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2 毫秒
1.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大鼠采用黑色素纳米颗粒(MNPs)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后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及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探讨其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取SD乳鼠20只,处死后分离股骨和胫骨,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BMSCs。取第3代BMSCs,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90、CD29、CD45、CD44表达情况。采用化学合成法制备MNPs,将MNPs悬液加入制备的BMSCs处理24 h,制备MNPs-BMSCs细胞悬液。取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BMSCs组和MNPs-BMSCs组各18只,模型组、BMSCs组和MNPs-BMSCs组大鼠采用Longa改良线栓法制备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不剪开颈总动脉和插入线栓,其他操作同模型组。BMSCs组和MNPs-BMSCs组大鼠于造模后24 h尾静脉分别注射1 mL BMSCs、MNPs-BMSCs细胞悬液,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分别注射1 mL无菌1×PBS缓冲液。模型组、BMSCs组和MNPs-BMSCs组大鼠均于移植第1、3、7天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TMS)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8周龄清洁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BMSCs组、TMS组、TMS+ BMSCs组,每组12只,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大鼠SCI模型.SCI后1d、14d、28d分...  相似文献   

3.
李雷  吕刚  王欢  高红 《中国康复》2007,22(5):295-297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髓鞘前脂蛋白(PLP)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BMSCs促进SCI修复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移植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18只,制成SCI模型,将培养的BMSCs注入移植组损伤的脊髓内;另6只为假手术组(C组)。结果:术后24和72h、7d,RT-PCR半定量分析显示A、B组BDNFmRNA、GDNFmRNA和PLPmRNA表达在24及72h、7d时均明显高于C组(P<0.01),与B组比较,A组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BM-SCs移植可通过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和轴突髓鞘化等机制促进SCI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SCI)后的不同时间点尾静脉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大鼠SCI的修复作用。方法:SD大鼠24只,制备大鼠SCI模型,随机分为3组各8只:对照组于SCI后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4 h移植组和于7 d移植组分别于SCI后24 h、7 d尾静脉注射BMSCs缓冲液(2×106/m L)1 m L。在SCI后各时间点分别进行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运动学评分,于第42天处死动物,HE染色观察SCI处空洞面积的改变情况。结果:7 d移植组大鼠SCI后14、21、28、35、42 d的BBB评分明显高于24 h移植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各组SCI部位形成脊髓空洞,7 d移植组大鼠的脊髓空洞明显小于24 h移植组和对照组。结论:BMSCs可在体外培养、扩增,能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式迁移到SCI部位,促进SCI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移植的最佳时间在损伤后7 d左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MSCs)经侧脑室植入脑缺血大鼠后海马齿状回突触形成及大鼠记忆能力的变化。方法大鼠BMSCs培养3 代。60 只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细胞组各20 只,后两组结扎左侧颈总动脉,细胞组于7 d 后经侧脑室植入BMSCs。8 周后行Morris 水迷宫测试。测试后取脑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海马齿状回处突触素表达。结果模型组探查训练(T1)和对位探查训练(T2)时间均较假手术组缩短(P<0.05);细胞组T1 和T2 分别较模型组延长(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突触素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值(IOD)较假手术组减小(P<0.05),细胞组IOD较模型组增加(P<0.05)。结论BMSCs经侧脑室植入可促进脑缺血大鼠海马齿状回突触形成,并改善其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注射移植对急性脊髓损伤(SC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Nogo-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全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 雌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sham组)、损伤对照组(SCI组)、溶剂对照组(vehicle组)和BMSCs治疗组(BMSCs组),24只/组。