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将 70例首次发生下壁心肌梗塞 (下壁 AMI)的患者分为两组。 A组为 14例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 LAH)者 ,B组为 56例单纯下壁 AMI者。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 (梗塞后心绞痛、再梗塞、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 )的发生率及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 ( LVEF)、室性心律失常( VA)发生率。结果显示 ,A组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 ( 64.3% )明显高于 B组 ( 19.6% ) ,P<0 .0 1;出院前 LVEF[( 4 5.7± 12 .8) % ]明显低于 B组 [( 57.2± 9.6) % ],P<0 .0 1;VA发生率 ( 64.3% )明显高于B组 ( 2 5.0 % ) ,P<0 .0 5。提示下壁 AMI发生 L AH者近期预后不良 ,可能存在冠脉左前降支狭窄及多支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5 2例AMI患者行急诊PTCA治疗 (PTCA组 ) ,5 8例AMI患者行溶栓治疗 (溶栓组 ) ,比较两组住院和随诊期间的情况。结果 PTCA组住院期间死亡 3例 ,抢救成功率为 94 2 % ,平均住院天数为 14 6天(9 5± 4 2天 ) ,左室射血量数 (LVEF)为 45 5 %± 4 3% ;随诊 2~ 18个月 ,心绞痛发作 3例 ,择期再次PTCA 3例。溶栓组住院期间死亡 8例 ,抢救成功率为 86 2 % ,平均住院天数为 2 6 4天 (17 2± 7 5天 ) ,LVEF为 37 6 %± 6 2 % ;随诊 2~ 18个月 ,心绞痛发作 17例 ,行择期PTCA 17例。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急诊PTCA可即时开通梗塞相关血管 (IRA) ,大大降低AMI的住院死亡率 (P <0 0 1) ,缩短住院天数 (P <0 0 1) ,有效保护心脏功能 (P <0 0 5 )。  相似文献   

3.
笔者回顾性分析1 8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比较AMI前有心绞痛患者与无心绞痛患者的近期预后,并按时程对心绞痛患者进行比较,以期发现梗死前心绞痛对梗死心肌的保护作用。1 对象与方法选择1 998年1月~2 0 0 1年1 2月住本院的符合1 997年WHO有关AMI诊断标准,临床资料齐全、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AMI2~3周)的患者1 86例,其中男1 44例,女42例,平均年龄( 62 .4±1 1 .7)岁。根据患者AMI发病前有无心绞痛和心绞痛出现的时间,分为心绞痛出现>48h组(A组) ,心绞痛出现<48h组(B组) ,无心绞痛发作组(C组)。AMI前有心绞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 心肌缺血预适应能否改善心功能。方法 对 1 4 5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病人按是否合并梗塞前心绞痛分为两组 :A组 ,4 6例 ,病人在梗塞前 2 4小时内至少有一次心绞痛发作 ,总的心绞痛史≤ 1 4天 ;B组 ,99例 ,病人在梗塞前无心绞痛史。结果 A组和B组肌酸激酶的峰值分别为 10 1 9 7± 1 66 1U/L和 1 92 2 7± 3 1 4 4U/L(P <0 0 0 1 ) ,心电图的QRS积分分别为 8 5± 4 5和 1 1 9±4 4 (P <0 0 0 1 ) ,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 2 3 9%和 4 7 5% (P <0 0 1 ) ,严重左心衰竭发生率为 2 1 7%和 4 2 4 % (P <0 0 2 ) ,6个月内的死亡率为 6 5%和 2 0 2 % (P =0 0 6) ,1个月时的左室射血分数 (LVEF)为 54 3± 5 9%和 4 8 6± 2 7% (P <0 0 0 1 ) ,说明梗塞前短期心绞痛的存在可以减少AMI病人的梗塞面积 ,改善左心功能和短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或联合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3 3例A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 (PCI组 ) ,3 6例AMI患者在溶栓治疗的同时行直接PCI治疗 (溶栓 +PCI组 ) ,42例AMI患者行溶栓治疗 (溶栓组 ) ,比较各组住院和随诊期间的情况。结果 PCI组住院天数为 (9.3± 4.1)天 ,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为 (4 5 .1± 4.2 ) % ;随诊期间 ,心绞痛发作 2例 ,择期再次PCI 2例。溶栓 +PCI组住院天数为 (9.2± 4.0 )天 ,LVEF为 (4 7.2± 4.1) % ;随诊期间 ,心绞痛发作 1例 ,择期再次PCI 1例。溶栓组住院天数为 (14 .0± 7.3 )天。LVEF为 (4 1.8± 6.4) % ;随诊期间 ,心绞痛发作 15例 ,择期PCI 14例。结论 AMI直接PCI或溶栓 +PCI可降低AMI的住院死亡率 (P <0 .0 1) ,缩短住院天数 (P <0 .0 5 ) ,有效保护心脏功能 (P <0 .0 1)。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QRS积分方法评价西拉普利对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的梗塞面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分入西拉普利组(40例)与对照组(24例),治疗组给予西拉普利2.5mg/d。对每例患者住院即刻、24h、3d、7d、21d做常规心电图,用Wagner提出的QRS积分方法记录每份心电图分值。入院后21天采用核素心血池测定左室射血分数。结果西拉普利组第21日QRS分值(5.30±2.15)显著低于对照组(6.45±1.98),P<0.05;西拉普利组左室射血分数(51.9%±8.8%)明显高于对照组(45.2%±11.4%),P<0.05。