性肿瘤(7/121)。神经纤维瘤(7/121)。骨纤维异常增殖(6/121)和脊索瘤(6/121)为第三位好发肿瘤;④其它少见病例有颈静脉球瘤。软骨瘤。鼻咽纤维血管瘤和鼻咽纤维肉瘤。他们分别有其相应的CT、MR表现。结论:CT、MR不仅对颅底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而且在临床决定手术或放疗前对肿瘤的局部和进展范围及其周围关系的正确判定中CT、MR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CT和MRI对颅内表皮样囊肿诊断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估CT和MRI对颅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分析误诊原因,提高诊断水平。方法:4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前全部行常规MRI检查,其中19例行Gd-DTPA增强MRI检查;17例作CT平扫,其中12例作静脉注射增强CT检查。结果:颅内表皮样囊肿多位于桥小脑角池,本组病例中占34.9%(15/4例);肿瘤多呈不规则形态,占70.45%(31/44例);CT平扫多呈均匀低密度,占70.59%(12/17例),造影后多无强化,占91.71%(11/12例);MRT1加权像上多呈均匀低信号,但略高于脑脊液,T2加权像上多呈均匀高信号,占61.36%(27/44例),Gd-DTPA增强后多无强化,占84.21%(16/19例)。肿瘤周围的脑组织均无水肿,占100%,肿瘤较大时可以挤压、推移周围脑组织或脑室结构,引起比较明显的占位效应,占70.45%(31/44例);肿瘤较大时,很少引起阻塞性脑积水。结论:颅内表皮样囊肿在CT和MRI像上有特征性表现,MRI无论在定位和定性诊断上优于CT,Gd-DTPA的应用有助于颅内囊性占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鞍区Rathke裂囊肿的CT及MRI的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athke裂囊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囊肿多位于鞍内,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病变大小为0.5~3.2cm,平均1.35cm。CT多为低密度,MRI信号表现根据囊液成分的不同变化多样。囊内可见漂浮结节4例。增强扫描一般无增强。结论:CT和MRI对鞍区Rathke裂囊肿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应注意与垂体瘤和颅咽管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的影像学诊断(附三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的CT及MRI特征。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室管膜下室管膜瘤3例,回顾分析其CT及MRI表现。结果 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的特征表现为:(1)幕上肿瘤位于侧脑室内孟氏孔附近,CT平扫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很少显示钙化及坏死;(2)MRT1WI示肿瘤呈等、低信号,其内可见多数微囊状更低信号区,肿瘤飘浮于侧脑室中;T2WI示肿瘤呈均匀高信号;(3)CT、MR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征象。结  相似文献   

17.
1047例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7  
目的:分析1047例骨转移瘤X线、放射计算机体层摄影(ECT)、CT及MRI表现,并比较其敏感性及特异性。材料和方法:原发肿瘤主要为肺癌(28.75%),乳腺癌(12.03%)及鼻咽癌(5.06%)等,27.03%来源不明。X线诊断988例,ECT检查126例,CT扫描97例,MRI扫描47例。结果:X线显示骨转移部位为脊椎、肋骨、四肢近段及颅骨。ECT表现多骨多处浓集灶(82.54%)或单发浓集灶(16.67%),仅1例表现为稀疏病灶。MRIT1WI表现低信号(80.85%)或其他异常信号(19.15%);T2WI呈高信号(68.85%)或其他异常信号(31.15%)。结论:MRI及ECT敏感性高于CT和X线。MRI、CT及X线特异性高于ECT。骨转移瘤首选ECT并结合X线检查,必要时做CT或(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8.
颅内神经元肿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颅内神经元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和MRI对该类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手术不病理证实的神经元肿瘤10例,回顾分析其CT及MRI表现,结果 节细胞胶质瘤3例;中枢神经细胞瘤3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上皮肿瘤(DNT)3例(7个病灶),肿瘤外形呈脑回状或结节脑回状,2个局灶性者呈中度强化,其余无明显强化。多纤维组织性婴儿节细胞胶质瘤(DIG)1例,病灶囊变明显,可见钙化,肿瘤实体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部分神经元肿瘤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仅造影像学表现作出诊断是困难的,须结合临床资料,可进一步提高该类肿瘤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9.
正常兔脑多层螺旋CT灌注及MR灌注成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MR在正常兔脑血流动力学测量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健康新西兰种大白兔15只,行CT平扫后,选择基底节层面及相邻层面,经耳缘静脉途径以0.5ml/s速率注入CT造影剂,同时开始连续50s多层动态扫描;CT造影剂排空后,经耳缘静脉途径快速团注MR造影剂,同时开始连续43s多层动态扫描,经后处理获得CT及MR灌注图像。对感兴趣区测量血流量、血容量及平均通过时间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与小脑的相应值相比进行分析。结果:应用CT灌注可以获得较好图像质量,MR灌注可反映出全兔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CT灌注及MR灌注获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相对值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及MR灌注成像为兔脑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无创性手段。  相似文献   

20.
颅骨内异位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复习8例原发性颅骨内脑膜瘤的CT、平片及血管造影表现,探讨其诊断条件。材料与方法:对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颅骨内脑膜瘤的平片、血管造影及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7例良性颅骨内脑膜瘤呈膨胀性生长,1例恶性颅骨内脑膜瘤呈溶骨性。6例CT平扫呈高密度,5例加增强后明显强化。5例血管造影显示4例肿瘤颈外动脉供血,1例正常。结论:良性颅骨内脑膜瘤呈膨胀性生长,恶性者呈溶骨性生长。若结合平片、血管造影及CT扫描所见,有做出异位颅骨内脑膜瘤诊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