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终末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重要的血管通路形式,内瘘血栓形成是导致内瘘失功的最重要原因,本文就内瘘血栓形成的相关临床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创建一个有效预测MHD患者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14年01月—2018年12月间于我院住院的884例MHD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是否形成内瘘急性血栓分为急性血栓形成组(n=64)和正常组(n=820)。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利用R软件建立预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列线图模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内瘘透析次数>8次、发生低血压以及钙磷乘积>55 mg2/dl2,是MHD患者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连续使用左卡尼汀1个月以上,是MHD患者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保护因素。模型评价显示,该列线图起始Cindex为0.895,采用重复Bootstrap自抽样方法进行1 000次内部验证后Cindex为0.897,校正曲线提示在观察值与预测值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模型区分度及一致性良好。结论:基于上述5个...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50例利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失功的影响因素。方法:以我院血透中心73例首次发生自体AVF失功的患者为内瘘失功组,选取同期自体AVF功能良好的13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内瘘通畅组,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及生化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内瘘失功组和通畅组在年龄、糖尿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小板、三酰甘油、血清铁、C反应蛋白(CRP)、血钾、血磷、甲状旁腺激素(PTH)等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有糖尿病(OR=1.551),血清白蛋白(OR=1.061)、三酰甘油(OR=1.275)、血磷(OR=1.580)水平是内瘘失功的危险因素;内瘘失功组的生存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内瘘的中位生存时间为7个月,非糖尿病患者为2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分别进行内瘘失功组和通畅组的组内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在血清白蛋白、三酰甘油、血磷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血清白蛋白、三酰甘油、血磷水平是内瘘失功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内瘘使用时间明显短于非糖尿病患者,其影响因素与血清白蛋白、三酰甘油、血磷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152例,按照透析时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流量不同,将152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1例,为自体动静脉内瘘流量不足者,对照组111例,为自体动静脉内瘘流量充足者。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桡动脉、肱动脉血流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而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均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无论吻合方式或吻合口位置的不同,观察组的吻合口内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吻合口内径以及肱动脉血流量均是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不足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血流量是评估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标,分析并了解影响血流量的相关影响因素,可以在早期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进而维持充足血流量,本研究认为吻合口内径和肱动脉血流量均是影响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大小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笔者对多次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术成形瘘管耗竭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重建术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原因,总结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分析289例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术患者的资料,观察内瘘使用及早期血栓形成情况与慢性肾功能衰竭原发病的关系。结果总结出10个主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性高血压、血压≤110/70 mm Hg、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血红蛋白≥130 g/L、高凝或高黏状态、动脉射血低、静脉回流不良或静脉压高、动脉硬化或动脉壁分层、补漏缝合等。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血栓形成的基础原因中以糖尿病及其血管病变最为重要,其次是血管外科操作技术问题。术前纠正高凝状态等危险因素,术中提高操作技能,术后给予适当的抗凝治疗可以提高内瘘通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使用的相关因素,为延长血液透析患者AVF使用寿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选取2004年10月至2017年6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VF手术并使用其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AVF使用寿命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查阅医院病历系统和血液透析记录单等方式,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透析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根据内瘘功能状态将患者分为失功组及通畅组,对比两组资料之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AVF使用寿命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187例,内瘘失功组47例,通畅组140例,两组患者在糖尿病占比、血浆白蛋白水平、尿酸水平、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水平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HR=9.348,95%CI 3.507~24.918,P<0.001)和低白蛋白血症(HR=12.650,95%CI 2.925~54.714,P=0.001)是AVF使用寿命短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MHD患者AVF使用寿命明显短于未合并糖尿病的MHD患者(Log-rankχ2=13.191,P<0.001);低白蛋白血症的MHD患者AVF使用寿命明显短于无低白蛋白血症的MHD患者(Log-rankχ2=13.591,P<0.001)。