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彩色多谱勒超声在诊断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应用。方法对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超声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声像图表现为腹壁切口处不均质的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晰;周边回声增强。内部血流信号不丰富。高频彩超能发现早期病变及明确病变范围。结论高频超声有助于临床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判断病变范围,指导临床手术。  相似文献   

2.
张媛  张宏 《中国医药科学》2014,(22):104-106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15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高频超声检查,后经手术病理确诊,分析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声像图特征。结果高频声像图显示腹壁切口处边缘不清晰、形态不规则,有不均质的低回声团块,未见包膜回声,随访见,团块有经前期增大,回声减弱,经期明显增大,回声不均匀增强,经期后团块缩小,回声略增强。PW探及低速高阻动脉血流频谱。结论高频超声是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价值的方法,能确定病灶大小、浸润范围,形态等特征,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10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l5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其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5例患者腹壁切口在体表下约8~25 mm处,可探及低回声肿块,肿块大小7~43mm。肿块均无外包膜,边界呈蟹足状或树枝状的不规则。15例均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且经病理证实。结论超声检查可作为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靠影像学检查方法,与临床症状相结合,可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8例剖宫产术后发生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剖宫产术后,表现为切口瘢痕部位出现疼痛肿块并随月经周期变化,8例患者均行病灶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明确为子宫内膜异位症,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手术史、典型临床表现及超声检查做出诊断。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剖宫产术中注意腹壁切口的保护是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声像图表现为腹壁切口处不均质的低回声肿块,28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有剖宫产史并经手术病理确诊,超声诊断率高。结论超声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陈秀红 《首都医药》2014,(12):23-2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组患者为我院2010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共48例,手术前患者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后随访患者手术治疗的病理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43例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误诊的患者中,2例被诊断为腹壁炎性肿块,1例被误诊为腹壁纤维瘤,2例被误诊为腹壁皮下脂肪瘤。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方法,应作为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方法在临床上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入院后行病灶切除术,术中所见:7例病灶位于腹直肌前鞘,1例病灶累及腹直肌,1例病灶累及腹膜。术后行病理检查示: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术后予以抗感染治疗,切口Ⅰ期愈合,治愈率为100%。术后所有患者随诊12个月,未见有复发病例。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表现较明确,治疗以手术为主,严格控制剖宫产术,术中注意保护腹壁切口及盆腔,可降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对18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在剖宫产之后,表现为切口部位出现与月经周期有关的疼痛肿块,超声检查辅助定位。结论手术切除内膜异位病灶是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唯一确实有效地治疗方法,剖宫产术中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是防止该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梁利云 《北方药学》2014,(7):136-136
目的:对剖宫产后腹壁切开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2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开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0例患者均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开子宫内膜异位疤痕处发现肿块,多位于皮下。B超检查提示,腹壁内低回声肿块,手术治疗后,症状、体征全部消失,随诊1~3年,均未复发,所有患者病灶切除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治疗效果比较好。结论:剖宫产术与腹壁切开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一定关系,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手术指标,从而减少剖宫产手术率,从根本上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谭军 《中国乡村医药》2012,19(11):58-59
随着剖宫产术的逐年增多,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也逐年增高[1],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文回顾分析17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声像图资料,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症状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商丘市妇幼保健院2006年5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的2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21例患者均进行病灶一次性切除治愈。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增生纤维结构组织中,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分化良好。术后6年的随访时间里,21例患者均无复发现象。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仅凭单纯的手术治疗可以治愈,但手术的关键在于是否彻底切除了病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超声图像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声像图均表现为腹壁切口处皮下不均质的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周边回声增强,内部血流信号不丰富。术前诊断与超声检查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6.44,P<0.01)。结论高频彩超能发现早期病变以及明确病变范围,有助于临床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临床提供依据,指导临床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切口瘢痕处出现肿块,并伴有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的疼痛者共28例,占77.78%;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术中完整切除病灶,同时切除病灶外缘1~1.5 cm正常组织。结论 切口瘢痕处出现肿块,并伴有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的疼痛,可以作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项重要诊断标准,治疗方法首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症状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术后加以治疗观察,随访1~5年,无患者出现复发现象。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仅凭单纯的手术治疗可以治愈,但手术的关键在于是否彻底切除了病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射阳县中医院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23例腹壁切口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行。结果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经期切口瘢痕处胀痛;病灶均位于瘢痕部位附近,肿块触之质韧,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超声显示实性非均质性或实性为主的混合性包块;CA125检查均正常;全部手术治疗病理检查: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切口愈合良好,无切口感染,术后随访(2.2±0.5)年,切口无月经周期痛,无复发病例。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病史、典型临床表现、B超等作出诊断,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通过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术中正确处理及术后母乳喂养防止其发生。  相似文献   

16.
黄涛  刘娟  张玲玲 《现代医药卫生》2013,(19):2888-2889
目的 探讨产后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84例产后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4例患者中79例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94.05%);5例为阴道分娩后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5.95%).发病潜伏期1~132个月,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83例完整切除病灶,未加用药物治疗,随访6~24个月,3例复发,再次手术后继续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 产后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于剖宫产术后的腹壁切口,阴道分娩后的会阴切口病灶少见,会阴病灶切除相对困难,手术完全切除病灶后可不加用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我院收治2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剖宫产术后患者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潜伏期一般为1~3年,平均(21.5±13.8)个月,以单个病灶多见,病灶多发生在皮下脂肪层(约占76.2%),均行手术切除病灶。手术后均一期愈合,一次性痊愈。出院后口服孕三烯酮药物3~6个月预防复发;随访6个月~3年无复发。结论剖宫产术后引起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方案,临床中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降低剖宫产率,规范手术,预防子宫内膜的种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症状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本院2006年5月~2012年6月6年间收治的2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术后加以治疗观察,随访1~5年,无患者出现复发现象.结论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仅凭单纯的手术治疗可以治愈,但手术的关键在于是否彻底切除了病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平顶山市妇幼保健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38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患者经手术治疗,80.9%的内膜异位结节位于皮下,切除标本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上皮腺体或腺体样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术后服药3个月后复查无复发。结论剖宫产术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静  张林燕 《中国医药》2012,7(11):1431-1432
目的 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5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B型超声均提示腹壁切口处或下方低回声结节,边界模糊,无完整包膜.病理检查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纤维素及出血成分,含铁血黄素颗粒的浸润等.15例患者均行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切除术,术后随访1~2年均无复发.结论 典型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通常不难诊断,术前B型超声或MRI有助于确定病灶范围,明确解剖关系.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完整地切除病灶是防止复发的关键.术后药物辅助治疗可能有助于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