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更年期高血压妇女动态血压及其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96例更年期高血压妇女作为观察组,按24h动态脉压(APP)分为两组;88例健康更年期妇女作为对照组。通过24hAPP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APP与左心室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24h、白天和夜间的SBP、DB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血压昼夜节律以非杓型和反杓型为主,对照组以长柄杓型为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4hAPP与年龄、APFV和A/E呈正相关(P〈0.05),与EPFV呈负相关(P〈0.05),与收缩功能无相关性。结论更年期高血压妇女24hAPP与左室肥厚和舒张压功能不全密切相关。而对寿窜收缩功能无明昂影响.可作为评价其靶器官榻害的萤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Tei指数评价不同脉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郭清  关浩增  莫永秀  杨珈玲 《广西医学》2005,27(11):1723-1726
目的探讨应用Tei指数评价不同脉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功能的临床研究。方法对6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及24例血压正常老年人对照者进行24h动态平均脉压(24hMPP)测定,按24hMPP不同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24hMPP〈60mmHg组(Ⅰ组,32例)和24hMPP≥60mmHg组(Ⅱ组,30例)。所有观察时象用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内径(IVS、LVPW、LVDEd)。计算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二尖瓣血流频谱图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峰值比(E/A)、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主动脉射血时间(ET)、左室射血分数(EF)以及Tei指数。结果Ⅱ组LVEDd与Ⅰ组和时照组比较增大(P〈0.05)。Ⅰ、Ⅱ组IVS、LVPW、LVMI与对照组比较增加(P〈0.05)。Ⅰ、Ⅱ组E/A与时照组比较减小(P〈0.05),Ⅱ组减小更为明显(P〈0.05)。Ⅰ、Ⅱ组的IVRT、Tei指数较对照组延长(P〈0.05),且Ⅱ组的延长幅度比Ⅰ组大。脉压与IVRT、Tei指数正相关(r=0.48,r=0.47,P〈0.05),与EF、E/A轻度负相关(r=-0.32,-0.36,P〈0.05)。结论脉压增大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功能。Tei指数能直观、简便、敏感、综合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24hABP)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10年以上病史、经冠脉造影或64排CT证实无冠心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例,分别作24hABP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Doppler echocardiography,DECG)检查,观察24hABP,包括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24h平均脉压(24hPP)与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的关系。结果24hSBP、24hPP与IVST、LVPWT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随着24hSBP增高及24hPP增大而肥厚。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据高血压分级、血浆Hcy水平、脉压及斑块稳定性分组。结果不同高血压分级组血浆Hcy、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Hcy组血浆Hcy、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Hcy组(P〈0.05),高脉压组血浆Hcy、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脉压组(P〈0.05)。血浆Hcy与高血压分级呈正相关(P〈0.05)。血浆Hcy与IMT及24hPP均呈直线正相关(P〈0.05),IMT与24hPP呈直线正相关(P〈0.05)。血浆Hcy是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独立危险因素(P〈0.05)。不稳定斑块组高Hcy率及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Hcy升高与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及稳定性密切相关,高24hPP的高血压患者血浆Hcy升高及颈动脉斑块形成风险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morning blood pressure,MBPS)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分析6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的特点,根据MBPS差值,将凌晨血压增高≥23.6mmHg判断为凌晨血压增高(MBPS组,n=30),凌晨血压增高〈23.6mmHg判断为非凌晨血压增高(NMBPS组,n=32),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两组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结果MBPS组LVMI明显高于NMBPS组(P〈0.01),且其凌晨收缩压、凌晨舒张压、凌晨脉压均明显高于NMBPS组(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促进了左心室肥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静息心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入选老年高血压患者145例。按RHR水平分为RHR1组(46例):〈65次/min;RHR2组(50例):65次/min≤RHR〈80次/min;2RHR3组(49例):≥80次/min。对入选患者测定静息心率、动态血压、血糖、血脂等。结果三组间动态血压参数比较:RHR3组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h脉压(24h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均高于RHR1、RHR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RHR增高与收缩压、脉压增高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脉压与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的关系,为临床更好地控制血压及防治靶器官损害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119例,按脉压(PP)水平分为两组:即PP≥60mmHg组和PP〈60mmHg组;对入选者做以下检查:血压、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头部CT、尿常规、血肌酐、尿D2微球蛋白(D2-MG)。结果PP≥60mmHg组与PP〈60mmHg组比较,左心室肥厚、冠心病、脑血管并发症、肾脏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高,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脉压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在老年高血压病的治疗过程中应重视缩小脉压。  相似文献   

8.
