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摘要】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靶控输注在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 中的作用。方法 纳入2015年1 月~2017年10月于我院行CABG治疗的94例冠心病患者,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7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气管插管全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右美托咪定靶控输注,对照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将麻醉诱导前、麻醉后、插管前、插管后及插管后5min设为T0、T1、T2、T3、T4,比较各时间点两组动脉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HR与SBP乘积(RPP)以及手术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结果 两组T0、T1、T2 HR、RP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3、T4观察组HR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T0、T1、T2DBP、SBP、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3、T4观察组DBP、SBP、MA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运用右美托咪定靶控输注能够降低插管后血压与心率,即减轻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及心肌耗氧。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在肝癌射频消融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Ⅰ组(盐酸右美托咪定组)、Ⅱ组(靶控输注丙泊酚组)、Ⅲ组(盐酸右美托咪定+靶控输注丙泊酚组)。记录治疗开始前、治疗开始后5 min、结束即刻、出室时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同时记录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医生满意度评分。结果Ⅱ组治疗开始后5 min MAP[(69±8)mmHg]、HR[(69±3)次/min]、RR[(16±5)次/min]、SpO2[(90±4)%]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Ⅲ组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Ⅱ组[(1.1±0.1)min vs.(3.1±0.2)min,P<0.05],Ⅲ组的医生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Ⅰ组与Ⅱ组(3.8±0.3 vs.1.9±0.3、2.0±0.6,P<0.05)。Ⅲ组呼吸暂停的发生率(0%)及低血压的发生率(5%)也明显低于Ⅱ组(20%、35%,P<0.05)。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安全可靠,患者术中循环呼吸平稳,苏醒快,医生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顺苯阿曲库铵(cisatracurium CIS)闭环靶控技术研究持续应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对顺苯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55岁,手术时间<2h,行全凭静脉麻醉,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NS(生理盐水)+3ED95 CIS;B组:DEX+3ED95 CIS;C组:DEX+4ED95 CIS.B组、C组患者从全麻诱导前15min开始预注DEX 1.0μg/kg负荷量,插管后以0.5μg/kg/h维持,至手术结束前20min停止泵注;对照组A组从术前15min开始泵注等量的生理盐水至手术结束前20min.术中均使用闭环靶控输注CIS维持肌松.记录比较各组CIS的起效时间、气管插管条件评定、首次增药时间、临床作用时间、闭环肌松停药至TOF恢复到0.2、0.5、0.7、0.9时间、恢复指数.结果:B组与A组比较,CIS的起效时间、气管插管条件评定、首次增药时间、临床作用时间、闭环肌松停药至TOF恢复到0.2、0.5、0.7、0.9时间、恢复指数等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比较,C组CIS的起效时间小于A组(P<0.05)、首次增药时间大于A组(P<0.05),气管插管条件优于A组;B组与C组比较,C组CIS的起效时间小于B组(P<0.05)、首次增药时间大于B组(P<0.05),气管插管条件优于B组.结论:DEX不会影响CIS的肌松效应,不会延长其代谢时间,两者联合使用安全、有效,但CIS会随其剂量增加缩短起效时间并改善插管条件.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复合靶控输注(TCI)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开始以血浆靶浓度(Cp)为4~5 mg.L-1TCI丙泊酚,逐渐增加至6~7 mg.L-1,当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时减至4~5 mg.L-1;观察组在TCI丙泊酚前缓慢静脉推注(超过5 min)右美托咪啶0.5μg.kg-1。记录术前(T1)、睫毛反射消失时(T2)、扩宫时(T3)、吸宫时(T4)和手术结束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值;记录丙泊酚的总用量、诱导时间、唤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并观察术中患者体动反应、呼吸抑制及术后宫缩痛情况。结果观察组T2、T3、T4时的HR较T1时明显减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T3、T4时的MAP、SpO2均较T1时显著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T2、T3时对照组的MAP、SpO2明显低于观察组,T2、T3、T4时对照组的HR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诱导时间、唤醒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缩短,丙泊酚总用量比对照组减少,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呼吸抑制、术后宫缩痛及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0.5μg.kg-1复合TCI丙泊酚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邬子林  周志飞  佘守章  许立新 《广东医学》2012,33(16):2479-2483
