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姜黄素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琳琳  韩刚  宋树美  张卫国  刘楠  常佳 《中药材》2007,30(2):230-232
目的:制备了姜黄素壳聚糖微球,并对姜黄素微球、片剂及胶囊剂进行体外药物释放的测定。方法:缩聚法制备姜黄素壳聚糖微球,分光光度法测定姜黄素的含量。结果:制备的微球粒径均匀,载药量适中,姜黄素的片剂、胶囊剂、微球释放达平衡时间分别为1 h、1.75 h、5 h。结论:微球制备方法简便易行,重复性好,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制备的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纯  金梦瑶  张学农 《中国药学杂志》2009,44(21):1642-1647
 目的 以双氯芬酸钠( diclofenac sodium , DS )为模型药物,丝素蛋白( silk fibroin , SF ) / 壳聚糖 (chitosan , CS)(1 ∶ 1) 为复合载体制备双氯芬酸钠丝素蛋白 / 壳聚糖缓释微球 (DS-SF/CS-MS) ,并考察其体内外相关性。 方法 采用乳化 - 化学交联固化法制备 DS-SF/CS-MS ;动态透析法考察了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以 DS 溶液对照,大鼠分别 ig 相同剂量的 DS-CS-MS 和 DS-SF/CS-MS 后, HPLC 测定血浆中 DS 浓度, 3P97 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 结果 DS-SF/CS-MS 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 (9.88±0.49)% 和 (50.35±0.92)% ,平均粒径为 (26.54±1.39) μm ; DS-SF/CS-MS 在不同 pH 的释放介质中均遵循 Higuchi 方程,其缓释效果明显优于双氯芬酸钠 - 壳聚糖微球 (DS-CS-MS) ;大鼠体内的双氯芬酸钠血药浓度经时曲线均符合一室模型, 3 种制剂的 MRT 分别为 (4.11±0.03) , (6.92±0.39) 和 (24.35±0.27)h 。 DS-SF/CS-MS 的 MRT 与 <> t 1/2 明显延长,其相对生物利用度为溶液剂的 140.0% 。 结论 SF/CS-MS 的性能优异,有望成为一种低毒性的新型缓控释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3.
水飞蓟宾明胶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制备水飞蓟宾明胶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性能。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水飞蓟宾明胶微球。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设计优化水飞蓟宾明胶微球制备工艺,并对微球的粒径、形态、体外释放特性及初步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制得的微球形态圆整,平均粒径(1.45±0.27)μm,平均载药量(56.24±3.17)%,平均包封率(79.54±5.07)%,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Q=15.627 5t1/2-1.502 8(r=0.998 5),在室温下放置3个月质量稳定。结论:实验制备的水飞蓟宾明胶微球初步稳定,其体外释放特性符合缓释制剂特征。  相似文献   

4.
血竭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血竭聚乳酸缓释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以聚乳酸为载体,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血竭聚乳酸O/W型缓释微球,考察了微球的粉粒学特征,并进行了体外溶出研究。结果:所制备的血竭聚乳酸微球外形圆整,载药量为21.97%,包封率为55.76%,16 h体外累积释药量为76.71%。结论:血竭聚乳酸微球具有很好的缓释能力,使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具有缓释效果的辣椒碱缓释制剂,拓宽辣椒碱提取物的应用。方法以辣椒碱提取液为原料,制备了辣椒碱-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采用单因素法优化了辣椒碱-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的制备工艺,并研究了其体外缓释效果。结果辣椒碱-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质量浓度为15.00 g/L、氯化钙用量为4倍辣椒碱海藻酸钠混合液体积、壳聚糖用量为2倍辣椒碱海藻酸钠混合液体积、辣椒碱浓缩液质量浓度为1.49g/L,制备的辣椒碱-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包封率达到43.6%,载药量为18.2 mg/g。结论体外实验表明辣椒碱-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在胃液中释放较小,在肠液中具有良好的缓释控制效果,满足缓释制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抗癌中药复合5—Fu磁性微球制剂研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采用疗效较好的中药复方浸膏与5-FU(5-氟尿嘧啶)复合,运用高分子材料,以相分离的手段制成粒度、含药量、含磁量一定的磁性微球制剂,并对制备工艺进行优选,它可在体外磁场的定向引导下,浓集并滞留在靶区癌组织上,定位释放药物,此种给药系统可提高靶区药物浓度数10倍之多,从而提高疗效,降低了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化鞣花酸微球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机制,为该制剂的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测定鞣花酸含量,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23∶77),检测波长254 nm。以微球释放度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海藻酸钠、壳聚糖、氯化钙质量分数及海藻酸钠-药物质量比对鞣花酸微球处方工艺的影响,利用零级动力学方程、一级动力学方程和Higuchi方程进行体外释放度拟合。结果:最佳处方工艺为海藻酸钠-鞣花酸(3∶1),海藻酸钠2%,氯化钙2%,壳聚糖0.1%;微球在48 h内平均释放度80.14%,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Q=0.131t1/2-0.046 9(r=0.966 4)。结论:该处方工艺稳定可行、重复性好。鞣花酸微球体外释放具有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8.
