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益肾乌发口服液单次给药致小鼠急性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 "时-毒"关系研究:小鼠灌胃一定剂量的益肾乌发口服液,分别于给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水平及肝、脾、胸腺等脏器指数的变化."量-毒"关系研究: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益肾乌发口服液,于给药后2h按"时-毒"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结果 小鼠血清ALT、AST、TBI水平均在灌胃较高剂量的益肾乌发口服液后2h达到高峰,给药后12h肝脏指数升至最高,给药后72h可恢复至正常值;剂量在(4.46~25)mL·kg-1之间肝脏可产生明显病理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TBI水平升高显著.结论 小鼠单次灌胃一定剂量的益肾乌发口服液可造成急性肝毒性损伤,并呈现明显的"量-时-毒"关系.  相似文献   

2.
养血生发胶囊对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养血生发胶囊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经典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进行养血生发胶囊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结果 按生药量计算养血生发胶囊对小鼠的最大给药量(MLD)为24.0g·kg-1·d-1.相当于人日用剂量的420.0倍;给药后各小鼠急毒主要表现为安静、怠动,腹泻、毛色不华等毒性症状,给药后1天小鼠体重增长缓慢,与空白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给药后5天逐渐恢复,余未见明显异常,末次给药后2h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明显增高,肝体比值增加.结论 养血生发胶囊小鼠急性毒性实验虽未做出LD50和MTD,小鼠也无一死亡,但给药后小鼠有肝功能损伤、肝体比值增加,提示在超大剂量灌胃后具有一定的肝毒性,与临床报道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益肾乌发口服液单次给药对小鼠造成的肝毒性在病理学上的损伤程度,为益肾乌发口服液肝毒性损伤提供病理组织学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HE染色方法,通过光镜下阅片观察和病理图像分析,观察益肾乌发口服液单次灌胃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中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时-毒关系研究:给药后2h检测发现,在给药后6~24h表现较明显,量-毒关系研究:在10.56~25mL·kg-1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组织学损伤,本品导致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肝细胞嗜酸性变、玻璃样变、脂肪变、空泡变等.结论 单次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益肾乌发口服液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并可导致肝细胞出现嗜酸性变、玻璃样变、脂肪变、空泡变等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香加皮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多次给药致小鼠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 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观察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相应时间点检查血清肝功指标和肝脏组织ALT、AST活性,计算肝、肾脏器指数.结果 香加皮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对小鼠多次给药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为:ALT、AST在给药后1天明显升高,以AST为更敏感,一直持续到7天.药后7天之内,水提组分在(0.78~15.0)g·kg-1剂量范围之内、醇提组分在(0.78~ 6.0)g·kg-1剂量范围之内,与正常组比较,香加皮水提和醇提组分均可造成明显的肝毒性损伤,表现ALT、AST、ALP、TBI升高,ALB降低,肝体和肾体比值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呈现明显的量效和时效关系;且醇提组分的肝毒性作用程度>水提组分.结论 多次给小鼠一定剂量的香加皮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均可造成明显的肝损伤,并呈现明显的肝毒性“量-时-毒”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艾叶不同组分多次给药致小鼠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观察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给药后相应时间点检查血清肝功指标和肝脏组织ALT、AST活性,计算肝、肾脏器指数。结果艾叶水提组分和挥发油组分对小鼠多次给药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为:ALT、AST在给药后1天即有明显升高3,天肝毒性明显,可持续到7天。与正常组比较,给药后7天之内,水提组分在(1.17~9.0)g.kg-1剂量范围、挥发油在(0.13~0.25)mL.kg-1剂量范围之内,艾叶水提组分和挥发油均可造成明显的肝毒性损伤,表现ALT、AST、AKP、TBI升高,ALB降低,肝体比值增高:呈现明显的量效和时效关系;肝毒性作用程度挥发油>水提组分。结论多次给小鼠一定剂量的艾叶水提组分和挥发油组分均可造成明显的肝损伤,并呈现明显的肝毒性量-时-毒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半夏酸水渗漉提取样品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方法 单次给药"时-毒"关系研究:制备1.77 g·kg-1半夏酸水渗漉液,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分组,25 mL·kg-1给小鼠灌胃给药1次,观察给药后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给药后相应时间点取血,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T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计算肝体比值,另取肝组织,常规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单次给药"量-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剂量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半夏酸水渗漉液2.68g·kg-1、2.14g·kg-1、1.72g·kg-1、1.37g·kg-1、1.10 g·kg-1、0.88 g·kg-1,空白组给同体积蒸馏水,于给药后2h按"时-毒"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结果 半夏肝毒性"时-毒"关系的研究显示小鼠单次灌胃1.77 g·kg-1 的半夏酸水渗漉液,血清ALT、AST.