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方法:经病理证实的肝脏EHE10例,10例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MR检查,包括平扫和动态增强成像;其中1例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将影像学结果与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共检出病灶80个,最大直径3.0~44.6mm,平均(17.8-±7.0) mm,病灶分布于肝脏各段,其中31个病灶紧邻肝包膜下生长.5例患者MR检出40个病灶,T1WI均示低信号,T2WI示中高信号.5例均可见包膜回缩征,增强后10个病灶呈晕征.CT平扫10例患者共80个低密度灶,其中26个出现融合.2例患者病灶内见钙化,8例见包膜回缩征,增强扫描38个病灶呈晕征,且门脉期显示更清晰.1例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肝实质边缘斑片状染色伴周围细小血管.组织学上示病变纤维组织及血管样结构增生,其间见散在的形态不规则的上皮样细胞,其内见印戒样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10例CD34全部阳性,5例CD31阳性,4例FVIIIRAg阳性.结论:肝脏EHE可表现为单发结节和弥漫结节,多位于肝包膜下生长,结节可融合,可具有晕征及包膜回缩征,MRI对晕征的显示较CT好.  相似文献   

2.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缪建良  刘淼  陈达伟   《放射学实践》2011,26(7):736-738
目的:提高对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的CT、MRI和病理学资料,分析和总结其影像学征象。结果:CT平扫示肝脏多个类圆形低密度灶,2例病灶边缘可见条状钙化灶。增强后动脉期主要表现为肿瘤周边轻度强化,延迟后肿瘤实质部分无明显对比剂进入,而中央更低密度区无强化。MRI显示肝内多个类圆形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边缘有低信号晕环。结论:EHE具有一些特征性的影像学特点,CT和MRI检查能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总结脊柱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CT和MRI表现并复习文献,以提高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12月间经病理证实的6例脊柱EHE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6例均以脊柱区疼痛为主要症状,其中3例伴周围神经症状。4例行CT检查,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学观察内容包括病灶的部位、骨质改变、密度/信号特点、强化特征及周围组织侵犯。结果:6例骨EHE中,发生于椎体5例,附件1例。病灶多呈皂泡状(2例)或蜂窝状(2例)溶骨性骨质破坏,3例伴硬化边,1例伴椎体压缩性骨折。CT平扫呈稍低密度,且密度不均,内伴小点状/斑点状高密度影。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信号欠均匀。CT/MRI增强扫描病灶呈中等/明显强化,密度/信号不均。椎间盘均未受累,1例伴脊膜尾征。结论:脊柱EHE多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呈皂泡状或蜂窝状;伴或不伴硬化边;可伴脊膜尾征;骨膜反应、累及椎间盘少见。  相似文献   

4.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ulmonary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PEH)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内皮来源的界于血管良性肿瘤与肉瘤之间的肿瘤,无特征性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常易被误诊,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笔者搜集一例PEH 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等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报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影像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肝穿刺病理证实的5例肝EHE患者的CT表现.结果 5例CT平扫均表现为肝内多发低密度结节,大小不等,境界清楚,均未见明显钙化及包膜征象,病灶多位于肝周及肝包膜下.3例可见部分病灶有融合,1例可见局部肝包膜轻度凹陷形成“肝包膜凹陷征”.5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轻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进一步向心性强化,但病灶密度仍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呈低密度).2例增强扫描部分病灶表现为边缘强化呈高密度,中央见无强化的低密度区,病灶周边可见薄层更低的环形低密度带形成“晕环征”.2例增强扫描示肝内静脉主干及分支逐渐变细伸向低密度的结节,终止于结节的边缘形成“棒棒糖征”.3例增强扫描可见部分病灶内有静脉分支存在或静脉分支在病灶内穿行.结论 “肝包膜回缩征”、“晕环征”及“棒棒糖征”是肝EHE的影像表现特征,尤其是“棒棒糖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病例资料患儿,男,6个月,因左侧腰背部包块伴皮肤淤青3月余入院,专科检查:左侧腹部稍膨隆,可触及一边界不清包块,右缘未过脐中线,背部见一大小约13 cm×8 cm包块,延伸至左侧腹盆腔,表面皮肤可见瘀斑,质稍软,无触痛,局部皮温不高,无红肿及破溃,边缘不清.双侧肩部、腰部及臀部见散在青紫(图1a),无触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CT、MRI及18 F-FDG PET/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的CT、MRI及18 F-FDG PET/CT检查图像资料,总结其影像特点。结果2例骨EHE中,1例为全身多发骨骼病变,1例仅为胸11椎体病变。CT表现病灶为边缘清晰,轻度硬化并呈分叶状改变的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病灶内见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影,周边软组织及椎间盘未见明显受累。