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鲨鱼肝再生因子对肝细胞再生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给切除部分肝脏大鼠注射鲨鱼肝再生因子,观察其对肝脏细胞再生的促进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按Higgins和Anderson方法对大鼠行肝切除术,分别尾静脉注射鲨鱼肝再生因子(SHRF)12,6,3mg/kg,促肝细胞生长素(HGF6mg/kg),生理盐水(0.3ml/100g)术后10d取肝脏称重及记录。并对各时相点大鼠取血和肝细胞培养。比较各组大鼠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细胞中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给药组与模型组肝脏重量比较有极显著差异,给药组和阳性药组血清中AFP及肝细胞中N0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均呈升高趋势,因此SHRF在短期内对大鼠肝脏部分切除术后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华  鄢业鸿 《江西医药》2010,45(8):762-764
目的探讨大鼠部分胃切除对残肝再生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成68%肝叶切除组(A组:n=18),68%肝叶切除并70%胃体部切除组(B组:n=18),68%肝叶切除并胃窦部切除组(C组:n=18)。各组分别于术后24h,48h,72h分批处死,取肝后称肝重,测肝再生指数,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肝脏,HE染色后测肝细胞分裂指数、免疫组化法测肝细胞PCNA(增殖细胞核蛋白抗原)指数。结果 (1)24h、48hB组术后肝再生率较低,与A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72h肝再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31)。而C组术后肝再生率在不同时间点明显偏低,和A、B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B组术后24h肝细胞分裂指数、残余肝组织PCNA标记指数较低,与A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分别在48h、72h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C组术后肝细胞分裂指数、残余肝组织PCNA标记指数在不同时间点明显降低,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70%胃体部切除后大鼠残肝再生延迟,胃窦部切除后大鼠残肝再生明显受抑,部分胃切除同时不宜行肝大部切除。  相似文献   

3.
肝脏是机体具有强大防御功能和再生能力的重要器官之一,相对于细胞增殖来说,成人或动物的肝脏是一个相对静止的器官。在正常肝组织中仅有0.0012%-0.1%的肝细胞进行有丝分裂[1],而大部分肝细胞处于相对静止的G0期。但在肝脏被部分切除、受到药物(如D2氨基半乳糖胺,CCl4)毒害后,残余的或未受到损害的肝细胞可以通过DNA合成和有丝分裂增殖,重建与机体大小相适应的体积。而肝细胞再生停止是由肝脏的重量与个体体重的比例来决定的,当肝脏再生后其重量与整个体重达到一定比例时,肝脏的再生将自动停止[2]。肝脏的这种再生并不是被切除的肝叶重新长出,而是残余肝细胞的增生,称之为肝再生(liver regeneration,LR),肝再生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和多步骤协同的复杂过程[3]。  相似文献   

4.
猪再生肝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对药物性肝细胞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跃华  李菁 《江苏医药》1997,23(12):836-838
本实验以体外培养大鼠肝细胞硫代乙酰胺(TAA)损伤为模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显色法,观察比较了成年小型猪部分肝切除后,取正在再生肝脏制得的肝细胞生长因子(PRHGF)和市场销售的乳猪肝肝细胞生长因子(PHGF)对肝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大小。结果表明,PRHGF和PHGF对TAA引起的肝细胞损伤均有保护作用,但PRHGF的最大效应高于PHGF组,提示PRHGF是一种有效的抗TAA肝损伤和刺激损伤后肝细胞再生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EGF对肝部分切除术后促进肝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涌  吴言涛  严律南 《华西药学杂志》2002,17(2):114-115,117
目的:寻找能够促细胞再生的药物。方法:采用形态计量技术,^3H-TdR活体掺入实验以及动脉血中酮体比率的变化来研究上皮生长因子(EGF)对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残肝能量代谢、DNA合成、肝细胞有丝分裂以及肝再生的变化。结果:肝细胞核分裂指数、肝细胞核体积密度、新生肝细胞数目密度、酮体比率及^3H-TdR活性掺入实验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EGF对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残肝有促进其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6.
余婧婷  吴晓明 《药学研究》2019,38(8):486-489
肝脏是哺乳动物中具有高度再生能力的器官。当肝脏受损时,静息的肝细胞接受刺激而重新进入细胞周期,使肝脏再生并部分恢复肝功能。然而,肝再生反应并不总是成功的,有时肝损伤会发展为进行性损伤并诱发严重的肝衰竭。对于部分肝脏切除手术后的肝硬化或癌症患者而言,寻找既能保护肝功能,又能提高肝脏再生能力的药物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文献报道的促肝再生作用的药物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旨在为开发有效的药物治疗提供新见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方对大鼠肝大部切除后72h肝再生过程中cyclinD1的表达和肝再生速度的影响。方法将 24只正常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对照组)、模型(PH)组、PH+扶正化瘀组和PH+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组,每组6只。PH组、PH+扶正化瘀组和PH+pHGF组大鼠切除肝脏左叶和中叶(约占肝脏总重量的70%),对照组仅作假手术处理。扶正化瘀组和pHGF组于实验前3d至实验结束,分别给予扶正化瘀方药液灌胃1ml/100g和腹腔注射pHGF1ml/100g,1次/d。术后72h处死大鼠,计算4组肝再生速度、有丝分裂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cyclinD1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PH组、PH+扶正化瘀组和PH+pHGF组大鼠有丝分裂指数、肝组织cyclinD1 mRNA和肝细胞核cyclinD1阳性率均显著升高(P<0.05);与PH组比较,PH+扶正化瘀组和PH+pHGF组大鼠肝再生速度、有丝分裂指数、肝组织cyclinD1 mRNA和肝细胞核cyclinD1阳性率均显著升高(P<0.05),而PH+扶正化瘀组和PH+pHG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化瘀方可上调正常大鼠肝大部切除术后72h时肝细胞cyclinD1的表达,从而促进肝再生。  相似文献   

