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女性,42岁,广西全州人,农民,因左侧颈部发现鸽蛋大肿块19年,1979年12月25日入院,在左颈前下颌角处可触及5×4×3cm椭圆形肿块,质软,有传导性搏动,压迫左颈动脉肿物可微缩小,左右活动大于上下活动度。经颈动脉造影后,临床诊断为左颈动脉体瘤。1979年12月30日行肿瘤切除术,仔细分离出须内、外动脉,仅结扎甲状上动脉,切除肿瘤重39g。病理报告:颈动脉体瘤,术后第19日痊愈出院。徐××,男性,49岁,江苏徐州市人,  相似文献   

2.
陆某,男性,17岁,因左耳前肿块2月于1986年4月8日入院。患者曾在当地医院作过耳前瘘管切开引流手术4次,1986年2月6日来沪某医院作左耳前瘘管切除术。术后一周局部突起并逐渐增大到1.5×1.2cm。肿块颜色偏蓝色,触之有搏动感,与脉搏跳动同步,当压迫左颈外动脉时搏动消失,听诊无杂音。本科和其他检查无特殊。临床诊断为左耳颞浅动脉瘤。1986年4月10日于局麻下先作颈外动脉结扎术,然后再作左耳颞部动脉瘤摘除术,分离肿块时曾结扎一根较粗的动脉。术后病理报告为左耳前动脉瘤。  相似文献   

3.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7岁,左侧颈动脉搏动性肿物7 a,近1 a增大明显。查体:一般情况良好,T36.3℃,P84次/min,R21次/min,Bp130/90 mmHg,心率84次/min,心律规整,无杂音。左颈上可触及约10 cm×10 cm大小囊性肿物,软,触及波动,可闻及吹风样血管杂音,颈动脉向健侧移动,颈内外动脉分叉增大,右颈下亦可触及约2 cm×2cm大小搏动性肿物。MRI显示:双颈多发性不规则肿物,  相似文献   

4.
患者 ,男 ,34岁。因右大腿根部搏动性肿物渐大 10d入院。患者有股部穿刺注射毒品史 3年 ,10d前右股部注射毒品后出现搏动性肿物 ,逐渐增大 ,肿物表面皮肤出现溃疡 ,少量渗血。体查 :右下肢稍肿 ,温度稍高于对侧 ,右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右股部肿物大小为 8cm× 10cm× 6cm。动脉彩超提示 :右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并附壁血栓形成 ,右股浅静脉、右大隐静脉炎症 ,内膜增厚。患者入院后第 3天假性动脉瘤突然破裂大出血 ,经快速补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 ,股动脉破裂口暂压迫止血 ,立即送手术室行急诊手术。术中先在病灶同侧下腹部斜行切口 ,暴露髂外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介入方法行单侧颞浅动脉血管造影术,观察能达到保证头皮血供的动脉最低数目.方法:用介入技术,行单侧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造影(6例),于正侧位观察头皮的动脉血供.经颈外动脉造影时,在生理状态下和按压对侧颞浅动脉搏动点时,分别在正位片上测量经颞浅动脉顶支的造影剂显示的最远点.结果:颞浅动脉的额支、顶支、枕动脉主干以及眶七动脉分支走形基本平行,各终末端在头顶部最密集.在生理状态下和按压对侧颞浅动脉搏动点时,显影的至远点距正中线的夹角分别为(7.81±0.76)°和(20.91±1.76)°(t=26.310,P<0.001).按压对侧颞浅动脉搏动点时,单侧颞浅动脉顶支的血供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头皮血管交联成网,单侧颞浅动脉与双侧多组动脉交通.行吻合单侧颞浅动脉的头皮再植术,是治疗头皮撕脱伤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患男 ,48岁 ,因颈部包块入院。超声所见 :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见一 5 .6cm× 3 .8cm× 3 .2 cm不均质回声肿块 ,下极与颈总动脉分叉平行 ,上极位于下颌上方 2 .0 cm,病灶包绕颈外动脉 ,其内径明显增宽 ,并见数支粗大血流起始于颈外动脉 ,直接进入病灶内。颈内动脉位于病灶内侧。颈总动脉分叉处较正常增宽 ,约 1.6cm。 CDFI显示 :上述血流呈高速低阻频谱。超声诊断 :左侧颈部实性占位 ,颈动脉体瘤 (血供丰富 )。术中见肿物位于颈总动脉分叉与下颌上方 ,骑跨与分叉上 ,向上方包绕颈外动脉生长 ,使颈内外、动脉夹角增大。病理结果 :颈动脉体瘤…  相似文献   

