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医学源流论》说:“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可见治疗疾病,医生开的方药虽好,若服药方法不当,将会直接影响疗效。西药服法严格地规定药的剂量、给药时间和次数,以保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提高治疗效果。而中药服法则是根据天人相应、病情轻重缓急,采用灵活多样的服药方法。现就中药服法规律探讨于下。 1 据天人相应的时辰服法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天地问的一切变化对人的生理、病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内经》中早就指  相似文献   

2.
中药汤剂服用之法是否恰当,对临床疗效也有一定影响。如徐灵胎说:“病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笔者就以下几方面谈淡汤剂的服法与同道商榷。 1 服药时间 元代的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指出:“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根据这一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的方药服用方法是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特色之一,其服用方法十分讲究,不同病情,不同药物,服法绝不可千篇一律。有人曾对105例中药汤剂无效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其中服法不当者10例,占无效总数的9.52%。正如徐灵胎所说:“力一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非特无功,反而有害”。张仲景提倡的服药方法一般是一剂药共煎后分次服,而服药的时间、间隔时间十分讲究。如桂枝汤服法是“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相似文献   

4.
中医方剂的服药法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服药法是提高中医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古代医家对服药法历来颇为重视,清代徐大椿在其《医学源流论》中指出:“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力,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然而现在的中医临床诊疗,多数医生普遍采用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谈谈含咽法     
中药服法的选择,对于提高药物的疗效起着一定的作用。历代医家根据病情的需要总结积累了很多的服药方法,比如热药应冷服、寒药宜热饮,上病饭后服药,下病饭前服药,发汗药在服药后应当啜少许热粥以利发汗等等。含咽法也是其中之一种。  相似文献   

6.
经方煎服法是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方剂的炮制、煎煮方法、服药方法及服药后调养护理方法的总称。《医学源流论》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病之愈与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殊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服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而在夜”。  相似文献   

7.
中医服药法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金匮要略》书中仲景很讲究服药的方法。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曰:“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力,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可见重视服药法亦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环...  相似文献   

8.
刘惠民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 ,他治疗外感伤寒 (感冒、流感 )病人 ,往往服一剂药即热退身静(凉 )而愈 ,这与他的服药方法及用药特点不无关系。笔者在刘惠民先生诊治的众多病例中总结出以下几点。1 师古而不泥古 ,在汗法上加以开拓发挥根据《伤寒论》“病在表可发汗”的论述 ,主张凡表证解表愈早愈好 ,他认为感受外邪 ,失治或治疗不彻底 ,均可导致外邪的传变而加重病情 ,提出治外感贵在祛邪迅速彻底 ,邪祛则体自安 ,如将军之挥戈退敌 ,贵在迅猛。根据桂枝汤“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 ,以助药力”的服法原则 ,让病人服头煎药后一刻钟喝…  相似文献   

9.
<正> 中药汤剂又称汤药,是我国历史悠久,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汤剂具有特殊的药性、煮法及特殊的服法,所以在多种疾病中产生了特有的疗效。现将汤剂的服法概述如下:1 服药时间 一般应根据病情和药性决定服药时间,疾病从性质上分有寒热虚实,从时间上分有缓急之别。在病情急聚时应不拘时间,马上顿服,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慢性疾病可以定时服药,使体内保持一定的血药浓度。但对药性又要别当  相似文献   

10.
中医服药法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古自神农尝百草辨别了药物后 ,古人服药从咀嚼药草、取汁服用开始 ,随着汤液、丸、散等剂型的出现 ,服用方法也有了发展。在《金匮要略》中可见一斑 ,从书中可以看到仲景很讲究服药的方法。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曰 :“病之愈不愈 ,不但方必中病 ,方虽中病 ,而服之不得其法 ,则非特无力 ,而反有害 ,此不可不知也。”可见重视中医服药法亦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金匮要略》中服药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服药温度 仲景要求服用表散外邪的方药 ,要温服。如桂枝芍药知母…  相似文献   

11.
中医对中药汤剂的煎服方法历来都十分讲究。《医学源流论》记载:“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但无用,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兹将有关事宜简要介绍如下: ①发表祛寒类药物(附子、肉桂、干姜等)不能煎得太久,药汁宜温服,取液不可太少。服药后,要避风勿再感受外邪,同时要忌食生冷之物。 ②清热泻火、解毒、止血  相似文献   