8.
肝在生物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人体的"化工厂",同时也是一个极易受损的器官。机体代谢途径发生障碍、毒性物质侵蚀及肿瘤发生都会导致肝脏功能不同程度地受损,甚至有生命危险[1-2]。肝损伤在临床上较常见,分为病理性肝损伤和化学性肝损伤,如肝切除、各种肝炎、肝硬化、肝癌等都可以导致肝功能受损,损伤程度取决于肝细胞受损数量。但受损肝细胞再生能力较强,切除75%-85%肝脏的动物,经过4-8周修复,剩余肝脏最终能再生至原来肝脏的质量和功能。  相似文献   

9.
兔等量肝切除和经门静脉营养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兔等量肝切除的方法和研究经门静脉营养的代谢效应,用25只兔建立了实验动物模型,对比经中心静脉和经门静脉插管营养的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兔肝切除量为38.9%-41.2%(平均为40.1%)。门静脉插管全部成功。连续6天输液的成功率为91%。经门静脉组肝细胞再生率(92.2%),显高于经中心静脉组的86.4%(P<0.01)。结论:门静脉营养具有促进肝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肝再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脏再生是指肝因手术、创伤、中毒、感染坏死以及肝移植术后等致部分肝脏丧失后,肝细胞重新修复的过程。相对于其巨大的代谢负荷而言,肝脏在细胞增殖是一静止器官,因在任何时间仅0·0012%~0·01%肝细胞在进行分裂,但在重大创伤或中毒情况下肝脏具有很大的再生能力,通过DNA合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物质代谢角度解释,胆汁酸对FXR在肝细胞再生中的影响。方法:挑选60只雄性清洁级SD大鼠,建立30%(A),50%(B),70%(C)大鼠肝切除模型,分别给予葡萄糖喂养(1组)及胆汁酸(2组)喂养,每组10只,分为6个实验组,分别标记为A1,A2,B1,B2,C1,C2,在进行葡萄糖和胆汁酸喂养之后的24h、48h以及72h等时间点进行检测肝再生率及通过westernblot—ting检测大鼠肝脏FXR的表达,并且根据数据的变化做好细致的比较:结果:①肝再生情况的测定:首先,进行的是组间对比,两组相比明显可以发现,1组在不同时间点的大鼠肝再生率明显低于2组;其次,进行的是组内对比,比较发现,在各个时间点,葡萄糖喂养组肝再生率A1〉B1〉C1和A2〉B2〉c2(P值均〈0.05)。②肝组织内FXR表达情况:首先,进行的是组间对比,两组相比明显可以发现,1组在不同时间点的FXR表达明显低于2组;其次,进行的是组的内部比较,比较发现,每组在各个时间点的大鼠肝内FXR蛋白表达均为A1〉B1〉C1和A2〉B2〉C2(P值均〈0.05)。结论: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胆汁酸能够通过对FXR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肝再生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是肝脏生长调控的主要因子,主要来源于正生长的肝脏,体内其它多种组织也分泌少量HGF.分子量100 KD。研究 HGF来源、分子结构、功能及其产生和释放的调控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莉  陈强谱 《江苏医药》1991,17(2):92-92
肝再生的研究是具有理论和实际价值的课题,本文观察鼠肝部分切除和剖腹术后不同期间中肝重的恢复,利用银胶染色检测细胞核内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的均数,探讨肝细胞的再生问题。材料与方法取我院动物饲养中心验收合格的健康纯系Wistar 大鼠67只,雄性,体重为170~237g,实验前后饲养条件相同。随机处死5只为对照组(N)余下随机分为两组,肝部分切除术组(H)28只,剖腹术组(A)24只。参照Higgins和Anderson 法操作,行肝部分切除,切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匹格列酮在小鼠肝切除术后肝脏再生中的作用。方法:对C57BL/6J小鼠实施2/3肝切除,建立小鼠肝再生模型。