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芬戈莫德是1-磷酸鞘氨醇受体调节剂,可以阻止淋巴细胞移行出淋巴结.在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中已经证实,芬戈莫德与安慰剂或肌肉注射β干扰素相比均能显著减少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复发率,并且改善MRI预后指标.方法:本研究为期24个月,采用双盲随机设计,纳入18~55岁,扩展的神经功能障碍量表(EDSS)评分在0~5.5分,且入选前1年内复发至少1次或2年内复发至少2次的复发缓解型MS(RRMS)患者.  相似文献   

2.
背景:芬戈莫德是1-磷酸鞘氨醇受体调节剂,可以阻止淋巴细胞移行出淋巴结.在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中已经证实,芬戈莫德与安慰剂或肌肉注射β干扰素相比均能显著减少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复发率,并且改善MRI预后指标.方法:本研究为期24个月,采用双盲随机设计,纳入18~55岁,扩展的神经功能障碍量表(EDSS)评分在0~5.5分,且入选前1年内复发至少1次或2年内复发至少2次的复发缓解型MS(RRMS)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评价芬戈莫德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领域杂志.检索不受语种限制,时间均从数据库建库至2012年7月,收集芬戈莫德治疗RRMS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相关文献.根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风险评估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估,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最终共3个随机对照试验的2749例患者纳入研究.在有效性方面,芬戈莫德0.5 mg/d与1.25 mg/d组年复发率均低于β1a-干扰素、安慰剂等对照组;芬戈莫德组治疗期间未复发的MS患者人数高于对照组[其中,1.25 mg组OR=2.88,95%CI(1.59~5.22);0.5 mg组OR=2.45,95% CI(1.82~3.29)];芬戈莫德0.5 mg/d组与1.25 mg/d组比较EDSS评分降低更明显[MD=-0.11,95%CI(-0.19~-0.03)]、治疗期间未复发的MS患者人数更多[OR=2.45,95% CI(1.82~3.29)].在安全性方面,总的不良反应事件[分别为1.25 mg组OR=1.04,95% CI(0.74~1.47);0.5 mg组OR=0.85,95% CI(0.36~2.00)]、总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分别为1.25 mg组OR=1.29,95% CI(0.71~2.34);0.5 mg组OR=0.91,95% CI(0.55~1.51)]、因不良反应而中止治疗的患者数[其中,1.25 mg组OR=2.21,95% CI(1.57~3.12);0.5mg组OR=1.17,95%CI(0.78~1.74)]等指标,芬戈莫德1.25 mg组和0.5 mg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但芬戈莫德95 mg组因不良反应而中止治疗的患者人数与较1.25 mg组少.结论 芬戈莫德1.25 mg和0.5 mg治疗RRMS的疗效均优于β1 a-干扰素、安慰剂治疗等对照,安全性方面两者无统计学差异.芬戈莫德0.5 mg/d治疗RRMS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广泛脱髓鞘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至今无特效治疗方法。芬戈莫德(FTY720)是近年研发的一种能有效治疗复发缓解型MS的新型药物。早前认为抑制淋巴细胞迁移可能是其主要作用机制,新近发现芬戈莫德能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并可能是其治疗MS更为重要的机制。文中就芬戈莫德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药物介绍 (一)疾病修正性药物(DMD) DMD是以针对多发性硬化(MS)发病机制中起关键性致病作用的分子为靶点,能减轻复发缓解型MS(RRMS)疾病活性,修正其疾病进程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正> 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CNS)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不清。近20年来有关MS的药物治疗虽有许多进展但缺少重大突破。复发-缓解型MS(RRMS)是临床最常见的类型,其疗效相对较好,治疗包括急性期或复发期治疗、缓解期的疾病-缓和疗法(disease-modifying thera-pies)和对症处理。1 急性期或复发期治疗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如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如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输注(IVIg)]和免疫吸附疗法[如血浆置换(PE)]抑制炎性脱髓鞘病变  相似文献   

7.
