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髂静脉多层螺旋CT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患者行髂静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比剂注射方案为经患侧足背浅静脉以2.5~3.0ml/s注射浓度为150mgI/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延迟16~22s后开始扫描。利用多种重建方法进行重建。分析髂静脉的成像质量以及髂静脉疾病的影像特点。结果5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CT血管造影。其中31例完全阻塞,9例管腔狭窄或见局部充盈缺损,10例完全通畅。图像质量优良率:优24%(12/50),良60%(30/50),差16%(8/50),总体优良率84%(42/50)。结论多层螺旋CT髂静脉成像对诊断静脉疾病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MSCTV)及DSA静脉造影在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及继发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8例临床可疑IVCS患者的MSCTV及溶栓治疗前后DSA图像数据,测量MSCTV图像中受压髂静脉的前后内径,计算受压程度,并采用列联表卡方检验比较MSCTV及溶栓治疗前后DSA对IVCS的检出率差异。结果 MSCTV发现IVCS 29例,DSA在溶栓治疗前发现IVCS 20例,溶栓治疗后发现IVCS 29例。 MSCTV与溶栓前DSA对IVCS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0.01<P<0.05),MSCTV与溶栓后DSA对IVCS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 P>0.05)。结论在IVCS诊断中,MSCTV的准确性明显优于溶栓治疗前DSA检查,可作为IVCS诊断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肝右后下静脉(IRHV)的显示能力及其解剖特征。资料与方法对55例受检者肝静脉行MSCT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重组,观察IRHV特征。结果55例受检者的肝静脉图像中有15例出现IRHV,显示率为27.27%。IRHV至第二肝门的最小距离34.4mm,最大距离78.4mm,平均值(53.28±11.42)mm。IRHV管径与肝右静脉(RHV)管径存在互补的关系。结论MSCTA可以评价IRHV的解剖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A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及继发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正常对照组和经DSA证实的31例IVCS患者的CTA资料,测量2组受压髂静脉的前后内径,计算受压程度,并采用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以DSA为诊断标准,统计IVCS的CTA诊断符合率.结果 对照组受压左髂总静脉前后内径女性组为(7.0±2.5)mm,小于男性组(8.1±2.5)mm;t值=2.42,P<0.05);左髂总静脉受压程度男性组(0~61.36%,中位数为26.82%)与女性组(0~65.41%,中位数为2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9,P>0.05).对照组受压左髂总静脉前后内径为(7.6±2.0)mm,受压程度为0~65.41%,中位数为27.65%;IVCS组受压髂静脉前后径为(2.7±1.1)mm,髂静脉的受压程度为55.18%~100.00%,中位数为76.12%,受压髂静脉前后内径小于对照组(t=12.78,P<0.05),受压程度大于对照组(Z=-8.18,P<0.05).31例IVCS中,左髂总静脉受压28例,右侧髂总静脉受压2例,另1例左右髂总静脉分别受到左右髂总动脉压迫.15例继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CTA诊断结果均与DSA结果相符合.结论 CTA能准确测量受压髂静脉前后内径并判断受压程度,CTA还能清楚显示IVCS的继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是诊断IVC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16层螺旋CTA对髂-股动脉进行测量,为经髂-股动脉介入诊疗提供影像学数据。方法:收集2010年6月~9月符合要求的连续病例350例,按照年龄21~40岁、41~60岁、61~89岁分为A、B、C组。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用16层螺旋CT进行包括盆腔区的增强扫描,薄层重建图像用容积再现技术对髂-股动脉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动脉分叉到髂嵴连线、股骨头上缘连线的垂直距离及动脉分叉夹角。相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侧别间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腹主动脉分叉、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左右股总动脉分叉到股骨头上缘连线的垂直距离男性A组分别为(132.5±12.8)mm、(87.1±14.9)mm、(88.8±11.3)mm、(43.4±13.7)mm、(41.5±15.0)mm,B组为(126.5±11.6)mm、(84.8±14.2)mm、(89.1±12.9)mm、(44.3±10.1)mm、(46.2±10.1)mm,C组为(115.6±10.7)mm、(80.3±14.3)mm、(82.3±13.6)mm、(39.1±10.0)mm、(40.4±10.0)mm,女性A组分别为(135.4±12.1)mm、(91.3±15.1)mm、(97.4±14.1)mm、(36.5±10.3)mm、(36.2±10.3)mm,B组为(129.8±12.7)mm、(92.7±12.5)mm、(96.0±13.3)mm、(36.5±10.8)mm、(35.8±10.9)mm,C组为(121.2±13.1)mm、(84.0±11.3)mm、(86.3±11.4)mm、(36.4±12.2)mm、(36.9±11.0)mm。