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观察对象,对患者进行斑块MRI检查,并对其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以患者CEA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将检出的168枚斑块分为易损型和稳定型,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颈动脉斑块成分的诊断结果,以及不同类型斑块的MRI血流分级和MRI检查结果。结果:MRI对脂质核、纤维帽、斑块内钙化、斑块内出血的检出率与CEA术后病理检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易损型斑块MRI血流分级的0级占比低于稳定型斑块,1、2级占比高于稳定型斑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易损型斑块的脂核大小、脂核/斑块面积比稳定型斑块更高,纤维帽厚度比稳定型斑块比较更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种斑块的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MRI能够对颈动脉斑块的成分进行精准分析,对脑血管意外发生的风险性进行预警,从而实现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早期诊断与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超声表现特点。方法对96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96例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73例,检出率76.0%。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又处。脑梗死患者常伴有颈动脉软斑、溃疡斑的存在。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判断斑块类型,同时判断斑块部位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对脑梗死发生的预测及临床早期干预有者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0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DMCI组)和120例单纯脑梗死患者(CI组)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测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并记录颈动脉中膜厚度(MT)、管腔内径、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及部位。结果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DMCI组为84.3%,CI组为74.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其次是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右侧多于左侧。DMCI组颈总动脉内径明显小于CI组(P<0.05),颈动脉狭窄总数及重度狭窄数较CI组多。另外,DMCI组颈动脉狭窄以中重度为主。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情况更严重,容易导致严重颈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4.
陈傅华  孔敏刚  何钦 《新中医》2020,52(5):53-55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中医辨证分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4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试验对象,所有患者均开展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6型,对比6种分型患者的斑块性质、斑块分布部位及颈动脉狭窄率。结果:不同分型中斑块性质软斑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硬斑、混合斑的检出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值(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斑块分布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型中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指标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可进一步提高中医辨证分型的规范化,进而为临床用药及治疗提供良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摘 要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1 年 7 月 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 102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检查,以 DSA 检查结果为标准,观察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 结果:颈动 脉超声共检出斑块 364 块,其中钙化斑块 213 块,脂质性软斑块 86 块,混合斑块 65 块,两种检查方式对斑块性质的检出 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SA 共检查 316 个血管节段,其中 146 个血管节段出现不同程度狭窄,包括 轻度狭窄 32 个,中度狭窄 57 个,重度狭窄 39 个,血管闭塞 18 个。DSA 检查共检出斑块 372 块,其中钙化斑块 231 块, 脂质性软斑块 83 块,混合斑块 58 块;以 DSA 检查结果为标准,超声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 度分别为 95.89 %、97.65 %、96.84 %。两种检查方式对各类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及总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颈动脉超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及其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9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84例正常人进行颈动脉颅外段超声检查,观察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超声特征情况。对2组斑块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5%,对照组为49%;2组颈动脉斑块均以混合斑块最多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组为64%,对照组为36%;2组混合斑块及不稳定型斑块(混合斑块+软斑)所占比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为81%,对照组为42%;2组三项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发生率分别为64%和36%。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与急性脑血管病有密切关系,可能为预测急性脑血管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意义,为颈动脉狭窄脑血管事件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6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已做动脉剥离手术的26例进行斑块标本病理检查,并与磁共振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磁共振与病理检查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经磁共振分析,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的纤维帽厚度、脂核面积以及脂核与斑块二者面积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种斑块的面积无显著性差异;无论经纤维帽厚度还是脂核面积对易损斑块和稳定宽块进行区别,磁共振与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磁共振成像对斑块成分的显示较清晰,能够通过纤维帽和脂核/斑块面积比诊断易损斑块,与病理检查结果相符,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探究超声技术在高血压和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与诊断中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江 门市新会区司前人民医院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119 例高血压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 者 119 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均接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 斑块性质检出率、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增厚、粥样硬化检出率、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值流速(PSV)、 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 结果:观察组共检出 162 个斑块,对照组共检出 71 个斑块,观察组平均 斑块检出数量为(1.35 ± 0.21)个,较对照组的(0.53 ± 0.12)个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斑块性质 检出率比较中,观察组软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低,硬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 IMT 为(0.96 ± 0.31)mm,较对照组的(0.79 ± 0.25)mm 更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增厚检出率较对照组更高,颈动脉无增厚检出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 的 PSV、RI 水平较对照组高,EDV 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超声技术可以通过颈动脉 斑块检出数量、斑块性质、IMT、颈动脉增厚、粥样硬化检出及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诊断高血压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52例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常规做颈动脉B超检查。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根据冠心病组冠状动脉造影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个亚组。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呈线性相关,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于冠心病高危人群,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可用于估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52例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常规做颈动脉B超检查。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痛组和对照组。根据冠心痛组冠状动脉造影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个亚组。