新型利培酮PLGA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制备新型利培酮微球,并快速评价微球的体外释放性质。方法 采用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研究PLGA浓度、乳化均质转速、油相与水相比例等对微球粒径和包封率的影响。通过升高释放介质温度建立体外释放加速评价方法。结果 在37 ℃ pH 7.4 PBS中,利培酮微球以零级释放模式缓释15 d,快速释放的时间与上市利培酮微球基本一致而无延滞期。采用45 ℃加速释放可提高释放速度5倍,在3 d内完成评价,加速释放评价与长期释放相关性好。结论 本实验所制备的利培酮微球,可开发为释放两周的制剂。由于无延滞期,在临床使用和提高患者顺应性上比已上市产品更具优势。加速评价方法可对产品进行快速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阿魏酸载脂质体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继芬  王琴  贾兰  张宇  徐晓玉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22):2972-2975
目的:将脂质体与壳聚糖微球两种载体结合,研究一种新的载脂质体壳聚糖微球口服缓释给药系统。方法:以阿魏酸为模型药物,醋酸钙梯度法制备脂质体后与壳聚糖溶液混合,离子凝聚法制备微球,分别对脂质体和微球进行表征,研究其体外释放性质。结果:脂质体的平均包封率为(79.97±0.54)%,平均粒径为(187.6±11.9)nm,Zeta电位为-12.67±1.78,4 h释药80%。再制备成壳聚糖微球后,药物以无定型态包于脂质体中,再完整地分散于壳聚糖微球中,平均包封率为(57.89±1.72)%,平均粒径为(1.17±0.15)mm。12 h时,脂质体自微球中释放出80.97%,药物释放出32.33%,明显低于壳聚糖微球78.98%的药物释放率。结论:载脂质体壳聚糖微球具有良好的体外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0.
缓释胸腺五肽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艾国  梅兴国 《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1):836-838
 目的制备胸腺五肽微球并对其体外释放进行考察。方法采用复乳-液中干燥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成球材料制备胸腺五肽微球,并采用正交设计L9(34)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制备得到的胸腺五肽微球形态良好,平均粒径为(28.34±0.68)μ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8.42±0.06)%和(84.21±0.61)%,30d的体外累积释放百分率在90%以上,体外释放的一级动力学方程为:log(1-y)=-0.0226-0.0393t,r=0.9937,t1/2=7.085d。结论复乳-液中干燥法制备胸腺五肽微球工艺可行,重现性良好,有明显的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11.
分散-交联法制备氟尿嘧啶壳聚糖微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氟尿嘧啶壳聚糖微球。方法采用分散-交联法制备氟尿嘧啶壳聚糖微球,以包封率,粒径及微球形态为指标,考察了处方因素及工艺因素对壳聚糖微球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设计L9(34)对处方进行了优化。结果微球包封率为41.45%,平均粒径为218.3μm,微球形态好。结论分散-交联法制得的氟尿嘧啶壳聚糖微球包封率较高,制备工艺简单。  相似文献   

12.
