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以求进一步明确螺旋CT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评估.方法 25例初治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3~62岁,平均年龄48.9岁,全组病例化疗前行粗针穿刺明确诊断,分别行2~4周期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前后行螺旋CT扫描,测量化疗前后肿块数目及大小、淋巴结数目及大小、肿块强化模式等.结果 多层螺旋CT检查评价乳腺癌病灶变化与病理学评价的符合率90.9%.结论 多层螺旋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准确反映出乳腺癌病灶及淋巴结化疗前后的信息,并能准确的反映乳腺癌病灶化疗前后的血流信息,对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MSCT灌注成像在评价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血流改变中的价值。方法:本组17例肝癌患者TACE术前及术后行CT灌注扫描。计算肝血流量(HBF)、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根据各灌注参数值。评价肝癌TACE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肝癌在TACE术后,HBF、HBV值(167.89±96.06,14.95±15.1)较肝癌TACE术前值(250.59±129.56,24.44±20.03)减少,而MTT和PS值在肝癌TACE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脏灌注参数(HBF、HBV)可有效的评价TACE术后肝癌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评价乳腺癌腋窝肿大淋巴结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5例局限浸润性乳腺癌伴有临床可触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患者的46个"靶"淋巴结进行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扫描,在静脉内以4.0 ml/s流率注射40 ml对比剂后,对病灶5 min层厚连续4个层面行同层动态扫描,分别半自动计算"靶"淋巴结及其扫描层面肌肉组织灌注参数值: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Y)和表面渗透性(PS),并使用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6个腋窝"靶"淋巴结经术后病理学标本证实为转移性淋巴结32个、阴性14个(均为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炎).32个转移性"靶"淋巴结中有22个为前哨淋巴结(68%).阴性和转移性"靶"淋巴结的灌注参数平均值分别为:BF(76.18±31.53)和(161.60±40.94)ml·100mg-1mg·min-1;BV(5.81±2.50)和(9.15±3.02)ml/100 mg;MTT(6.80±1.55)和(5.50 4±1.84)s;PS(25.82±4.62)和(25.96±7.47)ml·100 mg-1·min-1.转移性和阴性"靶"淋巴结BF之间的r=0.14,P<0.05,BV、MTY和Ps之间的r值分别为-0.03、0.05、0.07,P值均>0.05.结论 CTP在形态学基础上增加功能信息可为临床评价淋巴结状态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4.
乳腺肿瘤CT灌注成像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肿瘤CT灌注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7例钼靶X线检查发现乳腺肿块性病变(21个病灶)行CT灌注扫描,使用电影模式,0.5 s/圈 ,5 mm层厚×4,120 kV,60 mA,延迟时间10 s,总扫描时间50 s,使用GE AW4.2工作站和Perfusion 3软件包,对生成的动态图像数据和图像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考察各种与灌注相关的参数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乳腺癌组:血流量(BF)(36.46±17.62)ml·min-1· 100 g-1,血容量(BV)(13.76±8.59)ml/100 g,平均通过时间(MTT)(28.23±15.75)s,血管表面通透性(PS)(16.45±12.36)ml·min-1 ·100 g-1,良性肿块组血流量(BF)(17.35±10.67)ml·min-1· 100 g-1.良性肿块组:血容量(BV)(4.63±3.47)ml/100 g,平均通过时间(MTT)(25.52±12.91)s,血管表面通透性(PS)(3.57±3.36)ml·min-1 ·100 g-1.2组BF、BV、PS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提供了乳腺肿块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在乳腺肿块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盆腔容积CT灌注成像的CTA图像对宫颈癌供血血管的显示价值。方法选取我院86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3例。