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 尽管新生儿的临床诊疗和护理等措施有所进步,但其未完全明确的发病机制仍是限制该疾病预后的主要原因。近几年,对该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调节,Toll 样受体的信号转导,通过代谢组学发现NEC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探索NEC的遗传易感性,明确贫血和肠道菌群失调与NEC之间的关系。通过对NEC发病机理的深入了解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疗。本文将对这些新的观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现将我院儿科新生儿病区1993年至1997年收治的4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病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2例中,男29例,女13例,胎龄<37周14例,37周~40周28例。入院时体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新生儿过敏性肠炎临床表现,并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鉴别,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类似NEC表现的新生儿过敏性肠炎患儿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为44 d女婴,生后4 d开始完全人工喂养后出现腹胀、呕吐、血便等症状,腹部影像学呈NEC表现,禁食后临床征象缓解,并反复发生。进一步行食源性过敏原测定示牛奶蛋白过敏。经抗感染并换用氨基酸配方奶喂养后所有症状消失。结论 新生儿过敏性肠炎可呈NEC表现,临床上需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4.
张磊  秦克旺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9):3036-3040
目的:应用细胞因子抗体芯片(cytokine antibodychip,CAC)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患儿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CAC技术平台测定6例NEC患儿(NEC组)和4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血清中79种细胞因子。按照至少在4个样本中信号值>400为表达有意义的细胞因子,筛选出有表达意义的细胞因子,应用芯片差异显著性分析(significance analysis of microarray,SAM)软件对有表达意义的细胞因子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初步获得NEC差异表达细胞因子。结果:筛选到白介素-8(IL-8),表皮生长因子(EGF),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β(MIP-1β)和生长相关致癌基因(GRO)等4个在NEC患儿血清中低表达的细胞因子以及瘦素(Leptin)这一高表达细胞因子。聚类分析表明,上述5个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能够明显区分NEC组和正常健康对照组。结论:CAC是一种高效、快速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利用CAC从血清中筛选NEC相关蛋白分子标记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宋兵 《现代保健》2011,(13):34-35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认识,及时治疗,提高患儿生存率.方法 对2009年9月~2010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1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进行病因及症状分析,找出高危因素及早期征兆.结果 体重越低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临床症状越不明显,开始表现为纳差、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胃潴留,继而出现便血,腹壁发亮.主要高危因素为感染、喂养高渗奶液、宫内缺氧等;足月儿腹胀、肠鸣音减弱为早期症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与感染、窒息、红细胞增多因素有关.结论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发生在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以及有宫内缺氧、感染病史的足月儿,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临床医生应仔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儿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生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之间的可能联系.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入住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396名早产儿(≤36周胎龄)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所有新生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分娩方式、Apgar评分以及母亲的人口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NEC的影响。方法将9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保暖、治疗原发病、早期微量喂养等对症支持治疗与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益生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105mg/次,每天两次)14天,而后观察两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及肠道菌群的数量。结果治疗组NEC的发病率为4.4%,对照组的发病率为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大便益生菌和肠道菌群的数量无差别(P0.05),治疗后治疗组大便益生菌和肠道菌群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结论口服益生菌可以促进早产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定植和优势化,能降低早产儿NEC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年来的临床观察发现,HIE并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有逐渐增多趋势。我院NICU自2000年8月-2003年10月共收HIE并发NEC患儿3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声像图特征、临床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66例NEC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修正Bell-nec分级诊断标准及临床转归分组,观察并比较不同组别超声声像图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①66例患儿经超声诊断符合率约93...  相似文献   

10.