值随时间的不同造成的肝损害的程度也不同,毒性高峰出现在给药后2h,持续时间约达72h.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半夏酸水渗漉液在给药后2~4h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半夏肝毒性"量-毒"关系的研究显示小鼠单次灌胃较高剂量半夏酸水渗漉液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且随着剂量的增大,可使血清ALT、AST值显著升高.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给予较高剂量的半夏酸水渗漉液后,可致肝细胞部分出现灶状坏死,而低剂量给小鼠灌胃,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未见异常改变.结论 单次给予较高剂量的半夏酸水渗漉液可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毒性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具体表现为血清ALT、AST值升高甚或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且呈明显的时毒、量毒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益骨口服液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方法急性毒性试验:ICR小鼠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给药组,采用最大给药量法测定小鼠口服益骨口服液最大耐受量。长期毒性试验:SD大鼠80只,随机分成4组,采用高、中、低3个剂量(80,40,20 g.kg 1)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12周,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检测血常规及血液生化学、组织病理变化及停药28 d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小鼠口服益骨口服液的最大耐受量为生药量358.852 g.kg 1,此剂量相当于临床成人拟日服剂量的287.08倍。连续给药90 d时,高剂量组的碱性磷酸酶和白蛋白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停药28 d后,大鼠体重、摄食量、行为活动、血象、重要器官脏器系数均正常,病理学检查,各组各脏器均未发现明显的改变。结论在本次试验条件下,该口服液安全无毒。  相似文献   

8.
彭燕  胡辉  李冬  王本富  王林林 《中国药师》2011,14(6):795-796
目的:观察"网脱Ⅰ号"口服液的急性毒性反应,为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采用经典的急性毒性实验方法测定"网脱Ⅰ号"口服液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最大给药量,观察其急性毒性症状,记录累积死亡数及小鼠体质量变化。结果:LD50未测出,小鼠最大给药量为150g·kg-1·d-1,相当于成人日剂量的140倍。结论:"网脱Ⅰ号"口服液无明显毒性反应,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咽康口服液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咽康口服液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急性毒性试验,在无法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的基础上,以最大给药体积剂量(1.0 g/m L)给予小鼠炎康口服液,24 h内灌胃给药3次,连续观察7 d。长期毒性试验,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低、中、高[0.5,2.5,5.0 m L/(kg·d)]剂量组,给药量分别相当临床患者用药量的1,5,10倍;30 d后每组随机处死雌雄大鼠各5只,取尾静脉血测定血液流变学和血液生化学主要指标,对心、肝、肾、肺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急性毒性试验时小鼠灌胃最大耐受量至少相当于临床1次治疗量的300倍,且未见毒性反应。长期毒性试验时各剂量组大鼠的体重和血液流变学、血液生化学主要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心、肝、肾、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 咽康口服液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山豆根不同组分多次给药致小鼠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 连续7天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山豆根水提、醇提组分,观察小鼠一般状况,分别于给药后第1、3、7天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和总胆红素(TBI)、白蛋白(ALB)的含量,计算肝脏指数,并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结果 在给药后第1天山豆根水提、醇提组分低剂量组未对小鼠肝脏造成明显损伤,高、中剂量组会使小鼠血清中ALT、AST、AKP活性升高,TBI含量升高,ALB含量下降;给药后第3天山豆根水提、醇提各剂量组小鼠出现烦躁,体重增长缓慢等症状,血清中上述肝功能指标变化明显,肝体比值增大,并见部分肝细胞脂肪变性、气球样变,点状坏死等病理变化;给药后第7天观察上述症状依次加重.水提组分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比醇提组分明显.结论 多次给小鼠高、中剂量的山豆根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均可造成明显的肝损伤,且水提组分的肝毒性大于醇提组分,并呈现明显的肝毒性"量-时-毒"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益肾乌发口服液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含量的测定方法,从指标成分角度来探讨益肾乌发口服液毒性与何首乌的关系,并为益肾乌发口服液的质量控制提供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C18柱(4.6mm×250mm,5μm);测定二苯乙烯苷的流动相为乙腈-水(25:75),检测波长为320hm,流速为1.0 mL·min-1,柱温:25℃;测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80:20),检测波长为254nm,流速为1.0 mL·min-1,柱温:25℃.