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不同程度侧脑室增宽的胎儿进行染色体核型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检测,并对其妊娠结局进行分析,探讨胎儿侧脑室增宽的遗传学检测及妊娠结局。方法 收集2016年3月~2020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产前诊断中心的67例胎儿侧脑室增宽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67例按侧脑室增宽程度分为重度组、双侧轻-中度组、单侧轻-中度组,按照是否合并其他畸形分为孤立组和非孤立组,比较染色体核型和CMA在侧脑室增宽胎儿中的异常检出率,分析不同程度胎儿侧脑室增宽的妊娠结局。结果 67例病例中,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10.4%;CMA异常检出率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组中胎儿CMA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结局随访中单侧轻-中度组未发生神经系统异常,双侧轻-中度组中1例神经系统发育迟缓,且该例存在CMA异常;重度组7例中有6例选择引产,1例死胎。孤立组中,7例引产,其余44例分娩者未发生神经系统异常;非孤立组中14例引产,1例死胎,1例分娩,该例存在神经系统发育迟缓。结论 CMA技术可提高遗传学因素的异常检出率,能够为侧脑室增宽的产前咨询和预后评估提供更为精确的遗传学依据,侧脑室增宽的胎儿预后取决于是否合并有其他结构异常、染色体异常及侧脑室增宽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在侧脑室增宽胎儿中遗传病因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 ~2016年12月因超声提示“胎儿侧脑室增宽”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同时行常规核型分析和CMA芯片检测109 例单胎妊娠孕妇。比较侧脑室增宽胎儿核型分析和CMA芯片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结果(1)核型分析的异常检出率为 12.84%;CMA芯片的异常检出率为26.60%;两种检测的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核型分析结合CMA芯 片的异常检出率为28.44%,核型分析结合CMA芯片能有效提高异常检出率。(2)17例侧脑室增宽胎儿中,核型分析显示正常而 CMA芯片显示异常,额外异常检出率为15.60%。其中微缺失6例、微重复9例、微缺失合并微重复1例,单亲二倍体杂合缺失1 例。结论CMA技术可敏感检出侧脑室增宽胎儿的染色体拷贝数异常,提高异常检出率,有利于侧脑室增宽胎儿的产前咨询和 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侧脑室增宽胎儿的染色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追踪妊娠结局,探讨胎儿侧脑室增宽与染色体异常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超声检查发现胎儿侧脑室增宽并经胎儿MRI确认的218例单胎妊娠孕妇,根据侧脑室增宽程度分为轻度组(10.0~12.0 mm,111例)、中度组(12.1~15.0 mm,84例)、重度组(>15.0 mm,23例);根据是否伴发其他超声异常表现,分为孤立性增宽组(120例)和非孤立性增宽组(98例);非孤立性增宽组进一步分为合并软指标异常组(42例)、合并神经系统异常组(39例)、合并神经系统外畸形组(17例)。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分组间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及妊娠结局之间的差异。结果:侧脑室增宽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伴发其他超声异常的概率分别为40.54%(45/111)、44.05%(37/84)和69.57%(1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进一步两两比较,轻度组与重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3)。轻、中、重3组的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16.22%(18/111)、11.90%(10/84)、13.04%(3/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不良妊娠结局率分别为9.91%(11/111)、10.71%(9/84)、13.04%(3/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孤立性增宽组和非孤立性增宽组的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7.5%(9/120)和22.45%(2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不良妊娠结局率分别为4.17%(5/120)和18.37 %(1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染色体结果阴性组和阳性组的不良妊娠结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重度侧脑室增宽伴发其他超声异常的概率增加,不同程度的胎儿侧脑室增宽与染色体因素无关,不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概率。当侧脑室增宽伴发其他超声异常时,增加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概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深度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在胎儿嵌合体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产前诊断中心行常规产前诊断的孕妇为研究对象,B超引导下行羊膜腔穿刺术获取羊水标本3 320份,所有标本均同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双线独立操作)及CNV-Seq,将诊断为胎儿染色体嵌合体的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结果 3 320例穿刺羊水标本中,共检测出胎儿染色体嵌合体19例(阳性检出率为0.57%),其中,羊水核型检测出16例(阳性检出率为0.48%),CNV-Seq检测出12例(阳性检出率为0.36%)。无创产前检查提示异常的标本检出嵌合体8例,超声、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提示异常的标本检出嵌合体5例,孕妇高龄检出嵌合体2例,唐氏筛查结果提示高风险孕妇检出嵌合体4例。在2种方法联合检出的19例嵌合体中,性染色体嵌合9例,常染色体嵌合10例。3例核型分析无明显异常嵌合的病例,CNV-Seq技术检测出嵌合,后经荧光原位杂交证实其为真性嵌合。结论 CNV-Seq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弥补单一检测方法诊断羊水穿刺胎儿染色体嵌合体出现误诊的不足,有望为产前遗传咨询提供更加可靠的实验室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胎儿不同程度侧脑室扩张的产前超声诊断及临床预后,为遗传咨询及临床处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孕妇作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侧脑室扩张时,测量侧脑室宽度并进行分度,对每一例胎儿进行超声动态监测和随访,部分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检测胎儿染色体。