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计算机X线摄影(CR)系统以其方便、快捷、图像清晰已在各级医院广泛使用。但在实际操作应用中发现CR图像的伪影直接影响图像质量,进而影响临床诊断。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探讨,认识其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处理从而有效的避免,以保证CR图像质量,提高影  相似文献   

2.
影响计算机X线摄影质量的常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计算机X线摄影(CR)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保证CR的图像质量,提高诊断水平,促进数字化影像标准的制订。方法 北京市内9家三级甲等医院提供的107张有问题的CR照片,组织放射科的医师、技师、工程技术人员20余名对其出现问题的现象、原因逐片分析、讨论、记录和统计。结果 107张有问题的CR照片,属于人为与外在因素造成的现象有36张(33.64%);成像板(IP)在读取过程或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的伪影29张(27.10%);与IP相关原因所致图像伪影15张(14.02%);摄影条件选择不当造成图像质量不佳13张(12.15%);打印机故障造成的废片9张(8.41%);后处理不当造成图像假象或质量不佳5张(4.67%)。通过对107张CR废片原因分析,60.74%的原因是因为工作不细心,操作不规范所致,35.51%是CR技术中遇到的新问题,其他是后处理不当造成。结论 加强责任心,规范操作规程,制订数字化影像质量标准,加强新技术理论学习,合理应用后处理功能,是保证CR图像质量和提高诊断水平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X线摄影中的伪影与对策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计算机X线摄影 (computedradiography ,CR)技术操作所产生的伪影其某些方面与传统X线摄影所发现的那些伪影相比存在着不同 ,认识成像过程中产生这些伪影的各种因素将有助于消除这些缺陷。一、一般资料我院于 2 0 0 1年 7月 1次性安装了 3台ACR 2 0 0 0i成像板 (imagingplate ,IP)读出装置。柯达干式激光打印机 :870 0型 1台 ,810 0型 2台。二、产生的伪影及对策1 影像重叠 (图 1) :前后 2次X线摄影的影像同时出现在 1幅图像上。消除这类伪影应使用合适的X线摄影条件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消除IP…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完整分析计算机X线摄影伪影,并寻求解决方法有效避免其再次发生。方法:收集各类伪影图像,并按照与成像过程的关联程度进行划分归类。结果:造成伪影出现的原因包括成像板因素、影像读取装置因素、图像后处理、激光打印机原因、操作者错误。结论:如果操作员能够认知产生伪影的原因,就能有效的消除。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计算机X线摄影装置(Computed Radiography,CR)在我国迅速普及。它的成像原理主要是成像板(IP板)经X线照射形成潜影,用激光束扫描IP板读出信息,利用光电转换技术转换成为数字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在由激光像机拍出照片。在成像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产生不同的伪影,主要发生在成像板、扫描、读出、处理、擦除、激光像机等部分。  相似文献   

6.
7.
直接数字X线摄影与传统高千伏胸部摄影对比分析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目的 评价直接数字X线摄影术 (DR)在胸部的应用。方法 抽取我院DR胸部影像和传统高kV胸片各 10 0 0例 ,由 3位放射学医师对影像进行分析 ,分别统计甲、乙、丙及废片率 ,同时对胸部的细微结构显示率进行评价。结果  (1)DR影像 :甲片率 5 0 6% ,乙片率 3 8 5 % ,丙片率 10 9% ,废片率 0 %。 (2 )传统高kV胸片 :甲片率 41 1% ,乙片率 44 1% ,丙片率 13 3 % ,废片率 1 5 %。 (3 )肺内的细微结构显示率 :DR影像为 10 0 0 % ,传统高kV胸片为 78 6%。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χ2 =968 6,P <0 0 0 1)。结论 DR胸部影像的诊断图像质量好于传统高kV胸片。DR系统操作简单 ,成像快捷 ,有利于放射诊断  相似文献   

8.
CR(计算机X线摄影)是20世纪70年代研发,90年代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数字X线成像技术。该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高影像质量和诊断水平,以照射X线剂量低、图像质量佳、数字化X线图像为突出优点,改变了X线摄影的传统模式,使放射摄影检查进入数字化时代。  相似文献   

9.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图像技术以迅猛的速度进入医学影像领域 ,丰富了形态医学诊断的信息和层次 ,使整个医学影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计算机摄影 ( computed radiography,CR)作为数字化影像领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改变了传统 X线的工作模式[1] 。本科 CR的配置和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 ( picture archiving communicationsystems,PACS)在医院范围内的应用 ,极大地方便了诊断和治疗。下面就本科的 CR在特殊 X线检查中的实际应用 ,谈谈数字化图像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优越性。1 一般材料1 .1 本文收集床边 X线检查 2 …  相似文献   

10.