7.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 ,13岁。发现右颈背部肿块 3个月 ,无明显进行性增大趋势。 CT、MRI示肿块有明显钙化。于1998年 7月 15日在本院手术 ,术中见右颈深部肿块 ,大小约 10 cm× 6 cm× 4cm,质地硬。病理学检查 :肿块 10 cm×6 cm× 4cm,表面暗红色 ,有包膜 ,局部包膜呈蛋壳样硬化 ,切面灰白淡黄色 ,有钙化。镜下示肿瘤有致密的纤维性假包膜。瘤细胞中等或偏小 ,大小较一致 ,核圆形或椭圆形。呈典型的巢团状分布 ,周围绕以粘液样基质 ,部分见灶状纤维组织或骨组织。低倍镜下示肿瘤周边为分叶状的骨壳。免疫组化 :Vim entin(+) ,S- 10 0 …  相似文献   

8.
颈前两个动脉岛状肌皮瓣在口腔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寻求口腔癌扩大切除术后缺损修复较理想的组织瓣,以恢复功能和外形,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方法:收集颏下动脉岛状肌皮瓣修复44例,皮瓣面积为9.0 cm×6.5 cm~5.0 cm×3.5 cm;舌骨下肌群肌皮瓣修复10例,面积为9.0 cm×6.0 cm~6.0 cm×5.0 cm。结果:颏下动脉岛状瓣成活率为93.36%;舌骨下肌群瓣成活率近100%。结论:颈前两个动脉岛状肌皮瓣具有成活率高、操作简单、技术难度小、可与颈清扫手术同期完成、供区可直接拉拢缝合、动脉蒂长,肌皮瓣转移灵活等优点,是口腔癌扩大切除术后中小组织缺损修复较理想的组织瓣。  相似文献   

9.
例 1,女, 12岁,右上腹不舒隐痛 1天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肝脏右肋缘下触及,质硬、光滑。 B超:肝左叶有 10cm× 10cm的实质性结节光团,边界清楚。 CT:肝左叶 12cm× 12cm的低密度肿块,有包膜,其中有液化坏死灶,肿块紧贴第二肝门。 AFP阴性,入院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入院后肝动脉造影:肝左动脉分支增粗,呈明显肿瘤血管状改变,肝瘤边界清楚。肝动脉造影诊断,肝脏突性占位性病变。入院后 2周在全麻下行肝左叶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占据整个肝左叶,腹腔内无积液,肝右叶完好。肿瘤约 12cm× 12cm× 9cm大小,…  相似文献   

10.
例1,女,52岁。入院前2月因颈前包块1月余在当地医院行包块摘除术。病理疑“甲状腺癌。”术后10天,肿块迅速增大,声嘶,气促。用抗生素、激素数天肿块缩小,停药后又增大。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左右各有7cm×6cm×4cm,3cm×3cm×2cm 包块,质硬,边界不清,随吞咽活动。BMR正常。~(131)I 扫描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呈冷结节变。颈部 CT 示双颈软组织影,界线不清,与甲状腺关系密切。骨髓细胞学正常。病理会诊为“甲状腺淋巴瘤”(中心细胞样型)。每天用米托蒽醌8mg 静滴,连用3天,  相似文献   

11.
<正> 患男,81岁。以头皮肿块20年。溃烂出血半年,于1986年11月入院。检查,枕骨粗隆上方有一3cm×3cm肿块,境界清楚,肿块中心部下极溃烂,血性渗出,创缘结节状,活动度好。初诊:头皮粉瘤恶变。在局麻下行肿块切除术、距肿块边界约2.5cm梭形切口,深达帽状健膜层。术后病理报告:头皮汗腺癌伴鳞状上皮化生,伤口Ⅰ期愈合,随访至今,健康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已经结扎的颈外动脉能否通过结扎处或通过结扎处上下血管间形成的侧支循环吻合再通。方法:1988年9月至1995年4月对9例严重顽固性老年鼻出血患者施行了颈外动脉结扎术,其中2例分别于颈外动脉结扎后5年和7年在结扎侧鼻腔再次出血,为明确患者已经结扎的颈外动脉和复发鼻出血之间的关系,对患者已经结扎的颈外动脉进行血管数字减影造影。结果:已经结扎的颈外动脉不会通过双重血管结扎处,也不会通过结扎处上下血管形成的侧支循环吻合再通,而且在结扎处周围也不可能形成侧支循环的吻合支,已经结扎的颈外动脉和复发鼻出血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结论:已经结扎的颈外动脉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重新再通。  相似文献   