结果:116例胎儿有侧脑室扩张,在妊娠中晚期引产51例,占44%。轻度侧脑室扩张组78例,引产17例,占21.79%,均合并其他畸形;重度侧脑室扩张组38例,引产34例,占89.47%,多合并其他畸形。轻度组未引产胎儿61例,31例胎儿的侧脑室扩张在出生前自然消失,占50.82%;6例胎儿侧脑室扩张加重,占9.83%;其余24例持续存在,占39.34%。重度组未引产胎儿4例,1例死产,3例在出生后6月内死亡。53例行胎儿染色体检测,发现染色体核型异常12例,占23.53%。结论:单纯的轻度侧脑室扩张,50%可在出生前自然消失,40%持续存在,极少数加重;轻度侧脑室扩张合并神经系统或其它器官畸形;重度侧脑室扩张胎儿预后差,多行引产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河南省产前胎儿异常核型的检出情况,分析不同产前诊断指征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情况。方法:收集20 849例行羊膜腔穿刺术孕妇的产前胎儿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分析异常核型的检出率及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的检出情况,对比不同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的报告周期。结果:羊水样本培养成功率为99.76%(20 800/20 849);异常核型检出率为5.24%(1 090/20 800),其中数目异常593例,占54.40%,结构异常372例,占34.13%,嵌合体125例,占11.47%;染色体多态性检出率为4.16%(866/20 800)。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组异常核型检出率分别为:无创高风险组36.61%,夫妻染色体异常组35.12%,超声异常组5.41%,不良孕产史组2.98%,血清学筛查高风险组2.87%,高龄组1.92%,其他组4.47%,两项及以上异常组25.44%。结论:河南省产前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较高,无创高风险和夫妻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侧脑室增宽的胎儿母婴相关危险因素,评估其对新生儿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根据增宽程度,将500例经产前诊断侧脑室增宽胎儿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比较3组患儿颅内结构异常、TORCH病毒、侧脑室宽度进展、引产、非孤立型侧脑室增宽发生率;3组胎儿或新生儿发育异常及神经发育异常发生率;新生儿NBNA评分和6个月Gesell评分.结果:重度组患者颅内结构异常、TORCH病毒发生率分别为24.19%和9.35%,均高于中度组的8.47%、7.63%和轻度组的0.31%、1.88%,且中度组均高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中度组和轻度组胎儿侧脑室宽度进展、引产、非孤立型侧脑室增宽发生率分别为33.87%、19.35%、27.42%,11.86%、6.78%、13.56%和4.06%、4.69%、4.3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中度组和轻度组胎儿或新生儿发育异常及神经发育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7.74%、22.58%,3.39%、5.08%和0.31%、0.31%,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组新生儿NBNA评分和6个月Gesell评分为(36.13±4.51)分和(68.41±5.03)分,低于中度组和轻度组的(37.54±4.93)分、(38.21±5.60)分和(75.82±5.14)分、(79.36±5.28)分,且中度组低于轻度组(P<0.05).结论:影响胎儿侧脑室增宽的主要因素包括颅内结构异常、TORCH病毒、染色体异常等.胎儿侧脑室增宽将导致产妇引产率增加、胎儿或新生儿发育异常及神经发育异常发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胎儿染色体异常核型与产前诊断指征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不同产前诊断指征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妇产科就诊的2 860例孕妇,在B超引导下进行羊膜腔穿刺术。后行羊水细胞培养及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2 860例孕妇羊水中因细胞过少及活力不足培养失败109例,细胞培养成功2 751例,成功率为96.2%。共检出染色体多态性119例,检出率4.33%;共检出异常核型153例,检出率5.56%。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66例,占异常核型的43.1%;染色体结构异常59例,占异常核型的38.6%;嵌合体28例,占异常核型的18.3%。产前诊断指征中,父母一方染色体异常的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最高,为32.93%;其次是无创产检基因检测(non 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高风险,异常检出率为28.99%。非单纯高龄≥40岁组异常核型检出率显著高于非单纯高龄35~39岁组,同时显著高于单纯高龄≥40岁组。结论:孕妇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为产前诊断和优生优育咨询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胎儿轻度侧脑室增宽诊断在临床处置与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中心经彩超检查发现的53例轻度侧脑室增宽胎儿的临床资料(超声、MRI、脐血染色体检查),随访出生后婴儿情况并进行临床评估及分析。结果经B超诊断轻度侧脑室增宽胎儿53例,发生率为0.5%(53/10 485);胎儿轻度侧脑室增宽合并其他结构畸形的发生率37.7%;轻度侧脑室增宽胎儿合并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9.4%。行MRI检查39例,与超声结果相符34例,符合率为87.2%。活产33例(62.3%),25例生长发育正常(75.8%)。结论超声及MRI对筛查胎儿脑室异常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对于高龄孕妇及伴发其他结构异常的轻度侧脑室增宽建议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技术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在产前胎儿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来我院有产前诊断指征进行羊水穿刺的259例孕妇,取材后,送检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NV-seq,比较两种方法在产前诊断中的优缺点。结果259例标本中,共诊断异常染色体核型及微缺失微重复23例,总阳性诊断率8.88%(23/259),CNV-seq结果显示,共有22例染色体拷贝数异常(12例三体+9例微缺失微重复+1例三倍体),检出率为8.49%;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为:17例染色体异常(12例三体+3例结构异常+1例嵌合型+1例三倍体),检出率为6.56%。此外还检出染色体多态7例。结论CNV-seq与染色体核型分析对于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检测效力一致,CNV-seq能检测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染色体核型分析则能诊断出三体具体核型,在怀疑性染色体异常时,建议行两者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11.