目的确定胸部块影的X线与CT特征及其与纤维支气管镜所见的关系。材料和方法收集25例肺部块影,均行胸部正侧位片及CT平扫和增强检查,采用纤支镜检查对照分析。结果普通胸部X线诊断符合率64.0%,CT诊断符合率84.0%,对胸部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CT优于常规胸片。纤支镜检查符合率88.0%,纤支镜检查对肺周围型病变存在一定局限性,可在CT引导下穿刺活检同样能得到准确诊断。结论胸部X线、CT检查对多数疾病可作出准确诊断,肿块阴影、结节阴影和肺门肿块多见于肿瘤,班片状阴影多见于炎症和结核。纤支镜检查对胸部块影的病因和性质能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不同摄影源像距对小儿胸部数字X线技术(DR)辐射剂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至2018年收治的60例行胸部X线(DR)检查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首先进行体模预实验曝光,采用同一管电压和不同摄影源像距(SID)(80~150 cm),其中10 cm为1组,记录每次曝光的毫安秒和入射体表剂量(ESD)。选取体模预实验中ESD相对低剂量和剂量适中的2组(90 cm和110 cm)开展临床试验。所有患儿住院期间采用同一X线机对同一患儿进行胸部DR的初查和复查,并分为初查组和复查组,初查组采用SID=110 cm,复查组采用SID=90 cm,由3位影像学专家采用5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打分。结果通过影像学专家评判,80~150 cm的DR曝光图像质量无差异,且不同的SID下实施胸部体模DR,得到的毫安秒与辐射剂量不相同,同一体模在相同曝光指数下,随着SID的增大,毫安秒与辐射剂量均逐渐增大;初查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为(4.9±1.0)分,复查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为(4.9±1.0),2组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DR胸部摄影中不同SID,其体表辐射剂量具有明显差异,SID为90 cm时能够大幅度地降低X线管的输出剂量,减少体表辐射剂量,延长X线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过氧乙酸腐蚀性食管炎的X线和CT特征。方法 分析7例过氧乙酸烧伤的消化道X线和CT资料。结果 7例过氧乙酸腐蚀性食管炎主要X线表现为食管中下段管腔严重不规则狭窄,管壁僵硬、蠕动消失,正常黏膜皱襞消失,狭窄以上食管呈不同程度扩张;主要CT表现为中下段狭窄区管壁呈不规则性明显增厚,密度偏低,外缘模糊,周围脂肪线消失,食管上段有不同程度扩张。结论 X线和CT检查可以清楚显示狭窄段部位、范围和程度,食管壁及周围受累情况,以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支气管闭锁的多层螺旋CT和X线表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分析先天性支气管闭锁的CT和X线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对11例支气管闭锁患者进行了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其中3例经手术证实,6例有支气管镜结果,2例随诊1年以上。肺部常规10mm层厚扫描,在16层螺旋CT机进行1.25mm后处理重组,获得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最小密度投影(MinIP)图像,记录病变的部位和周围肺组织改变。结果11例病变CT均能显示黏液栓和周围气肿改变,其中3例黏液栓内含气体;x线平片亦能显示全部黏液栓,但仅显示8例气肿改变和2例黏液栓内的气液平。3例支气管闭锁位于左侧,8例位于右侧;发生于段支气管者10例,亚段1例;6例位于肺门旁,5例远离肺门。结论黏液栓和周围肺气肿改变是先天性支气管闭锁的典型表现,在先天性支气管闭锁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多层面螺旋CT能提供比x线平片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颞下颌关节计算机曲面断层与胶片摄影技术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颞下颌关节(TMJ)开闭口位计算机曲面断层摄影(COPT)与薛氏位(sR)、胶片曲面断层摄影(FOPT)进行对比研究,探讨COPT的优势。方法对98例患者分组并分别采用双侧TMJ开闭口位COPT、FOPT、SR等3种摄影技术进行摄影检查,对图像所显示的各解剖结构满意率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对各组满意率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4幅COPT、128幅FOPT和120幅sR摄取的TMJ开闭口位图像显示的下颌支满意幅数分别为144、128、6,满意率分别为100%、100%、5%(P〈0.01);冠突显示满意幅数分别为144、128、12,满意率分别为100%、100%、10%(P〈0.01);切迹显示满意幅数分别为144、128、66,满意率分别为100%、100%、55%(P〈0.01);关节间隙显示满意幅数分别为96、89、120,满意率分别为75%、62%、100%(P〈0、01);对髁突、关节结节显示满意幅数分别为144、128、120,满意率均为100%。下颌支、冠突、切迹、关节间隙显示满意率3种摄影方法两两比较,SR与FOPT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sR与COPT问比较(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OPT与COPT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双侧TMJ开闭口位3种摄影技术曝光量分别为COPT99—113mAs、FOPT210~225mAs、SR210—500mAs。