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 要目的:探讨导向性训练联合肉毒素对中风偏瘫上肢痉挛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 2015 年 1 月至 2016 年 3 月在郑州人民医院治疗的中风偏瘫上肢痉挛患者 86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 43 例。两组均实施常规治疗,在此 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常规疗法,观察组实施导向性训练联合肉毒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功能康复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功 能障碍指数(Oswestry)等级量表、上肢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U–FMA)、改良 Barthel 指数(MBT)评分均高 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导向性训练联合肉毒素治疗有助于提高中风偏瘫上肢痉挛患者功能 康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强制性运动疗法辅助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 影响。方法:选择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8 月期间收治的 4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利 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20 例。对照组行强制性运动疗法,观察组行强制性运动疗法辅助 rTMS 治疗方 案,统计分析两组上肢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变。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 Fugl–Meyer 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FMA–UE)评分、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分、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治疗 4 周后,观察组患者 FAM–UE 评分、ARAT 评分、MBI 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辅助 rTMS 治疗方案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对其上肢功能的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有积极影响 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分析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治疗基础上结合新 Bobath 技术治疗促进上肢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选取 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5 月收治的 48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康复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24 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行新 Bobath 技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与日常生活自理 能力,统计上肢功能康复效果。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Fugl–Meyer 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分与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康 复有效率为 95.8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新 Bobath 技术治疗用于脑卒 中偏瘫的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分析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干预中对其康复状况和心理 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周口市中医院 2021 年 2 月至 2022 年 2 月期间收治的 86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 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3 例。观察组患者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干预,对照组患者进 行常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日常生活、心理状况等能力与生活质量等。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运动、 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与生活能力情况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干预前低,且干预 后观察组患者 SAS、SD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 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 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各维度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干预后观察 组患者 GQOLI–74 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干预中,给 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康复情况,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得到明显的改 善,实现患者的运动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分析李氏飞针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整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 50 例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分为 对照组(25 例,常规康复训练)和观察组(25 例,李氏飞针联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状态。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 Fugl–Meyer 评定量表(FMA)、Barthel 指数(BI)、生活质量 评价量表(SF–36)、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FMA、BI、SF–36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AS、SD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Rankin 修订量表(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NIHSS、mR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中 风恢复期偏瘫患者开展李氏飞针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负面情 绪及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在上肢骨关节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8 年 6 月至 2020 年 5 月期间在河 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 9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 45 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 45 例患者采用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 4 个月之后,观察组 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和骨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均明 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采用康复治疗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探讨姿势镜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将 2017 年 10 月至 2019 年 3 月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脑卒中患者 4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2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 训练,观察组在姿势镜前适当距离进行同样的常规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均接受 4 周的康复综合训练。分别于治疗前、4 周治 疗后观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Fugl–Meyer 量表(FMA)评分、Berg 平衡量表(BBS)评分及左右步幅差的变化。结果:治疗 后,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FMA 评分、BBS 评分和左右步幅差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均具有 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在姿势镜辅助下进行康复训练能更有助于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探讨系统康复治疗对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肢体运动的作用。方法:选取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7 年 9 月至 2018 年 11 月收治的 60 例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给 予传统治疗,观察组开展系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满意度以及治疗时间、治疗前后各项评分、肩手综合征 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满意度、各项评分、治疗时间、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实施系统康复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增加肩关 节和腕关节的活动度,并改善患者的活动功能,提高功能独立性,减少上肢骨关节损伤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摘 要目的:探讨推拿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 钟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 68 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4 例。对照组接受康复训练治疗,观 察组采用推拿联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治 疗前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改良的巴塞尔指数(MBI)评分比较,差异 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 FMA 和 MBI 评分高于对照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义(P < 0.05)。 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采用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上肢活动功能,使 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将疼痛管理联合阶段性康复训练应用于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护理中,探讨对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 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8 年 6 月至 2020 年 6 月期间收治的 108 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作为研 究对象,采取档案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4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 施疼痛管理联合阶段性康复训练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肩关节功能、主动屈曲度、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 的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观察 组患者主动屈伸活动度高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通过对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患者实施疼痛管理联合阶段性康复训练干预,可显著提升患者肩关节功能,增加其主动屈 伸活动度,缓解其疼痛程度,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结合针康法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恢复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予康复科护理常规及头体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运动想象疗法,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对两组进行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均有提高(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结论:运动想象结合针康法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值得临床学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芒针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脑梗死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电芒针组,各50例。常规针刺组针刺患侧肩髃、极泉、手三里、尺泽、内关、合谷;电芒针组应用电芒针透刺肩髃与臂臑、手三里与外关,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采用简式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三角肌表面肌电均方根(RMS)比值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WMFT评分、FMA评分及三角肌表面肌电RMS比值均优于治疗前(P0.01,P0.05);电芒针组治疗后WMFT评分、FMA评分及三角肌表面肌电RMS比值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结论:电芒针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基于力反馈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对亚急性期脑卒中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脑卒中患者 56例并随机 分为试验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进行上肢常规康复训练,40min/次;试验组采取20min常规训练+20min上肢康复机器 人训练,1次/d,5次/周,共 3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运动学参数、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 估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上肢运动学参数及FMA-UE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日常生活 活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力反馈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且优于常规 训练,但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升与常规训练相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方法:3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治疗3周,治疗组另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进行康复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BI、FMA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合康复训练可改善脑梗死偏瘫上肢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复合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合针刺法,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73.33%(P <0.05)。两组经治疗后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均P <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同期,以治疗20 d、30 d后较为明显(均P <0.05)。两组经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均P <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同期,以治疗20 d、30 d后较为明显(均P <0.05)。结论复合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上肢康复机器人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运动神经康复治疗技术,越来越多研究证实机器人可以实现长期、稳定的重复训练,具备目标导向性和任务导向性等特点,保证了训练的强度和时间,弥补了传统康复训练方法的不足。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良肢位摆放能促进脑损伤性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的康复,本文分析良肢位摆放的方式、效用评定、注意事项及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系统(Robot-assisted rehabilitation therapy system,RT)联合针刺治疗(Acupuncture treatment,AT,RT联合AT以下简称RAT)对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fe,ADL)的影响。方法将收集的4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成RAT组和常规康复治疗(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CT)组,各20例。CT组患者进行每日1次常规康复训练,RAT组患者进行每日1次CT和每日1次RAT,共治疗3周,5次/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者进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index,MBI)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的评估。结果经过3周时间的治疗后,2组患者的MBI评分、FMA-UE评分都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RAT组MBI评分和FMA-UE评分都优于CT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针刺治疗能够有效促进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早期肢体康复对不同证候中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急性期中风患者共155例,根据不同中医证候进行分组,风痰瘀阻型107例,风火上扰型15例,风痰火亢型17例,气虚血瘀型16例。各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均予早期肢体康复,治疗时程为2周。采用改良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运动功能水平,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30、60日不同时点的指数变化,比较各组疗效。结果各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提高,但以风痰瘀阻证组提高更明显,气虚血瘀组及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组效果较差。结论不同中医证候的中风病患者康复效果不同,应建立辨证的个体化康复方案。  相似文献   

20.
针刺治疗中风上肢瘫痪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瘫痪的最佳方法和介入时机。方法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头穴久留针加电针神经干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阳明经穴法。同时用简化Fugl-Meyer(FMA)运动量表作为疗效评定标准进行上肢功能针刺效应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在入组时,上肢的运动功能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疗程(4星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上肢的运动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头穴久留针加电针神经干的方法治疗早期中风上肢瘫痪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