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曾聪彦  梅全喜 《今日药学》2009,19(12):30-34
目的 探讨11种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CHKD期刊知识库1994~2008年报道的刺五加、黄芪、参麦等11种常用中药注射剂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引起ADR的主要品种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注射剂.ADR在40岁以上的高年龄组发生率较高,多在用药过程中半小时内发生,且ADR类型以过敏性休克为最多,ADR累及器官系统以全身性损害为最高,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各种中药注射剂致ADR在性别年龄、ADR发生时间、ADR类型等又有各自规律与特点.结论 临床医务工作者应了解各种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83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83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品种为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和心脑血管疾病药物,不良反应以皮疹、过敏样反应为主,涉及双黄连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51个品种。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3.
白宇明  魏国义  郝近大 《中国药房》2010,(23):2189-2192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以"不良反应"为关键词,检索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中1998年1月~2009年6月国内所有文献,查阅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文献的原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列出10种常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类繁多,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应引起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陈平  杨莉  徐永祥  崔影  刘治安 《中国药房》2012,(19):1806-1808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东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430例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430例不良反应报告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引起不良反应的品种主要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上呼吸道感染的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并加强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种中药注射剂在脑梗死治疗中引起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发生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KNS5.0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1994~2011年报道的有关银杏达莫等6种常用中药注射剂在脑梗死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6岁以上年龄组不良反应构成比较高;多在用药半小时内发生;且不良反应类型以严重的为主,损害类型以全身性损害为主。各种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在性别、年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良反应类型等有各自的特点。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治疗脑梗死所致不良反应,加强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ADR/E)的特点和规律,确保中药注射剂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我院2009-2011年收集的中药注射剂ADR/E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0例ADR/E报告中,60岁以上者占60.00%,男女比例持平;以静脉使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E最为多见;ADR发生部位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导致出现ADR/E的原因主要与中药注射剂本身特点有关,亦与临床不合理使用有关。结论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ADR/E的监测和相关研究,重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质量再评价。  相似文献   

7.
苗苗  刘俊 《安徽医药》2012,16(10):1550-1552
目的 了解该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与特点,旨在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方法 对该院2010-2011年上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按照患者性别、年龄、药物名称、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名称、发生过程的描述及转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老年患者为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人群,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比例较高,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30~60 min,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以全身反应和皮肤及附件损害多见.结论 临床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指导下合理选择药物,采取低浓度单一用药、减慢输液速度、不可随意加大剂量,监测用药全过程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钟晗  黄赛杰 《医药导报》2012,31(3):380-382
摘要目的了解静脉药物调配中心(PIVAS)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应用情况。方法对2010年间上海仁济医院PIVAS心脑血管系统药物注射剂销售金额、用药频度、日用药金额和不合理用药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销售金额构成比约稳定在62%;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频度排在前列,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最高的药品为醒脑静注射液;中药注射剂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结论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9.
2004~2006年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陈震  李明山  束清华 《安徽医药》2008,12(5):469-470
目的了解本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和趋势。方法对本院2004年~2006年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DDD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的种类与销售金额呈逐年增长趋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注射剂在其中占主导地位,中药注射剂导致的不良反应相继发生。结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广泛,但还需进一步合理使用,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梁雪茵 《今日药学》2012,22(7):437-439,444
目的探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注射剂所致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预防方法。方法查阅本院2005-06~2011-12收集的有关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注射剂所致药品不良反应案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0例患者中,女性为男性的1.75倍;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87例(79.09%);全部为静脉滴注给药;参麦注射液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例数最多,为33例(30.00%);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变态反应最多,共93例(72.66%)。结论医药工作者应重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控制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对我院干预前后(2012、2013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百分比由2012年的31.3%下降至21.9%,重点中药注射剂品种2013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2012年,部分科室使用中药注射剂比例下降。结论:我院制定的对中药注射剂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儿科应用中药注射剂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阅近10年关于儿科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文献,总结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时的主要临床表现,分析其相关因素。指出儿科发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儿童独特的生理特点、临床研究中缺少观察对象、药代动力学复杂、说明书中无儿童的临床用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综合76例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提高药品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根据2008—2010年576例中药不良反应中76例注射剂不良反应,结合中国传统的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及原因和药物的使用频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用药频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结论:随着中药注射剂应用变得更加普遍,应加强用药管理和不良反应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8例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以指导临床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方法 2012年上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资料进行总结、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 28例患者中,新的一般不良反应13例,一般的不良反应15例;治愈21例,好转7例。结论 临床中应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建立完整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并加强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不断提高中药注射剂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11201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中关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数据,分析了中药注射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现状,并从患者个体因素、中药注射剂自身因素、临床使用因素等方面探讨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成因,提出了建立优质中药材种植基地,保障原料供应;采用先进生产工艺,规范操作规程;加强基础研究,完善质量标准;辨证论治,规范用法用量等措施,以降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含绿原酸的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其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3种含绿原酸的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探讨。方法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报道,对其不良反应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结果3种中药注射剂均含有绿原酸成分,但是绿原酸是否为致敏原,以及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还是类过敏反应,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的看法。结论正确评价绿原酸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的地位并予以合理使用,以及进一步区分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中医药显示出明确疗效。中药注射剂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诊疗方案中被推荐使用。本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推荐的中药注射剂在疫情防控中的基本用药特点,以加强药学监护为切入点,保障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从监护中药注射剂用药规范性、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特殊人群用药等环节引入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对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正确评价双黄连、清开灵、刺五加、茵栀黄和鱼腥草5种常用中药注射液在临床的应用情况,为临床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指导合理用药。方法:收集1994~2008年国内文献报道的1 056例中药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归纳总结出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有关特征。结论:临床应加强对中药注射液的合理应用,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陈浩  冯雷  赵业婷  胡扬  都丽萍 《中国药事》2020,34(3):357-362
目的: 分析北京地区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使用药品,规避用药风险。方法: 整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市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信息,筛选出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出现的ADR数据,进行统计归类,并对发生人群、ADR严重程度、涉及药品及预后、合并用药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 共收集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756例次(年龄范围为0岁~95岁),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的不良反应共415例次,占54.89%。415例不良反应共涉及中药注射剂36种,其中祛瘀剂占比最高(15种药品;涉及23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比56.15%),其次为清热剂(7种药品;涉及71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比17.11%)。排名前12位的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共353例次,占所有不良反应的85.06%,其中祛瘀剂占比最高(4种药品;涉及210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比59.49%)。415例次不良反应中,严重不良反应13例次,涉及中药注射剂7种。415例次不良反应中,174例(占比41.93%)提及患者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因此,应重视和规范老年患者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药师要发挥专业特长,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从“鱼腥草注射液事件”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产生的根源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曾聪彦  梅全喜 《中国药房》2007,18(6):401-403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根源,为避免和解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从“鱼腥草注射液事件”出发,分析目前我国中药注射剂研发、生产、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遭遇到的困难。结果与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当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切不可轻易否定或封杀中药注射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