高危孕妇羊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妊娠中期高危孕妇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对胎儿染色体病进行确诊。方法对69例高危孕妇经腹穿刺抽取羊水,进行羊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做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69例中培养成功57例,成功率82.6%;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3例,异常检出率5.26%。结论通过孕中期羊水细胞培养对胎儿进行产前染色体病诊断是值得推广的一种产前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常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与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array)技术在超声波检测胎儿肾脏多囊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产前检查并且超声检查结果提示胎儿肾脏多囊性病变的107例胎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107例胎儿肾脏多囊性病变的孕妇于中或晚孕期分别行介入性产前诊断羊水、脐带血标本的临床资料,同时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与SNP-array检查。本研究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 107例胎儿肾脏多囊性病变的胎儿样本中,检出染色体核型异常3例,异常检出率2.8%(3/107);SNP-array检出异常9例,异常检出率为8.4%(9/107)。SNP-array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检出染色体异常中,3例染色体核型异常分别为:1例克氏综合征,1例45,XN,der(14;21)(q10;q10),1例46,XN,der(13)t(3;13)(q27;q34)。但SNP-array检出异常的病例中,6例为致病性拷贝数变异,1例为可能性拷贝数变异,2例为临床意义不明拷贝数变异。结论 对超声检测提示胎儿肾脏多囊性病变的胎儿样本,SNP-array检测技术可以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刘翛然  武爽  韩锐 《新疆医学》2023,(9):1053-1057
目的 探讨在NIPT及NIPT-plus高风险孕妇的产前诊断中,基于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联合核型分析对胎儿染色体异常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82例NIPT及NIPT-plus检测结果为高风险的孕妇,行羊水穿刺,做G显带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和羊水CNV-seq检测,对比检测结果,评估G显带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和羊水CNV-seq检测对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结果 与G显带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相比,CNVseq多检测出2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4例其他染色体非整倍体(除2L、18、13、性染色体外的染色体数目异常)异常和24例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CNV-seq对NIPT及NIPT-plus高风险孕妇染色体异常的总检出率为53.90%,与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比较,异常检出率提高了10.64%。结论 CNV-seq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两者联合在NIPT及NIPT-plus高风险孕妇的产前诊断中能有效提高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尤其是针对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和低比例嵌合体的检测,两者结合可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技术和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检测先天性心脏发育异常(CHD)胎儿染色体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9年2月至2022年8月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经超声科诊断胎儿CHD的6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是否伴发心外异常分为独立性CHD组和伴心外结构/软指标异常CHD组,所有孕妇行羊水穿刺进行核型分析及CNV-seq检测,统计分析两种方法对异常染色体的检出率。结果:两种方法检测共发现染色体异常患者20例,异常染色体检出率为33.3%,其中核型分析检出染色体异常例数为13例,CNV-seq检测异常CNVs例数为18例,两种方法结果均异常者11例,核型独立检出平衡易位2例,CNV-seq独立检出微缺失/微重复7例。伴心外结构/软指标异常CHD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略高于独立性CHD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8%(14/37)vs.26.1%(6/23),χ2=1.76,P>0.05]。结论:联合应用核型分析和CNV-seq检测技术,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由染色体异常引发的胎儿CHD。  相似文献   

15.