报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死亡病例。回顾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死亡病例延误诊治原因有以下两方面:①对该病的认识不足;②患儿出现不明原因的腹胀、呕吐、便血未及时与儿科沟通。认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是目前NEC防治过程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双歧杆菌在预防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应用剂量的问题,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新生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A,正常对照组;B,NEC模型组;C,NEC模型组,每日给予0.4 mg/g的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主要有效成分为双歧杆菌)灌胃;D,NEC模型组,每日给予4 mg/g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灌胃;E,NEC模型组,每日给予20 mg/g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灌胃。每日记录体重;3 d后禁食1 d,处死所有新生鼠,取血检测TNF-α并对比;HE染色法观察肠道组织。结果 体重变化均值为A>D>E>C>B,除B与C间,D与E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组两两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E染色评分均值为B>D>C>E>A,仅A与其他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F-α均值为B>C>D>E>A,除B与C间,D与E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综合分析,D、E的炎症程度低于B、C。结论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在新生鼠NEC中应用的最佳预防剂量可能为4~20 mg/g,相当于双歧杆菌4.0×103~20×103CFU。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早/晚发型败血症(EOS/LOS)、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严重病例预后不良。因早期临床表现不特异、诊断较困难,现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尚存缺点,可能导致漏诊误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是一种新型急性期反应物,其在EOS/LOS、NEC早期即明显升高、持续时间久,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且能反映治疗效果,可作为这两种疾病诊治的生物标记物。本文就SAA及其在EOS/LOS、NE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进行综述,为该类疾病诊治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个性化预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构建,为新生儿NEC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 2019年12月海南现代妇女儿童医院与外院联合收集的1173例新生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NEC分为NEC组(n=46)与非NEC组(n=1127),采用Logistic回归...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16S rRNA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和细菌培养法对肠道菌群变化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开展关联性分析.方法 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ICU病房内随机选取10例NEC病例及6例对照进行肠道菌群的16S rRNA宏基因组物种多样性分析,并对51例NEC患儿及其对照粪便样本和相应的环境样本...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分析1型黏蛋白(MUC1)、白细胞介素-11(IL-11)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黏膜组织中的变化及其意义,以期为NEC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9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病理科收集的手术后NEC患儿回肠末端肠黏膜组织65例(NEC组)、同期因先天性巨结肠实施手术治疗获取的小肠标本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两组标本中MUC1、IL-1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并分析不同NEC病变分期组织中MUC1、IL-11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结果 经免疫组化染色分析,NEC组患儿结肠黏膜组织中MUC1蛋白阳性表达率47.69%、IL-11蛋白阳性表达率53.85%,均低于对照组(80.00%、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789、7.670, P<0.05);疾病分期为Ⅲ期的NEC组患儿结肠黏膜组织中MUC1蛋白阳性表达率33.33%、IL-11蛋白阳性表达率40.00%,均低于Ⅱ期患儿(60.00%、6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4.605、4.298, P<0.05)。结论 NEC患儿肠黏膜组织中MUC1蛋白、IL-11蛋白表达强度均明显下调,在疾病分期越高的组织中下调表达越明显,因此推测这两种蛋白的降低表达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1型黏蛋白(MUC1)、白细胞介素-11(IL-11)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黏膜组织中的变化及其意义,以期为NEC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9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病理科收集的手术后NEC患儿回肠末端肠黏膜组织65例(NEC组)、同期因先天性巨结肠实施手术治疗获取的小肠标本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两组标本中MUC1、IL-1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并分析不同NEC病变分期组织中MUC1、IL-11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结果 经免疫组化染色分析,NEC组患儿结肠黏膜组织中MUC1蛋白阳性表达率47.69%、IL-11蛋白阳性表达率53.85%,均低于对照组(80.00%、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789、7.670, P<0.05);疾病分期为Ⅲ期的NEC组患儿结肠黏膜组织中MUC1蛋白阳性表达率33.33%、IL-11蛋白阳性表达率40.00%,均低于Ⅱ期患儿(60.00%、6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4.605、4.298, P<0.05)。结论 NEC患儿肠黏膜组织中MUC1蛋白、IL-11蛋白表达强度均明显下调,在疾病分期越高的组织中下调表达越明显,因此推测这两种蛋白的降低表达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双歧杆菌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模型新生SD大鼠肠组织TNF-α及IL-10水平的影响,探讨双歧杆菌对NEC的保护作用。方法 2日龄SD大鼠128只随机分成LPS组(A组)、LPS+双歧杆菌组(B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双歧杆菌对照组(D组),一周后,腹腔注射LPS后2、6、12、24 h断头处死大鼠,解剖留取肠管,其中回盲部近端肠管行病理学检查,剩余肠管ELISA法检测TNF-α、IL-10水平。结果 B组2、6、12、24 h肠组织病理损伤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P<0.05)。B组2、6、12肠组织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P<0.05);B组2、6、12、24 肠组织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P<0.05)。统计学表明:肠组织病理损伤评分与TNF-α水平呈正相关性(r=0.646),肠组织病理损伤评分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性(r=-0.598)。 结论 双歧杆菌能抑制NEC模型中TNF-α水平和提升IL-10水平,对NEC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及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生命的消化系统疾病.早产儿肠道屏障功能不成熟,很多致病因素可诱发肠屏障功能障碍,造成肠机械屏障损害,微生物屏障建立延迟,免疫屏障发育不成熟,从而引发炎症级联反应导致NEC的发生.早期诊断NEC对于其治疗和预后极其重要,肠道屏障功能损伤标志物的研究有望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