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市1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多菌型联合化疗方案治疗32个月,愈后监测第7年复发,现简要报告如下。患者,男,48岁。1984年5月发病,1987年5月确诊为界线类偏瘤型麻风。初诊时皮肤涂片查菌BI=4.2+,组织病理示真皮巨噬细胞肉芽肿和泡沫细胞抗酸染色细菌指数4.0+。1987年5月开始用WHO多菌型联疗方案进行治疗,1990年1月停药,疗程为32个月。停药时皮肤涂片查菌BI2.0+。1992年随访皮肤查菌阴转判为临床治愈。1998年11月体检时发现患者面部浸润肿胀,躯干及四肢有大片的、数目较多的边界较清楚的淡红斑。双尺神经和排总神经粗大。皮肤涂…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麻风病的治疗仅以氨苯砜为主,继发性耐氨苯砜麻风已普遍发生。1977年国外首次报告5例原发性耐氨苯砜麻风。国内亦报道1例。我院通过临床观察及鼠足垫接种实验也发现2例,现报告如下。例1 男,38岁。1983年11月2日因右小腿皮肤麻木12年来院初诊,面部、躯干及四肢浅在弥漫性浸润,右腓总神经明显粗大,足部肌肉萎缩。皮肤查菌:BI:3.33。病理检查见表皮萎缩,真皮有泡沫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抗酸染色查菌4 。麻风菌素皮试阴性。  相似文献   

3.
患者查××,男,43岁,已婚。1985年12月被诊为BT型麻风,给予RFP DDS 4个月。1986年4月开展MDT,又继续治疗6个月,皮损消失,BI为0,判治愈监测。1995年1月面部轻度浸润,双膝关节处水泡;手背浮肿,有蚁行感;面部发红。疑为复发,查菌BI 2.2;皮肤病理检查,为BL型麻风活动期。  相似文献   

4.
麻风的家庭内发病较高已为大家所公认,但一个家系的77人中竟有麻风患者17例则实属罕见。患者,男,52岁,双眉全脱,面部四肢及躯干有边缘不清的红色浸润斑,四肢远端麻木;皮肤查菌(卅);病理检查:真皮内有典型泡沫细胞和大量抗酸菌。诊断为  相似文献   

5.
免疫组织化学和PCR在早期麻风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CR、免疫组化应用于早期麻风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PCR、免疫组化(PGL-1)和常规病理(HE、Fite抗酸染色)3种方法并用于临床诊断麻风病,用病理检查呈轻度非特异性炎症,查菌阴性的46例石蜡组织块,重新连续切片作对比观察。结果:3种检查结果比较,PCR阳性率(58.7%)>PGL-1(36.9%)>抗酸染色查菌AFB(15.2%),P<0.05。结论:PCR、免疫组化两种检测技术,用于早期少菌型麻风的诊断比常规病理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瘤型麻风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24岁,面部浮肿8月,身起结节7月。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未见明显异常,真皮至脂肪层可见大量组织细胞为主的肉芽肿,内有多量泡沫细胞。病理切片抗酸染色发现大量抗酸菌,诊断为瘤型麻风。应用利福平、氨苯砜和氯苯吩嗪联合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 患者男,29岁。因面部浸润性红斑、眉毛脱落、躯干部斑块就诊于市人民医院,怀疑麻风病而转诊到市皮防院确诊。皮肤组织液抗酸染色细菌指数4.0+,病理检查为BL型麻风。  相似文献   

8.
患者吴×,男,69岁,广州市人,1997年4月18日因 BL 型麻风入院治疗,面部、胸腹部和双下肢呈红色浸润,边界不清;双尺神经粗大(+),无压痛;双手指关节和双足趾关节强直;皮肤查菌BI 6.0。病理检查,抗酸菌6+,BL 型麻风。以MDT MB 方案治疗。1997年6月7日,患者面部和四肢皮疹明显变红,肿胀;双下肢水肿,考虑为麻  相似文献   

9.
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麻风诊断,预后及检测病情进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菌型麻风(MB)因可以查到大量的麻风杆菌(AFB),诊断并不困难.但对查菌阴性、组织病理表现为非特异性或结核样肉芽肿的患者,诊断困难.采用S-100蛋白染色,提高了对皮肤神经、包括结构被破坏的神经碎片的辨认,确认皮肤神经内外炎性浸润、残余神经片段及神经肉芽肿等的病理改变,即可提高对未定类及结核样型麻风早期诊断.本文应用这一技术与常规HE染色、抗酸染色结合,以探讨其在少菌型麻风(PB)组织学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单位:石丽君(姜堰皮肤病防治所,江苏姜堰,225500)  相似文献   

10.
瘤型麻风除能损害皮肤、周围神经外,还可有轻重不同的耳、鼻、咽、喉损害,但在同一病人耳、鼻、咽、喉均出现严重损害未见报告,笔者见到2例,报告如下: 病历摘要例1,夏某,男,51岁,1958年秋发病,双上、下肢麻木,四肢、躯干出现红斑,1963年双侧眉毛脱落,面部出现结节并浮肿而确诊为麻风病。入院时组织液抗酸染色查菌( ),1964年元月自动回家,中断治疗。不久,双下肢溃烂,全身红斑结节增加,面  相似文献   

