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两种肺保护通气模式在重症创伤性湿肺时施行肺保护通气策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92例重症创伤性湿肺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适应性支持通气(ASV)组和压力型同步间歇指令通气(P-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组,每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30 min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 O2)、每分钟通气量、潮气量、总呼吸频率、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气道闭合内压、肺顺应性.结果 机械通气后30 min,两组患者心率、MAP、pH值、PaO2、PaCO2、平均气道压、气道峰压、气道闭合内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SV组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总呼吸频率、肺顺应性均较P-SIMV+PSV组明显改善[(692.6±38.6) ml比(558.5±25.6) ml、(8.9±1.7)L比(7.8±1.6)L、(16.3±3.3)次/min比(21.3±3.2)次/min、(42.15±5.28) ml/cmH2O(1 cmH2O=0.098 kPa)比(39.15±5.47) ml/cm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对于重症创伤性湿肺患者在施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时,ASV可根据患者的呼吸力学状况自动调整吸气压力支持水平,提高潮气量、增加肺顺应性、降低呼吸频率,而对血流动力学和生命体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喉罩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在漏斗胸患儿行胸腔镜Nuss手术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择期行漏斗胸胸腔镜Nuss手术患儿25例,常规静脉诱导后置入喉罩,行正常潮气量常频间歇正压通气,并吸入七氟烷,追加芬太尼、顺阿曲库铵维持麻醉;胸腔镜置入前暂停呼吸,喉罩管口开放于大气以利肺萎陷,胸腔镜置人后视野满意开始以潮气量3~5ml/kg、频率20~25次/min行间歇正压通气;胸腔镜操作完毕后恢复正常间歇正压通气.术中连续监测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心电图、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气道峰压、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等.检测并比较喉罩置入后行间歇正压通气10 min(T1)、胸腔镜操作10 min(T2)、胸腔镜操作结束即刻(T3)、患者送麻醉后恢复室前(T4)的血气分析、MAP、心率、SaO2、PETCO2、气道峰压等.结果 25例患儿均顺利完成麻醉和手术,T3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118±43)mmHg(1mm Hg=0.133 kPa),比T1时的(360±78)mm Hg有所降低(P<0 05),但仍在正常范围内.所有患儿术中生命体征平稳.余各项观察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以内,无麻醉并发症.结论 喉罩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在漏斗胸患儿行胸腔镜Nuss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通气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V)救治急性老年危重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50例急性老年危重支气管哮喘患者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25例.A组予PRVCV,B组予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呼吸力学指标[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和肺动态顺应性(Cdyn)]、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结果 A组患者在使用机械通气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明显改善(P<0.05或<0.01),PIP、Pplat较B组降低,Cdyn优于B组,机械通气时间[(47±19)h]和住ICU时间[(88±17)h]均短于B组[(59±20)h和(106±23)h](P<0.05).结论 PRVCV在救治急性老年危重支气管哮喘患者时,能够保持较低PIP和Pplat,改善动脉血气和Cdyn,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ICU时间,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容量控制通气辅用自动变流前后输送潮气量、气道峰压、平均压的变化.方法采用自身配对设计,比较模拟肺在不同顺应性、阻力设定下,采用不同吸气流速容量控制通气,辅用自动变流前后输送潮气量、气道峰压、平均压的变化.结果不同流速、阻力、顺应性设定下,辅用自动变流后输送潮气量不变(P均>0.05),而气道峰压、气道平均压下降(P均<0.05).结论在需要保证输送潮气量,又尽可能控制气道峰压、气道平均压时,容量控制通气辅用自动变流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勇  熊滔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1):199-200
目的 研究不同潮气量正压机械通气对全麻下呼吸功能的变化. 方法 60例ASA Ⅰ~Ⅱ级的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均取仰卧位,分别使用4,8,12 ml/kg潮气量施行持续正压机械通气,呼吸频率固定为15次/min,监测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时肺顺应性、循环及血气各指标的变化. 