目的观察氯胺酮对右美托咪定(Dex)靶控输注患者镇静意识消失时浓度效应关系的影响。方法择期行椎管内麻醉下腹部或下肢手术者共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D组和KD组,每组30例,每组按Dex靶控浓度的不同随机分为5个亚组(n=6),D组(D1~D5)浓度分别为0.54、0.64、0.76、0.90和1.07 ng/mL;KD组(KD1~KD5)浓度分别是0.30、0.37、0.46、0.57和0.70 ng/mL。监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警觉/镇静(OAA/S)评分和睫毛反射;以呼之不应(OAA/S评分≤2)和睫毛反射消失作为意识消失指标,观察和记录30 min内每组及其亚组患者意识消失的例数及其对应靶浓度,采用概率单位法(Probit)回归分析计算两组的浓度-效应曲线方程及其意识消失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和95%有效浓度(EC95)。结果 D组和KD组中各亚组间随着时间推移和亚组间随着靶浓度增加,意识消失率逐渐上升,BIS值逐渐下降(P<0.05);KD组EC50(0.445 ng/mL)和EC95(0.603 ng/mL)显著低于D组EC50(0.738 ng/mL)和EC95(0.990 ng/mL),KD组量效曲线相对D组平行且左移;与基础值比较,两组第3、4、5亚组15 min后MAP逐渐下降(P<0.05),D组第3、4、5亚组5 min后HR逐渐下降,第1、2亚组10 min后HR下降(P<0.05),KD组第3、4、5亚组于20~30 min HR下降明显(P<0.05)。SpO2不同时间SpO2≥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Dex靶控输注血浆浓度增加,镇静深度增加,小剂量氯胺酮能够降低Dex意识消失所需的靶浓度,增强其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采用异丙酚和芬太尼双通道开环靶控输注(OLTCI)和闭环靶控输注(CLTCI)进行麻醉诱导时,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24例施行甲状腺手术的女性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OLTCI组和CLTCI组(n=12)。OLTCI组以靶控浓度3μg/mL异丙酚和3ng/mL芬太尼分别行麻醉诱导和维持;CLTCI组分别以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和心率(HR)与收缩压乘积为反馈指标行双通道CLTCI,异丙酚和芬太尼起始靶控浓度分别为3μg/mL和3ng/mL,递增或递减浓度分别为0.5μg/mL和0.5ng/mL,最高靶控浓度分别为6μg/mL和5ng/mL。于不同时间点分别记录两组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变异性、BIS值的变化以及异丙酚和芬太尼的用药量。结果CLTCI组:插管后1min和模拟切皮刺激后1min记录的BIS值有所升高,但升高幅度均小于OLTCI组,且控制在64以内(分别为58.9±1.1和59.9±4.1)。与插管前相比,两组在插管后1min记录的MAP均有所升高,但OLTCI组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CLTCI组(P<0.05)。两组的芬太尼总用药量无明显差异,OLTCI组异丙酚总用药量大于CLTCI组。结论与OLTCI比较,以BIS和HR与收缩压乘积作为反馈指标行异丙酚和芬太尼双通道CLTCI能更好地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采用异丙酚和芬太尼双通道开环靶控输注(OLTCI)和闭环靶控输注(CLTCI)进行麻醉诱导时,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选择24例施行甲状腺手术的女性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OLTCI组和CLTCI组(n=12).OLTCI组以靶控浓度3ug/mL异丙酚和3 ng/mL芬太尼分别行麻醉诱导和维持;CLTCI组分别以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和心率(HR)与收缩压乘积为反馈指标行双通道CLTCI,异丙酚和芬太尼起始靶控浓度分别为3ug/mL和3 ng/mL,递增或递减浓度分别为0.5us/mL和0.5 ns/mL,最高靶控浓度分别为6ug/mL和5 ng/mL.于不同时间点分别记录两组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变异性、BIS值的变化以及异丙酚和芬太尼的用药量.结果 CLTCI组:插管后1 min和模拟切皮刺激后1 min记录的BIS值有所升高,但升高幅度均小于OLTCI组,且控制在64以内(分别为58.9±1.1和59.9±4.1).与插管前相比,两组在插管后1 min记录的MAP均有所升高,但OLTCI组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CLTCI组(P<0.05).两组的芬太尼总用药量无明显差异,OLTCI组异丙酚总用药量大于CLTCI组.结论 与OLTCI比较,以BIS和HR与收缩压乘积作为反馈指标行异丙酚和芬太尼双通道CLTCI能更好地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右旋美托咪啶对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七氟醚静吸全身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 60例行择期全身麻醉下脊柱内固定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七氟醚静吸全身麻醉,在稳定15 min后,试验组给予右旋美托咪啶0.5μg·kg-1,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静脉泵注3 min;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0 mL,静脉泵注3 min。