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彭丹  何金秋 《云南医药》2003,24(5):416-418
肝脏具有合成、代谢、解毒、排泄等功能 ,是人体功能最多、最复杂的器官之一。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 ,重型肝炎 (以下简称重肝 )的病死率极高 ,达 80 %以上[1] 。一、人工肝的发展和类型 人工肝脏又被称为人工肝支持系统 (Artificialliversupportsystem ,ALSS) ,简称人工肝。人工肝的研究始于 2 0世纪5 0年代。 195 6年Sorrentino证明了新鲜肝组织匀浆能代谢酮体、巴比妥和氨 ,首次提出了“人工肝脏”概念。在人工肝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 ,临床上的应用经历了物理型、中间型、生物型、混合型四个阶段[2 ] 。 1、物理型人工肝其主…  相似文献   

2.
人工肝可改善机体内环境,临床有望用于辅助治疗肝功能不全、肝衰竭以及相关肝脏疾病。生物人工肝是临床应用的发展方向。本文简要介绍生物人工肝的应用和注册进展,分析目前生物人工肝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危重病,人工肝是其中的一种治疗手段,人工肝可分为生物型和非生物型两种。非生物型人工肝只能使肝性脑病患者意识恢复,但不能提高生存率[1 ] 。原因在于这种治疗方法只单纯提供肝脏的部分解毒功能,而不能提供生物合成和分泌代谢等肝脏其他功能;而生物型人工肝可以比较全面地发挥肝脏解毒、生物合成和分泌代谢等功能,是当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195 6年Sorrentio等1次提出了生物型人工肝脏(bioartificial liver,BAL )的概念[2 ] ,此后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2 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肝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生物人工肝对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猪肝细胞的分离与培养,建立猪肝细胞型生物反应器,与日本KM8800型血浆交换仪共同构建生物人工肝体外支持系统,在体外研究了猪肝细胞型生物人工肝对重型肝炎血浆生化指标及药物转化代谢的影响。结果 该型生物人工肝对重型肝炎患者血浆中的总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胆碱酯酶、血糖、胆固醇及糖化血清蛋白的水平有所下降,对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脂水平增加,氨茶碱浓度迅速下降。结论 猪肝细胞型生物人工肝系统能参与糖、蛋白、脂肪的代谢,有较好的生物合成和生物转化功能,对重型肝炎有一定的肝功能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千年人工肝辅助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津荣 《天津医药》2004,32(4):216-216
与人工肾的情况相同,人工肝也是需要一种有效安全的肝脏辅助系统以辅助肝衰患者过渡到肝脏移植或自身肝脏再生。总览以往和目前在临床应用中的人工肝主要分为生物型和非生物型系统。但研究结论认为只有生物型系统的人工肝可显著延长急性肝衰患者的生命。目前在欧洲和美国均有功能良好的生物反应器得以应用。生物反应器主要还是应用  相似文献   

6.
段钟平  陈煜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1):3235-3235
人工肝脏简称为人工肝,是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暂时替代或部分替代肝脏功能,从而协助治疗肝功能不全,肝衰竭或相关疾病的方法。人工肝技术主要用于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支持治疗,为自身肝细胞再生及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作为肝移植前的暂时维持手段及移植后的肝脏最初无功能状态时的短期替代,人工肝按照组成及性质主要分为非生物型人工肝、生物型人工肝、组合生物型人工肝三类。  相似文献   

7.
加强我国人工肝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英杰  甘建和 《江苏医药》2001,27(12):881-881
自上世纪 5 0年代至今 ,人工肝的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出现过多种类型人工肝。日本学者将其划分为 4型(代 )人工肝。Ⅰ型为物理人工肝 ,主要包括血液透析 /滤过、血液灌流吸附等以机械性被动去毒为主的方法 ,实际上是血液净化技术的移植应用 ;Ⅱ型为中间型人工肝 ,以血浆置换为代表 ,兼有部分机械去毒和人为补充生物活性物质双重作用 ;Ⅲ型为生物人工肝 ,分体外肝灌流和培养肝细胞为基础的支持装置两种 ,具有生物合成、转化代谢、解毒排泄等功能 ;Ⅳ型人工肝是以生物人工肝为主的混合系统 ,具有上述各型人工肝的功能。经过长期的实践 …  相似文献   

