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64层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诊断长骨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前瞻性研究64层CT的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MPR)在长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及其替代直接扫描横断面图像及平片的可能性。方法对平片发现的长骨病变进行64层CT各向同性扫描,然后进行MPR成像,并进行MPR多方向调整,使病变显示于长骨的冠状及矢状长轴面上。其中50例进行了手术并有病理诊断结果,就其长轴面MPR图像、直接扫描CT横断面图像、平片对病变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并对比长轴面MPR与直接扫描横断面CT的图像数量。结果64层CT多向调整的长轴面MPR对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96%(48/50例),高于直接扫描CT横断图像(72%,36/50例)及平片(80%,40/50例),3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1、6.06,P值均〈0.05),而图像数量明显少于横断面CT(MPR50幅图像,横断面CT300幅图像)。结论多向调整的长轴面MPR解决了多层CT图像数量庞大的问题,并提高了诊断符合率,是长骨病变CT诊断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腰神经根CT多平面重组同层显示的解剖学特征及临床价值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腰神经根(LNR)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同层显示的解剖学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选55例腰椎正常者和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LNR病变者(腰椎椎间盘突出症8例、椎管狭窄症5例、恶性肿瘤4例、创伤5例及结核1例)。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 Speed16层螺旋CT扫描,在工作站(ADW4.1)上利用UNIX操作系统进行LNR多平面重组,选取LNR走行清晰的同层显示层面,观察其解剖学特征。对病变者重点分析其异常表现。结果在斜冠状面上双侧LNR可对称显示:55例(100%)L1-5的LNR均可分别单节段显示;55例(100%)L1-2或L2~3,以及L3—4的LNR均可同时显示2个节段;49例(88%)L1-3、46例(84%)L2—4、20例(36%)13—5可同时显示3个节段;15例(27%)L1~4的LNR同时显示4个节段;8例(15%)同时显示5个节段LNR。每条LNR均能显示走行的起止点、方向、大小、形态、张力状态及毗邻关系。除斜冠状面外LNR均不能对称显示,但显示的长度相对增加而数目减少,单根重组时LNR均显示的最长。LNR异常主要表现受压23例,同时伴粘连20例,移位14例,萎缩13例,增粗9例。结论16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组同层显示技术是整体显示LNR解剖学特征极为理想的方法,它对LNR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奠定了基础。LNR走行“同层显示”及“路标”的新概念,可能为其进一步影像学研奔蕈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在长骨病变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X线平片发现的36例长骨病变行64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然后进行MPR多向调整重组成像,使病变在长骨的冠状及矢状长轴面上显示.36例均有病理诊断结果,其中26例同期行MRI检查.比较X线平片、CT轴位图像、长轴面MPR图像及MRI对病变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64层螺旋CT多向调整的长轴面MPR准确显示了病变骨的骨破坏程度、骨膜的改变、周围软组织的侵犯情况以及其他重要特征,对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91.6%(33/36),明显高于X线平片75%(27/36)、CT轴位图像69.4%(25/36)及MRI 61.5%(16/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95,P<0.05).结论 64层螺旋CTMPR后处理技术可全面、准确地显示长骨病变特征,有助于长骨病变的准确诊断,是最佳的长骨病变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4.
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喉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在喉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35例拟诊喉癌患者行术前CT检查并行MPR图像后处理,将横断面、MPR及横断面联合MPR图像诊断结果分别与术后病理切片的病变范围进行对照,应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前联合受侵的评价,横断面、MPR、横断面联合MPR3组图像准确性分别为82.9%、68.6%和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图像优于MPR图像(P〈0.05)。在评价喉旁间隙受侵方面,3组图像准确性分别为91.4%、68.6%和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横断面及联合图像准确性均高于MPR图像(P值均〈0.05)。3组图像对评价甲状软骨受侵准确性分别为94.3%、77.1%和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横断面与MPR之间,MPR与联合图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会厌、杓会厌皱襞、声带、室带、会厌前间隙、梨状窝、杓状软骨及喉外受侵的评价,3组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横断面联合MPR图像对判断各结构受侵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论螺旋CT横断面图像能够很好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侵犯范围及颈部淋巴结转移,MPR较横断面图像更全面直观地显示肿瘤的形态及范围,是对常规轴面图像的有益补充。横断面联合MPR能提高喉癌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5.