记录给药即刻(T0)、给药后1(T1)、2(T2)、4(T4)、6(T6)、8(T8)、10(T10)和15 min(T15)时脑电双频指数(BIS)、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Narcotrend指数(NI)、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结果对照组患者麻醉期间BIS、AAI、NI、MAP和HR均无明显变化(P>0.05),试验组患者麻醉期间AAI无明显变化(P>0.05)。试验组T6、T8、T10、T15时BIS低于T0时(P<0.05),T8、T10、T15时NI低于T0时(P<0.05),T2、T4、T6、T8、T10时MAP高于T0时(P<0.05),T2、T4、T6、T8、T10、T15时HR低于T0时(P<0.05)。试验组T6、T8、T10、T15时BIS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T10、T15时NI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T2、T4、T6、T8时MAP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和瑞芬太尼-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中,静脉输注小剂量右旋美托咪啶能进一步加深患者的麻醉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CL-TCI)麻醉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117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分为CL-TCI组58例(BIS监测下丙泊酚CL-TCI麻醉)和TCI组59例(BIS监测下人工丙泊酚靶控输注TCI)。两组患者均监测麻醉前、手术30 min、术毕时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麻醉用药记录、麻醉复苏指标,同时手术前后接受认知功能评估。结果TCI组手术30 min和术毕时HR、MAP水平均较麻醉前升高;CL-TCI组各时点比较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且手术30 min和术毕时HR、MAP水平均低于TCI组(P<0.05)。CL-TCI组术中丙泊酚用量少于TCI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TCI组(P<0.05)。两组术前MMSE评分相近(P>0.05);术后1天,两组MMSE均较术前降低,但CL-TCI组高于TCI组(P<0.05)。CL-TCI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TCI组(P<0.05)。结论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在BIS监测下行丙泊酚CL-TCI麻醉,较丙泊酚TCI更利于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减少,术后早期认知功能恢复良好,麻醉复苏质量好,且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技术在肝硬化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拟行肝硬化脾切除断流术患者40例,年龄28-60岁,ASA 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0):丙泊酚持续输注组和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MAP、HR及BIS值的变化、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术中麻醉药用量. 结果 闭环靶控输注组手术中MAP与HR均无明显变化(P>0.05).持续输注组在气管插管后、拔管后MAP、HR均高于闭环靶控输注组(P<0.05),气管插管后BIS值高于闭环靶控输注组(P<0.05).闭环靶控输注组苏醒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短于持续输注组(P<0.05),术中丙泊酚用量少于持续输注组(P<0.05). 结论 在肝硬化患者手术中应用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技术,可以减少丙泊酚的用量,促进麻醉后恢复时间,使麻醉过程更为平稳.  相似文献   

16.
丙泊酚、依托咪酯靶控输注全麻诱导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丙泊酚、依托咪酯靶控输注(TCI)全麻诱导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40例ASA Ⅰ-Ⅱ级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n=20)和依托咪酯组(E组,n=20),麻醉诱导丙泊酚组及依托咪酯组均采用TCI系统诱导给药,并加用咪达唑仑0.1mg/kg、芬太尼3μg/kg、维库溴铵0.1mg/kg.分别记录诱导前后两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的变化.结果 诱导后P组SBP、DBP和HR均明显下降(P<0.05),而E组则轻度下降或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 丙泊酚、依托咪酯靶控输注(TCI)全麻诱导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全麻诱导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明显大于依托咪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在静脉麻醉中脑电双频指数(BIS)反馈闭环靶控输注(CL-TCI)调控下,右美托咪定(Dex)对丙泊酚用量及对血
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需要60例全麻患者参考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D组(n=30)和C组(n=30),D组患者在术前及术中均
泵注Dex直至手术结束;C组患者按照同样的方案泵注等量的生理盐水。检测负荷剂量前(T0),负荷剂量后(T1),插管即刻(T2),
切皮(T3),手术开始后30 min(T4),缝皮(T5),拔管即刻(T6)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BIS值的变化;诱导期及