8.
丁义涛 《江苏医药》2001,27(7):481-481
人工肝的研究已有 40多年的历史 ,早期的人工肝虽能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 ,但不能提高其生存率。 80年代以来 ,由于细胞学、生物工程学的发展 ,出现了以培养肝细胞为生物成分的生物人工肝 (BioartificialLiver ,BAL) ,并与原有的解毒装置如活性炭一起构成所谓的组合性生物人工肝 (HybridBioartificialLiver,HBAL)。尽管近年来各种人工肝系统发展很快 ,但只有HBAL的出现与日渐成熟 ,人工肝才有望成为肝衰竭理想的辅助支持治疗手段 ,为患者等待肝移植或通过肝再生而自然恢复争取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C3A细胞系所构建的生物人工肝对猪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只中华实验猪颈外静脉注射D-氨基半乳糖以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n=6)与生物人工肝治疗组(n=6)。应用C3A细胞系构建体外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在给予D-氨基半乳糖24h后对治疗组进行连续36h治疗,监测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两组动物的一般状况、生存时间和生化指标。结果对照组动物平均存活时间为(48.9±11.2)h,治疗组存活时间为(105.7±12.6)h,生物人工肝治疗组在给药后48h、72h、96h、120h等各个时间点动物生存率均大于对照组。生物人工肝治疗结束时,血清胆红素、转氨酶下降,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血氨下降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D-氨基半乳糖猪急性肝衰竭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临床急性肝衰竭过程,C3A细胞系生物人工肝具有一定的肝脏合成和解毒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组合型生物人工肝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两步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猪肝细胞,成功构建生物反应器和组合型生物人工肝,并将之应用于2例中晚期重型肝炎患,共治疗3次。结果 应用构建的生物型生物人工肝治疗时患生命体征平稳,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生化指标治疗后均有一定程度改善,治疗后2天,ALT,AST,PT及PTA仍持续好转。结论 组合型生物人工肝脏使用安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非生物型人工肝,是指不包括生物部分构成的人工肝支持系统。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液透析、全血/血浆灌流、血液滤过、血液置换等。非生物型人工肝的功能以解毒为主,部分非生物人工肝还兼有补充体内需要物质和调节机体内环境紊乱的作用。临床研究证明,通过使用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可以清除血液中的内毒素、炎性细胞因子等各种毒性物质,对合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浆模型在生物人工肝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血浆置换手术中无菌收集的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浆作为重型肝炎模型。在体外研究了猪肝细胞型生物人工肝对重型肝炎血浆生化指标及药物转化代谢的影响。结果 重型肝炎患者的被置换血浆经过猪肝细胞型生物人工肝的处理后,血浆中的总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胆碱酯酶,血糖,胆固醇及糖化血清蛋白的水平出现下降,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水平增加,加入血浆中的氨茶碱浓度迅速下降。结论 该血浆模型能反映出生物人工肝对糖,蛋白质,脂肪等物质代谢产生的影响及对药物的转化代谢活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被置换血浆作为重型肝炎模型。对于生物人工肝的疗效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怡文  程宝亮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7):2618-2619
目的:探讨肝结核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穿刺活检或临床证实的肝结核的CT资料.结果:(1)肝浆膜型1例,为肝包膜增厚及包膜下多发低密度病灶.(2)肝实质型5例,其中又分为粟粒型1例、结节型3例、混合型1例.粟粒型表现为肝弥漫肿大、密度减低并伴有多发粟粒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结节型表现为肝内局灶性低密度区,增强扫描部分有周边性强化混合型1例,混合型同时具有肝浆膜型和结节型的表现.(3)结核性胆管炎1例,仅表现胆管内积气、胆管扩张,可散见胆管壁走行的钙化.结论:粟粒型肝结核,早期结核性胆管炎的CT表现缺乏特征性,除非有结核病史或活检证实,CT诊断价值有限.结节型肝结核和晚期结核性胆管炎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肝结核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组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组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价值、组合模式。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血浆置换组、组合型人工肝治疗组。组合型人工肝治疗组分治疗 1组、2组。记录每只乳猪分离出的肝细胞的数量和活性 ,观察各组患者临床表现的改变及转归 ,检测治疗前后TBil、DBil、PT、血氨等指标。结果 每只乳猪收获肝细胞 1 0 0~ 1 50g ,细胞数为 0 76~ 1 1 4× 1 0 1 0 ,活细胞占 92 % ,体外培养 1 2小时后活细胞占 90 % ,治疗结束后活细胞占 80 %。组合型人工肝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血氨下降 ,昏迷程度减轻 ,肝性脑病苏醒率 (50 % )高于其它两组 ;肝功能改善 (血清TBil、DBil、TBA低于治疗前 ,P <0 0 5) ;PTA高于治疗前 (P <0 0 5)。治疗 2组晚期重型肝炎存活率 40 0 % ,高于人工肝治疗 1组 (2 0 0 % )、血浆置换组 (2 0 0 % )、对照组 (0 )。结论 由血浆置换、血浆灌流和生物人工肝组成的组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组合模式能部分替代肝脏功能 ,治疗过程安全有效 ,能提高晚期重型肝炎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手段.其作为肝移植围手术期治疗的适应证也得到了公认。近年在人工肝研究方面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尚无一种人工肝能完全替代肝脏的全部功能。现有的动物实验及早期临床应用清楚地表明.生物型人工肝不仅能为肝衰竭患者提供强大的解毒、生物合成功能以及稳定内环境、阻断恶性循环,而且为肝细胞再生提供了条件和时间。  相似文献   