11.
患者 ,男 ,35岁 ,农民 ,初中文化。1997年左足背麻木 ,1年后发展至两小腿并闭汗 ,继而面部红肿似醉酒状 ,眉毛外侧脱落。周围神经检查 ,双侧腓总神经增粗质软 ,皮肤病理 (病理号 2 0 0 5 )显示麻风性肉芽肿 ,抗酸染色细菌 3 。 1999年 4月本所拟诊为界线类偏瘤型麻风。化验肝肾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38岁。全身反复出现暗红斑3年,伴眉毛脱落、面部数个黄豆大肤色结节3个月余。多次予以抗过敏治疗,红斑可暂时减少,但反复发作。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层见大量组织细胞,巢团状,弥漫分布,淋巴细胞少见,组织细胞胞浆空泡状,内见细短杆状的可疑微生物样结构;抗酸染色检查(+)。皮肤组织液查菌结果(2+~5+)。细菌密度指数(BI)4.2。诊断:瘤型麻风。  相似文献   

13.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62岁,毛发脱落40余年,头皮多发性溃疡、斑块2年。患者40余年前因眉毛、头发脱落,躯干、四肢散在红斑、丘疹,皮肤浅感觉丧失,周围神经粗大,皮损涂片抗酸染色阳性,诊断为瘤型麻风。后经过抗麻风治疗,病情得到控制,查菌阴性。但头顶部毛发逐渐完全脱落。5年前头顶部出现多处红色或皮色、质硬的角化性丘疹,未积极治疗。2年前皮损处出现散在小糜烂面,外用抗炎药物(具体不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59岁。全身红斑、四肢麻木半年,临床表现为躯干、四肢见大小不等,椭圆形、梭形及不规则暗红色环状红斑。皮损病理示:真皮全层血管、附属器和神经周围大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和泡沫细胞团块状浸润。抗酸染色(5+)。皮肤切刮查菌:大腿(2+),腹部(+),背部(+)。诊断为界限类偏瘤型麻风。  相似文献   

15.
瘤型麻风误诊为结节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 ,男 ,6 5岁 ,因面部起红斑 ,下颌部结节浸润 4个月 ,在某医院按过敏给予治疗 ,效果不佳。继而四肢出现红斑 ,后到某地区医院做病理等多项检查 ,诊断为结节病 ,给予雷公藤、强的松等治疗 ,3天后皮疹消退 ,但停药后皮疹复发 ,于 1 999年 9月来我院就诊。查体 患者营养一般 ,精神好 ,面部四肢大小不等浸润性红斑 ,触觉迟钝 ,双眶上神经轻度压痛 ,左侧耳大神经中度肿大 ,轻度压痛 ,皮肤查抗酸菌 ,病理 :表皮萎缩 ,真皮浅中层较多巨噬细胞 ,泡沫细胞浸润 ,个别小灶性上皮样细胞 ,淋巴细胞较多 ,抗酸菌 4 。诊断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病。给…  相似文献   

16.
麻风并发破伤风罕见,淅光省16317例麻风中仅发现1例。朱××。男,50岁.搬运工。主诉左足皮肤麻木4个月,1966年6月25日就诊,左足趾麻木闭汗,面部可见暗红色斑块,隆起,麻木;左耳大神经粗大;皮肤查菌阴性,病理检查显示结核样改变。诊断为结核样型麻风,给予氨硫脲治疗。1966年7月17日左足趾外侧因赤足穿草鞋擦破  相似文献   

17.
作者报告一例应用氨苯砜治疗的瘤型麻风,出现一种特殊形态的泛发性多数溃疡损害。该病例(50岁,男性)因患瘤型麻风治疗过3年。1965年初诊时,下肢和躯干有散在性深溃疡,直径1到数个厘米,伴有许多浸润性斑块和结节。对氨苯砜(100毫克,每周两次)的治疗能适应。1970年4月,皮肤切片未查到抗酸杆菌,但组织学所见符合瘤型麻风,常规皮肤查菌仅见少量退化之杆菌。患者仍继续服同等剂量的氨苯砜,但在1971年治疗不规则,中断约五个月。同年11月,四肢躯干出现大批皮内和皮下结节,直径由0.5~2厘米,躯干处的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46岁,面部、四肢、足侧缘斑块、结节2个月,躯干、四肢暗红色斑疹1个月。面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萎缩,真皮内见由泡沫样组织细胞构成的结节状浸润,与表皮间有无浸润带,抗酸菌染色(4+)。足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萎缩,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内见白色泡沫样组织细胞构成的结节状浸润,与表皮间有无浸润带,抗酸菌染色(4+)。躯干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萎缩,真皮血管周围可见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浸润,部分组织细胞呈泡沫状,抗酸菌染色(2+)。面部皮肤组织涂片,抗酸杆菌阳性(4+)。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阳性,TRUST半定量1∶1,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TPPA)阴性。诊断:瘤型麻风伴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假阳性。于当地疾控中心接受麻风联合化疗(MDT-MB)方案治疗好转,目前随访中。  相似文献   

19.
瘤型麻风经多年抗麻风治疗后,皮损消退,病情一直稳定,查菌长期阴性,但组织病理学检查仍有不少病人可见典型的黄色瘤样泡沫细胞。为探讨在治愈标准中病理改变的价值如何,我们对12例长期临床稳定和查菌阴性的男性瘤型患者作了皮肤活检观察,其年龄为46~80岁;病期8~20年,平均14年;抗麻风治疗8~17年,平均9.5年;细菌明转时间已12~26年,平均19年。所有标本均取自左额部皮肤,作HE和WF染色。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29岁.因面部浸润性红斑、眉毛脱落、躯干部斑块就诊于市人民医院,怀疑麻风病而转诊到市皮防院确诊.皮肤组织液抗酸染色细菌指数4.0+,病理检查为BL型麻风.确诊后即给予MDT-MB方案治疗.服药21天后,患者出现高热、寒颤、皮肤瘙痒、四肢关节疼痛等症状,到当地卫生室就诊(具体用药不详),治疗效果欠佳,并出现全身皮肤水肿性红斑和黄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