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防误吸集束化方案在人工气道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386例ICU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93例。2组均给予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预防误吸集束化方案。比较2组呼吸道分泌物p H值,观察2组吸入性肺炎及误吸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呼吸道分泌物p H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误吸和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11%和4.14%,低于对照组的11.40%和1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集束化方案有效预防人工气道患者肠内营养治疗期间的误吸,从而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预防误吸集束化方案在人工气道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ICU患者肠内营养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12月350例接受肠内营养的ICU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将2016年1~12月360例接受肠内营养的ICU患者作为研究组,实施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肠内营养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及腹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入院7 d肠内营养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能够明显提高ICU患者肠内营养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科ICU颈髓损伤行机械通气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期间误吸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ICU收治的56例颈髓损伤合并呼吸功能不全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颈椎内固定术,肠功能恢复后即开始行肠内营养。回顾性分析该组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发生误吸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措施。结果 56例患者中有12例次在输注期间胃内残余量大于150 ml,暂停泵注8~12 h后好转;2例患者在鼻饲期间发生误吸(占3.57%),经及时采取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未发生吸入性肺炎。结论对于颈髓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采用肠内营养,符合人体生理需求,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日脱机和康复;而重视肠内营养期间鼻饲与误吸的关系,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预防、护理措施,对于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病人应用肠内营养时如何降低误吸的发生率,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方法对78例机械通气病人进行肠内营养,通过空肠管喂养途径,采用匀速循环输注营养液喂养方式,及时判断有无胃潴留、返流腹胀等误吸相关因素,对机械通气病人进行观察护理,减少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结果通过上述肠内营养的途径和方式以及加强对误吸相关因素的观察和护理,78例行肠内营养的机械通气病人误吸和吸入性肺炎发生率降低.通过早期预防亦是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关键.结论通过改变肠内营养供给方式和对产生误吸发生相关因素的观察与预防,降低机械通气病人误吸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机械通气病人致肠内营养误吸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慧 《现代护理》2006,12(8):707-709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病人应用肠内营养时如何降低误吸的发生率,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方法对78例机械通气病人进行肠内营养,通过空肠管喂养途径,采用匀速循环输注营养液喂养方式,及时判断有无胃潴留、返流腹胀等误吸相关因素,对机械通气病人进行观察护理,减少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结果通过上述肠内营养的途径和方式以及加强对误吸相关因素的观察和护理,78例行肠内营养的机械通气病人误吸和吸入性肺炎发生率降低.通过早期预防亦是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关键.结论通过改变肠内营养供给方式和对产生误吸发生相关因素的观察与预防,降低机械通气病人误吸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总结48例脑血管病合并吸入性肺炎患者预防鼻饲液反流和误吸的集束化护理,选择管径相对较细的胃管,增加置管长度,保证胃管位置正确并妥善固定,鼻饲中和鼻饲后给予合适的体位,减少鼻饲量及鼻饲速度,鼻饲前检测胃残余量,合理安排鼻饲时间能有效预防鼻饲液的反流和误吸。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对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ICU病房自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护理行为分为观察组(集束化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每组40例,比较不同护理干预方式对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比较两组患者腹泻、误吸、堵管、糖代谢异常、上消化道出血等发生率及ICU入住时长与机械通气时长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肠内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包括腹泻(12.50% VS 35.00%)、误吸(2.50% VS 15.00%)、堵管(10.00% VS 15.00%)、糖代谢异常(5.00% VS 27.50%)、反流(0.00% VS 2.50%)上消化道出血(0.00% VS 2.50%)等,便秘发生率一致(5.00% VS 5.00%),其中腹泻、误吸、糖代谢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1、3.913、7.439,皆P0.05);且观察组患者ICU入住时长(14.01±3.28)d、机械通气时长(11.62±4.96)d均较对照组短(18.37±4.22)d、(15.32±5.0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不仅对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并发症具有显著预防效果,能减少肠内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对该类患者预后具有积极作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重症脑梗死患者肠内营养误吸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脑梗死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时如何降低误吸的发生率,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方法:将118例重症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63例)常规治疗加鼻饲肠内营养液-安素,同时进行较为完善的护理(包括营养液的无菌技术操作、及时判断有无胃潴留、反流、呕吐、腹胀等误吸相关因素,减少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对照组(55例)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重症脑梗死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0年1~12月收治的132例机械通气并实施肠内营养的患者为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干预;选择2009年1~12月收治的117例机械通气并实施肠内营养的患者为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机械性和胃肠道方面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胃潴留、反流与误吸、腹泻、脱管及堵管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循证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预防ICU气管内插管患者非计划拔管(UE)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12月收治的ICU气管内插管患者224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012年1~12月收治的ICU气管内插管患者192例为实验组给予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UE发生率和每100个机械通气日UE发生率。结果:实验组UE发生率、每100个机械通气日内UE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以降低ICU气管内插管患者的U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7):1266-1267