16.
科研     
生物人工肝研究有新进展发表在今年4月号《人造器官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藻酸盐微珠构成的生物反应器能加速物质转运,增强生物人工肝效能。法国compiegne科技大学的davidb博士及其同事指出,利用藻酸盐微珠构成的流动层生物反应器能替代中空纤维管,用于装载肝细胞发挥生物人工肝功能。研究人员在完成新型生物反应器设计和流体力学分析后,采用静态(批量)和动态(流动层反应器)实验条件,利用简单模型测定物质转运参数,分析中空微珠与外界的物质交换能力。结果发现,生物反应器中的微珠运动能明显增强物质转运动力学,同时不改变转运量。流动层…  相似文献   

17.
目前人工肝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种原因所致的重型肝炎、肝脏功能不全和肝脏功能衰竭临床上相当常见.内科药物治疗效果差.病死率居高不下。肝脏移植因为供肝短缺、费用高及技术因素的限制.在我国还远未普及。人工肝就是在此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介于内科与外科治疗之间的一套以血液净化为基础的实用性很强的治疗方法。近年我国人工肝技术发展迅速,在非生物和生物人工肝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等方面都取得较大进展.但与其它新型技术发展的过程一样.人工肝也面临一些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8.
何首乌致肝损伤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何首乌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10例何首乌致肝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对其病因、肝功能指标、影像资料、治疗方案、预后和转归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和人工肝技术支持,除1例出现肝性脑病自动出院,其余9例均有不同程度好转。首乌所致药物性肝损伤以肝细胞损伤型居多,混合型其次,肝内淤胆型最少。结论:何首乌所致的药物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及时间依赖性可能;与肝脏代谢酶缺陷或功能障碍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组合性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钟  丁义涛 《江苏医药》2000,26(7):544-545
自Kiley等(1958年)首次报告使用血液透析治疗肝衰竭以来,人工肝的研究已历经40多年。人工合成肝辅助装置(血液透析、吸附剂、血液灌注)和生物性肝辅助装置(肝体外灌流、人体交叉循环、血浆置换)虽能改善肝衰病人一些临床症状,但不能提高其生存率。近20年来,由于细胞培养技术的改进,出现了由人工合成材料和生物材料相结合的组合性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HybridBioartificialLiverSupportSystem,HBLSS)。近年来,该装置已用于动物和Ⅰ/Ⅱ期临床试验,取得良好效果[1]。本文就HBLSS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孙善碧  宋晓清  杜执婵  李艳春 《贵州医药》2006,30(12):1148-1148
人工肝是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暂时替代或部分替代肝脏功能,从而协助治疗肝功能不全或相关疾病的方法[1]。它具有清除代谢产物、保持内环境稳定、促进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的作用[2],从而改善重症病人的临床症状。人工肝治疗依赖通畅稳定的体外血液循环通路,针对股静脉置管和动静脉穿刺护理不便的缺点。为保证人工肝治疗的顺利进行,我科于2004年4月1日至2006年3月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肝炎等共110例次,除第1例采用动静脉穿刺外,其余均采用右颈静脉置管术建立循环通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人工肝治疗中颈静脉置管的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