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方式进行胸骨角对应胸椎位置的测量,探索颈胸交界区病变的准确定位方法及术前评估。方法选择经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确诊骨量正常42例,骨量减少48例,骨质疏松60例,利用16排螺旋CT胸部容积扫描三维重建方法,进行胸骨角对应胸椎位置的测量及胸椎后凸角测量。结果胸骨角对应胸椎范围为测量单元Ⅲ~Ⅵ,以测量单元Ⅳ为主,约占55%。胸骨角对应胸椎位置与骨量统计结果无相关性,两者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胸骨角对应胸椎位置与胸椎后凸角具有相关性,胸椎后凸角越大,对应位置越低。结论胸骨角对应胸椎节段并非恒定、准确的平面,不宜作为胸椎节段的准确定位标志。胸骨角对应胸椎位置的测量及与胸椎后凸角的相关关系的评价,对于颈胸交界区病变准确定位及手术治疗的术式、路径选择、胸骨柄的处理方式等内容的预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人体胸椎椎体解剖参数进行采集并与文献报道的相关参数进行对比分析,为设计胸椎假体及提高手术安全性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对30具成人尸体的胸椎行全胸椎CT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计算机辅助软件Mimics 16. 0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以"胸椎""椎体""解剖""测量"等为关键词,语言限定为英文或中文,出版时间不限,在万方、维普、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knowledge等数据库中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排除无法获取全文或者未提供详细解剖参数的文献,最后将纳入研究文献所报道的胸椎椎体解剖参数与本研究测量的解剖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无论男女,椎体前高、中高、后高均随着椎体序列的增加呈增大趋势,且同一序列椎体中高最小,后高最大。椎体终板矢状径随椎体序列增加变化趋势与椎体高度相似,终板冠状径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其最小值位于胸椎椎体T3或T4水平。女性胸椎椎体相关测量指标在同一椎体序列小于男性。经文献回顾胸椎椎体解剖参数的研究报道发现,尽管不同研究纳入对象不同,采集的解剖参数存在一定差异,但所有研究同一测量指标的解剖参数随着椎体序列的变化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结论不同个体胸椎椎体高度及终板矢状径、冠状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随着胸椎椎体序列的增加,相同测量指标存在相同的变化规律。该研究结果对胸椎人工椎体的设计以及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提供了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上胸椎骨折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柱骨折多见于颈段及胸腰段,上胸椎骨折相对少见,发生率约为2.5%,胸椎管相对狭窄,当骨性结构被破坏时脊髓损伤发生率也相对较高。依据Meyer分类,将胸椎创伤分为上胸椎创伤(T1-T10)和下胸椎创伤(T11~T12)。上胸椎损伤伴神经功能损害,并发呼吸、泌尿系统损害是危及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随着影像学和生物力学的发展,手术技巧和器械的改进,对于上胸椎骨折的治疗有了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胸椎棘突及其间隙的实地测量,为临床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并为国人体质调查积累资料。方法:测量30具完整福尔马林固定标本第1~12胸椎段脊柱的棘突间距、长度、宽度、厚度以及倾斜角度。结果:棘突间距,尖端以第4~5胸椎最大,以第9~10胸椎最小;中央间距和根部间距均以第11~12胸椎最大,以第5~6胸椎最小。棘突长度,上缘以第6胸椎最大,中央以第8胸椎最大,下缘以第1胸椎最大;上缘和下缘均以第12胸椎最小,中央以第11胸椎最小。棘突宽度,各部分均以第12胸椎最大,第1胸椎最小。棘突厚度,尖端以第1胸椎最大,中央以第12胸椎最大,根部以第6胸椎最大;尖端和中央以第7胸椎最小,根部以第9胸椎最小。棘突倾斜角度,均以第12胸椎最大,第7胸椎最小。结论:本研究积累了国人胸椎棘突解剖学数据;为临床内固定器设计、后入路手术、穿刺角度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椎术后并发切口深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报道1例因胸椎体感染患者突发下肢截瘫,急诊行胸椎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术后第7天出现切口深部感染,棘突、椎板骨质及部分硬膜外露,细菌培养提示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LBLs)感染,我们给予保留内固定并给予创口VSD技术处理,同时积极全身抗感染及支持治疗。结果患者经过两次清创及VSD技术处理,创面乙级愈合,随访8个月后未出现迟发性切口感染。结论胸椎内固定术后早期出现切口深部感染,应予以保留内固定,并且如果出现骨质甚至硬膜外露时,给予切口VSD处理仍然是一种较好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胸椎椎弓根解剖与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弓根是连接脊柱前后柱的管状骨性结构。Roy-Camille首先应用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此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展到腰椎、中、上胸椎和颈椎。胸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在力学强度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使其在脊柱复杂畸形、脊柱创伤和脊柱肿瘤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呈增多趋势。然而,同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相比,胸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操作难度较大,目前尚难以普及,  相似文献   

7.