席娜  汪雪雁  冷媚  曾兰  唐书勤  李运星 《四川医学》2011,32(9):1372-1374
目的总结和分析三种产前诊断指征下的胎儿染色体核型,为合理实施侵袭性产前诊断技术提供参考。方法对531例唐氏筛查高风险孕妇3,10例高龄孕妇3,0例产前彩超检查异常的孕妇实施羊膜腔穿刺或脐静脉穿刺,取羊水细胞或脐血细胞培养,采用G显带技术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共检出异常核型27例。唐氏筛查阳性组异常核型15例,检出率2.8%;高龄组异常核型9例,检出率2.9%;彩超异常组异常核型3例,检出率10%。三组染色体异常率均显著高于人群异常率(P〈0.01),各组间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唐氏筛查阳性、高龄、孕期彩超检查异常的孕妇均应该接受胎儿染色体检查,避免染色体疾病患儿出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探讨胎儿染色体异常的临床高危因素,进一步提高羊膜腔穿刺对胎儿异常染色体核型的检出率.方法:选取在我院产前诊断科决定羊膜腔穿刺的247例妊娠16~23周的孕妇,对羊水中胎儿脱落细胞进行培养,采用原位制片、G带染色技术进行染色体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穿刺均成功,羊水细胞培养成功率99.19%,检出染色体异常者6例,检出率2.43%.高龄孕妇(年龄≥35岁)组、血清筛查高危组、曾生育21-三体儿组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显著增高,B超提示胎儿"软指标"异常组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显著增高.结论:高龄孕妇、血清筛查高危孕妇与曾生育21-三体儿孕妇都有进行产前诊断的必要性.对于B超提示胎儿异常者应警惕胎儿染色体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中期经腹羊水穿刺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4例产前检查中唐氏综合征筛查高危、高龄、胎儿超声异常、不良孕产史及家族史孕妇,抽取羊水培养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对核型异常者,再次做系统排畸超声检查。结果:发现6例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其中3例21-三体,1例18-三体,2例倒位;另有3例多态。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3.90%。无穿刺并发症发生,1例培养失败。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最高者为唐氏综合征筛查高危人群。3例21-三体中1例B超异常;2例染色体倒位及3例染色体多态性B超均无明显发现;1例18-三体B超提示小头畸形和心脏发育不全。结论:羊水穿刺在产前诊断中意义重大,B超检查和染色体核型分析不能互相代替,核型分析无异常孕妇仍需要超声诊断,超声诊断异常者未必核型异常。  相似文献   

18.
吴汉锋  梁景欣 《广西医学》2016,(7):1001-1003
目的:分析妊娠中期高危孕妇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减少异常染色体胎儿的出生,提高人口出生素质。方法符合产前诊断指征的孕中期孕妇2298例,在B超引导下行羊水穿刺,取羊水进行细胞培养及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2298例羊水细胞培养,检出异常核型89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3.87%,其中常染色体异常31例,性染色体异常14例,染色体多态性为44例。结论孕中期高危孕妇进行羊水细胞分析能准确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降低染色体病胎儿的出生率,提高人口出生素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生长受限胎儿产前诊断结果,明确其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及类型。方法 134例生长受限胎儿,通过羊膜腔穿刺、脐静脉穿刺或分娩后留取胎儿组织的方法,应用羊水细胞核型分析及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对胎儿染色体核型及基因拷贝数变异进行分析。结果 134例生长受限胎儿中,染色体异常13例,异常检出率9.7%,其中病理性基因拷贝数异常9例,高于核型异常检出;孤立性生长受限胎儿的染色体异常发病率(3/41,7.3%),与综合征性生长受限的染色体异常发病率(10/93,10.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2)。结论 胎儿生长受限病因复杂,染色体异常是其常见病因之一。对于生长受限胎儿的产前诊断,除了常规的核型以外,还需要重视基因拷贝数变异的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2 708例孕妇的羊水细胞进行检测,探讨两种方法用于产前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 708例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术,获得羊水细胞分别进行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及FISH检测(FISH选取13、18、21、X、Y五条染色体特异性探针杂交)。结果:2 708例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培养失败3例,成功率99.9%。2 705例培养成功样本中检出染色体多态39例(1.4%);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105例(3.9%),其中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82例,染色体结构异常23例。FISH检测成功率100%。共检出13、18、21、X、Y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82例,性染色体嵌合2例,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相符,1例嵌合型20号染色体三体未能检出,染色体结构异常及多态性均未检出。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可检出全部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但对孕周要求较为严格、需要样本量大、诊断周期长、易培养失败、分辨率有限;FISH技术对孕周无严格要求,需要样本量小,可直接对未培养羊水细胞进行检测,快速、简便,但目前仅能检出有限的几条染色体数目异常,尚不能检出染色体平衡性结构改变如平衡易位、倒位、染色体多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