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智能运动反馈训练联合推拿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44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其中22例给与推拿治疗(推拿组),22例给与推拿联合下肢智能运动反馈训练(联合组)。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FMA量表)、平衡能力(BBS量表)、步行能力(FAC量表)、日常生活自主活动能力(MBI量表)。 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和推拿组FMA、BBS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且联合组优于推拿组(P<0.05)。治疗后第4、6、8周联合组FAC、MBI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且联合组优于推拿组(P<0.05)。 结论在推拿治疗基础上开展下肢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胡淑珍  吴华  顾旭东  傅建明  曾明  李亮  沈芳 《浙江医学》2017,39(16):1359-1362
目的探讨运用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康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步行功能训练,治疗组给予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频率为6次/周,20min/次,共8周。两组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BiodexGaitTrainer-2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者的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92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2组,每组96例。对照组给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躯干控制能力(PAS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平衡能力(BBS评分)、步行能力(Holden评分)、生活质量(SF-36健康问卷)及治疗前后双侧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与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2组PASS评分、FMA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BS评分、Holden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与精神健康等方面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RI、PI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Vm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针刺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结合核心肌群训练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人体重心训练联合双跑带运动平板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6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不同康复训练模式,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取消步行训练,采用双跑带运动平板训练,平衡训练在动态人体重心监测系统下以坐-立转移的方式进行。所有患者均于入组前及训练4周后进行运动功能评价,通过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者的平衡能力进行评价;采用Fugl-Meyer功能评分量表(FMA)对患者的下肢功能进行评价;采用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对患者训练后的步行能力进行评价。同时采用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训练前及训练后2周、训练后4周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经过训练后平衡能力及下肢功能均有显著改善,研究组患者训练后的BBS评分及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训练后研究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106,P0.05);两组患者经过训练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升,研究组患者训练2周及4周后的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人体重心训练联合双跑带运动平板能显著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运动能力,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及日常生活能力效果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减重平板步行组和一般康复组,各24例.一般康复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减重平板步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在此间分三阶段强化患者负重、膝踝控制、屈髋和踝背伸能力.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给予Motricity index中下肢肌力积分(MI-L)、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MBI)来分别评定患者的下肢肌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同时12周后还测定患者的功能性步行分级(FAC)、通过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定出患者的步速、步长和步频参数,Tinetti步态评测表评测步态.结果 治疗后MI-L、BBS、FMA、MBI减重平板步行组较治疗前比较(P<0.01)两组间比较P <0.01.减重平板步行组FAC步行功能分级4级及以上者22例(92%),一般康复组共12例,(50%),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10米最大步行速度、步长、步频以及步态评分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功动能的恢复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患侧下肢肌力均≥3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Berg平衡量表(BBS)和10米最大步行速度(10 maximum walking speed,10MWS)评定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行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的FMA、BBS和步行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各项评定结果均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行速度。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41例卒中早期患者根据对照组41例比较。结果 康复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步行改善率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85-88
目的探讨膝关节强化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及步行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康复科就诊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予控制颅内压、血压、血糖和血脂,营养脑细胞及预防并发症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予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训练,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膝关节强化控制训练,两组患者均干预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8周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的变化。结果干预8周后,两组患者FMA评分、BBS静态和动态评分评分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干预组患者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FAC评分和MWS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干预组患者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膝关节强化控制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可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其平衡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99-102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0 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 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平衡及步行功能。结果 两组治疗前BBS、FAC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BBS、FAC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BBS、FAC 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可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联合健侧肢体运动诱导患侧肢体运动治疗卒中后偏瘫(HAS)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26例HA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健侧肢体运动诱导患侧肢体运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血流速度(Vs)、阻力指数(RI)、平均血流速度(Vm)]水平、肢体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步行功能[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和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肢、下肢和总分等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s、V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RI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BS、FAC、S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联合健侧肢体运动诱导患侧肢体运动应用于HAS患者,可提高FMA、BBS、FAC、SIS评分,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健侧肢体运动诱导患侧肢体运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Monitored Rehab 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作用及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10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采用Mo-nitored Reh...