脊髓造影CT诊断臂丛神经节前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脊髓造影CT诊断臂丛神经节前损伤的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8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作常规腰穿脊髓造影,而后采用高分辨率CT薄层扫描。全部患者以手术探查所见和电生理学检查结果作为标准。结果 臂丛神经节前损伤的主要征象是神经根缺失及走行异常;创伤性脊膜囊肿;脊髓移位;脊髓变形与“黑线征”。本组共检出33个受损神经根,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3.9%、75.0%及90.2%。结论 脊髓造影CT可以显示椎间孔周围神经根的情况,对臂丛神经节前损伤的定性定位可做出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6.
面神经管多层螺旋CT成像的多平面重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成像在面神经管的临床应用,以期为面神经管成像提供经验和方法技巧. 相似文献
7.
多层CT后处理图像对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图像对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例临床怀疑为主动脉缩窄的患者进行主动脉增强扫描。对所有扫描图像行冠、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成像(SSD)、薄层VR重组。结果9例患者经行主动脉CT成像检查,均确诊为主动脉缩窄,其中有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结果与手术及DSA检查结果相一致。主动脉靶重建全面整体显示9例患者缩窄情况,整体VR全面整体显示9例患者侧支循环情况。结论MSCT二维与三维图像相结合对主动脉缩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术后随访是1种非常有用的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64层螺旋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建在诊断隐匿性骨折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前瞻性研究64层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建(MPR)在诊断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2例经数字化X线(DR)检查阴性而临床怀疑骨折的外伤患者行64层CT各向同性的容积扫描,根据损伤部位及骨的结构,调整MPR图像显示目标骨的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对骨折不明确者调整多角度的斜面MPR图像,关节邻近调整MPR图像垂直于关节面;由2名有经验放射科医师在工作站共同调整、浏览MPR图像,比较分析多方向调整的MPR图像显示骨折的能力.结果 经64层CT多向调整MPR图像共确诊骨折43例.横断面图像结合矢状面、冠状面图像明确显示骨折35例(81.4 %,35/43例);横断面图像明确显示骨折30例(70.0 %,30/43例).结论 多层CT MPR成像对临床怀疑骨折而平片检查阴性的骨折病例能明确作出诊断;多向调整MPR提高对细微骨折的检出率,是多层CT诊断隐匿性骨折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Moyamoya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1例Moyamoya病患者均行CT平扫和MSCTA检查,在ADW4.2工作站上作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结果:MSCTA均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Willis环血管近侧端以及明显增多、扩张的脑底部侧支血管影,其中双侧颈内动脉闭塞7例,单侧颈内动脉闭塞伴同侧大脑后动脉狭窄1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2例,侧支血管表现为相应血管及其分支的粗大、增多、迂曲延长。结论:MSCTA可以清晰显示Moyamoya病血管改变特点,检查方法简单、快捷,重建图像直观显示病变周围空间结构关系,可为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对颌骨埋伏牙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图像重建技术对颌骨埋伏牙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常规口腔全景片和咬合片均不能准确判断埋伏牙形态、位置及与邻牙关系的32例患者,行上、下颌骨横轴面薄层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容积再现(VR)技术重建图像.结果:32例共52颗埋伏牙,螺旋CT重建图像能准确地显示颌骨内埋伏牙的数量,牙冠/根形态,唇腭侧位置,萌出方向及与邻牙的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轴面图像、MPR、CPR及VR重建技术的联合应用是一种准确有效的检查埋伏牙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前瞻性心电门控在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分析有效辐射剂量,并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技术显示冠状动脉,评价其成像质量.结果 平均辐射剂量(2.7±0.2)mSv;符合诊断标准的冠状动脉节段为93.3%(720/772),44.2%(341/772)质量优秀,49.1%(379/772)质量中等,6.7%(52/772)质量较差.冠状动脉重度狭窄(>75%)或闭塞5例(8.3%),中度狭窄(50%~75%)17例(28.4%),管腔不规则或轻度狭窄(<50%)18例(30.0%),冠状动脉正常者20例(33.3%).结论 前瞻性心电门控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像质量能达到诊断标准,大大降低了辐射剂量,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的MSCTA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DSA和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18例,所有的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法进行图像重组。13例行手术治疗,5例行DSA检查。