采用改良Allen法制作大鼠急性SCI模型,BMSCs移植前用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BMSCs 组于造模成功10min后自大鼠尾静脉注射BMSCs悬液1ml(5×106个 BMSCs);vehicle组则注射1ml 0.01m的磷酸盐缓冲液(PBS)。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通过进行BBB神经行为学评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估,观察其恢复状况,免疫组化及RT-PCR法检测Nogo-A表达。结果:BMSCs组损伤周边区脊髓组织中观察到CFSE染色的阳性细胞;BMSCs组术后第7天和第14天神经功能评估明显优于SCI组、vehicle组;BMSCs组术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脊髓损伤区周边组织中Nogo-A表达较SCI组和Vehicle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BMSCs移植可以通过下调SCI中Nogo-A的生成来促进脊髓损伤后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MSCs)枕大池注射治疗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其趋化性作用。方法:从2月龄大鼠的后肢骨骨髓中取原代BMSCs,经体外扩增培养、鉴定,5-溴脱氧尿苷(BrdU)体外标记细胞。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24 h后,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枕大池注射生理盐水;BMSCs治疗组(n=10),枕大池注射BMSCs(1×106个);BMSCs+VEGF治疗组(n=10),枕大池注射BMSCs(1×106个)后48 h、72 h、96 h,分3次枕大池注射VEGF 20 ng。各组分别在治疗1周和4周时各处死5只大鼠,HE染色和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各组大鼠HE染色后均能在左侧大脑半球发现梗死灶。对照组各时间点未见明显BrdU阳性细胞;2个治疗组在治疗1周时梗死灶周围的BrdU阳性细胞数目均显著多于4周时(P0.01);治疗1周和4周时,BMSCs+VEGF治疗组梗死灶周围的BrdU阳性细胞数目均显著多于BMSCs治疗组(P0.01)。结论:BMSCs枕大池注射治疗大鼠MCAO时,移植细胞向缺血部位迁移,加用外源性VEGF对BMSCs向梗死灶周围迁移有趋化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对肾血管性高血压血管纤维化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组)、高血压组(RH组)、阿托伐他汀组(他汀组)各8只;将RH组及他汀组大鼠建立二肾一夹肾血管性高血压(2K1C-RH)大鼠模型。术后4周末,他汀组开始以阿托伐他汀(10mg.Kg-1.d-1)灌胃,共8周。治疗前后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收缩压、胸主动脉CTGF、纤维连接蛋白(FN)、Ⅲ型胶原(ColⅢ)的表达,并用免疫组化显示CTGF的表达。结果:与N组比较,RH组大鼠胸主动脉CTG-FmRNA、FNmRNA、ColⅢmRNA显著增加(P0.01);他汀组与RH组比较则3项指标明显下调(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抑制高血压血管纤维化,可能与下调CT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流动力学、髓内细胞凋亡率及脊髓组织中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从60只雌性SD大鼠中随机抽取36只,按脊髓横断法制作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后,将符合要求的模型大鼠2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各12只,其余2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各12只;术后第19天取"次髎""中极""三阴交""大椎"行电针干预,连续治疗7天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测,并用TUNEL法测定髓内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组织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尿流动力学,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的膀胱基础压力、膀胱最大压力、漏尿点压力升高(P0.05),膀胱最大容量及顺应性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的膀胱基础压力、膀胱最大压力、漏尿点压力均降低(P0.05),膀胱最大容量及顺应性均升高(P0.01);(2)髓内细胞凋亡率,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及电针组的脊髓组织TUNEL阳性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的脊髓组织TUNEL阳性率明显降低(P0.01);(3)Caspase-3蛋白表达,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脊髓组织中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脊髓组织中的Caspase-3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电针"次髎""中极""三阴交""大椎"可改善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压力、最大容量及顺应性,降低受损脊髓组织的凋亡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脊髓组织中凋亡效应蛋白Caspase-3的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步行训练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SCI)大鼠模型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取4周龄SD雌性大鼠5只,取骨髓,分离培养BMSCs,按1︰2传代扩增,用3~4代细胞进行移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SD雄性大鼠80只分为模型组(伤后不干预)、BMSCs移植组(SCI大鼠模型制备成功后1周进行BMSCs移植)、步行训练组(模型制备成功后的第2天开始步行训练)、联合组(模型制备成功后进行步行训练联合BMSCs移植),各20只。