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热毒邪,侵犯肝胆脾胃,“瘀热发黄”是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因病机。治宜祛湿清热,解毒化瘀。用茵陈蒿汤合凉血化瘀重用赤芍方加减;湿阻脾胃,肝郁气滞是急性无黄疸型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因病机。治宜祛湿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用柴平汤等方。  相似文献   

2.
茵陈蒿为治疗湿热黄疸之主药.临床中以茵陈蒿为主的复方应用范围极广,只要符合湿热内蕴(下注)的病机,用之均有良效.现笔者就茵陈蒿及其复方在急性肝胆疾病中的应用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3.
众多医家对于《伤寒论》茵陈蒿汤证病机的认识,多从湿热郁蒸发黄作解。现行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伤寒论讲义》对茵陈蒿汤证条文的讲解,虽以“阳明瘀热在里发黄证治”为提要,但又指出“瘀”与“郁”通用,实则与旧说无异。笔者对此持有异议,认为茵陈蒿汤证病机非独湿热郁蒸,而兼血瘀。一、“瘀”非通“郁”《伤寒论》238条谓:“阳明病,发热汗出者,  相似文献   

4.
治黄方中话大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黄治疗黄恒,为古今医家所重视。凡黄疽属实证(阳黄)者,一般都在治疗方中加入大黄一药,大黄的取与舍决定着治黄方的疗效,大黄在治黄方中占有重要地位。黄疽的病机,早在东汉的张仲景就总结为“瘀热以行”,清代的唐容川认为黄桓的发病机理在于一个“瘀”字,即是“便见黄皆发于血分”,故“必血分湿热乃发黄也”。既有瘀热,治疗就要化瘀清热,张仲景的治黄诸方中均兼活血散结之功,即合此意,尤其是湿热阳黄,必重用大黄以泻热散瘀,如茵陈蒿汤、振子大黄场、大黄硝石汤之类。《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能“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  相似文献   

5.
李丽 《吉林中医药》2012,32(12):1191-1192,1195
《伤寒论》关于发黄证的论述及其方药现今仍指导黄疸病的辨证论治.分析《伤寒论》中关于发黄证的条文,其病变关键不离阳明,阳明黄变的病机又与湿热郁蒸,瘀热在里相关.然阳明发黄证有偏里偏表的不同病机,其治法除“利小便以祛湿”外,更有“汗、清、下、温、和”等治黄8法以及著名治黄3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栀子柏皮汤、茵陈蒿汤”,各方治有所长,为后世医家治疗黄疸病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答:《伤寒论》中阳明病篇有茵陈篙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轺亦小豆汤等三方,是伤寒治黄三法。从阳明湿热郁遏发黄的病机来看,前二方是湿热郁遏发黄偏于里,后一方是湿热郁遏发黄偏于表。三者病机不尽相同,病位表里有别。从临床实践来看,凡湿热郁蒸发黄,热不得越,但头汗出身无汗(如汗出剂颈、剂腰、剂踝等局部汗),小便不利等症。为湿热之邪闭阻于  相似文献   

7.
在肝硬化发病过程中,湿(瘀)热内蕴是重要的中医证候病机之一。对方剂效应原理的研究由以往侧重于方药配伍转向方-证互参,采用多个模型进行类方比较研究,来验证方证病理基础。茵陈蒿汤及其类方(栀子柏皮汤、茵陈五苓散、甘露消毒丹和茵陈四逆汤)对DMN、CCl4和胆管结扎等大、小鼠肝硬化模型干预作用,表明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与茵陈蒿汤方证病机高度相关,属于湿(瘀)热内蕴。进一步揭示炎症早期属于湿热内蕴,是以库普弗细胞(KC)经典激活途径为主的炎症反应及脂肪酸代谢异常,为茵陈蒿汤方证的主要病理基础。针对此病机,尤其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炎症活动明显,肝功能明显异常时,湿(瘀)热内蕴可能是其主要证型。应用清热利湿的茵陈蒿汤以及茵陈蒿汤类方治疗时,需首辨阴阳,分清湿热偏重,时刻不忘活血化瘀。只有精准明辨中医证候病机,临床才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茵陈蒿汤由茵陈、栀子、大黄三药组成,出于《伤寒论》,主治阳明病湿热发黄。笔者近4a来在临床中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66例,效果较好,证明该方确实有清热利湿退黄作用,并具有退黄快、疗程短、治愈率高的特点,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涉及发黄的原文共16条,分散在太阳、阳明、太阴三篇内。这些条文从病因病机归类,可分为湿热发黄、寒湿发黄、瘀血发黄及热毒发黄四个类型。其中对湿热发黄论述最详,有原文8条(第138、204、205、234、238、261、262、263条),方剂三首,具体论述了其病因病机、证候和治疗方药等。原文238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明确指出其病因病机是感受外邪而有里热,又因无汗,小便不利,体内湿无出路,邪热又不能外透,致湿热相合弥漫全身而引起发黄。对其证候,综合原文主要有:身黄如  相似文献   

