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阴法是《温病条辨》治疗大法之一,养阴思想贯穿于温病治疗的始终。对《温病条辨》27首养阴方剂进行分析发现:《温病条辨》按三焦分证治疗,在上、中、下三焦病证治疗中都程度不同的体现养阴护阴思想,养阴在下焦病证治疗中尤为重要。养阴方剂以补阴药、补血药及清热养阴药为基本构成,同时,又体现出三焦分证用药的侧重。常用药物有麦门冬、阿胶、甘草、干地黄、白芍等,又常根据温病病情变化和发展不同阶段,在主药的基础上随证配伍。  相似文献   

2.
《温病条辨》为清代医学家吴鞠通所著。全书共6卷。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论述了九种温病的证治。书中共载方204首,多为后世所沿用。笔者发现本书所载之方,多出自他人之作。据余分析,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 来自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3.
刘宏艳  韩娟 《山西中医》2007,23(6):53-54
《温病条辨》(下文简称为《条辨》)为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总结丰富临床经验,历经10载而著之作。全书共6卷,其中卷一至卷三系统地将温病分为上、中、下三焦进行讨论,全篇共有条文246条,记载方剂208首。其中,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减变化的方剂有40首。为了研究其变化规律,现将相关内容作一探讨。1《条辨》方剂加减变化统计《条辨》中加减变化涉及药物共95味,其中清热药24味,补益药14味,解表药13味,理血药7味,利水渗湿及祛痰止咳平喘药各6味,余下为收涩药、温里药、芳香化湿药、平肝熄风药、理气药、祛风湿药、开窍药、消食药、泻下药及驱虫药。95味…  相似文献   

4.
试论《温病条辨》中银翘散的配伍运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姗  刘林 《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14-1915
通过对《温病条辨》中银翘散法的分析,探讨了吴鞠通在温病治疗中对银翘散法的创新与发展,形成了全方入药、化裁入药等多种配伍运用方法。贯穿其中的灵活机变,随证施治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邬姗  刘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14-1915
通过对《温病条辨》中银翘散法的分析,探讨了吴鞠通在温病治疗中对银翘散法的创新与发展,形成了全方入药、化裁入药等多种配伍运用方法。贯穿其中的灵活机变,随证施治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试论《温病条辨》承气诸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亮亮 《中医研究》2004,17(2):13-15
通过对<温病条辨>中承气诸法的分析,探讨了吴鞠通在温病治疗中对<伤寒论>承气法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苦寒攻下法、邪正合治法、脏腑合治法、二肠同治法、两少阴合治法、上下二焦合治法、一腑中气血合治法、攻下护胃法、清热祛瘀法等多种多样的治法.贯穿其中的灵活机变,随证施治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温病条辨》方剂多频清热类药物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条辨》全书内含温热和湿热两大纲目,方剂主治温热和湿热两类温病。经统计温热类温病主治方共84首,涉及药味127味,其中清热药的应用最为丰富,共34味参与方剂的配伍。我们拟通过对该书多频清热药物的筛选,探讨并分析吴氏清热药的应用规律,冀对临床广泛使用清热药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闫东庆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9):1117-1118
《温病条辨》对痢疾一证的治法具有诸多特点:首倡既病防变,逆流挽舟;针对病因强调除湿;春温久痢,顾护阴液;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证则予以扶正祛邪,温清并施;久痢邪少虚多之证重在补益固涩;少阳之证则不忘行血消食;久痢入血每多治血顾气;对于噤口,既考虚实,又析病位、病因,务使法法中肯。  相似文献   

9.
透乃宣透、透达之意,并不单纯指透散在表之邪,凡能宣畅气机,使在深层之邪向浅层转出的,均应视之为“透”。透法在温病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其主要包括透散表邪和透达里邪几个方面。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就多处提及此法。以下仅就个人理解试述之。1温邪在表宜宣透温...  相似文献   

10.
三焦学说由来已久,但把三焦作为温病辨证的纲领,并系统地立以理法方药,用来指导临床实践,则始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三焦辨证是以三焦为纲,用以概括温病的病机和传变规律。同时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用以确定病变的部位;以八纲辨证为目,用以确定病变的性质。此外又与卫气营血辨证相纵横,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其意义与特点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11.
陈文进  鲁玉辉 《光明中医》2022,(7):1157-1160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探讨吴鞠通《温病条辨》的养阴方剂用药经验.方法 将《温病条辨》中关于三焦养阴论治方药,写入Excel软件中并复查,采用Excel软件进行常用药物频次等相关信息的统计分析.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方药进行方剂规律分析.结果 筛选《温病条辨》治疗温病养阴的方剂29首,使用药物22味,总频次112次.上...  相似文献   