MRI病灶呈稍长T 1、长T 2信号,其内可见散在斑点状低信号影,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外周可见增强无强化的低信号环。18 F-FDG PET/CT主要表现为病灶部位的溶骨性骨质破坏伴SUV摄取值的升高。结论CT、MRI及18 F-FDG PET/CT检查能帮助评估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病灶性质及范围,协助下一步诊疗方案的确定。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年龄40岁.因咳嗽、咯痰、痰中带血、胸憋、胸痛3月,曾对症治疗症状不缓解入院.查体: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右侧胸廓稍塌陷,右后胸壁、侧胸壁及前下胸壁广泛压痛阳性,第3~6胸椎压痛阳性,右肺叩浊音,右肺呼吸间明显减弱,余未见明确异常. 因患者胸痛剧烈,无法进行肺功能测定,血常规示:白细胞增高.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50岁.因右上腹不适、隐痛3月,来我院就诊,由于自身原因未行血常规、肿瘤标志物等血液检查,直接要求行CT增强检查,平扫时肝左右叶见多发欠规则形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密度不均,CT值约23 ~ 30 HU,增强扫描后部分病变边缘呈轻度强化,似呈“牛眼征”,肝右叶部分病变呈周边明显异常强化,平衡期呈等或稍高密度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柱恶性血管源性肿瘤的影像表现。方法:对9例经病理确诊的脊柱恶性血管源性肿瘤的CT和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影像特点。结果:9例中2例为血管肉瘤,7例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5例病变位于颈椎,3例位于胸椎,1例位于腰椎;4例为单中心、2例为多中心病变,3例累及相邻椎体。CT 表现:9例均显示溶骨性骨破坏、周围骨皮质不完整,其中5例肿瘤内部可见残存骨嵴。MRI 表现:肿瘤于 T1 WI 呈低信号,于 T2 WI 呈混杂信号(3例)、中等信号(2例)或高信号(4例);增强扫描示肿瘤呈明显强化4例 ,呈中等强化 1例。结论:恶性血管源性肿瘤主要影像表现为单中心性或多中心溶骨性骨破坏、多位于颈胸椎,部分具有血管瘤的特点,容易导致脊柱压缩变形。  相似文献   

11.
酷似海绵状血管瘤的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酷似海绵状血管瘤的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的CT和MRI表现以及MR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结果 7例均表现为眼眶椭圆形肿块,其中4例累及眼眶后部和眶尖,视神经明显受压移位.7例CT表现均呈等密度,密度均匀.MRI显示7例均呈略长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T2WI显示肿块内有散在的条状和小片状低信号.7例MR动态增强扫描都表现为"渐进性强化"征象,其中5例肿块强化范围扩大较快.结论 表现为眼眶内椭圆形肿块的海绵状淋巴管瘤与海绵状血管瘤非常相似,但肿块累及眼眶后部和眶尖及动态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强化范围扩大较快高度提示肿瘤为海绵状淋巴管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不规则骨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少见部位成软骨细胞瘤影像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10-50岁。归纳其在不同影像检查方法下的表现特点。结果13例病变中,肩胛骨3例、髋臼骨2例、足部跟骨4例、距骨3例、足舟骨1例;X线平片检查13例,均表现为溶骨性病变,低密度10例,混杂密度3例,10例呈膨胀性。CT检查11例,病灶边界不清3例,内部见钙化灶8例,病灶周围见骨质硬化缘10例,病灶内部见间隔4例,3例肿瘤周围见软组织肿块。MR检查5例,T1WI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为不均质高信号,3例可见液.液平面及实体一液平面;1例行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呈轻度强化,间隔明显强化。结论不规则骨成软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不具特征性,但仍具软骨类肿瘤的共性特点,合理运用不同的影像检查方法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类癌的CT及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类癌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8年11月间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类癌患者资料.4例行CT检查,8例行MRI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11例中肿瘤多发2例,表现为2个或2个以上的结节状病灶,其余9例均为单发.CT检查4例患者病灶均表现为平扫边界清楚低密度,中心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不均匀强化,中心更低密度区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轻度强化,强化程度较动脉期减低,中心坏死区始终无强化.MRI 8例患者中7例T_1W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不均匀低信号,T_2WI病灶呈高信号,中心可见不规则低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病灶中心可见不规则无强化低信号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轻度强化,边缘显示不清,病灶中心无强化低信号区范围较动脉期缩小.1例患者T_1W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状低信号影,囊内可见高信号,T_2WI病灶呈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低信号.结论 平扫和动态增强CT扫描及MRI能反映原发性肝类癌的影像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杨振海  赵毅凯  尹智  薛鸿祥   《放射学实践》2010,25(5):497-500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眼眶受累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或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证实的神经纤维瘤病眼眶受累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2例均行眼眶CT检查,其中5例行CT增强,6例行MRI或增强检查。