除男性左髂总动脉分叉、女性左右股总动脉分叉到股骨头上缘连线的垂直距离外,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主动脉分叉夹角、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夹角男性A组分别为(38.2±5.8)°、(26.6±16.9)°、(30.5±10.8)°,B组为(38.1±11.3)°、(25.3±10.8)°、(24.8±11.2)°,C组为(45.1±16.5)°、(25.8±12.5)°、(25.6±13.2)°,女性A组分别为(46.9±10.9)°、(28.2±13.5)°、(28.9±10.2)°,B组为(40.7±11.2)°、(20.3±10.3)°、(21.6±9.7)°,C组为(45.1±11.2)°、(21.0±9.9)°、(27.0±12.1)°,男女腹主动脉分叉夹角、男性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夹角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对比三组的髂总动脉分叉点至股骨头上缘连线垂直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A可对髂-股动脉进行准确测量,为介入诊疗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大动脉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在诊断大动脉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拟诊大动脉炎的14例患者进行MSCT血管成像,扫描范围自颈2椎体水平至耻骨联合水平,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组、血管内镜及血管分析,充分显示受累血管的部位、范围及程度。结果 14例患者CT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管腔狭窄具有向心性的特点,部分伴狭窄后扩张。按管腔情况包括狭窄-阻塞型8例,混合型6例。重组图像结合轴面图像观察,可以清晰显示受累大血管及其分支血管的狭窄程度或闭塞情况以及侧支血管形成情况。依据Lupi-Herrea分类法包括Ⅰ型5例,Ⅱ型2例,Ⅲ型6例,Ⅳ型1例,CT结果均与其临床表现相符。结论 MSCT血管成像同时显示大动脉炎的管腔情况和管壁改变,后者对于早期诊断及治疗、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此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观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椎动脉走行及其毗邻关系复杂,椎动脉狭窄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关系密切。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椎动脉及其毗邻关系。本文简要介绍椎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的技术、方法、临床价值,并与其它血管造影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肝动脉解剖变异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蕾  杨学华  高剑波  张永高  张智栩   《放射学实践》2009,24(11):1228-1231
目的:评价64层CT血管成像(MSCTA)对显示肝动脉解剖变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行肝脏4期增强扫描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动脉早期增强扫描图像进行后处理,结合原始横断面、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曲面重组(CPR)图像观察患者肝动脉解剖变异。结果:28例患者显示有肝动脉解剖变异,6例为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9例替代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4例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4例副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2例替代肝左动脉起自腹腔干,2例替代肝右动脉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1例替代肝右动脉起自腹腔干。有DSA对照的10例,MSCTA对肝动脉解剖变异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MSCTA可以准确地显示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对肝脏病变的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对肺栓塞解剖分布及形态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肺栓塞(PE)在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CTPA)上的解剖位置分布及形态特点. 资料与方法 75例PE患者作CTPA,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阅片,根据血栓在最大肺血管分支内的位置分为5型:肺动脉干型、左或右肺动脉型、肺叶动脉型、肺段动脉型和肺亚段动脉型;同时观察血栓在血管内的形态. 结果 75例PE中,肺动脉干型6例(8%),左或右肺动脉型12例(16%),肺叶动脉型28例(37.3%),肺段动脉型19例(25.3%)和肺亚段动脉型10例(13.3%).PE形态为:中央型51例(68%),附壁型7例(9.3%),闭塞型17例(22.7%). 结论 CTPA可准确、清晰地显示PE的解剖位置分布及形态,能提高小PE的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道血管畸形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证实的肠道血管畸形患者的CT表现。7例均行腹部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结果所有患者MSCTA像上均表现为局部血管丛增多、增粗、紊乱,粗细不等,其中2例增粗的血管局部呈"瘤"样改变,同时可见增粗的供血动脉及早显的引流静脉,1例见对比剂向肠腔内溢出,1例合并肠壁外血管畸形。