12.
吴鞠通,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因多次经历瘟疫,也有亲人死于瘟疫,因而专心于温病的治疗研究,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制了许多具有代表性温病方剂,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其代表专著《温病条辨》附方208首,温病治法脱离了伤寒治法,确立了清热养阴大法,使理论更加清楚,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清热养阴多以寒凉类方剂为主,现以药物的五味在寒凉类方剂中的运用为切入点来分析其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丁立云 《光明中医》1995,(1):F003-F003
浅谈中药方剂剂型与服法丁立云(北京中医医院,100010)方剂学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辨证审因决定治则之后,按"君臣佐使"的原则处方制药,方可收到良好的疗效。临床上常根据病邪侵犯的病位、病证的虚实、病程的长短选择方药剂型。丸、散、膏、丹等中成...  相似文献   

14.
系统总结和归纳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湿邪的治法,结合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对湿邪的三焦论治、标本兼治等诸多治法特点进行了较深入地分析。其所用湿邪的治法深合经旨,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温病条辨》一书,为明代淮阴吴鞠通所著书中继承了《内经》、《伤寒论》的学说思想,师承了叶天士的温病学说,并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全书以三焦辨证为纲,概括了温病的发生、传变、转归的规律,系统地论述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书中载方198首,临床疗效卓著,对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溯源灵素问道长沙温病,早在《内经》中就有所论述。《内经》不仅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等方面的内  相似文献   

16.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一书,仿《伤寒论》的条文形式,导源叶案为众所周知。其中运用承气场方,除了宗《伤寒论》以外,还大量取材于《温疫论》,且有所发展,使承气汤变化内容更臻成熟。本文试就《温病条辨》运用承气汤方特点作如下辨析。一、脉实证实,苦寒攻下中焦阳明温病,是外感病的高峰期,多以承气汤为主方,中焦篇第一条即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吴鞠通用“承气汤不强调痞满,而强调燥实”,“面目俱赤,语声重法,呼吸俱粗,大便秘,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等证,均为大热大实之证。吴氏论承气汤证比起《伤寒论》来,更为…  相似文献   

17.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历代医家立论繁多,后人临证常难得要领,治难得效.后至张景岳提纲挈领地把咳嗽分成外感、内伤立论,将咳嗽的辨治由博返约,对后世影响颇大.清代,随着温热学派的兴起,咳嗽的辨治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其中独具特色,对后人启迪尤深,至今临床运用广泛的,当属于吴塘的《温病条辨》.吴塘将其独创的"三焦辨证"理论贯穿于咳嗽的辨治过程.在上焦,关键在于肺,肺为娇脏,最易受风热火寒暑(湿)燥邪的侵扰;在中焦,关键在于脾胃,脾乃生痰之源,胃喜润而恶燥,而脾气和胃阴是温热病最易耗伤的,故痰(湿)、燥、虚是本阶段重要的病理基础;在下焦,关键在于肝肾,肝之疏泄可影响中焦之脾水湿不运,肾不主水则饮不能化,而肝肾之阴被灼,阴虚而肺燥,均能引起咳嗽,吴塘的学术思想不仅体现了《内经》中"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理论,还注重证候及症状的鉴别诊断,并且创制了许多至今仍广泛使用的方药,为后世治疗咳嗽梳理了比较清晰的思路.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运用体会试予分析总结,以求温故而知新.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方剂的运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它与<伤寒论>原为一书,合称<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晋代王叔和将伤寒部分单行编纂整理后,<金匮要略>始另列问世.<金匮要略>是一部以"脏腑辨证"为核心治疗杂病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之作.<金匮要略>共22篇,包括所论疾病40余种,所载方剂248首(其中4首方剂只有方名而没有列药味),主要以脏腑经络为基本论点,采用了病与证相结合并根据脏腑病机进行辨证的辨证方法.该书对后世内科杂证、外科杂证、妇科杂证,以及皮肤科杂证等的辨证论治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上述各科的逐渐独立与完善具有重大影响,可谓开中医临床各科论治之先河.本文谨就<金匮要略>运用方剂的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浅谈《伤寒论》方剂的特点张燕青,董保民张仲景《伤寒论》诸方具有辨证精辟,立法严谨,组方周密,配伍得当;选药稍简等特点,被后人称为"方书之祖"。载方113首,用药95味,方中用药1~7味的有109首,8~10味的有11首10味以上仅有3首。从以上可见《...  相似文献   

20.
<正> 方剂,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武器之一。它是根据一定的治法,按照一定的配伍规律,选择适当的药物,定出具体分量,制成一定剂型,用以防治疾病的药方。对于方剂的组成原则,加减变化规律方面,已有较多论及,本文暂不赘述。笔者拟根据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方剂配伍的基本特点。一、方剂“双向性”配伍特点祖国医学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意味着人体阴阳邪正的相互消长,疾病实际上是脏腑功能失调后反映出来的阴阳偏盛偏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