结果:18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17个,其中大脑中动脉7个,大脑前动脉6个,大脑后动脉2个,颈内动脉2个。1例左侧颈内动脉瘤MSCTA漏诊,经DSA检查发现。MSCTA上动脉瘤显示直径3~20mm。MSCTA所发现的17个动脉瘤与手术及DSA所见的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基本一致。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及其与周围的解剖关系,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动脉瘤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颌骨内埋伏牙的定位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临床疑似埋伏牙患者行牙列轴面螺旋CT容积扫描,应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齿科软件获得牙体表面立体图像及任意平面、曲面断层图像。结果:38例患者阻生中切牙10颗,侧切牙8颗,尖牙14颗,第三磨牙6颗,多生牙13颗。结论:64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颌骨埋伏牙的形态,唇腭侧关系及与牙列、邻牙的关系,无论对于正畸牵引还是外科手术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臂丛神经节前损伤的脊髓造影后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评价脊髓造影后CT扫描(CTM)诊断臂丛神经节前损伤的临床应用。方法 27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术前做脊髓造影后,使用GE CT/e单排螺旋CT机薄层螺旋扫描,骨重建获取影像。由高年资医生阅片做CTM影像诊断,临床臂丛神经探查术及术后随访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CTM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臂丛神经节前损伤CTM的直接征象是:椎管内不同节段患侧颈神经根充盈缺损连续性消失,共91个。间接征象为:(1)假性脊膜膨出:患侧硬膜囊失去正常形态,为片状高密度影替代,并可沿椎间孔向外延伸,形成神经根鞘膜囊肿,与蛛网膜下腔间有细线状分隔44个。(2)蛛网膜囊肿:硬膜囊一侧膨大变形呈囊样扩张,与蛛网膜下腔间无细线状分隔17个。(3)蛛网膜下腔不对称:一侧腔变窄,脊髓有或无移位27个。(4)硬膜囊壁不完整:一侧囊腔闭锁,脊髓表面部分裸露3个。直接征象阳性,加上间接征象之一,则诊断为臂丛神经节前损伤。27例患者CTM共检出神经根128个,诊断神经根损伤91个,正常37个。手术及随访证实真阳性84个,假阳性7个,真阴性34个,假阴性3个。CTM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6.6%、82.9%及92.2%。结论 CTM可以清楚显示臂丛神经节前段并准确诊断其损伤和部位。 相似文献
15.
16.
面神经管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成像对面神经管显示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具尸体头颅标本、2个颅骨标本及43例患者进行颞骨螺旋高分辨CT扫描,层厚1.0mm、间距0.2mm、螺距为1。然后进行冠状面、矢状面及斜面的多平面重建(MPR)和面神经管全程的曲面重建成像,对尸体标本解剖面神经管,并与其断面图像对比。结果 CT图像所见与标本解剖一致,40侧正常耳的面神经管迷路段、水平段在轴面扫描图像上显示最优,面神经管垂直段在矢状面及斜面重建图像上显示最优,曲面重建能显示面神经管连续的全程。中耳乳突炎25耳中,面神经管水平段及垂直段有破坏者分别为6耳及5耳;先天性外耳道闭锁的16耳中,面神经管异常达10耳;外伤后面瘫的5耳中,3耳见有面神经管骨折。面神经管在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图像上的表现与临床手术所见相符。结论 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成像技术有利于面神经管的显示及其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对周围型肺癌空洞常见征象的检出作用。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110例周围型肺癌空洞的多层螺旋CT资料,其中60例进行了MPR。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横轴面薄层图像与MPR图像对周围型肺癌空洞常见CT征象的检出作用。结果:110例周围型肺癌空洞横轴面薄层CT图像中,空洞外缘分叶征、毛刺征、空洞内壁不光整、偏心性空洞、支气管血管集束征分别有80例(72.7%)、72例(65.5%)、85例(77.3%)、83例(75.5%)、70例(63.6%)。行MPR的60例周围型肺癌空洞中,上述征象在MPR图像上分别检出56例(93.3%)、50例(83.3%)、55例(91.7%)、50例(83.3%)、46例(76.7%),其中空洞外缘分叶征、毛刺征、空洞内壁不光整、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横轴面薄层图像(χ^2值分别为10.083、9.091、7.111、6.125,P〈0.01),偏心性空洞的检出率略高于横轴面薄层图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3.200,P〉0.05)。结论:MPR可提高周围型肺癌空洞常见CT征象的检出率,有利于周围型肺癌空洞的CT诊断。 相似文献
18.
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寰枢椎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寰枢椎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3例寰枢椎损伤患者,均行16排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重建(包括SSD,MPR,VR),平扫层厚2.5mm或5.0mm,重建层厚0.625mm或1.25mm,其中22例患者行普通X线检查,10例行MR检查。结果:33例患者中,单纯横韧带损伤1例,寰椎骨折5例,寰枢关节脱位8例,枢椎骨折19例,多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及分型,寰齿间隙的改变。平片漏诊率为22.7%(5/22),轴位图像漏诊率为6.1%(2/33),结合三维后处理漏诊率为0%,MR能清晰显示脊髓损伤情况。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寰枢椎损伤的首选方法,结合MR可以进一步了解脊髓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