结论肠道血管畸形的MSCTA诊断明确,具有简便、安全、无创、准确的特点,同时能发现肠壁及其他伴发病变,是肠道血管畸形有效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髂-股动脉解剖学研究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符合要求的病例350例,所有病例行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采用容积再现技术对髂-股动脉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动脉分叉到髂嵴连线、股骨头上缘连线的垂直距离及动脉分叉夹角。结果:腹主动脉分叉到髂嵴连线的垂直距离为(5.71±13.64)mm。腹主动脉分叉、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左右股总动脉分叉到股骨头上缘连线的垂直距离男性组分别为(121.20±12.87)、(85.38±13.48)、(82.59±14.48)、(42.56±10.91)、(41.38±10.71)mm,女性组分别为(127.35±13.78)、(92.43±13.59)、(89.11±13.10)、(36.27±10.82)、(36.45±11.25)mm。腹主动脉分叉夹角、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夹角男性组分别为(41.63±14.29)°、(25.83±12.31)°、(25.70±12.38)°,女性组分别为(43.40±11.37)°、(24.89±11.15)°、(21.80±10.98)°。结论:MSCTA能清晰显示髂-股动脉及其与髂嵴、股骨头的位置关系,是髂-股动脉影像解剖学研究和介入治疗前评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索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3D-MSCTA的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本文收集MSCTA血管成像44例,其中脑动脉血管MSCTA成像11例,肺动脉血管MSCTA成像21例,主动脉血管MSCTA成像6例,肝动脉血管MSCTA成像5例,髂动脉血管MSCTA成像1例。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100ml,对比剂注射速率为3~3.5ml/s。扫描延迟时间按照经验值,脑动脉15~20s,肺动脉10~15s,主动脉、肝动脉、及髂动脉等20~25s。扫描后原始图像数据送工作站做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部份病例做曲面重组(CPR)等后处理。结果:11例脑血管MSCTA正常6例,肺动脉MSCTA(CTPA)21例,正常15例,5例肝动脉MSCTA,正常2例;脑血管动脉瘤4例,脑动静脉畸形(AVM)1例;肺动脉栓塞6例;胸主动脉夹层3例:升主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2例;肝动脉瘤1例,肝癌1例,肝血管瘤1例;1例右髂总动脉瘤。结论:多层螺旋CT 3D血管成像(3D-MSCTA)可清晰显示各部位的三维血管形态,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旋转图像,全面立体直观地显示病灶的整体形态,对指导临床手术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对比剂浓度及注射剂量对MSCT髂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20例受检者按不同对比剂浓度及注射剂量随机分成6组,Ⅰ组(300 mg Ⅰ/ml,100 ml),Ⅱ组(150 mg Ⅰ/ml,100 ml),Ⅲ a组(100 mg Ⅰ/ml,150 ml),Ⅲb组(100mg Ⅰ/ml,100ml),Ⅲc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显示甲状腺上动脉的能力,了解甲状腺上动脉的解剖形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08年在我院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结果正常的60例受检者图像。观察甲状腺上动脉的起源、与起源动脉的夹角、起点直径、长度、走行。结果:60例受检者的120支甲状腺上动脉均清楚显示,其中:75支起源于颈外动脉,占62.5%;30支起源于颈动脉分叉,占25%;15支起源于颈总动脉,占12.5%。与起源动脉的夹角730~750。起点内径2.01±0.17(1.5-3.1)mm。长度27.6±0.82mm。甲状腺上动脉走行:向前下走行66支,占55%;斜下走行24支,占20%;垂直向下走行12支,占10%;迂曲向下走行12支,占10%;向上弓行下行6支,占5%。结论:应用MSCTA可清楚显示甲状腺动脉的解剖形态,为临床在某些疾病诊治方面提供多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肝血管多期成像最佳时相方法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团注测试扫描(test bolus)技术在多层螺旋CT肝动脉(HA)-门静脉(PV)血管成像及肝脏多期一次成像联合扫描最佳时相设定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选取腹部CT扫描患者184例,根据扫描技术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59例,采取经验值法设定HA-PV扫描延迟时间;B组128例,采取test bolus技术,选定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作为目标血管,设强化阈值为50 HU,先注射对比剂20 ml,测得目标血管的时间-密度曲线,分别获得HA-PV两期的扫描延迟时间,评价两种方法所得CTA图像质量,结果并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A组:HA血管成像期,图像质量优34例(58%)、良17例(29%)、差8例(13%);PV血管成像期,图像质量优23例(39%)、良27例(46%)、差9例(15%).B组,图像质量优128例(100%)、良0例(0%)、差0例(0%);PV血管成像期,图像质量优96例(75%)、良28例(22%)、差4例(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97、9.18,P值均<0.05).