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胆囊十二指肠瘘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1] ,笔者接诊 6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为 1996年 1月至 2 0 0 0年 5月珠江医院和我院病例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5 4~ 6 2岁 ,平均 5 8.2岁。有 6~ 10年的胆道疾病史。 6例均有明确的胆道感染表现 ,有不同程度的黄疸、畏寒、发热、恶心、呕吐和右上腹痛及肩背部放射痛。以慢性胆囊炎 ,胆总管结石门诊入院 4例 ,术前诊断结石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 ,择期手术 ;以急性胆道感染 ,肝内胆管结石急诊入院 2例 ,经保守治疗待症状缓解后择期手术。入院后B型超声检查发现胆道积气 3例 ,腹部平… 相似文献
2.
3.
胆囊十二指肠瘘是胆囊与十二指肠之间形成的不正常通道,常继发于胆石症及消化性溃疡,它是胆肠内瘘的一种少见类型,临床认识不足,术前诊断较困难,治疗方式多样。现总结我院普外科1996年1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49例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37例,年龄28~100岁,平均58岁。病程2 d~30年。单纯腹痛25例,腹痛伴黄疸11例,腹痛伴发热3例,腹痛同时合并黄疸、发热2例,腹痛伴黑便2例(1例为十二指肠溃疡,1例为胆道出血),以肠梗阻表现收住入院3例,腹胀、呕吐1例(急性胃扩张),无症状1例,因其他原因手术中发现1例。… 相似文献
4.
十二指肠外瘘多为外伤及上腹部手术后并发症,属高位、高流量瘘和外科危重症,临床处理困难,病死率在20%左右。我院1998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十二指肠外瘘28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医源性十二指肠瘘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习我院1981年1月-1995年12月间收治12例医源性十二指肠瘘的临床资料,我们认为造迈一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术式选择不当,局部血运障碍,手术技术缺陷,吻合口张力过大以及局部解剖关系不清,手术时机选择不当和忽视术后处理所致。本组病例中治愈7例,死亡5例,实践证明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充分引流、控制感染、给予营养支持,并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胆内瘘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从1993年以来参与诊治的9例胆内瘘病人的诊治情况。结果 9例病人无手术死亡,均临床治愈出院,随访9~24个月,1例术后8个月再发胆管狭窄,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1例术后13个月出现左半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行左半肝切除后临床治愈。此2例病人再随访12个月,与其他7例病人一样,未再发生胆道结石、胆管炎及胆道狭窄。结论 胆囊十二指肠瘘是胆石症的一种少见且复杂的并发症,诊治过程复杂,误诊率高,手术风险大,需提高认识,加强和完善术前检查以力求术前确诊,仔细和谨慎手术,尽量避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9.
10.
胆囊十二指肠内瘘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囊十二指肠内瘘好发于慢性胆囊炎的进展过程中,90%的胆道内瘘来自胆石症。本病临床少见,本院从1990年2月至2005年12月,手术证实胆囊十二指肠内瘘65例,结合文献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率及治疗水平。方法 对近10年来经手术证实的14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本组不包括十二指肠乳头肿瘤)临床表现、手术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恶性肿瘤12例,良性肿瘤2例,良、恶性之比为1:6。恶性肿瘤主要为腺癌(8例),平滑肌肉瘤(3例),恶性淋巴瘤1例。上腹隐痛、隐匿性体重下降、大便隐血(“三隐”症状)是最常见临床表现。术前纤维或电子十二指肠镜确诊率为70%,上消化道造影为67%,CT发现率为60%,全组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扩大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包括胃十二指肠切除术及十二指肠第3、4段加空肠上段切除术)6例,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2例,1例行旁路手术.切除率93%。结论 纤维或电子十二指肠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PTD的主要手段,恶性肿瘤首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十二指肠第3、4段肿瘤未浸润胰腺者可行扩大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可行节段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胆囊癌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胆囊癌诊治的有效途径。方法 对我院1986-2001年收治36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诊断率74.3%,64%的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B超,CT是诊断胆囊癌的主要手段。误诊率17%。手术的切除率55.%。1年生存率36%,5年生存率10%。结论 Ⅰ,Ⅱ,Ⅲ期胆囊癌首选根治性手术,Ⅳ,Ⅴ期采取综合治疗。早期诊断且行根治性手术是提高胆囊癌患者生存时间的有效方法。对高危胆囊结石的患者宜积极行胆囊切除术。误诊的原因是对胆囊癌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仅1例术前明确诊断,另3例术前诊断十二指肠损伤可能,其余均手术探查确诊。本组病例均经手术治疗,治愈28例(87.5%),死亡4例(12.5%)。结论 简单而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治疗十二指肠损伤的重要措施。注重早期诊断。加强术中探查,强调术后引流及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经手术和病理诊实的36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术前诊断9例(25%),术中冰冻切片诊断22例(61.1%),所有病例经石腊切片确诊,与良性结节并存20例。