结果 随着潮气量的增加,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动脉血与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a-ETCO2),气道峰压(PPEAK),动态肺顺应性(Cdyn),静态肺顺应性(Cstat)均逐渐增加,各潮气量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潮气量的增加,ETCO2、PaCO2逐渐降低,各潮气量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潮气量组间PaO2、SPO2、MAP、HR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心肺功能正常患者全麻仰卧位机械通气频率为15次/min时,8 ml/kg潮气量适用于腹部外科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麻下不同通气模式对气管内异物行纤维支气管镜手术患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1~3岁需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气管内异物取出术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操作中行容量控制通气(VCV),操作后行VCV,n=20]、B组[操作中行压力控制通气(PCV),操作后行VCV,n=20]和C组(操作中行PCV,操作后行PCV,n=20),监测三组患儿操作中与操作后的平均气道压(P mean)、气道峰压(P max)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及机械通气后1.5h的动脉氧饱和度(SpO2)、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指标.结果 纤维支气管镜操作过程中,B组与C组的平均气道压(P mean)、气道峰压(P max)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明显低于A组(P<0.05);操作后,C组的平均气道压(P mean)、气道峰压(P max)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明显低于A、B组(P<0.05);术后1.5h与操作前比较,三组患者的脉搏氧饱和度(SpO2)、血氧分压(PaO2)均显著提高,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患儿在全麻下行纤支镜异物取出术中,选择PCV的通气模式比VCV更有利于降低术中气道压和二氧化碳分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essure regulated volume control,PRVC、)通气与容量控制(volume control,VC)通气在大容量全肺灌洗术(WLL)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87例各期尘肺患者,采用规范的WLL进行治疗.每例患者第1侧肺灌洗后予VC模式通气25 min,记录灌洗侧肺单肺通气时的吸气峰压(PPEAK)、动态肺顺应性(Cdyn)、平均气道压(PMEAN)、呼吸肌做功(WOBM)及灌洗肺单肺通气3 min后血气分析各参数;第2侧肺灌洗后(第1侧灌洗肺完全恢复)予PRVC通气25 min,呼吸机设置参数保持不变,记录PPEAK、Cdyn、PMEAN、WOBM以及第2灌洗侧肺单通3 min后血气分析各参数.结果 PRVC模式下PPEAK为(30.35±6.50)cm H2O、Cdyn为(23.47±6.12)ml/cm H2O,WOBM为(2.86±0.66)J;VC模式下各参数分别为(39.98±6.91)cm H2O、(26.86±6.49)ml/cm H2O,(3.22±0.75)J,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模式下PMEAN和PO2、PCO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WLL术中PRVC通气更能降低PPEAK,减少WOBM,减少呼吸肌相关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潮气量通气治疗新生儿低氧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40例低氧性呼吸衰竭的新生儿(小潮气量组)应用小潮气量通气治疗,20例低氧性呼吸衰竭的新生儿(常规潮气量组)应用常规潮气量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机参数、动脉血气、氧合指数及并发症、死亡率。结果两组呼吸末正压、吸气峰压、吸入氧浓度、平均气道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通气12h后小潮气量组PaO2较常规潮气量组上升,PaCO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潮气量组的气压伤发生率及死亡率比常规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潮气量通气等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改善氧合,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单肺通气时应用不同水平的呼气末正压(PEEP)对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患者术中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78例行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26例:Ⅰ组双肺通气后仅给予单肺间歇正压通气(IPPV),Ⅱ组双肺通气后给予单肺IPPV加PEEP5 cmH2O(1 cmH2O=0.098 kPa),Ⅲ组双肺通气后给予单肺IPPV加PEEP 10 cmH2O.记录并比较三组平卧位双肺通气、侧卧位双肺通气、单肺通气10和30 min的血气分析和血流动力学.结果 三组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均维持在0.99~ 1.00.三组各时间点pH值、剩余碱、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HCO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单肺通气10,30 min动脉血氧分压(PaO2)明显高于Ⅰ组[(336.2±113.2),(348.5±109.7) mmHg(1mmHg=0.133 kPa)比(285.0±103.5) mmHg,(357.6±104.0),(358.9±103.2) mmHg比(276.0±107.2)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Ⅱ组和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各时间点心率、平均动脉压、左心室射血时间、体循环血管阻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和Ⅲ组单肺通气10,30 min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明显低于本组平卧位双肺通气、侧卧位双肺通气及Ⅰ组同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Ⅱ组和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肺通气后给予单肺IPPV加PEEP 5 cmH2O在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中能维持满意的PaO2和PaCO2,血流动力学变化不明显;但PEEP 5 cmH2O较仅IPPV能进一步提高PaO2,而PEEP 10 cmH2O却没有进一步提高PaO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儿重症喘息性疾病机械通气治疗时是否能够使用呼气末正压(PEEP),以及如何确定最佳PEEP的简捷方法.