维持期间的丙泊酚的用量。术中及术后出现的血流动力学不良事件。结果在BIS反馈闭环靶控输注调控下,Dex可有效减少
麻醉诱导时间,诱导期及维持期丙泊酚的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拔管即刻,D组的HR,SBP及DBP均较C组
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荷剂量前后D组与C组的BIS值及血流动力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BIS反馈闭环调控下定量证实Dex可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同时可减少血流动力学不良反应的发生,不增加麻醉
过深的发生率,是较为理想的麻醉辅助药物及镇静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依托咪酯与丙泊酚在中老年患者全麻诱导与麻醉维持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拟在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中老年患者,年龄55~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风险评分(ASA) Ⅰ~Ⅱ级纳入本研究.纳入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丙泊酚组(P组)、依托咪酯组(E组)、丙泊酚依托咪酯联合组(L组),每组20例.P组采用丙泊酚靶控诱导与术中维持,E组采用依托咪酯靶控诱导与术中维持,L组采用依托咪酯靶控诱导后改用丙泊酚靶控术中维持.术中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调整药物输注速度,记录入室(T0)、插管前1 min(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1 min(T3)、5 min(T4),切皮(T5)、拔管(T6)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手术时间、停药后到患者苏醒睁眼的时间、停药后到拔除气管导管的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6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每组20例.P组患者的MAP和HR在T1时明显低于T0时点(P<0.05),T3、T6时MAP和HR升高;E组和L组患者的MAP和HR在T1 ~T4时与T0时点比较无显著变化.E组拔管时间略有延长;所有患者均无肌颤、术中知晓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P组有9例(45.0%)出现注射痛,明显高于其余2组(P<0.05);E组有4例(20.0%)出现恶心呕吐,明显高于其余2组(P<0.05).结论 依托咪酯用于全麻诱导使中老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趋于平稳,用于术中维持造成苏醒延长,更适合与丙泊酚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期间,右旋美托咪啶(Dex)对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的影响.方法:选择拟于全麻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年轻患者30例(ASA Ⅰ~Ⅱ级),诱导方法:以血浆药物浓度为靶目标进行丙泊酚靶控输注,靶浓度(Ct)为4 mg/L,同时静脉泵注雷米芬太尼1 μ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静注罗库溴铵0.6 mg/kg,1 min后气管内插管.术中以雷米芬太尼0.2 μg/(kg·min)~(-1) 维持麻醉,定时追加肌松药,调节丙泊酚靶控输注的Ct值,使BIS维持在50±3;维持10 min稳定后将患者随机双盲分为两组:D组(n=15):Dex 0.4 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 ml静脉泵注(5 min),C组(对照,n=15):生理盐水5 ml,方法同D组.记录20 min内BIS、AAI、MAP、HR.结果:D组静注Dex后BIS由51.4±2.2逐渐下降,20 min时降为42.2±15.7(P<0.05);而AAI给药前15.1±3.3,20 min内没有明显变化;C组对照观察期间BIS、AAI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稳定后,静注Dex能使BIS进一步下降,而AAI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靶控麻醉下成功插入喉罩丙泊酚Cp50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65岁,体质量指数18~30kg m-2,行择期骨科四肢手术患者74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4组:丙泊酚组(P组,n =21);瑞芬太尼(2.0 ng/mL)+丙泊酚组(R组,n=18);右美托咪定(0.5 μg/kg)+丙泊酚组(D1组,n=16);右美托咪定(1.0 μg/kg)+丙泊酚组(D2组,n=16).待丙泊酚血药浓度与效应室浓度达到平衡时插入喉罩.采用改良的上下交叉点法根据患者的体动反应增加或减少下一个患者丙泊酚(0.5 μg/mL)血浆靶浓度,计算丙泊酚的Cp50值.结果 4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质量、性别构成比、麻醉诱导前心率、平均动脉压、BIS值、手术类别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组患者诱导后与诱导前比较心率、平均动脉压、BIS值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4组间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P> 0.05).P组、R组、D1组及D2组丙泊酚Cp50分别为(4.86±0.40) μg/mL、(2.42±0.33)μg/mL、(3.94±0.63) μg/mL、(2.44±0.27)μg/mL.与P组比较,R,D1和D2组的丙泊酚Cp50明显降低(P<0.05);与D1组比较,D2组Cp50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能有效降低插入喉罩时丙泊酚的Cp50,1.0 μg/kg右美托咪定与靶浓度为2.0 ng/mL的瑞芬太尼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