结论西拉普利可明显减低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QRS的分值,提示西拉普利对防止梗塞的延展、促进心肌梗塞后心功能的恢复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侧支循环 (CR)和前驱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梗死范围和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119例首次AMI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 ,分析冠状动脉CR及前驱心绞痛与AMI时肌酸激酶 (CK)峰值浓度和左室功能改变等的关系。结果 :①全组共 119例患者 ,兼有CR和前驱心绞痛者 (A组 ) 5 3例 ;有CR无前驱心绞痛者 (B组 ) 2 1例 ;仅有前驱心绞痛者 (C组 ) 2 6例 ;既无CR又无前驱心绞痛者 (D组 ) 19例。②心肌酶学改变 :A组CK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 (P <0 .0 5 ) ,其CK同工酶 (CK MB)的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和B组 (分别P <0 .0 1和 <0 .0 5 ) ;而且B组和C组的CK MB峰值浓度均低于D组 (均P <0 .0 5 )。③各组患者的心肌梗死部位、病变血管支数无统计学差异 ,但非Q波心肌梗死的比例A组显著高于D组(36 %对 2 1% ,P <0 .0 5 )。④心功能情况 :A组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而且B组和C组的LVEF均高于D组 (P <0 .0 5 )。而室壁运动Cortina计分则A组明显低于其他各组 ,B组和C组均显著低于D组 (P <0 .0 5 )。结论 :冠状动脉CR和前驱心绞痛所致的缺血预适应对AMI患者的心肌均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而且二者可协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1996~ 1998年 ,我院应用尿激酶 (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AMI) 83例 ,根据其发病 2 4 h有无心电图 (ECG)T波倒置分为 A、B两组进行对照分析 ,以观察溶栓后早期 T波倒置与临床判定冠脉再通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62例 ,女 2 1例 ;年龄 4 3~ 71岁 ,平均55± 3 .5岁。均符合 1979年 WHO制定的 AMI诊断标准。梗塞位于下壁 2 3例 ,广泛前壁 2 0例 ,前间壁 19例 ,高侧壁 8例 ,下后壁 6例 ,下壁伴正后壁 6例 ,下壁伴右室 1例。冠心病病史时间 2个月~ 15年。既往有心绞痛发作史 3 5例。其中合并高血压 2 6例 ,糖…  相似文献   

9.
<正> 住院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41例,男36例,女5例,平均年龄58(28~74)岁。包括前壁梗塞21例,下后壁梗塞20例,均于AMI发病后3~4周内以分级递增方式行食管心房起搏心脏负荷试验。检查前1周内无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发作及心律失常发生。阳性标准:①停止起搏后ST段呈缺血性压低≥1mm或ST段抬高>1mm,持续2min以上;②出现心绞痛发作;③发生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和评价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PCI)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 AMI)合并室壁瘤形成患者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发病后 12 h以内入院的首次前壁 AMI患者行 PCI、尿激酶静脉溶栓、AMI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后 2周行超声心动图 ( UCG)筛查有无室壁瘤形成。入选有室壁瘤者并于 2周、12周、2 4周行 UCG检查。结果 共入选患者 76例 ,其中PCI组 2 8例 ( A组 ) ,溶栓组 2 6例 ( B组 ) ,对照组 2 2例 ( C组 )。结果显示 :( 1)治疗后 2周 ,A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 LVESVI)、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 LVEDVI)、左心室质量指数 ( L VMI)、局部室壁运动指数 ( RWMI)低于 C组 ( P均 <0 .0 5 ) ,左心室射血分数 ( LVEF)高于 C组 [( 4 8.3 3± 4.5 6) % vs( 3 5 .3 3± 4.2 8) % ,P<0 .0 5 ] ;B组 L VESVI、LVEDVI、LVMI、RWMI低于 C组 ( P均 <0 .0 5 ) ,L VEF高于 C组 ( P<0 .0 5 ) ;A组 LVESVI、L VEDVI低于 B组 ( P均 <0 .0 5 ) ,L VEF高于 B组 ( P<0 .0 5 )。( 2 )治疗后 12周 ,A组 LVESVI、L VEDVI低于 B组 ( P均 <0 .0 5 ) ;A、B组 LVESVI、L VEDVI、L VMI、RWMI均低于 C组 ( P均<0 .0 5 ) ,L VEF均高于 C组 ( P均 <0 .0 5 )。 ( 3 )治疗后 2 4周 A组 L VESVI仍低于 B组 3 6.6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87例首次AMI患者 ,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 3组 :A组 :无心绞痛史 30例 ;B组 :梗死前 4 8h内有心绞痛史 39例 ;C组 :仅在梗死前 >4 8h有心绞痛史 18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6h内行直接PCI术。术前术后动态监测心肌酶谱变化 ;术后 2周行99mTc心血池显像测定心功能和心室收缩同步性。