随访5个月至8年,无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复发1例。结论重视术前彩超及术中冰冻切片可减少本病的漏诊,甲状腺微小癌的外科治疗应根据病例的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Duodenal leaks can still occur in up to 25% of trauma patients who have undergone duodenal diverticulization and pyloric exclusion with gastrojejunostomy (PE). We herein describe an alternative technique of duodenal diverticulization used to treat 3 patients that sustained posttraumatic duodenal fistula.Methods
The modified duodenal diverticulization entails stapling of the first and third parts of the duodenum, a distal gastrectomy and a side-to-side duodenojejunostomy.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reconstruction can be performed either with a standard Billroth II gastrojejunostomy, or, preferably, with a Roux-en-Y anastomosis.Results
We did not observe any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the procedure itself in any of the 3 cases treated by our group.Conclusions
The technique described offers a relatively simple and an apparently safe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traumatic duodenal fistulas. This technique can be used even if the patient was subjected previously to diverting procedures, including duodenal diverticulization or PE. 相似文献17.
目的:探讨规避甲状腺切除术后近期严重并发症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0年来4749例简化式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1980年代(A组)、1990年代(B组)、2000年代(C组)三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6%,病死率0.15%。A、B、C三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48%、0.95%、和0.29%;病死率是0.31%、0.05%和0。结论:包括不横断颈前肌群、巾钳牵引处理甲状腺上下极、不常规暴露喉返神经、不结扎甲状腺下动脉主干、T管负压引流等在内的甲状腺切除术,是一种既安全又简化的甲状腺外科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肠瘘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治疗的24例肠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4例患者中,手术治愈7例,非手术治愈12例,死亡5例。结论 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是可以避免或减少腹部手术后肠瘘的发生的。肠瘘可通过手术方式治愈,部分病人经积极保守治疗亦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19.
胰腺术后引流液监测诊断胰漏的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胰腺手术后引流液监测在诊断胰漏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05年11月至2006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42例胰腺术后腹腔内胰肠吻合口处引流液进行淀粉酶测定,同时记录病人术后相应的临床资料和腹腔引流液的性状。结果42例病人中有12例出现胰漏,单因素分析发现引流液颜色从淡黄夹杂淡血色变为灰褐色的动态变化、淀粉酶值的增高趋势、术后第7天的引流液颜色、术后第7天中性粒细胞比例和术后第7天空腹血糖是具有显著性意义的相关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示引流液颜色动态变化、淀粉酶值的变化趋势、术后第7天中性粒细胞比例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结论术后引流液颜色动态变化、淀粉酶值的增高趋势、术后第7天中性粒细胞比值能有效判断胰漏的发生,有利于临床早期认识胰漏,对于这种病人应该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来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手术相关肺栓塞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回顾分析手术后患者肺栓塞的发病情况,以引起外科医师对该病预防和诊治的重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9年2月共45例手术后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患者的手术种类、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45 例患者中,平均年龄(60±16)岁,其中抗凝治疗35例,溶栓治疗6例,仅予急救治疗4例,37例(82.2%)肺栓塞发生于术后2周内,占同期住院肺栓塞患者的13.2%(45/341).肺栓塞最常见于普通外科(35.6%)、妇产科(13.3%)、骨科(13.3%)、胸外科(11.1%)等手术,尤其是与恶性肿瘤相关手术术后(57.8%).平均手术时间(220±124)min,全身麻醉37例(82.2%).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经抗凝等治疗好转36例,死亡9例,病死率20.0%(9/45).结论 手术是发生肺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应该重视手术相关肺栓塞的预防和诊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