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络学》手少阳的教学,在讲授到经别时,似乎感到经别难以与《灵枢·经脉》的叙述相吻合,其关键在于,经别别于巅,经脉的循行没有言及巅,手少阳经别何以由巅别出?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与如何理解手少阳经头部,尤其是“直上出耳上角”线段的循行路线有关。现结合有关文献,分析如下,不妥之处,敬希指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现代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以期为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提供规范化腧穴处方。[方法]采用计算机技术,建立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文献数据库,对近40年来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数据统计分析等,总结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治疗方法以及补泻手法。[结果]统计发现,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常选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等循行过肩的经脉,常用的腧穴为夹脊穴、悬钟、外关、手三里等。针灸疗法和疏密波型电针疗法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常用方法。[结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足阳明经以及循行过肩的经脉受损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病理基础,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取穴应以上述经脉为主,从而使患者颈部气血循行通畅,缓解脊髓型颈椎病所引起的一系列症候。  相似文献   

3.
针灸治疗急症与经脉循行的关系韩慧河南医科大学附属卫校郑州450052关键词针灸;急症;治疗;经脉循行急症病势急、病程短、痛苦大,需要很快缓解症状,减轻痛苦,这就要求医者根据经脉的循行路线,选穴正确,手法得当,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经脉所过”是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4.
经络教学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在中医学特别是在针灸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掌握经络特别是十二经脉的循行对学习针灸及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作用。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复杂 ,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掌握难度大。笔者从多年临床教学实践中 ,将其规律加以总结 ,运用于教学 ,收到了良好效果。掌握这些规律 ,对十二经脉循行大体上可做到心中有数 ,在此基础上 ,掌握其具体循行将比较容易。1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阴升阳降经脉循行走向即“脉行之逆顺”是针刺迎随补泻的基础 ,针刺迎随补泻贯穿针刺治疗全过程。因此 ,掌握经脉循行走向对针刺补泻有重要意义。陆瘦燕先生认…  相似文献   

5.
针灸学是中医学中率先走出国门、传播世界的一门中医学科。对“针灸”一词的翻译,可以追溯到17世纪。《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中大部分内容来自《灵枢》、《难经》、《针灸甲乙经》等古代针灸文献。中医院校对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在古典文献的掌握上的最低要求是掌握《灵枢·经脉》篇的经脉循行原文。  相似文献   

6.
《灵枢、经脉篇》强调:“凡刺之理,经脉为始。”……“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可见,本篇所阐述的经脉循行各经所主治症候,对指导针灸临床的辨证施治是起着重要的作用的。《经脉篇》中,继每条经脉循行之后,便叙述了本经所主治的病候。指出有“是动病”“所生病”等两个方面内容。对于“是动病”与“所生病”的含义,秦汉迄今诸家争论纷纭,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物文献中对十二经脉循行方向记载大有不同,然而后世多宗《灵枢·经脉》所论。马王堆帛书、绵阳双包山漆人和成都老官山经脉漆人等针灸文献文物的出土为古代经脉循行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研究依据,本文拟通过西汉的经脉漆人、马王堆帛书、《灵枢》及《难经》中经脉循行的对比管窥古代经脉循行方向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针灸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医系杨志新基础部武煜明1经脉循行1.1足少阴肾经《针灸学》五版教材叙述肾经循行时[1],在括号内注明“腧穴通路:还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终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这里“腧穴通路”概念不清,...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帛书经脉》与《灵枢·经脉》中手太阴脉及手厥阴脉经脉病候、经脉循行和经脉名称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帛书经脉》缺手太阴脉的删点。  相似文献   

10.
为经络、针灸效应及原理的深入研究做点工作,我们查阅了有关中医“心”的研究及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实验与临床的研究文献,兹综述如下:1 对中医“心”的研究(心气虚为例)经络现象是指沿着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感觉传导、感觉异常现象以及各种可见的变经,其中最主要的是循经感传现象。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各种方法(如脉冲电刺激、针刺、艾灸等)刺激穴位时,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古典经脉循行路线而产生的感觉传导现象.循经感传过程伴有心电、肌电、脑  相似文献   

11.
经络腧(学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是针灸推拿专业的主干课程。经络腧(学理论抽象、难懂,经脉循行实际操作无从下手,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使理论与实践脱节,而且在学术内涵上也限制了相关理论演绎功能的发挥,影响了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与应用拓展。针对经络腧(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多年的针灸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针灸学》课程的主要困难有二:一是中医经络理论抽象,经络循行路线复杂,文字深奥,不易理解;二是针灸腧穴繁多,难以熟记其定位及主治。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才能很好地进行针灸教学。现就如何搞好经络腧穴理论教学,谈谈本人的几点粗浅看法,教正于同道。1 讲授经络学时,善用图表形式,既简单明了,又突出重点1.1 在讲授经络总论中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时,笔者以人体上、下肢的内侧、外侧及其前、中、后缘,用图表来钩画出手、足三阴三阳经的排列顺序,予以学生一个清晰的经脉分布轮郭。(见下图)四肢…  相似文献   