采用医用动脉瘤夹钳夹脊髓的方法制备SCI模型,伤后按分组进行BMSCs移植和步行训练,分别于伤后1周、2周、3周、4周采用BBB评分评估四组大鼠后肢神经运动功能,评估结束后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检测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表达,并观察四组损伤区脊髓组织神经纤维恢复情况。结果SCI后1周,步行训练组、联合组BBB评分均明显高于BMSCs移植组、模型组,干预三组SCI后2周、3周、4周BBB评分均明显升高; SCI后2周、3周、4周,干预三组BBB评分均高于模型组,联合组BBB评分均高于步行训练组、BMSCs移植组; BMSCs移植组SCI后3周、4周BBB评分高于步行训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步行训练组、BMSCs移植组、联合组SCI后4周BDNF、NSE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组,联合组明显高于步行训练组、BMSCs移植组,BMSCs移植组高于步行训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步行训练联合BMSCs移植能促进SCI大鼠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恢复,可能与调控神经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脊髓横断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模型大鼠的超声影像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特点。方法 将27只SPF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空白组(8只)和实验组(19只),实验组分为假手术组(8只)和模型组,模型组制备脊髓横断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剔除制备模型失败的3只,模型组剩余8只。在术后第28天对各组大鼠进行排尿后麻醉及清醒状态下超声观察膀胱径线与膀胱壁厚度;术后第四周检测各组大鼠尿动力学改变;术后第四周摘取膀胱逼尿肌组织进行染色观察。结果 ①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尿量增多,下肢BBB评分降低,假手术组和空白组之间无明显差异;②HE染色见空白组膀胱组织基本正常,模型组膀胱病理改变明显,假手术组和空白组之间无明显差异;③超声诊断学表示:与空白组,模型组膀胱充盈度增大、膀胱壁厚度增加,假手术组和空白组之间无明显差异;②尿动力学结果表示:假手术组和空白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漏尿点压、灌注时间、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最大压力均显著升高(P<0.0001);结论 本研究初步观察到SCI后NB模型大鼠膀胱组织在功能、超声影像结果及组织形态上变化具有一致性,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即超声影响学资料可以作为判断NB模型大鼠膀胱组织变化的可视化资料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高脂饲料和高果糖餐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分别评定两种动物模型的胰岛素敏感性。方法:实验于2004-03/06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所完成,选用Wistar雄性大鼠72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组、果糖模型组和高脂模型组,每组24只。空白组继续以普通标准大鼠饲料喂养,饮用自来水;果糖模型组以100g/L的果糖水取代自来水喂养;高脂模型组以高脂饲料取代普通标准大鼠饲料喂养,连续6周。每周测量各组大鼠的体质量、血压。6周结束时,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葡萄糖耐量、血清游离脂肪酸、三酰甘油、血浆胰岛素,同时以正常血糖-高血浆胰岛素钳夹技术,结合输注3H-2DG测定股四头肌葡萄糖摄取率评定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敏感性指数=1n1/(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结果:纳入7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各组大鼠体质量、血压比较:与空白组大鼠比较,高脂模型组体质量显著增加(t=2.819~11.430,P<0.01),果糖模型组血压显著升高(t=4.743~14.510,P<0.01)。②各组大鼠糖耐量比较:果糖模型组和高脂模型组大鼠的葡萄糖耐量显著低于空白组(t=2.833,4.030,P<0.05,P<0.01)。③各组大鼠血清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血浆胰岛素含量比较:果糖模型组和高脂模型组大鼠显著高于空白组(t=3.059~10.391,P<0.01)。④各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葡萄糖输注率、葡萄糖摄取率比较:果糖模型组和高脂模型组大鼠显著低于空白组(t=2.212~58.052,P<0.01)。结论:高脂饲料和高果糖餐喂饲均可以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腰椎间盘突出致坐骨神经痛大鼠模型和硬膜外腔置管方法.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36),假手术组(n=12)和空白组(n=12),分别行模型制作,假手术,不做任何处理.