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考察超微粉碎技术对西洋参中人参皂苷成分溶出的影响,为西洋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恒温水浴磁力搅拌方式进行体外溶出实验,超高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西洋参超微粉和粗粉中人参皂苷Re、Rb1的含量,计算累积溶出度,绘制溶出曲线,比较两者中人参皂苷的溶出速率。[结果]西洋参超微粉中人参皂苷Rb1的累积溶出度高于粗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参皂苷Re的累积溶出度,超微粉与粗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洋参中人参皂苷Rg1含量过低,未做溶出考察。[结论]超微粉碎可以促进西洋参中人参皂苷Rb1的溶出,对人参皂苷Re的溶出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不同粉碎度对人参皂苷3种不同单体提取率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考察不同粉碎度对人参皂苷不同单体提取率的影响.方法 以人参皂苷Rb1、Rg1、Re为考察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红参须粗剪、粗粉、超微粉提取物中人参皂苷不同单体的含量.结果 人参皂苷Rb1、Re粗粉的含量最高;而Rg1则是超微粉的含量最高.结论 粉碎度对红参须有效成分提取含量有影响,但对不同单体的影响不一.  相似文献   

3.
人参皂苷对神经系统作用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参(panax ginsen C.A.meyer)是常见的补益中药,其主要成分是人参皂苷(ginsenoside),按其在薄层色谱上RF值的大小,分别称为Ra、Rb、Rc......,共计20余种.近年来,大量学者致力于人参皂苷对神经系统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如通过神经生长因子引导鼠胚脊神经节体外培养模型,研究9种主要人参皂苷单体(Rb1、Rb3、Rd、Re、Rf、Rg1、Rg2、Rh1、Rh2)对脊髓神经元生长的影响,发现人参皂苷Rg1、Rb1、Re、Rf、Rh1可明显提高体外培养神经元的活力,具有促进周围神经轴突生长作用,而Rb3、Rd、Rg2、Rh2对脊髓神经元活力无明显影响[1].目前,多数实验也证实人参皂苷Rb1及Rg1是其作用于神经系统的主要成分.鉴于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已对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笔者就近年来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希望为今后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一测多评法建立同时测定参麦注射液7个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以人参皂苷Rg1作内参物,计算人参皂苷Re、Rf、Rb1、Rc、Rb2、Rd的相对校正因子。利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参麦注射液中各成分的含量。比较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测定结果的差异,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适用性。结果:各成分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人参皂苷Re、Rf、Rb1、Rc、Rb2、Rd按一测多评方法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一测多评法可以作为一种简便准确的质量评价模式用于参麦注射液多种人参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观察人参提取液、药渣压滤液、药渣中人参皂苷Rg1、Rb1和Re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5批次人参提取液(按2005版中国药典所述方法进行提取)、药渣压滤液和药渣中人参皂苷Rg1、Rb1和Re的含量。【结果】人参药渣压滤液中人参皂苷Rg1、Rb1和Re含量与人参提取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药渣中人参皂苷含量较人参提取液和人参药渣压滤液均显著减少(P<0.01),人参药渣中残留有较多的人参皂苷等有效成分,占提取的20%以上。【结论】药渣压滤液和药渣中均含有较高的人参皂苷Rg1、Rb1和Re等有效组分,药渣压滤液应与提取液混合入药,人参提取后药渣应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人参、三七在复方芪术调经散中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芪术调经散中人参和三七的鉴别方法.[方法]以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f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芪术调经散中人参和三七进行鉴别.[结果]通过利用人参特征性成分人参皂苷Rf和三七特征性成分三七皂苷R1,并综合人参和三七中共有成分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及人参皂苷Rb1,可对芪术调经散中人参和三七进行鉴别.[结论]该方法简便可行,可用于芪术调经散中人参和三七的同时鉴别.  相似文献   

7.