<正> 2009年第6期Lancet Neurology发表了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口服甲强龙作为干扰素β1a添加治疗的北欧研究(NORdic trial of oral methylprednisoloneas add-on therapy to interferon beta-1a for treatment of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NORMIMS study)结果。该研究采用双盲评价法,对使用干扰素治疗期间仍有复发的RRMS患者添加口服大剂量甲强龙或安慰剂,经96周的治疗发现,定期添加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而严重不良反应并  相似文献   

8.
复发缓解型是多发性硬化 (MS)最常见的临床类型 ,反复发作和疾病进展最终导致神经功能的不可逆损伤 ,我们观察MS发病 5年的情况。资料和方法 :1 988~ 1 997年首次发病 ,在我科就诊的MS患者 47例 ,其中男 1 9例 ,女 2 8例 ,均符合Poser等提出的复发缓解型MS诊断标准。除外标准为 :(1 )诊断为MS临床可能或可疑者 ,(2 )距首次发病时间不足 5年者 ,(3)发病 5年后失随访者。根据病历资料和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残疾的标准 :排除任何与复发有关的神经功能缺损后 ,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受损不可逆持续至少 3个月 ,用Barth…  相似文献   

9.
既往曾报道,静脉应用甲基泼尼松龙与安慰剂相比较可明显提高多发性硬化(MS)的缓解率。但迄今为止,有关口服糖皮质激素对MS疗效的安慰剂对照试验资料尚缺如。本文旨在评价口服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对MS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干扰素-β(IFN-β)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荷兰医学文摘、CINAHL、LILACS、PEDR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检索截止时间:2014年6月);并通过阅读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联系参与IFN-β治疗多发性硬化临床试验的研究者和企业,进一步获取研究信息或未发表的数据。由两名评价人员独立筛选研究、提取研究信息和数据、评价偏倚风险。应用Review Manager软件(Version 5.3.3)进行Meta分析,GRADEpro软件评价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局限性(偏倚风险)、结果的不一致性和不精确性、证据的间接性和发表偏倚对主体证据质量的影响。结果共检索相关文献576篇,阅读标题和摘要后初步筛选出26项研究;进一步阅读全文后纳入5项研究(共2129例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高剂量IFN-β组1076例、安慰剂组1053例)。所有纳入的研究均为IFN-β单药治疗且随访时间≥1年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临床试验。大多数研究存在方法学局限性,主要缺陷为随访偏倚风险较高,且数据分析未使用意向治疗原则,仅919例受试者(43.17%)的数据可用于分析随访2年时的主要结局。Meta分析显示,IFN-β可轻微减少随访2年时复发病例数(RR=0.810,95%CI:0.740~0.890;P=0.000)和残疾进展病例数(RR=0.700,95%CI:0.550~0.880;P=0.002);敏感性分析(最差情况的演示分析)显示,IFN-β治疗无效(RR=1.110,95%CI:0.730~1.680,P=0.620;RR=1.310,95%CI:0.600~2.890,P=0.500)。共1581例患者(74.26%)的数据可用于分析随访1年时至少复发1次的病例数(RR=0.740,95%CI:0.590~0.930;P=0.010),绝对危险降低率为13.24%,需治疗的病例数为8例,表明需要治疗8例患者才可防止1例在第1年内复发。但在年复发率方面,IFN-β治疗无效。IFN-β常导致注射部位局部反应、寒颤、发热、肌肉疼痛、流感样症状、头痛、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等不良事件,但并不增加外周血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抑郁、自杀行为或自杀观念的发生。结论高质量证据显示,IFN-β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可轻微降低第1年内的复发病例数,但超过1年的疗效尚不能确定。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证明IFN-β在减少残疾进展病例数方面的疗效,尚待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其长期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干扰素β治疗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干扰素β(IFN-β)对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患者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予地塞米松,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IFN-β100万U行鞘内注射。