因此,COPT、FOPT对下颌支、冠突、切迹的显示质量优于sR,对关节间隙的显示不及SR,对髁突、关节结节显示三者相同,SR曝光量大于COPT和FOPT,FOPT大于COPT。结论COPT检查颞下颌关节开闭口位,优于FOPT及SR摄影技术,应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的影像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的影像表现,并与病理对照,旨在提高对AAH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由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例AAH的影像表现,所有患者均摄X线胸片并经高分辨率CT(HRCT)及增强扫描,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6岁。由影像科医师及病理科医师共同阅片,将影像学结果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胸部正侧位片3例未检出病变,5例参照CT可以辨别出小类结节或淡片影。CT8例均见肺结节影,其中右肺上叶4例,右肺中叶1例,右肺下叶1例,左肺上叶2例。最大20.0mm×18.1mm,最小5.0mm×4.1mm。HRCT均为非实性结节,密度不均匀,平均CT值最高为一-362.7HU,最低为-485.6HU,平均为(-423.0±47.0)HU;4例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空泡。病变均为类圆形,边界较清晰,边缘有浅分叶者2例。未见毛刺征和胸膜牵拉征。镜下表现为结节边界清楚,与周围肺组织分界明显;肺泡间隔轻度增厚,上皮细胞沿肺泡间隔增生,细胞间排列紧密,但无重叠及挤压;核质比例轻度失调,有轻度异形性。结论有助于AAH影像诊断的指标为:(1)偶尔发现的肺结节,无症状;(2)病变通常直径≤10mm;(3)HRCT表现为非实性结节,可有空泡或空气支气管征;(4)HRCT无毛刺征和胸膜牵拉征等表现。最终确诊仍需组织学证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 CT 机内外定位线距离变化的规律。方法:5种型号 CT 机为 GE 双排,GE 宝石,飞利浦64层,东芝64层以及西门子20层 CT 机,内、外定位线距离不同,但在机架角度0°时为一固定值。实验方法取 CT 机架角度为0°、10°、15°和20°4种状态,内外定位线投影在扫描床上,用标尺测量内外定位线之间的实际距离,并记录其变化;公式 T=R/Cosθ+M 计算5种型号 CT 机架角度为0°、10°、15°和20°4种状态下的内外定位线距离值,并与实验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实验方法显示5种型号 CT 机架角度为0°、10°、15°和20°时的内外定位线之间的距离变化与公式 T=R/Cosθ+M 的计算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公式 T=R/Cosθ+M 揭示 CT 机架倾斜角为0°~20°时,内外定位线距离变化的规律,从而为医生赢得宝贵的诊治时间,为患者减少辐射剂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胸部双能减影的运动伪影分析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胸部双能减影的运动伪影(MA)。方法 对连续抽取的211例胸部双能减影,评价运动伪影的影像特征及图像满意度。运动伪影可分为:没有、轻、中、重4级,整体图像满意度分为:优、良、中、差4级。结果 运动伪影表现为在运动方向上被观察结构边界处出现的黑色或白色条纹影。双侧中、下肺野内带、双侧下肺野中带以及左中肺野中带、心缘旁、横膈、骨性胸廓是最容易出现运动伪影的部位。左下心缘是重度伪影最常见的部位。心脏搏动在所有病例中参与了运动伪影形成,呼吸运动和胸部移动分别在91.0%和6.2%的病例中参与了运动伪影形成。图像满意度为中等及以上者共占所有病例的80.1%。结论 运动伪影是影响胸部双能减影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呼吸运动和心脏搏动是运动伪影的主要来源,从抑制运动伪影入手,可进一步提高胸部双能减影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双能量CT(DECT)痛风识别技术在检测痛风患者尿酸盐结晶沉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近2周发作过单关节肿和(或)痛患者的患肢关节双能量CT扫描资料,其中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 1977年分类标准的痛风患者95例,非痛风组13例.95例痛风患者双能量CT扫描后得到的双能0.3比例融合图像组作为常规组;所获得的80 kV及140 kV图像输入痛风识别软件,后处理获得的伪彩图像组作为后处理组.观察常规组与后处理组发现的尿酸盐结晶,并采用x2检验比较;比较两组发现尿酸盐结晶的敏感度和准确率,并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常规组中有51例患者能显示软组织内尿酸盐结晶,显示病灶的部位共298处;13例非痛风患者中有2例显示高密度结晶;常规组发现尿酸盐结晶的敏感度为53.7%,特异度为84.6%,准确率为57.4%.后处理组中69例患者发现散在的绿色的尿酸盐结晶,显示病灶的部位共401处;13例非痛风患者均未显示绿色的尿酸盐结晶;后处理组发现尿酸盐结晶的敏感度为72.6%,特异性为100.0%,准确率为75.9%.两组发现尿酸盐结晶的病灶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93,P<0.05),发现尿酸盐结晶的敏感度和准确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329和8.333,P值均<0.05).