背景: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前后CT扫描评价可以提高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并且避免螺钉置入时对周围神经血管损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 目的:对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CT评价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为提高改进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以及CT扫描在该领域的研究应用提供相关参考信息。 方法:对SCI数据库2002至2011年收录的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CT评价研究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和实验研究分析,分析文献的作者、机构以及国家地区明确世界范围对该领域的不同研究情况,分析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CT评价的可行性、准确性、解剖结构风险以及疾病的临床应用,明确CT扫描对于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应用范围。 结果与结论: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CT扫描评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螺钉置入前CT扫描胸椎椎弓根及周围相邻结构评价椎弓根的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结构关系,提高螺钉置入的准确性,避免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发生,螺钉置入后CT扫描胸椎椎弓根以及螺钉系统,评价螺钉置入的效果以及满意度,为制订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椎结核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四十例胸椎结核的患者,根据病变的部位和骨质破坏的程度,选择手术入路,均采取了前路经胸病灶清除加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术前后制定全面的护理计划,实施相应的护理,总结经验.结果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时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椎结核,病灶清除彻底,椎体固定稳定,植骨融合率高,卧床时间缩短,能够早期下床活动,提高了胸椎结核的治愈率.术前呼吸道的准备、皮肤准备、预防感染,小米垫的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体位护理、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脑脊液漏的观察和护理、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指导、预防并发症、功能锻炼等是病人早日康复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9.
背景:胸椎与相应节段的肋骨相连构成胸廓,椎体部位深在,邻近组织结构复杂,操作困难,所以胸椎椎体的充分暴露显得较为困难。传统的前路手术虽然能较彻底的清除病灶、实现良好的内固定,但需要切除肋骨,术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切断肋骨,利用撑开肋间隙来进行操作,完全可以达到清除病灶、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治疗目的。目的:探讨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与自体髂骨植骨融合修复胸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优劣性。方法:纳入胸椎结核患者30例,在传统的胸椎前路入路基础上,不切除肋骨,采用自动撑开器撑开肋间隙,经肋间隙操作,完成胸椎结核一期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进行植骨融合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Frankel分级及Bridwell骨愈合等级等指标。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3-60个月。伤口均甲级愈合,无窦道形成;神经压迫症状得到改善,无加重病例;治疗后Cobb角平均矫正10.32°。术后平均6个月影像学显示病变椎体间骨性融合,治疗后18个月复查影像学显示椎体高度丢失不明显,无椎体结核复发。提示经前路通过肋间隙而不断肋骨可以完成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修复胸椎结核的要求,病变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保留了肋骨,可获得与切除肋骨同样的效果。同时自体髂骨三面皮质有很好的支撑作用,较为疏松的松质骨网眼有很好的成骨作用,有利于骨愈合。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中上胸椎矫形固定以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三维稳定性最佳,效果最好,但由于胸椎椎弓根解剖上较腰椎窄细,且胸椎管内是脊髓,内固定的难度和风险较高。 目的:分析中上胸椎后路半椎弓根入路置钉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应用后路半椎弓根入路置钉固定治疗中上胸椎疾病患者58例,在T1~T2可应用直径4.5 mm、长度30 mm的螺钉,T3~T8应用直径5.0~6.0 mm、长度35~40 mm的螺钉,螺钉直径均在4.5 mm以上。 结果与结论:置钉固定后胸椎X射线片及CT显示,无螺钉进入椎管内,脊柱序列恢复良好,无内固定松动及断钉等并发症发生;置钉后无脊髓损伤加重及感染等并发症。患者生活完全恢复,疼痛消失16例;不全性和完全性截瘫46例日常生活能够自理,胸背部疼痛消失,无后凸畸形。表明中上胸椎半椎弓根入路置钉技术选用较粗、较长螺钉置入内固定效果可靠,安全,且进钉技术相对简单,易于掌握,可作为中上胸椎后路内固定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