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电解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电解质的影响。方法 收集 4 2例重型颅脑损伤 (GCS≤ 8分 )患者 ,平均年龄 4 1 7岁。亚低温组于伤后 12h内实施亚低温治疗 ( 32~ 34℃ ) ,时程 3~ 5d ;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于降温前和降温 2 4、4 8、72h及复温后各时段查血电解质 ,并搜集相应时段的 2 4h尿查电解质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降温前和复温后两组血清及尿K 、Mg2 差异无显著性 ( P >0 0 5 )。而在降温 2 4、4 8、72h时段 ,亚低温组血清K 、Mg2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亚低温组尿量及尿K 、Mg2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两组血Na 水平在各时段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 ,可能导致低血K 、Mg2 。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应及时给予补充和纠正电解质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3.
4.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几年来,经过大量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已证明,亚低温(33~35℃)能有效减轻外伤后脑的损害,显著减轻脑损伤后脑病理形态损害,保护脑损伤后血脑屏障功能,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等。在实施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及时观察、加强监护、掌握手术指征尤为重要。我院从1995年5月~1996年12月对23例重型颅脑外伤进行了亚低温的治疗和护理,效果显著。根据亚低温及脑外伤的特点,护理工作的重点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控制适当的温度和预防并发症。现将体会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采用北京富业公司生产的冰毯和美国HP床旁心电监护仪,颅内压采用… 相似文献
5.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目的:总结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应用亚低温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2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中21例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疗效显。结论:亚低温疗法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能明显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小玲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2):118-119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8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介绍了亚低温治疗的方法,对并发症所采取的护理观察要点及救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8.
李海华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6,(8):17-17
目的:探讨亚低温脑保护疗法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将62例重型颅脑损伤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前瞻性分析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31例患者,存活率为77.4名,恢复良好率54.5名,病死率22.6名。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未发生相关的并发症。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并具有安全、显著降低病死率及癫痫发生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10.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62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32例,伤后24h内采用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物理及化学方法降温使直肠温度控制在37.8~38.5℃,余治疗方法同亚低温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情况。同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转化功能、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亚低温组患者伤后早期颅内压明显下降,血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均未出现明显紊乱,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优良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同时T淋巴细胞转化率、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及CD4^ 、CD8^ T淋巴细胞均显著升高。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全有效,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亚低温对颅脑伤患者免疫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总结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救治过程和效果进行记录并且统计,出院时按GOS评分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根据格拉斯预后评分(GOS)判定疗效:存活44例,经4至12个月随访,恢复良好25例,中残11例,重残8例,植物状态生存0例,死亡5例。结论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与损伤程度不一致,低血压发生率高,通过积极治疗,预后较成人好。 相似文献
14.
15.
REN Biqiong HE Junyu LIU Fengwei ZHU Haowen ZOU Guoying LIU Shaobo YANG Zhixiong.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8,(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不同时期血清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平的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1~6 h、24~36 h、60~90 h血清Hsp70浓度并与其他创伤组及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颅脑损伤患者1~6 h、24~36 h血清Hsp70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创伤组和健康对照组,60~90 h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清Hsp70浓度有可能作为颅脑损伤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胃泌素水平与颅脑损伤程度及其与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探讨血清与脑脊液胃泌素含量的相关性。方法对7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伤后是否合并消化道出血分为出血组及无出血组,用放射免疫法分别于入院时及第3、7、14天测定血清及脑脊液胃泌素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血清胃泌素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3~7d达高峰,伤后1周内有、无出血组间差异显著(P〈0.01);随着病情好转,血清胃泌素值逐渐下降,伤后2周,出血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无出血组(P〈0.01)。脑脊液胃泌素不能检出。结论血清胃泌素水平与颅脑损伤程度及消化道出血呈正相关,脑脊液胃泌素水平测定与颅脑损伤程度及消化道出血无相关性,血清与脑脊液胃泌素含量无相关性,早期动态观察血清胃泌素含量变化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患者使用短时轻度过度通气(HV)的观察与护理。方法2004年5月-200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急救中心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31例,使用短期轻度的过度通气治疗,严密观察治疗前后的呼吸指标(PaCO2、PaO2)、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平均动脉压(MAP)、脑灌注压(CPP)、意识和瞳孔等动态变化。结果30例患者在使用过度通气1h后,ICP降至20mmHg以下;1例患者出现颅内压反跳性增高,行去骨瓣减压术控制颅内压。31例患者脑灌注压均〉60mmHg。结论 使用短时轻度过度通气可使患者的颅内压下降,通过对呼吸指标、颅内压、脑灌注压的全面仔细观察及护理,有助于保证过度通气的治疗效果,减少因使用过度通气而发生脑缺血加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P.-O. Grände 《Intensive care medicine》1989,15(8):523-527
In the first study 6 patients with rai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due to brain oedema following head injury were given dihydroergotamine because of low perfusion pressure. The intracranial pressure fell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increase in arterial pressure. The intracranial pressure fell from 24±2 mmHg by a maximum of 12±1 mmHg after a single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0.25 mg of dihydroergotamine and remained at a low level for 35–70 min before stabilizing at a new level 5±1 mmHg below the baseline. The initial rapid and marked decrease in intracranial pressure may be the result of a reduced intracranial blood volume, due predominantly to constriction of the more voluminous venous capacitance vessels (by analogy with the corresponding vascular effect of dihydroergotamine on skeletal muscle and skin.) In the second study, experiments using sympathectomized cat skeletal muscle, showed that dihydroergotamine also reduced the hydrostatic capillary pressure, inducing absorption of fluid from the interstitial tissue to blood. It is suggested that a similar transcapillary absorption effect in the damaged brain may be an explanation for the observation that the intracranial pressure stabilized at a level below the initial one following dihydroergotamine.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后E-选择素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GCS3~8分)和25例轻-中型颅脑损伤(GCS9~15分)患者连续测定伤后12、24、48、72、96h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预后评分(GOS)。观察可溶性E-选择素与GOS之间的关系。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组在伤后12h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最高,连续96h高于正常(P<0.05),升高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型颅脑损伤组。伤后12h可溶性E-选择素>60μg/L的患者预后明显不良(P<0.05)。结论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在颅脑损伤后明显升高,而且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鼻空肠管和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选择更有效的肠内营养途径。方法将5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胃管,另一组采用鼻空肠管。记录两组置管前及置管后第2、第5、第10天的营养情况,包括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含量;记录两组置管10d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腹泻、消化道出血、反流、误吸及吸入性肺炎等情况,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置管后第5天、第10天鼻空肠管组的总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胃管组。鼻空肠管组反流率低于胃管组。以上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使用鼻空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更能改善其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更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