结果:12例神经纤维瘤病病例中,Ⅰ型8例,Ⅱ型4例。眼眶内受累10例,视神经受累2例,眼球内受累3例,眼环增厚伴点状钙化1例,泪腺2例,视神经孔2例,海绵窦2例,眼睑部6例。CT表现为眶内不规则形等密度影,眼球内半月形等密度影,视神经孔开大,邻近骨质缺损或增生硬化。T1WI上病灶呈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中度增强。MRI增强后脂肪抑制序列更能清晰显示病变。结论:神经纤维瘤病眼眶受累的CT和MRI表现多种多样,结合临床和其他部位影像学资料,可提高其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混合型肝癌的CT及MR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混合型肝癌的CT和MRI表现.18例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5例行MR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其影像特征.结果 18例行CT检查的患者平扫表现为边界不清楚的低密度肿块(15例),并有淋巴结肿大(5例)、血管侵犯(7例)、卫星灶(5例)、假包膜(9例)、肝内胆管扩张(1例)等恶性肿瘤的特征;5例行MR检查的患者平扫T1WI序列上表现为低或略低信号,T2WI序列表现为高或略高信号,1例伴有淋巴结肿大,1例伴有血管侵犯,4例伴有假包膜.在CT、MR的动态增强上,大部分肿瘤在动脉期表现为肿瘤内部或周边不均匀强化,在静脉期肿瘤部分区域可见不均匀性高密度或信号(在动脉期图像上相对应为低密度信号区),延迟期仍可见对比剂潴留而呈高低混杂密度或信号.结论 平扫和动态增强CT及MR扫描能反映混合型肝癌的影像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血管平滑肌瘤病影像学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平滑肌瘤病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分析6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平滑肌瘤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5例肿瘤起自子宫端,1例局限在下腔静脉内.3例经下腔静脉延伸到右心房,其中1例经右心房到右心室.6例CT显示下腔静脉和/或卵巢静脉扩张,1例左肾静脉扩张.增强后表现为血管内和右心腔内充盈缺损,呈"血管内血管"征;肿瘤自身可呈不均匀强化.2例MRI显示腔静脉扩张,流空效应消失.结论 CT和MRI能提示血管平滑肌瘤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B)的CT、MRI特征及其形态分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PMN-B患者18例,16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13例行MR增强扫描,其中11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观察分析其影像和病理表现,结合影像及病理表现将IPMN-B分为典型IPMN-B、囊性IPMN-B、无肿块型IPMN-B和侵袭性IPMN-B共4种类型,确定其分型.结果 典型IPMN-B 9例,表现为沿胆管壁的肿瘤灶,肿瘤上游、下游胆管均明显且广泛扩张.囊性IPMN-B5例,胆管呈动脉瘤样扩张,内可见单发或多发瘤灶.无肿块型IPMN-B 2例,胆管呈广泛明显扩张,未见明确肿瘤病灶,胆管壁光滑.侵袭性IPMN-B 2例,病灶所在节段胆管扩张,肿瘤突向胆管腔内使胆管壁呈锯齿状,伴随胆管外异常密度或信号灶.18例均有胆管扩张,其中16例可见扩张胆管内肿瘤病灶,2例未见明确瘤体显示,仅表现为胆管扩张.CT扫描可见肿瘤密度低于肝实质,并高于胆汁和胆管内黏液.MR T2WI可见肿瘤信号高于结石,并低于胆汁和黏液.DWI肿瘤均表现为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强化,三期增强扫描可见肿瘤的密度或信号均低于肝实质.结论 IPMN-B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并有助于分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脏囊腺癌(hepatobiliary cystadenocarcinoma,HBCC)的CT、MR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囊腺癌的CT和MR表现。结果CT扫描和MR扫描均显示肝脏内囊实性肿块影,增强后实性成分有强化。结论肝脏囊腺癌CT和MR表现具有特征性,在病灶内强化的实性成分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周寨文  张延伟  韩伟强  盖荣荣  王慧   《放射学实践》2013,(11):1160-1163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骨肉瘤的X线、CT及MRI表现。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23例骨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23例均行X线检查,22例行CT检查,19例行MRI检查,分析其X线、CT及MRI表现。结果:23例中骨母细胞型骨肉瘤10例,均可见不同类型的瘤骨;纤维母细胞型骨肉瘤6例,以溶骨性破坏为主,部分病例见少量瘤骨;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5例,可见成簇分布的点状、环状的瘤骨,增强扫描呈环状/花边状/间隔强化;血管扩张型骨肉瘤1例;小圆细胞型骨肉瘤1例。结论:X线、CT及MRI对不同病理类型的骨肉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与脑灰质比较,T1WI呈稍低信号2例,等信号6例;T2WT呈稍高信号2例,等信号6例;增强后呈中度强化6例,明显强化2例;其中3例病变内部信号不均匀,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3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2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速升缓降型,1例为速升速降型.MRI清晰显示病变伴发或继发性改变.结论 MRI所示等信号、中度强化是该病的较特征性表现;CT有利于判断病变的起源,MRI能够更清楚、准确显示病变的范围,联合使用2种影像检查方法 能够对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