13.
王大巍   《中国医学工程》2013,(12):111-111
目的结扎头皮颅外动脉治疗难治性偏头痛体会。方法分析2012年收治的1例结扎偏头痛患者患侧颞浅动脉主干治愈偏头痛病例。结果通过外科手术患者偏头痛症状完全缓解,显著提高生活质量。结论结扎头皮颅外动脉在部分药物治疗无效难治性偏头痛患者中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病人,男,23岁。因1万伏高压电击伤,使颅骨外露,颅骨外板坏死,头皮缺损(额部至枕顶部),范围约16cm×10cm。我们行清创及颅骨外板钻孔术。三个月来,只有一个颅孔内有少量肉芽组织生长。我们利用头皮扩张器修复头皮巨大缺损,获得成功。具体方法如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46岁。1年前突然发现右侧乳房内侧有一2.0cm×1.6cm肿块,无痛感。半年前又发现对侧乳房外侧有一1.5cm×1.5cm肿块,3月前双侧乳房肿块增大、增多,近1月出现上臂疼痛,活动受限。3个月来体重减轻,无发热、胸痛、咯血,无乳头溢液及糜烂,经期时乳房肿块无胀痛感。有风湿性心脏病10年。查体:一般状况差,消瘦,有二尖瓣面容,颜面轻度浮肿,常半卧位,浅表淋巴结未触及,颈静脉怒张。右侧乳房可触及3个肿块,分别为4.0cm×3.0cm×3.0cm,3.0cm×3.0cm×3.0cm,2.0cm×1.0cm×1.0cm;左乳触及两个肿块,大小分别为4.5cm×3.0cm×3.0cm,4.0cm×4.0cm×3.0cm,肿块质硬、固定、无触痛。胸透  相似文献   

16.
1 病历报告  患者 ,女 ,17女。自觉右下腹不适 2个月。查体 :右下腹扪及肿块约 10 cm× 10 cm。 X线胸片、肝肾功能均正常 ,血常规正常。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回盲部实质肿块约 8cm× 8cm,与右输尿管、髂总动脉粘连 ,腹腔淋巴结肿大 ,右卵巢、右输卵管未见异常。行回盲部肿块切除及淋巴结活检。  病理检查 :灰白色肿块 13cm× 10 cm× 10 cm,肿块表面较光滑 ,有部份盲肠粘膜附着 ,约 2 cm× 1cm宽 ,同时见阑尾嵌于肿块表面 ,切面可见明显阑尾腔。肿块切面实性 ,灰白 ,质较硬。镜下见 :瘤组织来源于阑尾肌层及浆膜层 ,阑尾腔及粘膜结构…  相似文献   

17.
患者 ,男 ,2 6岁。因劳累后偶感左上腹隐痛 13年入院 ,痛时喜按 ,休息后疼痛自行缓解。查体 :腹软 ,肝脾未扪及。B超发现脾下极有一 4 .0 cm× 5.0 cm,边界清楚稍强回声的团块 ,内部回声不均 ,诊为脾血管瘤。脾动脉造影示脾下极有乏血管区 ,超选至下极动脉 ,见该动脉增粗 ,弯曲呈抱球状 ,并形成 6 cm× 7cm肿块影 ,1分钟后块影四周有染色 ,中心仍为低密度影。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行脾切除术 ,脾 14cm× 10 cm× 6 cm,脾下极脏面有一 4 cm× 5cm× 5.5cm肿块 ,包膜完整 ,质地中等 ,呈紫红色。组织学诊断为脾淋巴管瘤。成人脾淋巴管瘤1例@尹振…  相似文献   

18.
肺癌肉瘤1例     
患者男性,59岁。咳嗽伴血丝痰、胸痛20天,胸部X线片拟诊“右中叶肺癌”。入院检查: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手术标本送病理检查:肺叶组织一块,12cm×9cm×5cm,切面近外侧段有一类圆形结节状肿块,6cm×4cm×3cm,灰白色,部分区半透明状,质脆,有灶性坏死区,肿块与周围肺组织边界尚清。同时送检第10、11组淋巴结共4  相似文献   

19.
1病历简介病人女性,63岁。因颈前后侧包块十余年近两年逐渐消失,而左侧又出现一肿块,数月来常觉胸闷气喘,平卧后易出现刺激性呛咳来院。病人无突眼、心悸、手抖,无肌无力和骨关节痛史,无尿痛和血尿史。查体:颈前偏左中下部见一约5cm×5cm×6cm包块,下极伸入胸骨  相似文献   

20.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1例胰腺实质性假乳头状瘤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51岁,因右上腹隐痛1月而行CT检查发现胰头部肿块。查体:腹部及全身无阳性体征,CA19-911.84U/ml,CEA2.04μg/L。CT显示胰头部靠近肠系膜上静脉前方3.8cm×3.1cm肿块影,肿块与胰腺边界欠清,向外生长,平扫为不均匀低密度病灶,动脉期有强化,但密度明显低于胰腺实质,门脉期仍有强化,肿块中央有一低密度区。术前诊断:胰腺外生性肿瘤,横结肠系膜根部来源肿瘤不能排除。2003年6月在全麻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探查见胰头靠近胰颈处圆形肿块,向胰腺前方生长,5cm×4cm×4cm大小,质硬,肿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