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并殖吸虫虫种复杂,单从形态学角度分类,争论颇多。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力求从遗传学角度,寻找分类依据,进行了并殖吸虫生殖细胞染色体核型、C带染色体的研究。但尚未见有并殖吸虫G带染色体的报道。湖北省存在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为了从遗传学角度探讨虫种间的差导,在两种并殖吸虫染色体核型分析基础上,进行了斯氏狸殖吸虫G带染色体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自鄂西利川斯氏狸殖吸虫流行区采得溪蟹,分离囊蚴,感染实验动物家犬后取得成虫。为了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云南省斯氏狸殖吸虫(Pagomogonimus skrjabini Chen.1959)和丰宫并殖吸虫(Paragonimus proliferus.1964)成虫乳酸脱氢酶(LDH)的比较研究,为吸虫的分类及定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等电聚焦电泳,对乳酸脱氨酶同工酶进行分离,并采用底物特一性染色法进行确定电泳结果。结果两虫种成虫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分析,结果发现二者均显示5条酶带,其中斯氏狸殖吸虫的LDH有3条优势酶带(LDD_1、LDH_2、LDH_3)而丰宫并殖吸虫的LDH仅有2条优势酶带(LDH_1、LDH_2);对各成分的等电点及相对迂移率进行计算,发现丰宫并殖吸虫与斯氏狸殖吸虫间存在生化指标的差异,同时也发现两虫种间具有一共同性质的LDH_4。结论通过对两虫种同工酶谱的分析可知,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亲源性,但二者间又有同工酶谱的差异性,因此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的分析可为并殖吸虫的分类提供生化依据和指标。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并殖吸虫的分类定种是以形态学特征为依据的,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ITS2和CO I基因的DNA序列分析在并殖吸虫分类的应用,使原来在形态上难以区分的虫种得以鉴别,澄清了并殖吸虫分类中长期存在的一些争议问题,使并殖吸虫的分类更加客观合理,为并殖吸虫及并殖吸虫病的深入研究奠定重要的基础.该文对并殖吸虫的种属关系以及虫种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宁海县自1979年以来先后发现了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哈氏并殖吸虫,以及卫氏并殖吸虫的嵌合体型(2n/3n/4n)。1998年,从该县西溪乡的浙江华溪蟹(Sinopota-mon chekiangense)肌肉内分离出一种似并殖吸虫大型囊蚴,凭形态学特征难以鉴定的虫种。本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种囊蚴核糖体DNA第二间隔区(ITS2)基因进行了测序分析,以便为其虫种鉴定及分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并殖吸虫分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并殖吸虫俗称肺吸虫 ,某些虫种可寄生于人体引起并殖吸虫病 (肺吸虫病 )。从生物分类地位看 ,并殖吸虫隶属于生物的真核总界、动物界、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并殖科。  自 1879年 ,Ringer在中国台湾从一具葡萄牙水手尸体肺脏内首次检出并殖吸虫 ,至今人类研究并殖吸虫已有 10 0多年的历史。陈心陶 (1975 )曾概括地将并殖吸虫分类学研究划分为 3个时期 :①由Diesing (1880 )至Ameel (1934) ,这个时期有关并殖吸虫的分类以成虫形态为依据 ,特别是体棘的形态和排列被看为可靠的特征 ,此期间共报告了 5个新种 ;② 19…  相似文献   

6.
目的扩增出斯氏并殖吸虫线粒体Cytb(cytochromeB)基因片段并测序,分析该基因对吸虫遗传分类的意义。方法提取斯氏并殖吸虫成虫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Cytb基因,克隆质粒并测序。在NCBI的GeneBank中作相似性和同源性检索,用DNAsis等软件分析这些吸虫的线粒体Cytb基因,采用最大简约法(MP)和邻位相连法(NJ)构建系统进化树,用MEGA4软件对遗传距离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获得542bp的斯氏并殖吸虫线粒体cytb基因片段,通过在Gene—Bank数据库中Blast发现,斯氏并殖吸虫的Cytb序列与日本血吸虫(中国流行区虫种)、异盘并殖吸虫、哈氏并殖吸虫以及巨睾吸虫等7种吸虫有相似性,斯氏并殖吸虫与日本血吸虫的遗传距离最近。结论线粒体国tb基因可作为吸虫遗传进化分类的依据之一,也是斯氏并殖吸虫与血吸虫等易出现较高的交叉反应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云南易门县并殖吸虫调查和形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并殖吸虫调查和实验观察,证实了云南有斯氏狸殖吸虫存在,并对该虫种的囊蚴、后尾蚴、童虫、成虫、虫卵的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目前在云南较确切地能使人致病的并殖吸虫种类有斯氏狸殖吸虫和异盘并殖吸虫。  相似文献   