于治疗前、治疗半年后、一年后对两组病人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并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NDS、ADL积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经过治疗后,治疗组半年、一年的NDS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ADL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半年、一年的NDS、ADL积分均显著改善于治疗前;治疗组半年和一年NDS积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半年、一年的ADL积分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所有患者随访两年后,治疗组8人次复发,对照组11人次复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干扰素β可显著改善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患者神经功能,降低患者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参照Poser诊断标准.对1999年1月~2004年1月问经临床、头部和脊髓MRI、脑脊液IgG合成率和VEP检查后,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的53例患者.经5年临床和MRI随访.有36例符合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确诊和实验室支持诊断标准,现将病情演变及诊断经过进行分析.以探讨复发-缓解型MS的早期诊断,为预防复发、控制病情进展提供治疗方面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真实世界下探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使用特立氟胺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开放性前瞻性研究,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多发性硬化中心确诊为RRMS且连续服用特立氟胺治疗(14 mg/d)至少6个月的患者。采用扩展残疾量表(EDSS)评分评估患者残疾功能,采用25英尺行走时间(T25FW)和多发性硬化行走功能量表-12(MSWS-12)评估患者运动功能,记录患者使用特立氟胺治疗6个月后的复发和残疾进展情况,初始用药为重组人干扰素β-1b患者转换为特立氟胺前后的疗效比较。主要观察指标为使用特立氟胺至少6个月后患者的无复发率和年复发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使用特立氟胺至少6个月后患者的EDSS评分及行走功能比较,不良反应及用药中断情况。结果 最终纳入60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口服特立氟胺用药时间[中位数(范围),后文同]为13(6~56)个月,用药6个月后年复发率较用药前显著下降[0(0~4.00)人次/年比0.75(0.11~4.00)人次/年,P<0.001],无复发率为78.33%,用药前后EDSS评分[2.0(0~6.5)比2.0(0~6.0),P=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维生素D3添加治疗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0例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随机分成维生素D3组和激素组,每组各25例,维生素D3组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添加骨化三醇胶丸口服,治疗前后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Th1、Th2数量,评定NIHSS分值,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药物的安全性及副作用。结果治疗前维生素D3组与激素组在年龄、病程、性别以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8+、CD4+/CD8+、Th2数与治疗前比较及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4+、Th1数、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及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D3添加治疗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elapsing 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 RRMS)患者疲劳症状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8月至2021年7月南京梅山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RRMS患者共80例,平均年龄(42.5±8.9)岁,其中男性38例,女性42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疲劳将患者分为疲劳组(n=39)和非疲劳组(n=41)。采用自编问卷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与临床特征资料;采用疲劳影响量表修订版(MFIS)评估患者的疲劳症状,以MFIS分≥38定义为疲劳;采用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中文版评估抑郁症状;采用临床扩展致残量表(EDSS)评估神经系统损伤程度;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估健康状况。比较疲劳组和非疲劳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并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RRMS患者疲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RRMS患者疲劳的发生率为48.8%(39/80),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1,95%CI:0.84~0.99)、躯体健康总评分(OR=0.99,95%CI:0.97~1.00)和精神健康总评分...  相似文献   

16.