比较 3组患者心功能和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差异。结果 :①B组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显著低于A组 (P <0 .0 1)。②B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峰射血率和左室峰射血时间均显著好于A组 (P <0 .0 1) ;左室舒张功能 :B组左室峰充盈率和左室峰充盈时间均好于A组 (P <0 .0 5 )。③B组左室相角程、左室半高宽和峰相位标准差均低于A组 (P <0 .0 5 )。以上各参数 ,C组和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首次AMI前 4 8h内心绞痛发作可导致心肌缺血预适应 (Ischemicpre conditioning ,IP)的产生 ,并可保护有IP的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的心功能和心室收缩同步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以超声心动图检测80例AMI患者以及20例健康对照者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脑钠肽(BNP)的浓度;AMI患者被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38例)和早期康复组(42例),3周和3月时再测定上述指标。结果:AMI患者在治疗后3周LVEDd、LVEF及LVFS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个月时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改善显著(P<0.01),但早期康复治疗组LVEF水平较传统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AMI患者在梗塞后24h血浆BN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3周和3月时血浆BNP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但早期康复组较传统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改善AMI患者心功能和降低血浆BNP水平;AMI患者血浆BNP水平的改变早于心脏结构的变化,可作为观察AMI病情的一个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基因重组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同期住院的70例AMI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在年龄、性别、梗塞部位及面积方面无明显差异,治疗组给予bFGF 1600U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用4周,于4周时用门控平衡法心血池心室显像复查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bFGF组)心脏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提高约20%(0.477±0.138:0.274±0.09,P=0.0003),左室峰充盈率也较对照组明显提高(2.362±0.918:1.318±0.398,P<0.005),治疗组患者的梗塞后心绞痛及室壁瘤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bFGF可以促进AMI患者梗塞区血管的形成,有利于侧枝循环的建立,可以明显的改善AMI患者的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减少梗塞后心绞痛和室壁瘤的发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有希望的AMI基因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既往和发病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的近期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既往和发病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左室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室造影的 2 52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组比较既往心绞痛及发病前心绞痛对肌酸激酶 (CK)峰值浓度、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左室功能等的影响。结果  (1 )分组 :2 52例患者中 ,兼有既往心绞痛和发病前心绞痛者 46例 (A组 ,占 1 8 3 % ) ,单纯既往心绞痛者 1 1 2例 (B组 ,占 44 4% ) ,单纯发病前心绞痛者 43例 (C组 ,占 1 7 1 % ) ,梗死前无心绞痛者 51例 (D组 ,占 2 0 2 % ) ;(2 )CK峰值浓度 :A组显著低于D组 (P <0 0 5)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的峰值浓度A组显著低于D组 (P <0 0 1 )和B组 (P <0 0 5) ,B组和C组均低于D组 (P均 <0 0 5)。 (3)非Q波心梗的比率 :A组显著高于D组 (35 %与 1 6 % ,P <0 0 5)。 (4)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有既往心绞痛的A、B组明显好于既往无心绞痛的C、D组 (P <0 0 5)。 (5)左室射血分数 :A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而且B组和C组均高于D组 (P <0 0 5)。 (6)室壁运动Cortina计分 :A组明显低于其他各组 ,B组和C组均显著低于D组(P <0 0 5)。结论 既往心绞痛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 ,发病前心绞痛可能导致缺血预适应的产生 ,二者协同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起保护  相似文献   

15.