8.
并殖吸虫是肺吸虫病的病原体。随着大量新种的报道,单一的形态学依据难以准确区分虫种,结合生活史各阶段虫体形态的多特征分析成为了鉴别虫种的主要方法。此外,利用不同的分子标记,不仅为并殖吸虫的系统分类补充了更有力的证据,亦为其遗传进化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本文将对并殖吸虫的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能快速鉴定横川后殖吸虫(Metagonimus yokogawai)和扇棘单睾吸虫(Haplorchis taichui)的双重PCR方法。方法从Gen Bank中获取横川后殖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以及与其同源性较高的虫种的核糖体DNA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应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并优化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建立双重PCR法。将横川后殖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与17个相关虫种一起进行PCR扩增,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横川后殖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的ITS1扩增产物经p MD19-T载体进行TA克隆获得质粒,并将质粒进行梯度稀释,检测其敏感性。应用新建的双重PCR法鉴定从47副猫内脏和40副犬内脏中收集的吸虫,检测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结果新建的双重PCR法能扩增出横川后殖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的目的片段,大小分别为648 bp和279 bp,不与钩棘单睾吸虫、华支睾吸虫、心形咽口吸虫、次睾属吸虫囊蚴、外睾属吸虫囊蚴、藐小棘隙吸虫、抱茎棘隙吸虫、弗氏棘口吸虫、似锥低颈吸虫、全冠属吸虫、重盘属吸虫、异尖属线虫、东方次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瓦氏瓦生吸虫、背孔属吸虫和宫脂属线虫的DNA发生交叉扩增,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试验表明,应用该双重PCR法,2类吸虫DNA的最低检测值分别为1.49×10-1pg和1.14×10-1pg。对来自猫内脏和犬内脏的吸虫检测表明,该方法能够区分横川后殖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并且不与猫、狗中其他的吸虫DNA发生交叉扩增。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双重PCR法可用于快速鉴定横川后殖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  相似文献   

10.
三平正并殖吸虫染色体核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三平正并殖吸虫染色体核型由11对染色体组成,其中1对较大,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另4对中等大,为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余6对较小,其中2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4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 三平正并殖吸虫第1对和第6对染色体在虫种鉴别上似有一定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卫氏并殖吸虫病是我国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其病原体通过蝲蛄、溪蟹传播,可寄生于人体及多种哺乳动物组织、脏器内,引起肺吸虫病。我国是重要的卫氏并殖吸虫分布国度,有25个省(市、自治区)有分布卫氏并殖吸虫的报告。在卫氏并殖吸虫分类地位的研究中,仅靠形态学技术很难全面揭示该虫种的分子多样性。近些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采用各种分子方法对卫氏并殖吸虫进行分类和鉴定的技术展现出很大的优势。分子遗传技术的应用也为阐明卫氏并殖吸虫的生物学、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特性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但是,这些分子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其检测时间和花费又有着明显的差异,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场合使用相应的方法。分子方法的应用能更好地揭示卫氏并殖吸虫的流行病学和进化的特性,并能为该虫引起的疾病提供更为有效的诊断方法和防控手段。因此,该文概述了我国用于卫氏并殖吸虫分子鉴定和遗传进化的分子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江西省并殖吸虫的宿主动物进行系统分类与实验研究。方法采用形态学方法对并殖吸虫第一、二中间宿主进行分类与鉴定。采用生理盐水逸出法检测野猪膈肌和肝脏等脏器中卫氏并殖吸虫的滞育童虫。分别以刺猬和小鼠作为卫氏并殖吸虫实验动物模型,经口感染卫氏并殖吸虫囊蚴,进行宿主转换(直接转续和间接转续传播)的实验研究。结果江西卫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种或媒介共计17种,隶属2科3属;第二中间宿主淡水溪蟹种或媒介为23种,隶属1总科1科3属,其中15种为作者等研究发现报告的新种;建立了江西并殖吸虫媒介新属——华南溪蟹属(Huananpotamon),认为武夷山脉是华南溪蟹属类群的分化中心,并有向与广东毗邻的南岭山脉的九连山和与湖南接壤的罗霄山脉扩展的趋势;建立了江西省淡水蟹类总科及科与属的分类检索表;证实携带江西卫氏并殖吸虫囊蚴的淡水溪蟹优势种群为福建华溪蟹(Sinopotamon fukiense)、万载华溪蟹(S.wanzaiense);对江西省淡水蟹类的动物地理学进行了分析研究;首次证实野猪(Sus scrofa)为江西卫氏并殖吸虫的自然转续宿主;并首次建立了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作为江西卫氏并殖吸虫的实验转续宿主和动物模型。结论江西境内存在众多的并殖吸虫自然疫源地或流行区,但其分布发生了变化。淡水蟹类种类的组成与分布与其不同海拔高度和地势地貌及其水系的走向等密切相关;野生啮齿类动物对于并殖吸虫疫源地的维持甚至扩大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79-1981年于陕西省长安县并殖吸虫病流行区进行调查,解剖果子狸(花面狸Paguma larvata)4头,发现2头狸自然感染并殖吸虫,分别检获成虫24条和31条、童虫4条,粪便内查见大量虫卵。部分成虫轻压后固定液保存,大部分虫体压平、染色、制片;虫卵经水洗沉淀后固定保存。鉴于西北地区尚缺野生动物自然感染并殖吸虫记录,且果子狸为斯氏狸殖吸虫的模式宿主,故对所采集的标本包括成虫38条、童虫4条和虫卵100个作了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和测最。  相似文献   