每组6只大鼠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1、3、7、14、21、28天做一般行为学观察及50%机械性撤足阈值(50% PWT)测定.每组6只大鼠于术后第7天检测术侧L5背根神经节(DRG)中NOS和COX-2的表达.模型组中另外24只大鼠于术后第2、6、13、20夭各取6只行导管位置和硬膜外腔药液扩散程度的确定.结果:所有大鼠均未出现运动及大小便功能障碍.模型组术后各观测点50%PWT比术前,空白组和假手组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术后第7天术侧L5 DRG的NOS和COX-2阳性细胞数比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所有导管均位于硬膜外腔内,术后第6天后扩散节段稳定(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新型腰椎间盘突出致坐骨神经痛大鼠模型制作简便,机械痛敏稳定,炎症反应确切,硬膜外腔置管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外伤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分别是空白组、脑外伤(TBI)昏迷组及tDCS组。TBI和tDCS组制作脑外伤昏迷模型,前者进行假tDCS治疗,后者用tDCS治疗。各组处理后在6h、12h、24h点评定大鼠意识水平,对比治疗前后意识水平变化,处死大鼠,获取前额叶和海马,应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组织中脑源性生长因子(BDNF)的表达。结果:空白组18只、TBI组6只、tDCS组11只出现翻正反射,TBI组大鼠前额叶与海马BDNF表达较空白组升高,在12h点,tDCS组大鼠前额叶BDNF表达较TBI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6h点,tDCS组大鼠海马BDNF表达较TBI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DCS可促TBI昏迷大鼠觉醒,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前额叶及海马BDN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β-位点淀粉样前体蛋白剪切酶-1(BACE-1)修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敲低BACE-1基因的腺病毒及空载体腺病毒感染BMSCs,并检测绿色荧光和BACE-1表达。将10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TBI组、空载体腺病毒感染BMSCs(Ad-BMSCs)组和敲低BACE-1基因的腺病毒感染BMSCs(Ad-si-BACE-1-BMSCs)组,每组各25只。采用Marmarou′s自由落体方法建立大鼠TBI模型,Sham组仅切开、缝合头皮,不致伤。建模2 h后,Ad-si-BACE-1-BMSCs组和Ad-BMSCs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敲低BACE-1基因的腺病毒及空载体腺病毒感染的BMSCs, Sham组和TBI组均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BMSCs移植7 d后,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认知能力;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尼氏染色评估大鼠海马组织损伤;TUNEL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硫黄素-S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海马组织β-淀粉样蛋白(Aβ)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海马组织丙二醛(M...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iR-22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外泌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扩增培养从SD大鼠骨髓中分离的BMSCs,将携带miR-22重组慢病毒载体及其阴性对照(miR-NC)载体分别转染至BMSCs,并提取转染后BMSCs的外泌体。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AMI组、Exo BMSCs组、Exo BMSCs/miR-NC组和Exo BMSCs/miR-22组,每组12只。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构建AMI大鼠模型,于心肌梗死区原位注射外泌体进行干预。干预72 h后,采用超声心动图监测大鼠心脏功能;TTC染色观察大鼠心肌梗死情况;TUNEL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水平;qRT-PCR检测心肌组织中miR-22及p53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剪切体(Cleaved-caspase-3)及p5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AMI组大鼠心脏功能明显降低(P <0.05),心肌梗死面积(%:1.16±0.84 vs.38.68±5.31)和心肌细胞凋亡率(%:9.04±1.95 vs.66.70±5.92)明显增加(P <0.05),心肌组织中miR-22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0.05),而p53、Bax和Cleavedcaspase-3等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5);与AMI组比较,各外泌体干预组大鼠心功能明显改善(P <0.05),心肌梗死面积(%:38.68±5.31 vs.23.54±3.94,22.33±4.12,13.79±2.25)和心肌细胞凋亡率(66.70±5.92 vs.43.73±3.39,42.67±2.87,30.73±2.97)明显降低(P <0.05),心肌组织中miR-22以及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5),而p53、Bax和Cleaved-caspase-3等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0.05),其中Exo BMSCs/miR-22组大鼠各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Exo BMSCs组和Exo BMSCs/miR-NC组。