作者运用冠脉造影、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技术,探讨AMI溶栓治疗后冠脉早期和晚期再通对AMI范围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108例起病3.75h内入院的AMI患者,随机接受rt-PA(55例)或安慰剂(53例)治疗。47例在治疗开始后17±0.8h作冠脉造影(A组),61例在第10天作冠脉造影(B组),梗塞区供血冠脉TIM 0~1级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抬高的ST段恢复时间对预测溶栓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 92例AMI患者根据溶栓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达到稳定下移 5 0 %的时间 ,分成A组 (时间在 3 0分钟内 ) ,B组 (时间在 60分钟内 )和C组 (时间在 90分钟内 )。比较不同组间 3 0天的左室收缩功能。结果 溶栓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达到稳定下移 5 0 %的时间不同 ,各组 3 0天左室收缩功能存在差异 ,其LVEF( % )分别为A组 65 4± 1 1 2、B组 5 7 6± 1 0 3、C组 49 9± 1 0 1 ,ST段恢复时间越短 ,左室收缩功能恢复越好 (P <0 0 5 ) ,并随梗死部位不同而有所变化 ,前壁MIST段恢复时间与左室收缩功能恢复关系更密切 (P <0 0 1 ) ,下壁MI随ST段恢复时间延长 ,左室收缩功能有下降趋势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用心电图监测溶栓后ST段的变化 ,是预测左室收缩功能的良好指标 ,尤其对前壁MI有更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的可靠性、实用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接受直接PCI的AMI患者64例,分成血栓抽吸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T+PCI)与单纯PCI组,比较两组间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2.65±0.54)级、2 h ST段回落率56.07%±9.20%、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管重建率。结果PT+PCI组的TIMI血流(2.54±0.18)级、TMP(2.65±0.54)级、2 h ST段回落率89.73%±9.43%、LVEF值56.07%±9.20%及血管重建率0%,明显优于单纯PCI组的TIMI血流(2.01±0.28)级、TMP(1.52±0.47)级、2 hST段回落率56.41%±12.59%、LVEF值51.11%±8.97%及血管重建率3.33%(P<0.05)。结论PCI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装置能明显减少冠状动脉血栓及远端栓塞,有效地改善心肌灌注,减少无复流发生,使用安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用QRS积分方法评价西拉普利对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的梗塞面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6 4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分入西拉普利组 (40例 )与对照组 (2 4例 ) ,治疗组给予西拉普利 2 .5mg/d。对每例患者住院即刻、2 4h、3d、7d、2 1d做常规心电图 ,用Wagner提出的QRS积分方法记录每份心电图分值。入院后 2 1天采用核素心血池测定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西拉普利组第 2 1日QRS分值 (5 .30± 2 .15 )显著低于对照组 (6 .45± 1.98) ,P <0 0 5 ;西拉普利组左室射血分数 (5 1.9%± 8.8% )明显高于对照组 (45 .2 %± 11.4% ) ,P <0 0 5。结论 :西拉普利可明显减低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QRS的分值 ,提示西拉普利对防止梗塞的延展、促进心肌梗塞后心功能的恢复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AMI直接PCI后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达TIMI3级患者51例,按ST段回落幅度分为A组32例(ST段迅速回落组)和B组19例(ST段持续抬高组)。所有患者于发病(7±2)d和3个月测量肱动脉流量介导舒张(FMD)和硝酸甘油介导舒张(NMD)。正常对照组25例。结果:AMI发病1周时A组和B组FMD(5·42%±2·27%与1·99%±1·63%,P<0·05)和NMD(15·08%±8·79%与6·84%±3·92%,P<0·05)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FMD9·60%±3·41%,NMD22·17%±8·49%);AMI发病后3个月A、B2组的FMD(9·06%±1·98%与5·44%±1·91%,P<0·01)和NMD(20·90%±5·78%与12·93%±4·71%,P<0·01)均较基础状态增加,A组内皮功能基本恢复正常,B组虽然有恢复但未达到正常状况。结论:AMI血管内皮功能明显受损,成功再灌注后ST段持续抬高的患者受损更明显。随着时间的延长内皮功能有所恢复,ST段持续抬高的患者恢复差于ST段迅速回落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芪参益气滴丸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患者冠脉血流和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前壁 AMI患者83例,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及 PCI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及 PCI 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芪参益气滴丸。比较术后两组患者在冠脉血流和左室功能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共失访3例,失访率3.61%。术后两组间冠脉 TIMI3级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个月后治疗组在 TIMI3级血流、冠脉内再狭窄情况及侧支循环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显示,PCI术后9个月,治疗组在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搏出量(CO)、心脏指数(CI)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在 LVEF方面,呈稳步提高趋势。结论芪参益气滴丸对改善 PCI术后前壁 AMI患者冠脉血流和左室功能方面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