结论 DECT痛风识别技术能发现更多部位、更小体积的尿酸盐结晶,在痛风早期诊断、监测治疗疗效中有潜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脊髓血管介入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17例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行脊柱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重建薄层图像,层厚0.625 mm,间隔0.625 mm,以DICOM格式传输到ADW4.2工作站,采用容积显示(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M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脊髓供血动脉的走行特征.结果 17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94%)胸腰段均可见根髓动脉供血脊髓,其中1支(6%)自T4/5左侧椎间孔进入椎管,2支(12%)自T10/11左侧椎间孔进入椎管,1支(6%)自T11/12左侧椎间孔进入椎管,4支(24%)根髓动脉自L1/2左侧椎间孔进入椎管,2支(12%)自L2/3左侧椎间孔进入椎管,2支(12%)自T11/12右侧椎间孔进入椎管,2支(12%)自T12/L1右侧椎间孔进入椎管,2支(12%)自L2/3右侧椎间孔进入椎管,10例(59%)患者根髓动脉自左侧椎间孔进入椎管.另有1例(6%)患者行CT和DSA检查均未发现根髓动脉.结论 64层螺旋CT能准确直观反映脊髓供血动脉的开口位置、走行方向、管径大小及其与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为脊髓血管介入术前提供丰富的评估信息.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64-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CT)angiography in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of spinal vascular intervention.Methods Seventeen patients with segmental injury of the spinal cord underwent the enhanced 64-slice CT scan of the spine.Thin-slice reconstruction was done,with the slice thickness of 0.625 mm and interval of 0.625 mm.The data were transferred to the work station ADW4.2 in DICM format.Image postprocess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volume rendering(VR),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and multi-planar reformat(MPR)were used to condu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analyze the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adiculomedullary artery.Results Radiculomedullary artery could be found in the thoracolumbar segment of 16 patients(16/17,94%).Among them,one artery(1/17,6%)went into the vertebral canal through the left intervertebral foramen of T4/5,two(2/17,12%)through the left intervertebral foramen of T10/11,one (1/17,6%)through the left intervertebral foramen of T11/12,four(4/17,24%)through the left intervertebral foramen of L1/2,two(2/17,12%)through the left intervertebral foramen of L2/3,two (2/17,12%)through the right intervertebral foramen of T11/12,two(2/17,12%)through the right intervertebral foramen of T12/L1,two(2/17,12%)through the right foramen of L2/3 andl0(10/17,59%)through the left intervertebral foramen.Either CT scan or DSA examination found no radiculomedullary artery in one patient.All the above findings we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ults of DSA examination.Conclusions Spiral 64-slice CT scan can provide significant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information for spinal vascular intervention,for it can accurately and visually show the anatomical features of the radiculomedullary artery such as open position,flow tendency,caliber size and spati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rrounding vess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