磷酸川芎嗪星型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制备与体外释放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林雅铃  张安强  王炼石 《中草药》2010,41(10):1627-1631
目的制备磷酸川芎嗪星型聚乳酸载药微球,研究制备工艺参数对载药微球的药物包封率的影响,并对其体外释放特性进行表征。方法以星型聚L-乳酸(sPLLA)为聚合物基材,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磷酸川芎嗪(LP)星型聚乳酸载药微球(sPLLA/LP),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处方,研究sPLLA/LP的体外缓释特性,并用FT-IR和SEM对微球进行表征。结果通过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建立sPLLA/LP的药物包封率与制备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遴选出优化工艺。LP与sPLLA结合良好,sPLLA/LP微球缓释7 d后,sPLLA出现部分降解。采用优化工艺所制备的sPLLA/LP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SEM分析与缓释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0~48h阶段的释药机制为药物扩散和聚合物降解协同作用;48~144 h阶段则主要为药物扩散释药。结论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的sPLLA/LP微球的药物包封率较高、体外释药平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石杉碱甲聚乳酸-乳酸羟基共聚物微球,并评价其在大鼠体内的缓释效果。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透析袋法测定微球体外释放度。通过扫描电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外观和表面形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浓度,采用微量羟胺法测定大鼠脑内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结果微球外观圆整表面光滑。微球的粒径为63.08μm,跨距为0.73,包封率为78.08%,载药量为3.80%。石杉碱甲微球在体外可缓释21d,主要通过扩散控释机制释药,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大鼠肌注2.1mg微球后的最大血药浓度出现在给药后第2天,ρmax为(51.47±4.70)μg·L-1,AUC0→∞为326.11μg·d·L-1,MRT为8.7d。微球对大鼠皮层、纹状体和海马部位AchE活性的抑制作用可持续至给药后的第14天。石杉碱甲微球对上述3个部位AchE活性的抑制率与血浆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Hill方程,血浓-药效的经时轨迹呈逆时针走向。结论石杉碱甲微球制备工艺简单,重现性好,体内外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以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聚羟基丁酸酯 羟基戊酸酯共聚物 (PHBV)为载体的地西泮药物中长期缓释微球制备工艺 ;方法 :以溶剂蒸发法制备微球 ,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微球表面及内部横断面形态结构 ;结果 :微球的平均粒径为 3 0 .5μm ,平均载药量 (1 8.66± 0 .2 3 ) % ,包封率 (80 .85± 1 .0 1 ) %。体外释放第一天呈突释效应 ,而后药物释放基本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 .其释放曲线方程为 Q =2 0 .55 2 .3 99t,r=0 .9569;结论 :开发与研制PHBV为载体的中长期缓释微球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刘诗雨  柏希慧  董林娟  王昌利  宋逍 《中草药》2016,47(14):2488-2491
目的考察葛根素羧甲基壳聚糖微球的在体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以HPLC法测定葛根素的量,分别考察不同灌流体积流量、药物质量浓度、肠段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并对比了葛根素原料药及载药微球的吸收特性。结果灌流体积流量对葛根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有显著性影响(P0.05);葛根素的质量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性影响(P0.05);葛根素在空肠和回肠的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大于在十二指肠处的值(P0.05);载药微球在空肠的Ka和Papp值显著高于葛根素原料药(P0.05)。结论葛根素羧甲基微球中葛根素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其在空肠和回肠段吸收较好,羧甲基壳聚糖作为载体能显著提高葛根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以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PHBV)为载体的地西浮药物中长期缓释微球制备工艺;方法:以溶剂蒸发法制备微球,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徽球表面及内部横断面形态结构;结果:微球的平均拉径为30.5μm,平均载药量(18.66土0.23)%,包封率(80.85士1.01)%。体外释放第一天呈突释效应,而后药物释放基本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其释放曲线方程为Q= 20.55十2.399t,r=0.9569;结论:开发与研制PHBV为载体的中长期缓释徽球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靶向制剂顺铂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工艺及理化性质,建立了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用于壳聚糖微球顺铂含量及药物包封率的测定。铂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10~0.60μg/ml,r=0.9996,平均回收率为102.4%,RSD=3.29%,铂最低检测限为0.30μg/ml。方法灵敏、准确、快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半乳糖基壳聚糖(GC)/5-氟尿嘧啶(5-Fu)纳米粒,观察其缓释特性及对小鼠肝癌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GC和5-Fu合成纳米粒,通过体外释放实验观察其缓释作用和体外实验观察GC/5-Fu纳米粒对肿瘤细胞抑制率和半数抑制率浓度值(IC50)。结果 GC/5-Fu纳米粒成功合成,呈规则的球形,表面光滑,大小均匀,纳米粒间无粘连。0~12 h出现突然快速释放,其累计释放率为32.4%;1~8 d出现平稳的缓慢释放,其累计释放率为93.50%;8~10 d呈平台期缓慢释放,10 d时累计释放率达95.70%。5-Fu和GC/5-Fu纳米粒对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和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杀伤具有药物浓度越大,杀伤作用也就越强的量效依赖关系。在24 h、48 h和72 h,肿瘤抑制率从GC/5-Fu-SMMC-7721,5-Fu-SW480,5-Fu-SMMC-7721和GC/5-Fu-SW480依次降低。5-Fu的时间依赖性杀伤效应主要在1~6 d,在此期间的各个时相点,其IC50从GC/5-Fu-SMMC-7721,5-Fu-SW480,5-Fu-SMMC-7721和GC/5-Fu-SW480依次升高,但7 d后,5-Fu-SW480和5-Fu-SMMC-7721的时间依赖性杀伤效应进入一个平台期;而GC/5-Fu-SMMC-7721和GC/5-Fu-SW480的时间依赖性杀伤效应则从1~10 d呈持续增加趋势,并且6 d后,GC/5-Fu-SW480的IC50值小于5-Fu-SW480和5-Fu-SMMC-7721。结论 GC/5-Fu纳米粒具有缓释作用,体外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量效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对小鼠原位肝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较5-Fu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