结论糖尿病及低白蛋白血症是AVF使用寿命短的危险因素,应积极制定干预方案,延长AVF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及透析低血压发生率等指标是否影响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血栓的发生。方法选择以自体AVF为血管通路的MHD患者92例,观察1年是否有过1次或1次以上的内瘘血栓栓塞事件,将其分为AVF血栓组和非AVF血栓组。比较2组患者的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Hcy、CRP、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血浆白蛋白(albumin,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Hct)、铁蛋白等1年内两次化验的平均值指标及透析时间,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入选92例MHD患者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为19.6%(18/92),AVF血栓组和非AVF血栓组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2例MHD患者Hcy异常发生率为100%,但2组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CRP和铁蛋白水平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危险因素分析提示Hb和透析低血压是AVF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Hcy、CRP不是AVF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AVF血栓组的透析时间及Hct低于非AVF血栓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白细胞、SCr、血小板、LDL、Alb等生化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透析低血压、Hb都是MHD患者AVF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而Hcy、CRP等与AVF血栓的发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自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arteriovenous fistula aneurysms,AVFAs)是动静脉内瘘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动脉瘤可致皮肤变薄、破溃、感染、疼痛;血栓形成;穿刺受限;肢体缺血;高输出量心力衰竭,严重者可能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甚至死亡。目前国内对AVFAs的治疗等方面缺乏经验及总结。本文从AVFA...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血液透析相关感染的原因及特点,为其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患者60例.观察患者的年龄、血透龄、血红蛋白(HGB)、血浆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白细胞(WBC)、尿素清除指数(Kt/V)值等指标.使用COX回归分析老年患者透析相关感染的主要类型和相关危险因素,并以Kt/V和CRP水平对老年患者发生透析相关感染的诊断绘制ROC曲线.结果 60例老年患者发生透析相关感染共78例次,其中肺部感染38例次(48.7%)、泌尿系感染20例次(25.6%)、消化道感染8例次(10.3%)、透析导管感染7例次(9.0%)、动静脉内瘘感染5例次(6.4%);COX回归分析示:年龄、透析龄、Kt/V值、HGB、ALB、ESR、CRP水平与老年患者透析相关感染的风险存在显著相关性(P均<0.05);ROC曲线示:Kt/V和CRP水平与老年患者透析相关感染的关系密切.结论 老年透析患者主要以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等最为常见.年龄、透析龄、Kt/V值、HGB、ALB、ESR、CRP等指标可能是引起透析相关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定期监测Kt/V、CRP指标对透析相关感染有着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间断结节吻合与连续吻合两种不同方法在前臂动静脉内瘘手术中的临床效果,结合文献总结治疗经验,以期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 76例施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术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间断结节吻合38例,连续吻合38例,两组均采用端-侧吻合.比较两种吻合方法在血管吻合时间、总体手术时间、术后血管通畅度及血管并发症的差异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管吻合时间间断结节吻合组平均为(27.4±5.2)min、连续缝合组为(18.4±4.6)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手术时间间断结节吻合组平均为(68.6±18.4) min、连续缝合组为(54.8±12.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瘘成熟后血流量间断结节吻合组平均为(647.6±102.8) ml/min、连续吻合组为(604.8±82.5)ml/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通畅率分别为间断结节吻合组100%(38/38)、97.4%(37/38)、97.4%(37/38),连续缝合组97.4%(37/38)、94.7%(36/38)、94.7% (36/38);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连续吻合建立动静脉内瘘血管吻合时间及总体手术时间比间断结节吻合更短,而近远期通畅率与间断吻合无明显差异,但内瘘成熟后血流量较间断结节吻合小.因此,采用个体化方案决定吻合方式可能对患者更有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原位二次动静脉内瘘(AVF)吻合术后不同时间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近年来本院收治的AVF失功能后行原位二次AVF吻合术的血透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术后即行深静脉临时置管维持正常透析,1个月后再进行内瘘穿刺)和观察组(n=25,术后首次透析即行内瘘穿刺),比较两组患者术后l、3、6、12个月时的AVF血流量及术后12个月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1、3、6、12个月时的AVF血流量均达到230mL/min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出现穿刺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分别为58.3%、17.4%,其中两组假性动脉瘤和内瘘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20.8%、25%和4.3%、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内瘘闭塞、皮下血肿、内瘘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4.2%、4.2%、4.2%和4.3%、4.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位二次AVF吻合术后首次透析即进行内瘘穿刺不仅能确保充足的血流量,如穿刺方法适宜,还可能会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种透析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优点以及不足,为其在临床的应用和维护提供参考。方法:63例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患者根据内瘘类型为鼻烟窝内瘘组(20例),腕部内瘘组(25例)和肘窝部内瘘组(18例),分析并比较3组患者术后的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和高输出量心衰的发生率及平均吻合口直径和平均内瘘血流量。