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薇 《四川中医》2000,18(7):2-3
叶天士所著《温热论》中关于“卫气营血”的理论,使温病学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辨证施治体系。叶氏在阐述温病的治法中说:“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这已成为后世温病学者从事临床与理论研究共同遵循的原则。后人对叶氏理论注解颇多,认识又不尽相同,因此造成学习温病学的一些难解之处。本文就“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谈谈自己的认识。1 “入营”与“透热转气”的含义“入营”是指热邪深入阴分,消耗血中津液,导致营阴不足,心神受扰而产生的证候。营分证多由卫、气分证传来,也有起病即为营…  相似文献   

2.
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月晴  王松耀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841-2842
透热转气,最早见于《吴医汇讲》,书中收集了叶天士《温证论治》:“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王孟英将其辑载入《温热经纬》后,篇名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其文改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它是热传入营分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后世温病学家从事温病理论和临床研究所遵循的原则。至于“透热转气”的内涵,叶天士并未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3.
议温病透热转气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博  牛阳 《江西中医药》2010,41(1):11-12
作为温病辨证依据的卫、气、营、血四个概念来源于《黄帝内经》,叶天士引伸其义,用以阐明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说明温病的受邪部位和传变规律。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论及吴鞠通在清营汤、清宫汤中对辛凉质轻、透热转气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的具体运用,对后世启发很大。温病热入营分,除运用清营养阴为主治疗外,尚须加入透热之品,以求病邪转出气分,即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营热炽盛、阴液亏耗是营分证的主要病变机制,证见身热夜甚,口干但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脉细数。对于营分证治疗,在清营养阴药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入开达、宣透或通下之品,使邪有出路,有助于邪热透达。因不同病机变化所导致的兼证,注重配合相关治法治疗。透热转气虽为外感病在营分阶段的基本治疗大法,某些内伤杂病若出现与营分证相似的病机变化,也可使用此法或相近治法,而不必拘泥外感内伤之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并总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含义及应用,为"透热转气法"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基于《温热论》《温病条辨》相关条文,分析"透热转气法"的内涵及用药特点,系统总结"透热转气法"在温病营分热灼营阴和热闭心包证中的应用。结果:"透热转气"即使入营之热得以外透,是在清营养阴和有针对性地祛除阻止营热外达的病理因素基础上实现的;"透热转气"的常用方剂有清营汤、清宫汤、凉开三宝等,同时要依据不同兼证辨证论治;营热外透的标准主要为神志转清、舌质由绛变红、出现舌苔。结论:本文初步构建了透热转气法的应用模式及思路,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笔者之前认为透热转气主要为将热邪透散于外,因此,宣发透散热邪应该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关键。近日阅读李士懋、田淑霄的《平脉辨证相濡医论》一书,读到"宣展气机解郁透邪为治疗温病之要义"一文对"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解释为"透热转气之关键,务在祛其壅塞,展布气机,使营热透转气分而解",引发了对透热转气相关问题的疑问与思考:营分证属于无形邪热,是否可以直接透散热邪?透热转气与祛壅滞、展气机有什么关系?营分证到底有没有痰湿、食积、瘀血、热结等有形邪气的阻遏?通过查阅资料,结合各家观点加深了对"透热转气"内涵的认识:透散热邪是治疗营分证之透热转气,甚至治疗温热病的重要手段,包括辛凉透散、利湿、泻下等手段;使温热邪气透转气分甚至是卫分是治疗营分证,乃至治疗温热病的目的,道路包括腠理(随汗而出)、前阴(随小便而出)、后阴(随大便而出)等与外相通之门户;同时祛除阻滞气机的相兼邪气在治疗营分证,甚至整个温热病治疗的过程中都是重要的辅助手段,邪气包括瘀、湿、痰等有形邪气。  相似文献   