13.
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在肩颈部的前后交行(手少阳于肩部交出足少阳之后,足少阳在颈部行手少阳之前),是目前针灸教学中讲经络循行时难以解释的问题。为此,笔者查阅了有关文献,拟对这个问题谈淡以下看法。  相似文献   

14.
<灵枢>十二经筋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灵枢》十二经筋(以下简称经筋)是十二经脉的组成部分,经气经经筋、络脉散络于筋肉关节,使人体保持正常的形态和运动功能。经筋的循行分布较复杂,研究其分布规律,有助于对经络的全面认识,且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 起止、走向经筋的起点,均位于四肢末端,与十二经脉的远体点基本一致。具体规律是:手足三阴、手三阳经筋与经脉几乎完全一致。唯手太阴经筋“起于大指之上”,而手太阴肺经“出大指之端”;手太阳经筋“起于小指之上”,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之端”,二者有细微差别。足三阳尤其是足阳明经筋与经脉差异稍大。足阳明经筋起…  相似文献   

15.
《难经·六十三难》论述了五输穴“以井为始”,经脉气血依次经过荥、输、经、合穴的气血变化过程,然而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并不完全是“以井为始”。笔者认为除了从五输穴的排列顺序理解外,重要的是以五输穴的排列顺序为依据,深入了解十二经脉的功能。本文结合《内经》、《难经》对五输穴的理论及经脉循行方向,从几个方面对十二经脉的功能进行推测,以说明经脉循行方向及五输穴的排序对脏腑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6.
十二经筋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的外在连属部分,具有联缀四肢关节,约束骨骼,维络周身,主司运动的功能。经筋为病,涉及的病种非常广泛,且多数为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因此,深入探讨经筋理论,对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十二经筋的循行特点《灵枢·经筋》对十二经筋的循行走向有详细的记载,与十二经脉的循行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1.1 循行分布与十二经脉基本相同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基本与十二经脉的外行部分一致,即经脉循行径路周围的筋肉,多属本经经筋所辖。但也有循行至经脉未及之处者,如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入腋…  相似文献   

17.
耳穴减肥     
本文从耳穴的减肥原理,耳穴的最佳选择和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各种因素和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总结分析如下: 一、耳穴减肥原理 祖国医学的脏腑经络学说是耳穴治病减肥的理论基础。从经络循行上看,足少阳、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经脉循入耳中。手足太阳、足阳明,手足少阳循行至耳  相似文献   

18.
肖娴 《开卷有益》2005,(5):14-15
十二经脉在人体都有各自固定的循行路线,并在其循行路线上分布着一定数量的穴位,称之为“俞穴”。当十二经脉中的任何一经发生病变时,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症状,都与该经所循行的路线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体表部位的症状和病理现象,与经脉所循行的组织和器官有关,如颈部肿大、下排齿龈肿痛等等,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病变;而在体内所表现的症状和病理现象,则与经脉所联系的内脏有关,如咳嗽、气促或喘促等,是手太阴肺经的病变等等。因此,通过体表的某一部位或器官,或某一脏腑所表现出来的病理现象,就可以推断出是那一经的病变,并由此来确定治法,选择…  相似文献   

19.
经脉病候考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早见于《阴阳十一脉灸经》经脉病候中的“是动”病本为脉诊病候。《素问·厥论》所载两种脉厥病候也是不同医家对相应脉诊病候的总结。“所生”病则是古人对经脉体表循行部位病变及其相关内脏病症的归纳,随着经脉体表循行路线及其属络脏腑关系的改变,“所生”病也发生相应的变动。  相似文献   

20.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 ,后世多宗《灵枢·经脉》篇所论 ,但《灵枢》其他一些篇中记载的某些经脉循行方向却与《灵枢·经脉》所论不同。如《灵枢·邪客》篇云 :“心主之脉 ,出于中指之端 ,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 ,伏行两骨之间 ,外屈出两筋之间……上二寸 ,外屈出行两筋之间 ,上至肘内廉 ,入于小筋之下 ,留两骨之会 ,上入于胸中 ,内络于心脉。”可见《灵枢》对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认识是不一致的。1 十二经脉全向心性的循行《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所载的十一脉 (缺手厥阴脉 )皆为自手足向心而行 ,这种全向心性循行的观点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