人参与含不同成分的中药配伍后人参皂苷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参与含不同成分的中药配伍后人参皂苷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HPLC法测定不同配伍中药对水煎液、浓缩膏、不同温度干燥细粉人参皂苷的含量。结果:人参与不同中药配伍后,人参皂苷Rg1、Re、Rb1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人参皂苷类成分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配伍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鼠血浆中氯吡格雷-人参皂苷血浆蛋白结合率协同效应。方法选择人参皂苷Rg1、Rb1为指标,首先建立了
Rg1、Rb1在透析内液(大鼠血清RSA)、外液(PBS)含量检定方法,采用平衡透析法揭示了氯吡格雷对人参Rg1、Rb1血清蛋白结
合率协同作用;接下来,采用同源模建方法建构RSA三维构造,并用分子模拟方法揭示氯吡格雷、人参皂苷Rg1、Rb1与大鼠血
清白蛋白RSA间结合效应,揭示氯吡格雷-人参皂苷在血浆蛋白结合率层面协同效应。结果人参皂苷Rg1、Rb1在0.40、1.00、
2.00 mg·L-1三种浓度下与大鼠血清蛋白结合率分别为30.16±2.82、33.42±4.21、34.61±3.42 和50.13±2.34、51.23±3.23、53.11±
3.26,当合并加入氯吡格雷(1.0 mg·L-1)后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下降至22.13±2.72、21.42±3.22、25.45±3.52和40.13±3.24、41.25±
4.15、43.11±3.31,分子模拟结果显示氯吡格雷、Rg1、Rb1与RSA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结合效应。结论平衡透析法和分子模拟
实验综合揭示了氯吡格雷-人参皂苷血浆蛋白结合率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9.
<正>传统中医学认为人参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扶正固本等功效,人参皂苷作为从人参中提取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以其多方面的药理学作用,成为近年来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人参皂苷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人参皂苷二醇型(A型),包括Rb1、Rb2、RC、Rd、Rh2等;人参皂苷三醇型(B型),包括Re、Rf、Rg1、Rg2、Rhr等;齐墩果酸型(C型),如Ro、Rh3、Ri、F4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人参皂苷具有双相免疫调节作用,能改善实验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1],用于治疗免疫系统紊乱疾病[2-3]。免  相似文献   

10.
益气复脉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益气复脉口服液主要成分红参中人参皂苷Rg1、Re、Rb1的含量,以便更好进行药品质量控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红参中人参皂苷Rg1、Re、Rb1的含量。结果:人参皂苷Rg1在0.1972~2.958μg范围内,人参皂苷Re在0.1021~1.5315μg范围内,人参皂苷Rb1在0.2534~3.801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9%、98.92%、99.46%,RSD分别为0.92%、1.15%、0.75%。结论:方法简便易行,重现性好,可以用于益气复脉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针对姜黄色素进行微粉化处理,系统考察分析微粉化对姜黄色素粉体学性质及溶出度的影响。   方法   采用低温行星球磨机制备4种不同粒径的姜黄色素粉末,通过扫描电镜法(S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等方法分析比较姜黄色素普通粉和微粉的微观区别,测定其粉体学参数,考察其溶出度的区别,同时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研究。   结果   经过微粉化后,姜黄色素粉末的粒径逐渐减小,微粉化对姜黄色素的熔点及吸湿性无显著影响,但是微粉的压缩度却逐渐增加,休止角增大,微粉更易出现团聚现象;在pH1.2及pH6.8溶出介质中,微粉化后的姜黄色素中姜黄素及去甲氧基姜黄素溶出速率及累计溶出率均明显提升,与粒径大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粒径微粉在3个月加速稳定性条件下溶出率略有降低。   结论   微粉化技术对于改善姜黄色素性质,促进姜黄色素吸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anti-obesity effects of ginsenosides in Korea Red Ginseng (KRG, Panax ginseng) in rats fed with a high-fat diet (HFD). Methods: Twenty-five 4-week-old obesity rats after receiving an HFD for 5 weeks; subsequently, they were additionally treated with ginsenosides Rb1, Rd, Rg1, or Re (10 mg/kg,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for a further 3 weeks (n=5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rats were fed a normal diet. The food consumption, body weight, locomotor activity, serum lipids, adipose tissues, nitric oxide (NO) expression, leptin, neuropeptide Y (NPY), cholecystokinin (CCK) in the brains were measured. Results: In the HFD-fed rats, body weight, body fat mass, serum levels of leptin and NO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rats (P<0.05 or P<0.01). However, the treatment of Rd, Re, and Rb1 markedly decreased body fat mass and body weight (P<0.05). The serum level of leptin and NO in ginsenoside-treated rats were marked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The expression of NPY and CCK in the hypothalamic nuclei showed in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groups. However, the expression of NPY immunoreactive neurons in the hypothalamus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the Rb1-treated group (P<0.05). Conclusion: PD-type ginsenoside Rb1 from the crude saponins of KRG may be a useful compound for the treatment of obesity and related disorders through the modulation of peripheral and central appetite-regulating signals.  相似文献   

13.