结果 二苯乙烯苷在0.1μg~10μg、大黄素在0.0168μg~1.68μg、大黄素甲醚在0.0208~1.04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89(n=8)、0.9984(n=8)、0.9966(n=8);平均回收率:二苯乙烯苷为99.33%,大黄素为99.998%,大黄素甲醚为99.576%;RSD:二苯乙烯苷为0.68%,大黄素为1.11%,大黄素为1.29%.结论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益肾乌发口服液中二苯乙烯苷、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含量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干扰少、重现性好、回收率高,可用于益肾乌发口服液的含量测定.初步证实益肾乌发口服液的毒性可能与君药制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含量有关,应控制其剂量范围,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乳康口服液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乳康口服液的急性毒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乳康口服液进行小鼠灌胃和腹腔注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小鼠灌胃乳康口服液最大耐受量(MTD)〉40mg.kg-1,日MTD〉120mg.kg-1,相当于人体用药日剂量的200倍;小鼠腹腔注射MTD〉25mg.kg-1,日MTD〉75mg.kg-1,相当于人体用药日剂量的125倍。结论乳康口服液用药安全范围较宽,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痛经康口服液镇痛、抗炎和急性毒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运景  赵伟国  陈钧茂  周俊 《中国药房》2011,(39):3658-3660
目的:研究痛经康口服液的镇痛、抗炎和急性毒性作用。方法:采用醋酸扭体法和热板法观察镇痛作用;采用小鼠耳廓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法观察抗炎作用,采用最大给药量实验研究痛经康口服液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结果:痛经康口服液能显著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抑制由二甲苯致小鼠廓肿胀和降低小鼠腹腔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但对热刺激所致小鼠的痛阈值未见明显影响;痛经康口服液在剂量为261g·kg-1时未发现毒性反应。结论:痛经康口服液较为安全且具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ICR小鼠经口灌胃给予痛风立安颗粒后出现的急性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为其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参照经典的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按40 mL·kg-1经口灌胃给予痛风立安颗粒,在给药后0~4 h内密切仔细观察并记录各组动物的中毒表现和特点、毒性反应出现和恢复时间以及死亡情况等,连续观察14 d.分别于给药当日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薄荷挥发油与水提组分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的影响.方法 “时-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薄荷挥发油和水提组分,观察给药后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计算肝、脾、胸腺脏器指数.“量-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剂量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薄荷挥发油、水提组分分别于药后12 h、8h按“时-毒”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结果 小鼠灌胃较高剂量薄荷挥发油后,血清ALT、AST活力在12 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约达48h;给药6h后小鼠出现肝脏明显肿大,肝指数升高,其中6~24h肝脏指数升高较为明显.小鼠灌胃较高剂量薄荷水提组分后,血清ALT、AST活力在8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约达24h;给药4h后小鼠出现肝脏明显肿大,肝指数升高,其中4~ 12h肝脏指数升高较为明显.薄荷挥发油剂量在(0.2~0.5 )mL·kg-1,水提组分剂量在(3.0~64.0)g·kg-1之间,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升高显著.结论 小鼠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薄荷挥发油或水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关于其肝脏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布渣叶的抗内毒素作用和急性毒性。方法:采用内毒素致小鼠休克死亡法观察布渣叶的抗内毒素作用。通过对小鼠空腹ig给药,观察小鼠出现的毒性反应,测定半数致死剂量(LD50)。结果:23.4、11.7g.kg-1剂量下布渣叶能显著提高内毒素血症小鼠生存率(P<0.05),LD50=91.76g(生药).kg-1,相当于成人日用量的214倍。结论:布渣叶具有较好的抗内毒素作用,在临床常规剂量下使用是安全、毒性极小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柴胡总皂苷提取物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经典的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进行柴胡总皂苷粗提取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结果按含生药量计算,柴胡总皂苷粗提取物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94.974g·kg-1·d-1,相当于临床70kg成人每公斤人日用量的422.8倍;95%可信限为88.742~103.76g·kg-1·d-1,相当于临床70kg成人每公斤人日用量的414.1~484.2倍;按含总皂苷含量计算,LD50为5231.5mg·kg-1·d-1,95%可信限为4886.1~5721.2mg·kg-1·d-1。死亡小鼠急性毒性主要表现为安静怠动,即而出现走路不稳、腹卧昏睡、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连续性抽搐、神经抑制而死亡。存活小鼠在14天观察期内体重增长缓慢,余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柴胡药材具有一定的毒性,与临床报道相一致。柴胡总皂苷既是其发挥功效的主要化学成分,又是其产生毒性的主要物质基础。其毒性部位以及体内蓄积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