10.
对《伤寒论》发黄证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毅刚 《国医论坛》1996,11(2):11-12
《伤寒论》在第236条和第260条分别论述发黄证的主证、病机、方药。“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预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场主之。”“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包,小便不利,腹微病者.茵陈蒿汤主之。”由此可见,发黄证的主证是身黄如橘于色.身无汗,小便不利,渴弓陈浆,腹徽满。病机是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尤在经对发黄证病机的诠释是:“邪太阳明,寒已化热……牌以湿应,与热相合,势必蒸郁为黄矣。”(《伤寒贯珠集》)也就是把阳明病热邪郁滞与太阳牌湿相合作为发黄证的必要条件。“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伤寒论》第236条、260条原文涵义、茵陈蒿汤制方原理及有关证候表现,说明湿热蕴结(热重于湿)、土壅木郁、肝失疏泄为茵陈蒿汤证的主要病机;利小便使邪有出路是茵陈蒿汤方的主要组方思想;“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为茵陈蒿汤临床使用指证。  相似文献   

12.
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阳明病篇》,由茵陈、大黄、栀子组成,主治瘀热发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法则之一。笔者在临床中异病同治,灵活运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产科疑难杂症,疗效显著。兹举验案2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陈会  李新民 《吉林中医药》2011,31(11):1063-1064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伤寒论》中治疗湿热发黄早期的经方,现代医家亦有用之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李新民教授经常用之治疗小儿湿疹,紧扣其内郁湿热、外有表邪之病机,符合中医异病同治的原理.  相似文献   

14.
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茵陈蒿汤作为治疗黄疸的第一方,临床运用此方应把握其六个关键点:一为阳黄专方,其核心病机是湿、热、瘀互结,枢机不利,致使脾胃肝胆功能异常,郁结于肌肤而发黄;二为亦谷疸专方,因饮食水谷不节,肆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致脾寒胃热,脾胃运化失权,出现腹满,大便干,小便难,饱食则烦躁且头晕的谷疸表现;三为遵循原方相对剂量,重用茵陈,剂量应高于大黄、栀子用量,至少30 g以上,大黄常用6~28 g,栀子常用12~16 g;四为方证辨证抓主证,茵陈蒿汤的主要方证为但头汗出,身黄,巩膜黄染,大便干;五为经方叠用,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将茵陈蒿汤与栀子豉汤、栀子干姜汤、调胃承气汤等合用;六为病后调护与转归方运用,病后恢复期可辨证选用三仁汤、茵陈四苓汤、归芍六君子汤等方剂。本文通过论治茵陈蒿汤临床运用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急性重型肝炎属于祖国医学“急黄”范畴 ,起病急 ,传变快 ,病死率高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笔者结合多年临床实践 ,试对急性重型肝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问题加以探讨。1 病 因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病因有内外两个方面 :内因多与脾胃有热相关 ;外因为感受湿热疫毒。例如《诸病源候论 -急黄候》曰 :“脾胃有热 ,谷气郁蒸 ,因为热毒所加 ,故卒然发黄。”其中所说的“热毒”是指外界的湿热毒邪而言 ,因而湿热毒邪内侵是发生本病的基本病因。2 病 机脾胃热盛是本病的起点。脾胃热毒 ,郁蒸肝胆 ,胆汁横溢故身目发黄 ,脾胃升降失调 ,以致脘腹胀…  相似文献   

16.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为表里双解之剂,外可解表邪闭遏,内能清湿热蕴结郁蒸,《伤寒论》中用于治疗伤寒瘀热在里发黄。除急性黄疸初起外,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还广泛用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等皮肤瘙痒症。本文结合仲景论湿热发黄证治,解析了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方证要义、配伍规律和方-证要素对应关系、临床辨证要点、并佐以医案实录,以期为临床辨证选用、针对病机加减化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茵陈蒿汤为切入点,通过临床、实验的类方效应评价体系,对茵陈蒿汤类方治疗黄疸湿热证的共性和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茵陈蒿汤治疗黄疸湿热证的湿热并重证、栀子柏皮汤治疗热偏重证、茵陈五苓散治疗湿偏重证,为经方精准辨治黄疸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四妙丸新用     
胡莉玲 《新中医》2005,37(3):80-81
四妙丸由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组成,具清热燥湿,兼强腰膝之功,专治湿热下注证。症见脚膝红肿热痛或下肢肌肤麻木。笔者临证谨守湿热下注之病机,异病同治,变通应用,每获良效,兹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9.
戴克敏 《山西中医》2012,28(4):4-5,11
茵陈蒿汤首载于张仲景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前者治疗阳明病瘀热在里的发黄,后者治疗黄疸病的谷疸.后世医家广泛应用本方治疗湿热黄疸,现代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也以本方为基础,加减化裁.  相似文献   

20.
从疾病分布规律探讨湿热证与感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大辞典》将湿热证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湿热证泛指由湿热合邪所致的病证,如湿热发黄、湿热下痢、湿热带下等。狭义湿热证仅指温病中的一种。本文所探讨的湿热证是指广义湿热证。湿热病邪是由湿邪与热邪相合而成,两者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为阳邪,易伤阴动火。临床中根据湿与热的多少又可分为湿重于热型或热重于湿型。可见湿热致病病机比较复杂。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候,为了探讨湿热证与疾病的关系,笔者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