实验组小鼠按体重给予匹格列酮20mg.kg-1.d-1口服,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口服,在术后不同时间点收集小鼠残余肝脏和血清,计算肝脏体重比;监测术后肝功能和血糖变化;H&E染色观察肝脏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肝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匹格列酮20mg.kg-1.d-1对小鼠术后肝功能和血糖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匹格列酮组小鼠术后肝脏生长缓慢,肝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5)。结论:匹格列酮抑制小鼠肝切除术后肝脏再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逆行肝切除术在巨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河南省肿瘤医院肝胆外科共收治肝癌1 246例,其中巨大肝癌采用逆行肝切除术27例。与常规肝切除术相反,首先离断肝脏,然后分离病侧肝脏周围韧带,去除肿瘤。如周围脏器被肿瘤侵犯或有紧密粘连难以分离,则将受累部分器官连同肿瘤一病切除。结果本组27例全部成功切除肿瘤,平均手术时间2.2h(1.3~4.3h),平均离断肝脏时间约26min(18~42min),平均术中出血340 ml(210~1300 ml),平均输血260 ml。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消化道出血1例,肝断面积液2例,右侧胸腔积液5例,膈下感染1例。结论对于术野显露困难、与周围脏器紧密粘连或有侵犯的巨大肝癌,逆行肝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华 《江西医药》2010,45(6):594-596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器官.由于具有肝动脉及门静脉双重血供,故恶性肿瘤容易发生肝脏转移。肝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转移性肝癌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既要彻底去除肿瘤.又要最大限度地保存正常肝脏,所以在提高肝转移癌手术切除率的同时,不可避免要考虑肝再生问题。肝再生受到基因、细胞因子、激索、营养等一系列因素的调控。  相似文献   

17.
王懿儒  李威 《云南医药》1995,16(5):330-331
肝叶切除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王懿儒,李威,曾永明肝脏恶性肿瘤一旦出现症状,病情变化甚快,至就诊时多属中、晚期,其疗效虽不尽理想,面在多种治疗手段中,仍以手术切除疗效为确实。本文报道了作者自1988年11月~1994年11月经治的中、晚期肝癌143例中,行...  相似文献   

18.
肝纤维化(LF)是多种慢性肝脏疾病发展至肝硬化(LC)的必经阶段,是肝脏受到慢性损伤时,肝脏细胞外基质(ECM)分泌与降解失衡.从而在肝细胞(HCs)的间隙过多或异常的胶原纤维沉积,其中25%~40%最终发展为LC及肝细胞癌(HCC)。在西方国家,酒精性肝损害是造成LF的主要原因,而在东南亚和我国则以肝炎病毒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持续感染引起为主。由于目前尚无有效清除乙肝病毒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戚晓红  李跃华 《江苏医药》1996,22(12):823-824
应用肝大部分切除术并腹腔注射外源内毒素检测10只大鼠肝再生情况。结果:肝部分切除后立即腹腔注射1mg/kg体重内毒素,大鼠24小时生存率为44%。当内毒素剂量降至0.5mg/kg体重时,24小时生存率为100%。组织切片发现:小剂量内毒素组术后24小时有丝分裂明显增加,术后72小对肝再生百分率亦明显高于单纯肝切除组。提示小剂量内毒素具有促进肝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联合肝脏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附2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联合肝脏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肝门部胆管癌联合肝脏切除的临床资料。结果联合行右半肝切除术者5例,左半肝切除者12例,其他方式4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5%,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1、3、5年的生存率为67.5%、27.6%、18.4%。结论肝门部胆管癌联合肝脏切除可以提高术后生存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