结果:全组术后血栓形成7例,取栓后继续透析,其中腕部内瘘组5例在术后1年内发生内瘘失功而改行对侧前臂内瘘或肘窝部内瘘;腕部和肘窝部内瘘组各有1例发生高输出量心衰,经手术缩小吻合口径后好转;1年后彩超复查,3组内瘘血流量均>300 mL/min。3组间比较显示,腕部内瘘组的血栓形成的发生率(5/25)高于鼻烟窝内瘘组(1/20)和肘窝部内瘘组(1/18),肘窝内瘘组的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7/18)高于鼻烟窝内瘘组(2/20)和腕部内瘘组(3/25)(均P<0.05),高输出量心衰的发生率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肘窝部内瘘组吻合口直径与内瘘血流量均高于鼻烟窝内瘘组与腕部内瘘组(均P<0.05)。结论:鼻烟窝内瘘可作为血管条件较好的透析患者的首选手术方式,肘窝部内瘘是血管条件较差和前臂内瘘失功后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桡动脉血管的病理变化与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本院确诊为慢性肾脏病5期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患者140例,收集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所有患者随访至2019年6月。根据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取的桡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4月在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和滦平县中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CS分成两组,其中发生ACS患者57例(ACS组),未发生ACS的118例(非ACS组)。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肾衰竭的基础疾病、透析龄、发生ACS前1个月的收缩压、舒张压、脱水量及发生ACS时的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甲状旁腺素(PTH)、血白蛋白(ALB)、血脂、血尿酸(UA)、肺动脉压(PH)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应用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ACS的危险因素。结果 ACS组的男性居多[38例(66.67%)],而房颤病史、透析前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超流量、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钾(K+)低于非ACS组,ALB高于非A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前的收缩压≥160 mmHg(OR=3.240,95%CI:1.255~5.367,P<0.05)和超流量≥3 500 mL/次(OR=2.797,95%CI:1.033~4.574,P<0.05)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CS的相关影响因素。结论 透析前血压控制不良(收缩压≥160 mmHg)、超流量过大(超流量≥3 500 mL/次)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CS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导致胰瘘(PF)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PD后PF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4年03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22例行PD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可能与PF相关的14个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组PF发生率为13.9%(17/12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上腹部手术史(P=0.024),术前胆红素(P=0.003)、术中出血量(P=0.023)、术后血红蛋白(P=0.021)、胰腺质地(P=0.046)、胰管直径(P=0.007)为PD后发生PF有意义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上腹部手术史、胰管直径<3 mm、术后血红蛋白<90 g/L是PD术后发生PF的独立危险因素(OR=4.308、5.052、3.958,均P<0.05)。结论:对于上腹部手术史、胰管直径<3 mm、术后血红蛋白<90 g/L的PD患者,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术后P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微小RNA-126水平(miR-126)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本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200例患者,根据动静脉内瘘有无发生狭窄将其分为内瘘狭窄组(62例)和内瘘非狭窄组(13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sVCAM-1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患者血清miR-126水平,同时采用自动生化仪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红蛋白(Hb)、血肌酐(Scr)、血钙、血磷、尿素氮(BUN)、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等生化指标;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与血清sVCAM-1、miR-126水平的相关性及二者的诊断价值;分析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因素。结果 内瘘狭窄组的CRP、sVCAM-1水平均高于内瘘非狭窄组(均P<0.05),miR-126水平低于内瘘非狭窄组(P<0.0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发生狭窄与血清sVCAM-1、miR-126水平呈负相关(r=-0.600,P<0.05);血清sVCAM-1、miR-126水平诊断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3、0.882,特异度分别为78.3%、75.4%,灵敏度分别为72.6%、87.1%;二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931,特异度为86.2%,灵敏度为87.1%;sVCAM-1高表达、miR-126低表达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发生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sVCAM-1、miR-126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发生狭窄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3年5月11 007例体检者的相关资料,其中胆囊息肉患者764例(男602例,女162例),平均年龄(44.35±10.23)岁。以胆囊息肉患者作为研究组,10 243例非胆囊息肉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统计方法分析胆囊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胆囊壁增厚(无症状性胆囊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胆囊息肉有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胆囊息肉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OR=2.026),胆囊壁增厚(无症状性胆囊炎)(OR=2.078),HBsAg(+)/anti-HBC(+)(OR=2.894)和HBsAg(-)/anti-HBC(+)(OR=2.446)均为胆囊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男性,胆囊壁增厚(无症状性胆囊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胆囊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