6.
高雅  郑春燕  田丽 《中医研究》2010,23(8):60-62
叶氏《温热论》曰:“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以下简称“叶法”)长期以来该法则对温病卫气营血4期的辨治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尤其对小儿外感热病的临证给予了颇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这是叶天士以高度概括的语言,精炼地论述了温病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病机,传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透热转气”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施治体系,指出温病"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  相似文献   

9.
正叶天士《温热论》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自此成为温病的辨证纲领,而后诸家对"卫气营血"理论的阐述多详于外感而略于内伤。对此,笔者总结名家经验,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某些内伤杂病如糖尿病等,辨为"热伏营分"证与治用"透热转气"法的合  相似文献   

10.
正"透营转气"首见于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其云:"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透热转气"是温热病邪入营分时的治疗原则。热邪虽入营分,在清营养阴药中,加入升达、直透或通下之品,排除阻碍,宣畅气机,即是"透营转气"的实质,简单说就是给热邪找出路。《灵枢·营卫生会》说:"营在脉中。"《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就是说营  相似文献   

11.
耗血动血与凉血散血对皮肤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耗血动血”与“凉血散血”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为后世医家提出的温病病因学和治疗学的理论核心。叶天士首创的“卫气营血”理论使温病学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温热论》对温病清晰地划分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并明确地确立了治疗大法:“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相似文献   

12.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温热观的核心,也是其《温热论治》的主要内容和对温病学说的主要贡献。他把温病的全过程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从而揭示了温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对温病的辨证论治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他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气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  相似文献   

13.
清营汤透热转气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营汤透热转气小议浙江省余杭市第一医院(311100)李永堂在温病治疗过程中,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提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选用生地黄、丹参、玄参、...  相似文献   

14.
透热转气为温热病热入营分的治疗大法,首先由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后世医家又称之为“清营泄热”、“凉营解毒”、“凉营透热”或“清气凉营”等。近年来各地编写的中医教材中,温病理论体系的卫气营血辨证内容基本相同,而对营分证治疗大法透热转气问题,则互有出入。大体有以下三点: ①、认为营分证的治疗宜清营泄热,即于清营分热邪药物中伍以轻清透邪之品,以冀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  相似文献   

15.
肖相如 《中医杂志》2014,(7):628-630
卫气营血辨证来源于叶天士的《温热论》,现在的教材根据《温热论》中"在卫汗之可也"的记载将卫分证定义为表证。但是叶天士没有提出卫分证的具体临床表现,而且叶天士还有与此并不完全一致的论述。通过对《温热论》的整体研究,结合张仲景、吴鞠通对温病的认识,认为卫分证不是表证;温病初期的治法不是解表;温病只有气分证和血分证两个层次;透热转气的实质是气血两清。  相似文献   

16.
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之“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为温病卫气营血证的治疗提出了根本大法,实为治疗外感温热病之圭臬。然其言简、其意奥,尤以“汗之可也”颇令人费解,初学者往往难尽这其意。本文力图详尽阐明卫分之大法,以  相似文献   

17.
透营转气法在皮肤科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牧 《吉林中医药》2009,29(8):702-703
多种皮肤科常见病临床表现为热伤营阴、热伤血络证,透营转气法在皮肤科中运用可取得良好疗效。“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是指治疗营分证可以使用宣散透邪之品,使营分热邪透出气分外解。清营汤是该治法的代表方,方中诸药相配,共奏清营透热、养阴生津之效。  相似文献   

18.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出自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外感温热篇》第8条中,是热传入营分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成为后世温病学家从事温病理论和临床研究所遵循的原则.本文就此语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纰缪之处,谨望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9.
透热转气,初见于《吴医汇讲》,其中收集叶天士《温症论治》原文为:“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乃转气分而解……”,为叶氏门人顾景文随师同游洞庭山时,在舟中由师口授记录整理而成。后由王孟英收入《温热经纬》,篇名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改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以后多以此为准。本文就透热转气法配合凉血活血治疗发热疾病,探其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正>外感温热邪气,邪气一般按照卫、气、营、血的次序顺传,故有"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说。而其中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