14.
应用稍经改良的Terasaki细胞培养法,对绍兴县兰亭公社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并观察了成虫受精囊内的精细胞。结果表明:兰亭卫氏并落吸虫染色体数为2n=22(n=11),其核型由1对大的中部着丝点(m),4对中等大小的亚端部着丝点(st),  相似文献   

15.
应用ISSR-PCR技术对我国11株并殖吸虫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我国3省9地11株并殖吸虫进行遗传变异研究,为并殖吸虫的基因分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重复序列间PCR(ISSR-PCR)技术对11株并殖吸虫基因组DNA进行扩增,根据扩增产物电泳结果计算遗传距离并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江西武宁、浙江兰亭、湖北温泉和湖北赤壁等4株与其余7株并殖吸虫扩增产物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湖北温泉和湖北赤壁株遗传距离为0.181 8;湖北五峰(a)、湖北五峰(b)和湖北走马(b)株之间扩增产物遗传距离在0.125~0.18之间;湖北走马(a)和湖北五里株间遗传距离为0.153 9;湖北红坪和湖北十堰株遗传距离为0.156 6。结论11株并殖吸虫在基因水平分为两大类:1)武宁株、兰亭株、赤壁株和温泉株,属卫氏并殖吸虫;2)红坪株、走马(a)株、走马(b)株、五峰(a)株、五峰(b)株、五里株和十堰株,属斯氏狸殖吸虫。湖北省存在卫氏并殖吸虫流行区和斯氏狸殖吸虫流行区。采用并殖吸虫不同虫期(成虫和囊蚴)标本及其不同保存方法对ISSR-PCR结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用常见寄生人体的5种吸虫——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日本血吸虫、姜片虫及肝片吸虫用盘电泳作虫体蛋白质组分的比较分析。日本血吸虫和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取自实验动物,华支睾吸虫、姜片虫及肝片吸虫取自自然感染的动物。取虫后,分别制成粗制抗原。盘电泳用Davis(1964)法,采用6%  相似文献   

17.
卫氏并殖吸虫的转续宿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是引起人兽共患病的一种典型寄生吸虫。卫氏并殖吸虫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十七个省和亚洲十个国家。在所有人体寄生的吸虫中,这一虫种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所致疾病的复杂性是最为突出的,这与它不仅能寄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来自中国3省9地11个地域株并殖吸虫进行遗传变异研究,明确它们的亲缘关系,为并殖吸虫的分类提供依据,尤其为湖北省并殖吸虫流行区划分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探讨采用不同虫期标本及其不同保存方法对该研究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11个地域株并殖吸虫进行PCR扩增,根据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带型,计算各株并殖吸虫的遗传距离,并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RAPD技术将11个地域株并殖吸虫分为3类:①江西武宁、浙江兰亭、湖北温泉和湖北赤壁;②湖北走马(a)、湖北走马(b)、湖北五峰(a)、湖北五峰(b)、湖北十堰和湖北五里;③湖北神农架。结论11个地域株并殖吸虫在基因水平上存在差异,其中有种间和种内差异。我国湖北、江西和浙江3省存在3种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和一种尚未定种的神农架并殖吸虫;湖北存在除卫氏、斯氏并殖吸虫外不明种的神农架并殖吸虫。采用不同虫期(成虫和囊蚴)标本及其不同保存方法不影响遗传变异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正> 为了解本县卫氏并殖吸虫的类型及其分布状况,选择4条河流,9个自然村对卫氏并殖吸虫类型观查了囊蚴,成虫、虫卵形态及成虫的染色体核型,以及蛄、犬及居民感染染情况,调结果如下。 一、蝲蛄感染吸虫囊蚴情况 4条河流,9个自然村共检查蝲蛄193只,阳性率为31.09%(60/193),阳性蝲蛄含囊蚴数从1(最低)至224(最含)。 二、成虫的大小及染色体观察 在伙荣沟村、三合村及秋岭村各解剖1只犬,在犬肺中均发现有感染。三合村的犬肺中仅发现2条未成熟的童虫。对伙荣沟及秋岭两地的成虫封片染色进行比较测量,并以空干法对单个虫体生殖腺进行培养后检查染色体,确切证实靉河上游金家河的伙荣沟村的卫氏并殖吸虫为三倍体型,靉河下游秋岭村的卫氏并殖吸虫为二倍体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利比里亚圣保罗河边居住的127名3至14岁的儿童双侧宫并殖吸虫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127名儿童中,9人的粪便或/和痰液标本阳性,患者肺部吸虫感染明显。虫卵鉴定,为双侧宫并殖吸虫(Paragonimus uterobilateralis)。作者讨论了该种吸虫的保虫宿主及淡水蟹中间宿主,认为不应把当地的并殖吸虫病仅视为人群中散发的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