<正>由于作者本人疏忽,在统计过程中将率比(RR)自然对数的标准误输入错误,导致干扰素-β(IFN-β)治疗后年复发率的假阴性结果。特申请将我刊2014年第14卷第9期"干扰素-β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系统评价"[1]一文第775页中文摘要第17行"但在年复发率方面,INF-β治疗无效。"改为"此外,还显示出INF-β在降低年复发率方面的疗效。",第776页英文摘要第20行"However,the pooled results showed no treatment effect on the annualized relapse rate."改为"In addition,Meta-analysisshowed a treatment effect of IFN-βin reducing the annualized relapse rate."。将第782页左栏第13行"有3项临床试验(1457例  相似文献   

17.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脑灰质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TI)直方图分析,明确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表现正常脑灰质(NAGM)是否存在隐匿性损伤,并研究脑灰质DTI直方图指标与扩展残疾功能状态量表(EDS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对24例RRMS患者和24名性别及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TI检查,分割提取NAGM后,绘制出NAGM的平均弥散率直方图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RRMS患者NAGM的平均弥散率[(1·134±0·086)×10-3mm2/s]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0·993±0·042)×10-3mm2/s,t=7·198,P<0·01],平均弥散率直方图峰位置[(0·880±0·089)×10-3mm2/s]也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0·812±0·017)×10-3mm2/s,t=3·685,P=0·001],而平均弥散率直方图峰高(6·138‰±1·371‰)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8·889‰±1·339‰,t=7·032,P<0·01)。RRMS患者NAGM的平均弥散率直方图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在RRMS患者,所有NAGM的平均弥散率直方图指标与EDSS评分均无相关性。结论RRMS患者的NAGM内存在隐匿性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扩散张量成像研究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常规MRI表现正常的丘脑扩散参数异常,以及与临床残疾程度和认知损害间的相关性.方法 24例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和与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分别接受常规MRI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利用兴趣区法测量影像正常的丘脑扩散参数,比较两组受试者丘脑平均扩散率和部分各向异性间的差异性,并评价患者丘脑扩散参数与临床相关评分及病灶体积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组患者丘脑平均扩散率[(85.34+14.68)x10-3mm2/s]低于正常对照组[(98.42±13.10)×10-3mm2/s],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57,P=0.002);丘脑部分各向异性(0.40±0.04)高于正常对照组(0.36±0.0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3.163,P=0.003).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组患者丘脑平均扩散率与同步听觉连续加法测验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 0.711,P=0.000).结论 对常规MRI表现正常的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扩散张量成像可以发现丘脑异常.而且丘脑扩散异常与患者认知损害存在相关性,提示扩散张量成像作为评价临床功能的重要指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辅助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35(IL-35)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甲泼尼龙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急性期RRMS患者36例,神经系统非炎性疾病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时血清和脑脊液中IL-17、IL-35的水平。结果 RRMS组治疗前血清和脑脊液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其IL-3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RRMS组治疗后血清和脑脊液IL-17下降(P0.01),而IL-35升高(P0.05)。RRMS组治疗前血清中IL-17水平与IL-35水平呈负相关(r=-0.551,P=0.041)。结论 Th17/Treg表达的失衡与RRMS的发病有关,甲泼尼龙治疗可使血清、脑脊液IL-17水平下降,IL-35水平升高,进而抑制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东北地区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应用IFN-β1b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统计16例RRMS患者用药前后的ARR、平均EDSS评分以评价IFN-β1b的疗效,总结IFN-β1b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严重程度,评价药物的耐受性及安全性,并进一步分析停药原因。结果 (1)16例RRMS患者平均应用IFN-β1b 11.7 m,治疗前后的ARR分别为(1.65±1.01)、(0.97±1.00),t=2.30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的平均DESS评分分别为(2.63±1.04)、(2.03±1.58),t=2.1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例患者累计不良反应发生21例次,分别为流感样副作用9例,注射部位红肿或硬结7例,肝功能异常3例,轻度血白细胞降低1例,脱发1例,其中1例患者因持续肝功异常而停用IFN-β1b;(3)16例患者中2例患者停用IFN-β1b,1例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停用,1例患者认为IFN-β1b无效停用。结论 (1)IFN-β1b可降低RRMS患者的ARR,改善EDSS评分,延缓疾病的进展;(2)IFN-β1b相关的不良反应以流感样症状和注射部位反应最为常见,部分患者出现肝功异常,多数症状轻微可自行缓解,少数严重不良反应可于减量后继续使用或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