观察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在长期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应用效果。选择本院ICU在2014年12月~2016年5月收治的长期有创机械通气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经鼻胃管行胃肠内营养(EN),观察组患者经鼻肠管行EN,两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腹胀胃潴留发生率,反流误吸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观察组腹胀胃潴留发生率、反流误吸发生率、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长时间机械通气患者经鼻肠管行EN,可以减少腹胀及胃潴留的发生,降低胃内容物反流以及误吸发生率,从而降低患者发生VAP,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合理应用营养输注泵对减少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将6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通过营养输注泵进行鼻饲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用注射器分次鼻饲相同流质的方法.比较两组发生腹泻、返流、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实验组发生腹泻、返流、吸入性肺炎、低血糖、胃管堵塞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营养输注泵实施持续滴注的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使机械通气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合理应用营养输注泵对减少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将6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通过营养输注泵进行鼻饲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用注射器分次鼻饲相同流质的方法.比较两组发生腹泻、返流、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实验组发生腹泻、返流、吸入性肺炎、低血糖、胃管堵塞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营养输注泵实施持续滴注的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使机械通气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合理应用营养输注泵对减少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将6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通过营养输注泵进行鼻饲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用注射器分次鼻饲相同流质的方法.比较两组发生腹泻、返流、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实验组发生腹泻、返流、吸入性肺炎、低血糖、胃管堵塞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营养输注泵实施持续滴注的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使机械通气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合理应用营养输注泵对减少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将6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通过营养输注泵进行鼻饲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用注射器分次鼻饲相同流质的方法.比较两组发生腹泻、返流、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实验组发生腹泻、返流、吸入性肺炎、低血糖、胃管堵塞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营养输注泵实施持续滴注的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使机械通气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合理应用营养输注泵对减少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将6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通过营养输注泵进行鼻饲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用注射器分次鼻饲相同流质的方法.比较两组发生腹泻、返流、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实验组发生腹泻、返流、吸入性肺炎、低血糖、胃管堵塞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营养输注泵实施持续滴注的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使机械通气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合理应用营养输注泵对减少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将6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通过营养输注泵进行鼻饲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用注射器分次鼻饲相同流质的方法.比较两组发生腹泻、返流、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实验组发生腹泻、返流、吸入性肺炎、低血糖、胃管堵塞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营养输注泵实施持续滴注的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使机械通气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改良鼻饲法在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合理应用营养输注泵对减少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将6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通过营养输注泵进行鼻饲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用注射器分次鼻饲相同流质的方法.比较两组发生腹泻、返流、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实验组发生腹泻、返流、吸入性肺炎、低血糖、胃管堵塞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营养输注泵实施持续滴注的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使机械通气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合理应用营养输注泵对减少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将6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通过营养输注泵进行鼻饲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用注射器分次鼻饲相同流质的方法.比较两组发生腹泻、返流、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实验组发生腹泻、返流、吸入性肺炎、低血糖、胃管堵塞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营养输注泵实施持续滴注的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使机械通气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方案对预防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时间>48h、经口气管插管的患者8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实验组44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方案。比较2组患者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在ICU住院时间。结果 实验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3.119,P<0.001),机械通气时间为(5.2±1.9)d短于对照组的(9.5±1.9)d(t=14.420,P<0.001),在ICU住院时间为(7.1±1.4)d短于对照组的(12.1±1.9)d(t=6.821,P=0.021)。结论 集束化护理方案对预防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患者VAP发生率,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在ICU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