脉压差对高血压病人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  王亮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1):87-8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将277例高血压患者分为脉压差(PP)≥40mrnHg的A组和20mmHg≤PP〈40mmHg的B组,对这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检测并记录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Dd)、左室后壁厚度(LVPWDd)、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Dd)、收缩期内径(LVSd)、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二尖瓣口血流E峰、A峰及二者比值(E/A),比较两组之间以上各测值的差异。结果A、B两组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其中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Dd)、左室后壁厚度(LVPWDd)及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E峰、A峰比值(E/A)三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脉压差增大与左心肥厚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与肾损害关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芳 《中华医护杂志》2006,3(2):125-12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脉压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78例,按脉压(PP)水平分为〈50mmHg、50—59mmHg、60—69mmHg及≥70mmHg4组,分析PP与尿素氮、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及24h尿蛋白定量的关系。结果随着PP的增大,Ccr明显降低,Scr及24h尿蛋白定量明显增加,不同脉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增大,可促进肾脏损害,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脉压也是预测肾脏损害有价值的指标,控制脉压可以减轻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超高龄(≥80岁)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按年龄将296例被观察者分为超高龄高血压组(116例)、老年高血压组(90例)、中青年高血压组(90例),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平均动脉压、昼夜收缩压(24h SBP)、舒张压(DBP)水平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等。结果24h SBP、nSBP、nSBP/dSBP、SBPL和LVH正相关,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血压昼夜节律消失BPRD的发生率和LVH的发生率正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室内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LVPW)和LVMI逐渐增加,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ISH)、(BPRD)和左心室肥厚(LVH)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结论24h sbp、nSBP、nSBP/dSBP、SBPL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肥厚关系密切,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和非杓型高血压更易发生左心室肥厚。年龄增加是左心室肥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李维  夏豪  庞明  史文  苏卫红  郭清  梁湘琪  周芸 《广西医学》2010,32(4):398-40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与左心室肥厚关系。方法老年高血压病患者130例根据脉压指数(PPI)分为A组68例,B组62例。统计并计算各组的性别、高血压病程、体重指数(BMI)、血糖、血脂、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脉压指数(PPI)、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短轴缩短率(EF)、射血分数(FS)。结果年龄、病程、PPI、PP、SBP与LVMI呈正相关(P〈0.01),而DBP与LVMI负相关(P〈0.01)。PPI≥0.5的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PI〈0.5的患者(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与左心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临床有针对性的干预PP、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及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动态PP进行比较,同时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与正常组的动态PP进行比较。结果1)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的24h动态脉压(24hA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水平显著增大,24h平均收缩压(24hA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水平显著升高,24h平均舒张压(24hA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显著下降,而两组间dSB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老年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的24hAPP、dPP和nPP水平均显著增高于IMT正常组;3)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升高;4)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单纯高血压患者的IMT显著增厚。结论动态PP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未来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研究氯沙坦和福辛普利对合并高尿酸血症的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的降压疗效及对左心室肥厚、血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高尿酸血症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氯沙坦组44例,福辛普利组42例。分别应用氯沙坦钾片和福辛普利钠片治疗2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和左心室肥厚指标均有明显下降(P<0.01);氯沙坦组血尿酸水平下降(P<0.05)。结论福辛普利和氯沙坦均能在很好控制血压的同时逆转左心室肥厚,氯沙坦可以降低血尿酸水平,对于同时伴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是更理想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4.
王晓慧 《基层医学论坛》2014,(25):3322-3324
目的评价小剂量厄贝沙坦与贝尼地平联合应用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120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心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患者给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6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贝尼地平,2组疗程均为6个月。记录和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收缩压(SB P)、舒张压(D BP)及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PW 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 W D)、室间隔厚度(IV ST)、左心室质量指数(LV M I)。结果 2组治疗6个月后平均SB P、D B 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LV W D和LV M I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厄贝沙坦与贝尼地平联合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能明显改善血压和逆转心室肥厚,效果优于单用厄贝沙坦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动态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认知功能损害(VCI)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60名重度、中度、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的监测.结果 重度VCI组的PP、PPI显著高于中度、轻度VCI组及对照组[PP(mmHg):(59.10±11.82、54.94±10.86、50.28±8.33、45.54±9.22,P<0.05),PPI:(0.61±0.08、0.53±0.06、0.44±0.05、0.37±0.03,P<0.05)],其MMSE评分显著低于中度、轻度及对照组[(15.56±2.64)分、(19.32±3.32)分、(22.62±3.11)分、(26.45±2.94)分,P<0.05];中度VCI组PP、PP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MSE评分显著低于轻度VCI及对照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P,PPI与MMSE评分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动态脉压、脉压指数的增加与认知功能的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复方七芍降压片干预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肝肾阴虚、瘀血生风证)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均予相同的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复方七芍降压片治疗,疗程为2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中医证候积分、超声心动图,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II)、醛固酮(ALD)指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值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IVPWT)、左室重量指数(LVMI)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的比较,观察组二尖瓣舒张早期最大峰值速度/舒张晚期最大峰值速度(E/A)、等容舒张时间(IVRT)、E峰减速时间(ED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AngⅡ、ALD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AngⅡ、AL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七芍降压片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可有效减少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肝肾阴虚、瘀血生风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逆转左心室肥厚,并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09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50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外周动脉PP水平分为高脉压组(PP≥60mmHg)和低脉压组(PP〈60mmHg),并选取同期我院正常体检者135例作为对照组。调查各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计算PPI,并行肢体动脉测量检查,以baPWV作为动脉硬化的评价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讨PP和PPI与外周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高血压高脉压组患者的PPI(0.48±0.05)显著高于低脉压组(0.39±0.05)和对照组(0.38±0.03)(均P〈0.05);高脉压组和低脉压组的baPW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脉压组的baPWV(1883.62±326.51cm/s)显著高于低脉压组(1584.43±267.91cm/s)(均P〈0.05)。调整年龄后,PP、PPI和收缩压与baPWV呈显著正相关(r=0.447,0.209,0.484;P〈0.01,P〈0.05)。结论: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PP及PPI与baPWV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2型糖尿病(DM)及DM EH时全天动态血压和脉压的变化特点及与心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方法 将215例患者分为DM组(n=62)、EH组(n=86)及DM EH组(n=67),进行动态血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DM EH组全天收缩压、全天脉压、左心室重量显著大于DM组及EH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E/A)值、等容舒张时间3组间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DM组左心室重量和全天脉压相关;EH组左心室重量和全天收缩压相关;DM EH组左心室重量和全天收缩压及全天脉压相关。3组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患者的全天收缩压、全天脉压均显著高于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患者和异常患者比较。动态血压和脉压值无显著差异。结论 动态脉压可作为DM及EH心室肥厚及心舒张功能受损的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