方法 采取自身对照法,记录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中23例需要机械通气的重症喘息性疾病患儿的准静态压力-容积(P-V)曲线,确定P-V曲线上低位转折点(LIP),将PEEP分别设定在准静态曲线的0 cm H2O、LIP、LIP+2 cm H2O(1 cm H2O=0.098 kPa)三组,以相同的潮气量和吸入氧浓度(FiO2)分别给予定容机械通气,各水平PEEP维持30 min后监测肺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动脉血气改变.结果 23例重症喘息性疾病患儿的准静态LIP为(2.70±2.00) cm H2O.当PEEP为LIP+2 cm H2O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 )/FiO2及肺顺应性均显著提高(P<0.01),动态肺顺应性最高,吸气峰压为(22.30±3.00) cm H2O,平均气道压为(14.11±1.01)cm H2O,且对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无明显影响.与PEEP为0 cm H2O相比较,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无明显区别.结论 小儿重症喘息性疾病时,应用PEEP是安全的,选择准静态P-V曲线的LIP+2 cm H2O作为PEEP水平时可获较佳治疗效果,且不会加大CO2的潴留,对血流动力学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秦震  单子宝  秦艳 《现代保健》2014,(25):54-57
目的:探讨侧卧位单肺容量控制通气时,吸呼比1∶1对老年患者呼吸动力学及氧合的影响。方法:选择56例老年开胸患者分成两组,实施容量控制单肺通气吸呼比为1∶1(A组)和1∶2(B组),分别在双肺通气后15 min,单肺通气后30 min及60 min,恢复双肺通气后15 min,记录动静脉血气分析结果和呼吸参数。结果:与B组相比,单肺通气期间A组的气道峰压和气道平台压(cm H2O)的标准差明显偏低(P〈0.01);动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明显偏低(P〈0.01);而单肺通气期间的动脉氧分压PaO2无明显差异。结论:侧卧位单肺容量控制通气时1∶1吸呼比与1∶2相比能降低气道峰压和气道平台压,改善动态顺应性和肺泡通气效率,但不能实质改善动脉氧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机器人辅助普胸手术的麻醉方法和术中管理.方法 择期达芬奇手术(Da Vinci S)系统辅助下行普胸手术患者12例,采用全身麻醉复合T4-8椎旁神经阻滞.所有患者均在麻醉诱导后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并由纤维支气管镜完成定位.在胸腔内操作期间实施单肺通气.术中监测呼吸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诱导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35.2±3.6)mm Hg(1 mm Hg=0.133 kPa),动脉血氧分压(PaO2)(213.3±57.5)mm Hg;单肺通气30 min后PaCO2(37.9±4.8)mm Hg,PaO2(125.3±36.5)mm Hg;有58%(7/12)的患者出现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但均大于0.90,经处理后均好转.麻醉时间(291.5±99.4)min,单肺通气时间(206.3±93.4)min,均在可接受范围.术中失血量(171.7±110.3)ml.术毕气管导管拔除时间为停药后(16.3±4.5)min.次日晨均转回普通病房,按期出院.结论 机器人辅助普胸手术为临床新开展的手术,呼吸循环功能可能会有不稳定,手术过程中需要单肺通气以保证手术侧肺的完全萎陷,如果发生低氧血症或CO2蓄积,应积极调整呼吸参数并提高吸入氧浓度,低氧严重时可在通气侧给予呼气末正压.全身麻醉复合椎旁神经阻滞能提供良好的麻醉及镇痛效果,对循环干扰较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比例辅助通气(PAV)与压力支持通气(PSV)对撤机阶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通气参数的影响.方法 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为气管插管并接受机械通气支持1周以上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稳定准备撤机.随机选用PAV和不同水平的PSV[PSV水平为10 cm H2O(PS10)和PSV水平为15 cm H2O(PS15),1 cm H2O=0.098 kPa]辅助通气60 min,应用PAV前采用最小平方拟合法(LSF)测定患者的呼吸系统弹性阻力(Ers)和气道阻力(Rrs),设置容量辅助(VA)和流量辅助(FA),辅助比例为80%.观察患者在不同通气条件下通气参数及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 与低水平PSV(PS10)时相比,高水平PSV(PS15)与PAV时的潮气量显著增加[(443±12)ml与(532±34)ml、(464±23)ml,P<0.05];PAV时的呼吸频率与气道峰压稍高于PS10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V支持后,患者的气道闭合压由PS10时的(5.70±0.25)cm H2O降至(4.53±0.25)cm H2O(P<0.05),气道压力及吸气触发压力时间乘积也显著降低[由(0.42±0.04)cm H2O降至(0.32±0.03)cm H2O,P<0.05];而氧合指数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得到明显改善,与PS15时相近.PAV时的浅快呼吸指数较PS10时无明显改变.结论 PAV通过采用正反馈调节机制,成比例地提供同步辅助,显著减少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自主吸气做功,改善人机同步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持续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选择由各种病因导致的ARDS患者22例,全部病例均在呼吸机支持下给予48 h的HVHF,在HVHF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和48 h监测并记录气道峰压、动态肺顺应性、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心排血量(CO)、外周循环阻力(SVR)、肺循环阻力(PVR)和血气分析. 结果 HVHF治疗后48 h,气道峰压、动态肺顺应性、MPAP、PAWP、CO、PVR、SVR、氧合指数分别为(31.32±2.23)cm H2O(1 cm H2O=0.098 kPa)、(26.18±3.54)ml/cm H2O、(32.05±1.99)mm Hg(1 mnl Hg=0.133 kPa)、(12.14±1.78)mm Hg,(6.18±0.91)L/min、(194.95±11.51)dyn·s·cm-5、(1071.55±66.50)dyn·s·cm-5、(220.41±21.41)mm Hg,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 结论 HVHF可明显改善ARDS患者的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5.