红参循环渗漉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优化红参的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以人参皂苷Rgl和Re的收率及提取效率三指标综合评分为评价标准,考察红参循环渗漉提取工艺中的粉碎粒度(A)、循环速度(B)、提取时间(C)三个主要因素。结果优化工艺条件为:粉碎粒度为粗粉、循环速度0.2L/min,提取时间6h。结论 红参循环渗漉提取工艺优于回流及浸渍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复方洋参归地丸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当归、川芎、何首乌、石菖蒲、黄芪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HPLC-ELSD)法测定人参皂苷Rb1。结果 薄层色谱鉴别的色谱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人参皂苷Rb1在1.832~18.320 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0.06%,RSD为1.69%(n=6)。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可行,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用于复方洋参归地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优选人参药材微波灭菌工艺。方法 以灭菌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药材粒度、灭菌时间、灭菌功率进行考察,并考察微波灭菌对人参皂苷的影响。结果 筛选出最佳微波灭菌工艺:灭菌时间240 s、人参药材粒度为细粉(10目)、灭菌功率6 000 W。结论 优选的工艺灭菌效率高,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SMG-1、ATM和P53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方法收集2006年
1月1日~2009年8月31日在耳鼻咽喉科住院手术的喉鳞癌患者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3例喉鳞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
SMG-1、ATM和P53 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它们的表达与喉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SMG-1、ATM和P53在喉鳞癌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6.5%(23/63)、41.3%(26/63)、和57.1%(36/63),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分别
为73.3%、83.3%、和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G-1表达与T分期和原发部位呈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
N分期、病理分级无关(P>0.05)。ATM和P53表达均与患者年龄、T分期、N分期、原发部位、病理分级无关(P>0.05)。SMG-1阴
性表达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G-1 和P53 的表达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r=-0.476, P<0.01)。结论SMG-1 、ATM和P53与喉癌的发生关系密切,SMG-1表达是反映喉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重要生
物学指标,其可能通过调控P53表达,共同在喉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桑属植物全球有12~16种,中国有9种,植物资源丰富,药用历史悠久。药理研究表明,从桑、黑桑、鸡桑等桑属植物中获得的提取物或单体化合物具有细胞毒活性、抑制酶活性、抗氧化、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菌等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与开发前景。综述了桑属植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的聚乳酸-生物玻璃(Poly-L-Lactic Acid/Bioglass, PLLA/BG)亲水性纳米纤维膜,探讨其作为引导骨
再生屏障膜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氧等离子处理PLLA/BG纳米纤维引导骨再生膜,改善其亲水性能,将人成骨样细胞
(MG63)接种于膜表面,通过Hoechst荧光染色观察其在膜表面的生长,计算细胞粘附率及增殖率,检测MG63细胞碱性磷酸酶
活性,最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膜上生长形态及钙结节形成,分析该膜生物相容性及促成骨性能。结果氧等离子处理的
PLLA/BG 膜在1、3、6 h 的细胞粘附率分别为(30.570±0.96)%、(47.27±0.78)%、(66.78±0.69)%,细胞黏附率高于两组膜(P<
0.01);3 组膜的细胞增殖率均随时间延长提高,在不同时间点氧等离子处理的PLLA/BG膜的细胞增殖率高于另外两组(P<
0.01);Hoechst荧光染色中可观察到氧等离子处理的PLLA/BG膜表面早期有更多细胞黏附;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实验结果显
示加入BG的复合膜可在早期促进成骨细胞分泌基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扫描电镜下可观察到MG-63细胞呈梭
形,黏附于膜表面,与复合膜相互交联,形成钙结节。结论经氧等离子处理的PLLA/BG复合膜在早期可促进细胞黏附、增殖及
促进成骨细胞分泌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促成骨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