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呈线性相关,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于冠心痛高危人群,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可用于估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殷春萍  王长垠  刘红霞  宋世雄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2):176+201-176,201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法配合辛伐他汀多靶点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5月-2007年5月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患者100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见颈动脉软斑、混合斑。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服用辛伐他汀,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补肾活血法中药,8周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斑块大小变化及病理学改变以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斑块体积及稳定性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补肾活血法配合辛伐他汀多靶点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强度、部位、数目等。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5.5%;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100.0%;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患者脑梗死之间的关联度,并进一步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因。方法:以湖南某医院脑梗死患者153例为样本(其中非进展性患者128例、进展性患者25例),另选非脑血管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各组混合斑、硬斑及IMT增厚检出率在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软斑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动脉狭窄比例明显不同(P<0.05);非进展性脑梗死组的梗死侧与非梗死侧斑块发生例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很大程度上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因素有关,而颈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进展性缺血脑卒中在很大程度上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质和狭窄程度有关,而粥样硬化的斑块性质及动脉狭窄程度,是脑血管病变是否处于高危状态的重要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评价颈动脉易损性斑块与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价值,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卒中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症状,分为症状性卒中组41例和无症状性卒中组5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CTA检查,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度、体积、斑块成分及其稳定性、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94例患者共存在157支颈动脉狭窄和178个粥样硬化斑块。在症状性卒中组有18例存在颈动脉易损性斑块,易损性斑块发生率为43.9%,无症状性卒中组易损性斑块的发生率为17.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性卒中组不同症状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体积大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中风症状者的斑块体积大于一过性黑矇者(P<0.05)。不同类型斑块之间的CT值存在明显差异,钙化斑块CT值>纤维斑块>脂质斑块(P均<0.05)。157支狭窄颈动脉中轻度狭窄50支,中度狭窄59支,重度狭窄48支;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斑块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轻、中度狭窄患者斑块成分主要为脂质斑块,重度狭窄患者主要为混合型斑块和钙化斑块。结论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发生率较高。斑块体积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并不能完全解释动脉硬化的情况,通过CTA检查进行斑块成分的分析及易损性判断,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风险的预测和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急性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16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血液标本,测定血清Hcy,并对脑梗死患者做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脑梗死组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血清Hcy水平变化。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清Hcy水平升高分别有96例和5例,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7.87±7.31)μmol/L和(12.05±3.33)μmol/L,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脑梗死组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Hcy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P<0.05)。结论高Hcy血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方法也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精准,临床中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就是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出颈动脉的解剖结构,可清楚地检测出颈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通过回声的强弱以及斑块的形态还可以区别出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颈动脉是人体的大动脉,大动脉内如果出现了粥样硬化斑块,那么小动脉内可能也已经形成了粥样硬化斑块,所以颈动脉超声检查一旦发现了斑块,那么心脑的动脉血管内就可能已经埋下了“不定时炸弹”。再加上超声检查具有无创伤性、可重复检查、可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关系。方法分别对5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及50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确定斑块类型并测量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52%,内膜粗糙率为26%,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0mm者占32%,颈动脉狭窄率为26%,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6%、2%、6%、4%;脑梗死对照组分别为94%、54%、66%、48%,观察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脑梗死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1)。在检出斑块的观察组26例中扁平斑发生率为30.7%,软斑发生率为30.7%,硬斑发生率为15.4%,溃疡斑发生率为23.2%,而正常对照组8例中分别为25%,12.5%、62.5%、0%;脑梗死对照组47例中分别为34.1%、29.8%、8.5%、27.7%:观察组与正常对照组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硬化斑块的分型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能较准确的评估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在颈动脉彩超检查中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住院的48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颈动脉内部结构及血流情况,测量颈动脉内径、内-中膜(IMT)厚度及斑块大小,检查时注意斑块形状、内部回声特点。结果48例中IMT增厚44例(92%);检出斑块36例(75%):硬斑8例(17%),软斑及混合斑28例(58%)。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不可忽视的重要病因之一,软斑是导致后循环缺血的危险信号,颈动脉彩超作为无创性检查方法,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杨杰 《亚太传统医药》2013,9(6):214-215
目的: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来分析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并脑梗死患者78例,设为观察组;另选7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但未伴有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经MRI诊断检查确诊,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检查部位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eima-media thickness,IMT)、颈动脉管腔狭窄情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IMT明显增厚(P<0.05),颈动脉管腔狭窄及不稳定型斑块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具有无创及可重复性等优点,且费用低,可作为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依据,在临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通脉消斑I号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口服通脉消斑I号,对照组60例口服普拉固、拜阿斯匹林;服药前后记录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皮素(ET)、丙二醛(MDA)、C反应蛋白(CRP)、血脂、CCAD、IMT、SV、DV、RI、PI及斑块体积和性质。结果治疗组SOD明显升高,而ET、MDA、CRP明显降低;治疗组患者CCAD增加、IMT变薄、SV增加、DV增加、RI减少、PI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缩小、性质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脉消斑I号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明显,且无任何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