结论 miR-22修饰的BMSCs外泌体可有效抑制p53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从而改善AMI大鼠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长强穴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水迷宫筛得的60只雄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空白组9只、假手术组9只和手术组42只。手术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备模型,术后1周筛得27只,随机分为模型组9只、电针长强穴组9只、电针非穴组9只,干预后行水迷宫测试及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检测。结果:空白组和电针长强穴组的逃避潜伏期、CA1区细胞凋亡数低于模型组(P0.05),穿越平台次数多于模型组(P0.05);电针长强穴组CA1区细胞凋亡数与逃避潜伏期正相关,与穿越平台次数负相关(P0.05)。结论:电针长强穴能够提高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抑制海马CA1区细胞凋亡,且两者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4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n=6)、光损伤组(n=6,视网膜下注射无菌生理盐水4μl)、磷酸盐(PBS)视网膜下注射组(n=6,视网膜下注射PBS 4μl,其中溶质为BMSCs)和BMSCs视网膜下移植组(n=6,视网膜下移植2×10~5个BMSCs),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光照射24 h,光照后10 d进行手术。术后14 d将眼球摘除,培养大鼠BMSCs原代及传代,制作冰冻切片,行HE染色,计算视网膜外核层层数。采取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BMSCs表面标志物表达情况。采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其视网膜外核层层数明显减少,细胞凋亡百分比有所升高;与光损伤组、PBS组相比,BMSCs组视网膜外核层层数明显增加,细胞凋亡百分比有所降低;其中BMSCs细胞在视网膜下腔不表达MAP2、CD11b、Rh0dopsin、Calretintin,部分表达Nestin阳性;同时4',6-二脒基-2-苯基吲哚二盐酸盐(DAPI)阳性的BMSCs细胞视网膜下腔表达b FGF,不表达BDNF和CNIF。结论大鼠实验结果表明,BMSCs视网膜下移植,可减少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作用原理是可能通过视网膜下腔分泌的b FGF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乳果糖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失血性休克模型制备前60 min,先分为乳果糖预灌胃组即实验组2(10只).将实验组2及未进行乳果糖预灌胃处理的SD大鼠同时麻醉,左右股动静脉置管成功后再将未进行乳果糖预灌胃处理的SD大鼠分为三组:假手术组即空白组(10只)、生理盐水复苏组即对照组(10只)...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慢病毒介导EPhrinB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脑瘫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 方法 从大鼠中分离、培养BMSCs,以慢病毒为载体介导EPhrinB2转染BMSCs。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溶剂对照组(简称PBS组)、空载慢病毒组(简称EGFP/BMSCs组)及EPhrinB2重组慢病毒组(简称EPhrinB2/BMSCs组)。选用改良缺氧缺血脑病(HIE)造模方法将PBS组、EGFP/BMSCs组及EPhrinB2/BMSCs组大鼠制成脑瘫模型,于术后7 d时分别将PBS溶液、BMSCs或慢病毒介导EPhrinB2基因转染BMSCs注射到PBS组、EGFP/BMSCs组、EPhrinB2/BMSCs组大鼠侧脑室内。于脑损伤28 d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EPhrinB2蛋白表达;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细胞移植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采用TUNEL法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海马区Nestin及CD31表达水平。于脑损伤28 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变化。 结果 脑损伤28 d后,发现EPhrinB2/BMSCs组海马组织EPhrinB2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BS 组及EGFP/BMSCs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EPhrinB2/BMSCs组海马CAl区病理改变明显轻于PBS 组及EGFP/BMSCs组;EPhrinB2/BMSCs组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率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另外免疫荧光检查显示EPhrinB2/BMSCs组海马Nestin及CD31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远期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EPhrinB2/BMSCs组Morris水迷宫实验平均潜伏期明显优于PBS 组及EGFP/BMSCs组(P<0.05)。 结论 慢病毒介导EPhrinB2转染BMSCs移植到脑瘫大鼠侧脑室海马区能高效表达EPhrinB2基因,有助于神经元细胞分化及血管新生,抑制细胞凋亡,加速受损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