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病人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在早期肌张力不低下的条件下开始进行科学的步行训练,对照组在具备一定的条件(站立平衡等级超过3级、患肢能够支持3/4以上体质量、患肢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踝关节背屈功能)后进行步行训练。2组在训练前、训练2个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thel指数(M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病人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步行能力。此外,通过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法获得病人的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步态参数来评价步行质量。结果:训练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BBS、FMA、MBI以及FAC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训练后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步行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步行训练时机的选择,对于肌张力恢复正常的偏瘫病人来说有重要意义,尽早开始科学的步行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平衡及步行能力,进而提高病人的步行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头穴久留针结合在Brunnstrom不同分期的理论基础上电针不同穴位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及平衡障碍的影响。 方法 将2014年10月-2016年5月杭州市中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经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针刺配合康复治疗)和治疗组(头穴久留针结合Brunnstrom不同分期电针不同穴位配合康复治疗),每组50例。评估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及8周后Berg平衡评分(BBS)、下肢简化Fugl-Meyer评分(SFMA)和Holden功能步行分类(Holden FAC)的变化。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针刺及康复疗程均为: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双休日不治疗,连续8周;患者均评估3次,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8周时。 结果 治疗4周和8周较治疗前及治疗8周较治疗4周时,2组组内BBS均有升高(均P<0.05)、SFMA亦有升高(均P<0.05)和Holden FAC的等级均提高(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及治疗8周时,均同一时点比较,治疗组BBS、SFMA和Holden FAC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头穴长时间久留针,同时依据Brunnstrom不同分期患者肢体功能的不同状态电针不同穴位,这种综合疗法能更有效地提高卒中后的偏瘫患者站立平衡的功能,同时可改善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间为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2周后,2组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可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髋-膝关节空间位置组合综合模式下踝关节背屈锻炼对脑出血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出血后偏瘫且步行功能受限患者12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髋-膝关节空间位置组合综合模式下踝关节背屈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下肢痉挛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能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但步行能力及下肢痉挛评分较前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髋-膝关节空间位置组合综合模式下踝关节背屈锻炼方式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进行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增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并能减轻下肢痉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A 型肉毒毒素在脑出血后下肢肌痉挛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 年3 月-2015 年8 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医院南阳医院收治的脑出血后下肢痉挛患者104 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A 型肉毒毒素)和对照组(酒精),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功能、步行速度及关节活动度等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 组治疗后MAS 评分低于对照组,FMA、BBS 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10 m 步行时间和 3 m 起- 坐时间低于对照组,步速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肌表面肌电积分值低于对照组,被动 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局部注射A 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出血后下肢肌痉挛患者成效显著, 能够解除下肢肌痉挛,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增加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9):44-47
目的探讨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112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双色球法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56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进行干预,联合组患者给予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进行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不同时间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干预前后的躯体平衡控制能力和步行能力。结果在干预1、3、5、8周后,联合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上肢、下肢及FMA评分,BI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干预后躯干控制能力评分、BBS评分、10 m步行时间、6 min步行距离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应用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进行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躯体平衡控制能力和步行能力,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7):85-88
目的 探讨动态人体重心训练联合双跑带运动平板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 年1 月~2017 年1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6 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53 例和对照组53 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不同康复训练模式,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取消步行训练,采用双跑带运动平板训练,平衡训练在动态人体重心监测系统下以坐-立转移的方式进行。所有患者均于入组前及训练4 周后进行运动功能评价,通过Berg 平衡量表(BBS)对患者的平衡能力进行评价;采用Fugl-Meyer 功能评分量表(FMA)对患者的下肢功能进行评价;采用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对患者训练后的步行能力进行评价。同时采用Barthel 指数(BI)对患者训练前及训练后2 周、训练后4 周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训练后平衡能力及下肢功能均有显著改善,研究组患者训练后的BBS 评分及FMA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训练后研究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106,P<0.05);两组患者经过训练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升,研究组患者训练2 周及4 周后的BI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人体重心训练联合双跑带运动平板能显著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运动能力,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及日常生活能力效果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9.
<正>平衡功能是决定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最重要的临床因素之一。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使患者躯体及肢体控制力下降,站立及行走不稳,易发生跌倒,致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本研究采用天柱傍针刺配合平衡区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观察其对患者下肢功能活动和步行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杭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