结论 运用test bolus技术能准确地测得肝脏目标血管的时间-密度曲线,根据这一标准设定扫描延迟时间,能得到优质的CTA图像,有利于多层螺旋CT取得更好的肝脏三维血管重组图像.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诊断胡桃夹综合征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胡桃夹综合征(NC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和相关检查诊断为NCS的患者(病变组)与80例正常肾血管者(对照组)的MSCT血管影像或CT增强扫描的影像资料。观察左肾静脉(LRV)及其属支的形态、走行位置以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测量2组中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的夹角(a)、SMA与从三角间隙内LRV断面中点水平SMA后缘与AA前缘的距离(d),在LRV横断面上分别测量:SMA和AA间隙内LRV的截面积(s1)、近肾侧LRV管径最大点截面积(s2),并计算s2和s1的比值(q),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变组LRV均明显扩张,其中7例合并性腺静脉增粗。LRV狭窄并回流受阻的原因为:14例SMA与从的夹角狭小,2例LRV走行于AA后。病变组的a、d、s1、s2和q(s2/s1)分别为:(21±4)°、(0.53±0.11)cm、(0.28±0.06)cm^2、(1.42±0.48)cm^2、5.26,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52±24)°、(1.39±0.70)cm、(0.81±0.32)cm^2、(1、21±0.35)cm^2及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MSCT能精确测量并判断LRV狭窄的程度,为诊断和治疗NCS提供了一种新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肾上腺多层螺旋CT解剖学测量(附9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测量肾上腺内、外肢厚度及同层面膈肌脚厚度,并对肾上腺的大体形态进行分类,为肾上腺疾病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90例行CT增强扫描,用肝门静脉期(55s)采集数据,应用薄层横断面(2.0mm)重建及冠状面重建。测量肾上腺内、外肢厚度及同层面膈肌脚厚度,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冠状面观察肾上腺的大体形态。结果:左侧肾上腺内肢厚度(4.6±0.9)mm,外肢厚度(4.3±1.1)mm;右侧肾上腺内肢厚度(4.0±0.8)mm,外肢厚度(3.7±0.8)mm;左侧膈肌脚厚度(4.7±1.8)mm,右侧膈肌脚厚度(5.2±1.7)mm。冠状面观察,肾上腺的形态大体可分为3种类型。结论:肾上腺形态不一,但轮廓光整;冠状面重建能很好地显示肾上腺的形态类型。多层螺旋CT能准确测量肾上腺的内外肢厚度及膈肌脚厚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低kV设置及个体化对比剂应用在64层MSCT肺动脉成像(MSCTPA)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连续选取具有发生肺动脉栓塞可能的高危患者90例,按完全随机设计分为3组:(1)常规组30例,管电压120 kV,对比剂总量70ml;(2)120 kV组30例,管电压120 kV,对比剂总量根据患者体质量进行个体化设置(1.0 ml/kg);(3)100 kV组30例,管电压100 kV,对比剂总量根据患者体质量进行个体化设置(1.0 ml/kg).3组患者的对比剂均在20 s注射完毕,并以相同流率追加生理盐水20ml.对120 kV组和100 kV组CT图像的客观指标、主观图像质量评价、G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有效吸收剂量(ERD)进行比较;对100 kV组和常规组的对比剂用量、对比剂注射流率、CT图像的客观指标和主观图像质量评价进行比较,以评价64层MSCT低kV设置联合个体化对比剂应用在MSCTPA中应用的可行性.使用方差分析及post hoc检验对3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图像噪声水平:100 kV组(5.2±1.8)与120 kV组(3.4±0.7)比较增加了52.9%,纵隔窗图像主观图像质量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272,P=0.063);CTDIvol:100 kV组[(9.5±0,0)mGy]与120 kV组[(14,6±0,0)mGy]比较下降34,9%;ERD:100 kV组[(2,4±0.4)mSv]与120 kV组[(3.8±0.6)mSv]比较下降36.8%;肺动脉平均CT值:100 kV组[(269.2±54.7)HU]相对于120 kV组[(237.4±62.9)HU]平均增加了13.4%,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172,P=0.260).结论 64层MSCTPA应用低kV设置(100 kV)降低辐射剂量是可行和有效的,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对特殊人群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伪影及其产生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伪影表现及其产生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分析冠状动脉伪影的表现,评分法判断伪影的程度,产生伪影的原因。结果:以曲面重组为标准重组方式评判。109例见伪影占80.2%,232段冠状动脉发生伪影占23.8%。伪影分为自身因素和技术因素两大类。呼吸运动与心脏运动表现为阶梯状影,冠状动脉错位、中断、模糊;高密度物质表现为局部管腔模糊;邻近结构伪影表现为冠状动脉显影模糊;技术原因表现为冠状动脉不能成像。冠状动脉伪影程度5分3例,4分8例,3分24例,2分33例,1分41例。轻度伪影74例占54.4%(74/136),中度伪影占24例17.6%(24/136),重度伪影11例占8.1%(11/136)。结论:伪影的产生各有其原因,影像学表现各异,通过多种手段的联合应用可降低伪影的发生率及对诊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