12.
中药的服法与禁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许多患者对中药的服法缺乏足够的认识,由于服用方法不当,影响了药物疗效。因此应根据病情区别对待,讲究服用方法。1远服:即饭后较长时间服药,本法适用于脾胃病或服用泻下作用药物。2空腹服:即晨间未进食前服药,本法适用脾胃虚寒,作用于四肢血脉和服用驱虫作用药物。3睡前服:即在睡眠前服药,本法适用心脏病和服用滋阴健胃的药物。4饭前服:即进食前20min服药,本法适用于下焦病症和服用补肾之品。5饭后服:即进食后20min服药,本法适用于上焦胸膈病症。6发病前服药:如掌握疾病发作规律可在发病前适当时候服药,如疟疾、癫痫等。7热服:即乘热服…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方书之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详细记载了方剂药物的煎服法,对后世中医汤剂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张仲景根据病情的需要而选择不同的溶媒,根据方剂药物的质地、数量、作用功效及主治病证等决定煎煮时间的长短,根据病情、年龄、体质等情况确定服用方法及用量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辨证服药及护理特色,对于现代临床护理很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服法是中药合理运用的重要一环 ,服法不当 ,反而为害。早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 ,对中药服法已有详述 ,其云“病在胸膈以上者 ,先食后服药 ;病在心腹以下者 ,先服药而后食 ;病在四肢血脉者 ,宜空腹而在旦 ;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再如《伤寒论》中桂枝汤宜温服一杯 ,约半小时再喝热稀粥一杯 ,以助药力。《金匮要略》大乌头煎服法 :取二升 ,强人服七合 (70 ml)、弱人服五合(50 ml) ,不差 ,明日更服 ,不可一日再服。《温病条辨》银翘散服法 :病重的白天服 3次 ,夜间服 1次 ,病不解者 ,原方再服。又如鸡鸣散要在清晨 4时服用等。笔者在学…  相似文献   

15.
中药的服法也是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服法的适当与否对疗效也有一定的影响,医圣张仲景对这方面非常重视,总是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所用方剂的作用针对性的采用了适宜的服法。这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在每首方剂的后面都注明该方的服法。张仲景在两书中创造了丰富的服药方法。笔者加以整理分析,以供临床应用和医学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药煎服法直接影响中药药效,在煎药器皿和水的选择上都十分讲究,煎药不仅有先煎、后下等之分,在火候、水温和煎药时间的选择上也是大有学问,服药也有饭前饭后的不同,而儿童服药又有别于成人。徐荣谦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以及对中药的认识,总结出徐氏儿科煎服法,煎法巧妙省事而不碍药效,服法将儿童与成人区分开另辟蹊径,常有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7.
《医学衷中参西录》为清朝末年名医张锡纯代表作,是其临证经验结晶。张氏不但组方用药独具特色,且服药方法亦很有创新。中药的煎服法对药物的吸收和功效的发挥有较大的影响,正如徐大椿所谓:"病之愈与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  相似文献   

18.
百日咳方治疗百日咳效果较好,今春以来门诊治疗20例,均属痉咳期,其中服药三剂而愈者8例,5~6剂愈者9例,7~8剂愈者3例,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及服法  相似文献   

19.
侗药服药方法对发挥药效有密切关系,《医学源流论》说:“病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过去由于侗族文化落后,加上侗医药知识普及和宣传不足,以致病人在实际服药时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为此必须加强侗族地区服药护理质量。本人在侗族地区长期从事护理工作。下面仅就服侗药方法护理谈几点体会。1语言沟通古希腊大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两种东西可以治病,即“药物和语言”,语言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可见语言在服药护理方面的重要性。侗族地区的患者大多数来自偏远、贫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伤寒杂病论》的服药频次,并将服药频次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类:"不拘时候以知为度"、顿服、日二服与日三服、日三服以上、昼夜服药、少少含咽之等。"不拘时候以知为度"主要用于汗剂、吐剂、下剂、止泻剂、止痛剂;"顿服"用于病情表浅,或病情危重以速挽危亡,或见于峻药缓用者;"日二服与日三服"多用于解表,和解,攻下,温里;"日三服以上"则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昼夜服法"的方剂多用于治疗气机升降逆乱之病;少少含咽之则意在使药力持续作用于局部。相对于现代中医临床普遍采用的一剂早晚两次分服,《伤寒杂病论》中丰富的服药频次,更能彰显中医的特色,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