改良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在机械通气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改良的俯卧位头高脚低倾斜30°机械通气方法,相比常规的俯卧位机械通气的优点.方法 选择行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俯卧位组和倾斜俯卧位组,每组22例.患者平时持续30°半卧位,每天进行俯卧位机械通气1次,每次4 h.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俯卧位机械通气前、中、后血流动力学及呼吸等指标的变化,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俯卧位机械通气后患者的氧合指数均有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倾斜俯卧位组比较,俯卧位组体位改变后出现肺静态顺应性下降[2h时(25.6±5.8)ml/cm H2O(1 cm H2O=0.098 kPa)比(37.2±20.5)ml/cm H2O],平均气道压上升[2 h时(18.5±3.9)cm H2O比(15.6±5.3)cm H2O],心率增快[2 h时(112.0±16.2)次/min比(102.0±11.3)次/min],平均动脉压下降[2 h时(86.0±6.7)mm Hg(1 mm Hg=0.133 kPa)比(93.5±7.5)mm Hg],中心静脉压上升[2 h时(15.5±3.3)cm H2O比(12.6±4.3)cm H2O];这些改变在俯卧位期间持续存在(P<0.05),恢复30°半卧位后1 h消失.结论 改良的俯卧位通气,既有俯卧位改善氧合的作用,又可以避免俯卧位对肺静态顺应性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气管导管阻力变化对呼吸收缩压变异试验(RSVT)的影响.方法 对20例患者进行预测液体反应的RSVT,试验运用3个连续改变的压力[10、20、30 cm H2O(1 cm H2O=0.098 kPa)]控制呼吸,测定3个最低收缩压值并与相应的气道压力作图得到斜率(RSVT斜率).比较正常气管导管阻力和导管阻力增加两种情况下的RSVT斜率,气管导管阻力增加用在气管导管内插入Cooperdech支气管封堵导管来模拟.结果 在正常气管导管阻力时,导管阻力为(5.19±2.38)(cm H2O·s)/L,RSVT斜率为(0.39±0.21)mm Hg/cm H2O(1 mm Hg=0.133 kPa),3个不同控制压力水平(10、20、30 cm H2O)对应的潮气量分别为(461.5±95.9)、(891.5±149.8)和(1207.5±159.1)ml;在高气管导管阻力时,导管阻力为(8.77±1.64)(cm H2O·s)/L,RSVT斜率为(0.27±0.17)mm Hg/cm H2O,3个不同控制压力水平对应的潮气量显著降低,分别为(434.5±92.8)、(796.5±96.6)和(1097.5±68.4)ml,与正常气管导管阻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气管导管阻力的增加会导致RSVT斜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食管引流型喉罩(PLMA)定位中的应用.方法 择期行非腹腔镜全身麻醉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直接置入组(A组)和纤维支气管镜定位组(B组),每组各30例.静脉麻醉快速诱导后置入PLMA,充气喉罩至囊内压为50 cm H2O(1 cm H2O=0.098 kPa),固定喉罩接麻醉机正压通气,测量气道密封压、间歇正压通气的气道峰压及潮气量.结果 两组患者置入PLMA后均获得良好的肺通气效果(脉搏血氧饱和度>0.97,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正常范围),顺利完成手术.A组患者有5例通过第2次调整、1例通过第3次调整.B组患者都在纤维支气管镜定位下置入.B组气道密封压高于A组,气道峰压低于A组(P<0.05).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的应用可有效提高PLMA放置位置的准确性,从而加强其与声门周围组织的密封性,改善肺的通气,增加PLMA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