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中医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优势及存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消渴”病名及病因病机的理论首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消渴病的准确定义出自《古今录验方》;辨证论治形成于《金匮要略》;证候分类始于《诸病源候论》;三消分治始于唐宋时期。巢元方首先提出体力运动疗法;孙思邈最早强调饮食调治;历代医家从不同侧面对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做了补充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国以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勤求古训,融汇新知,在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显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中医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优势,完善糖尿病的治疗,将是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Ⅱ型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病之一。本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则方药有着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笔者根据《圣济总录·消渴门》指出的“原其本则一,推其标有三”,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报告如下:消渴病因病机,古今许多医家采用三消分证论述。但笔者认为三消症状互见为多,且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实难截然划分。长期过食肥甘厚味,辛燥刺食物,损伤脾胃,脾失运化,食积胃中酿成内热,或情志失调,五志过极,郁而化火,或劳欲过度,损伤肾精,虚火内生,均由于素体肾阴不足,无以制火,火热炽盛,上燔心肺则烦渴…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历代医家多宗《素问·阴阳别论》之“二阳结谓之消”的观点从阴虚燥热立论,以滋阴清热为治疗大法。著名中医施今墨先生曾提出糖尿病患者大多具有气短神疲、不耐劳累、容易感冒等正气虚弱的症状,辨证以气阴两虚者居多,治疗方面主张除滋阴清热之外,健脾补气实为关键一环。吾师祝谌予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研究发现,糖尿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合并有大血管或微血管、神经病变时常常伴有瘀血表现,因而提出了糖尿病瘀血证的概念,并首创应用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的新途径。目前,对于现代糖尿病的中医病机多倾向于是气阴两伤、脾肾两虚、瘀血阻络。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程益春教授治疗消渴病的经验总结,指出“脾”在糖尿病辨证中的关键地位,论证健脾益气法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三消论》曰“三消者,其燥热一也”,认为阴虚燥热为消渴病的病机。邓小敏教授从事糖尿病科研及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最早提出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是基于内经“五脏柔弱”的五味消渴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发现,五味消渴方组方配伍,与刘完素提出的“治消渴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相一致,现从“三消理论”的角度探索五味消渴方组方机理,使本方更好的在临床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祖国医学关于“消渴”病的典籍浩繁,学术体系源远流长,加之糖尿病变证多端,病情复杂,溯流寻源,寻找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探讨辨证论治规律,对于提高中医疗效和学术水平,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有关糖尿病的中医文献记载,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称之为“消渴”、“消瘅”、“热中”等,认为:“五脏柔弱者,善病消瘅”,  相似文献   

7.
中医从肝论治消渴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分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认为,消渴病的病机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主张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从肺、胃、肾三焦论治.但临床研究表明,大多数患者三多症状并不明显,甚至无症状,仅依靠血糖、尿糖及糖耐量试验等检查结果确诊.可见,三消辨证的方法已不能够反映疾病的本质.近年来,有人突破传统三消论治观点,提出了气阴不足、脾气虚、阴阳两虚、瘀血、痰湿、肝郁等病因病机新论,从脾、痰、瘀、湿等进行治疗.也有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消渴的发生发展与肝关系密切,从肝论治疗效显著,并成为消渴病研究发展方向.本文就消渴从肝论治做一理论探讨,并对其临床分型作一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es,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消渴脉痹”,“痹症”等范畴,其病的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消渴病日久而引发。方朝晖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络病辨证思想贯穿始终,从不同角度牢牢运用“通络”二字,使瘀血痰浊湿滞得化。作者跟随方教授进行学习,对方朝晖教授运用通络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经验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病的范畴,历代各家学者对本病命名颇多,如“消渴”、“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之称,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糖代谢紊乱。表现为血糖增高和糖尿,主要症状有多饮、多食、多尿,故又称“三消”。  相似文献   

10.
论情志失调与消渴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渴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的糖尿病 ,在治疗上着重补脾肾、益气养阴及活血化瘀 ,涌现出一大批行之有效的方剂 ,在消渴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医疗实践中我们体会消渴病与情志失调关系十分密切 ,不可忽视 ,现浅述如下。1 情志失调可诱发消渴病《灵枢·五变篇》中记载 :“怒则气上 ,胸中蓄积 ,血气逆流 ,月宽皮充肌 ,血脉不行 ,转而为热 ,热则消肌肤 ,故为消瘅。”《素问·阴阳别论》篇也指出 :“二阴之病发心脾 ,有不得隐曲 ,女子不月 ,其传为风消 ,其传为贲息者 ,死不治。”说明长期的过度精神刺激 ,情志不舒 ,郁努伤肝 ,肝失疏…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多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在早期即可发生,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尤其以“肢体疼痛、麻木、感觉过敏或减退”为主症的慢性感觉运动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最为常见,也是本文重点选择的治疗对象。此病证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性较大,有部分病例疼痛特殊,极其痛苦,归属“消渴病”并发“痹证”范畴,在中西医结合控制血糖达标的前提下,中医辨证施治在临床上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将56例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目前中医“证”诊断标准不全面不统一的现状,开展对糖尿病的中医理论及辨证的研究,突破传统医学对消渴病(糖尿病)三消辨证体系,在理论上寻找中西医的结合点,提出任何一个规范证名均应有与之相应的科学严谨、全面完整、规范统一的诊断标准,其内容应准确地反映该证的基本要素、反映自然界时相变化对该证的影响以及病史、病程、年龄、体质,理化检测指标等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并探讨2010年-2015年中医五行音乐在消渴病(糖尿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为临床运用和科研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0年-2015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五行音乐用于消渴病(糖尿病)”的相关文献,对中医五行音乐在消渴病临床运用中辨证施乐进行分类,并总结其特性和临床运用。结果:中医五行音乐拥有多种代表性音乐,辨证施乐,在2型糖尿病不寐症、早期糖尿病足、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PDN)、老年糖尿病伴失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护理方面疗效明显。结论:中医五行音乐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护理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消渴病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常见病因由察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在古今的中医病案中,药物治疗消渴病是主要的方法,通过辨证、依据病情的轻重将消渴分为三类,上消责之于肺兼治胃,中消责之于脾胃,下消责之于肾。  相似文献   

15.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中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祖国医学多有阐述,消瘅之名首见于公元前四百年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素问》,其中有口甘与多尿的症状描述,《景岳全书》则曰:上消者,渴症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乃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症在肺……。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消瘦,其病在脾胃,又谓之中消也。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如膏如脂,面黑而焦,日渐消瘦,其病在肾,故又名肾消也”。从其临床特点看,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相符合。究其病因,不外“肥美之所发”。“酒面无节,酷嗜炙熄”,“……,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宽皮充肌,血脉不行。……”,或“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诸种因素导致五脏功能失调是本证的基本病理变化,临床中常按上、中、下焦论治。  相似文献   

16.
<正>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历代医学有从"三消"辨证,有从脏腑辨证,有从气血阴阳辨证,有从痰湿瘀毒辨证,还有分期辨证,各具特色。近年来从脾胰论治者越来越多,尤以"脾虚致消"的观点,被众多医家所接纳。本文参阅了古代、现代中医典籍,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探讨从脾胰论治糖尿病的病  相似文献   

17.
"消渴"又称"消中""膈消",相当于现代糖尿病,首见于《黄帝内经》,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素问》中提出长期酷食肥甘厚腻之品导致脾脏运化转输功能失调,体内水谷精微化生为湿浊之气,不能排出体外,久则郁热,导致消渴病的发生.黄元御学术思想可概括为"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其认为脾胃如轴,若脾胃升降失常,则五脏六腑难以运转;若脾土过湿,则肝木不得升发,故黄元御在用药上注重疏肝健脾化湿,脾湿得化则肝得疏泄,化湿健脾、疏肝理气、温补肾阳并用.黄氏从根本上分析消渴病的发病机理,治疗从肝脾肾入手,突破了从阴虚燥热论治疗消渴病的方案,其治疗思想为后人治疗消渴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值得后人进一步探析.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以其临床表现当属中医消渴病范畴,典型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其病理在于燥热偏盛,阴津亏耗,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在治疗上当从养阴着手,以养阴为主,当燥热较盛时,则佐以清热,而肾阴为各脏腑阴精之本,笔者在临床中以六味地黄汤滋养肾阴为主,随证加减治疗糖尿病,常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将消渴病脾瘅期,消渴期,消瘅期病案各举1例,阐述于下。  相似文献   

19.
彭妮红 《全科护理》2008,6(15):1336-1337
[目的]探讨和完善消渴病的中医护理措施,提高中医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总结116例消渴病病人的中医护理经验。[结果]116例消渴病人经中医辨证施护病情恢复加快,并发症明显降低。[结论]消渴病经中医辨证施护能加速病情康复,明显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中医对糖尿病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但临床实际有时很难划分,笔者遵《儒门事亲》“故消渴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之治则。选用具有健脾益气,敛肺补肾,清热活血,升降气机之中药自拟五梅扶胰汤,用于临床各型糖尿病,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