A组行盆腔容积CT灌注扫描,获得髂外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确定髂外动脉达峰时间(TTP),以TTP时相原始图像重建三维CTA图像。B组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获得血管图像。以DSA图像为金标准,分析低剂量容积CT灌注成像的CTA对宫颈癌供血血管的显示效果。采用Kappa检验,评估两名影像医师分析双侧子宫动脉主干的起源及连续性显示的一致性,同时将卡方检验用于评估两者判定子宫动脉下行分支显示率的差异。结果两名医师对A、B组图像的评分一致性良好(A组Kappa=0.899,P<0.001,B组Kappa=0.782,P<0.001);A、B两组对双侧子宫动脉主干血管的显示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甲医师χ^2=0.213,P>0.05;乙医师χ^2=0.343,P>0.05);甲医师对A组B组子宫动脉下行支的显影率分别为97.7%(42/43)和100%(43/43),乙医师对A组B组子宫动脉下行支的显影率分别为95.3%(41/43)和97.7%(42/43)。两名医师对A、B组子宫动脉下行支显影率的评价一致性良好,(A组Kappa=0.656,P<0.001;B组Kappa=0.306,P<0.001);两名医师判定的CTA图像及DSA图像对子宫动脉下行支显影率无统计学差异(甲医师χ^2=1.01,P>0.05;乙医师χ^2=0.345,P>0.05)。结论以DSA图像为标准,基于容积CT灌注成像的CTA可良好地显示宫颈癌供血血管,对双侧子宫动脉主干的起源及连续性和对子宫动脉下行支的显示具有很好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CT灌注成像研究转移性肺癌的血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CT灌注成像观察转移性肺癌的血供。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肺部转移瘤患者19例,通过DSA导引下分别行支气管动脉和选择性肺动脉插管,插管后将患者平移至多层螺旋CT(MSCT)下分别行转移瘤的双导管增强的同层动态螺旋CT扫描,其中支气管动脉内对比剂流率为1.5ml/s,总量6~8ml,肺动脉导管内对比剂流率3ml/s,总量加ml,2次扫描间隔为10min。扫描后采用功能CT软件分别在转移瘤内选取3个不同感兴趣区,即高强化区、低(不)强化区和整个瘤体区进行灌注值和高峰强化值(PEI)测量,并描绘时间-密度曲线,同时测量转移瘤最大直径。结果经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途径增强后肿瘤结节灌注值分别是133.70(29.00~346.75)和2.30(0~24.25)ml·min^-1·ml^-1,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281,P〈0.01);PEI值分别是100.00(20.75—428.60)和11.30(1.05~26.00)HU,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z=-5.776,P〈0.01)。3个不同感兴趣区的肿瘤结节,经两种不同途径增强后灌注值和PEI值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肺动脉和经支气管动脉途径增强后灌注值与肿瘤结节直径均无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167和0.104,P〉0.05),而经肺动脉和经支气管动脉途径增强后肿瘤结节PEI值与结节直径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21和0.405,P〈0.05)。结论 转移性肺癌血供主要来自于肺动脉,同时支气管动脉也参与了肿瘤的血供,随着肿瘤的不断增大,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血供均不断增多。功能CT为活体状态下评价肺部转移瘤的肿瘤血管生成提供了良好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钼靶X线联合CT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临床经病理确诊的早期乳腺癌患者87例,对其行钼靶X线及CT检查,评价2种检查方法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差异性。结果:CT诊断乳腺癌73例,钼靶X线检出80例,2种方法联合检出85例。CT检测早期乳腺癌敏感度83.91%、阳性预测值100%;钼靶X线检测早期乳腺癌敏感度91.95%、阳性预测值100%;2种方法联合检测早期乳腺癌敏感度97.70%、阳性预测值100%。CT检查发现肿块73例,检出率83.91%,发现钙化48例,检出率55.17%;钼靶X线检查发现肿块80例,检出率91.95%,发现钙化66例,检出率75.86%,钼靶X线与CT检查在肿块检出率与钙化检出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4,χ2=16.06,P<0.05);2种方法均未检出淋巴结转移。结论:钼靶X线与CT检查均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钼靶X线对钙化及肿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二者联合检查诊断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64层CT增强扫描对胃癌患者胃供血动脉的显示及血管变异的检出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CT检查的连续66例胃癌患者资料.CT扫描根据目标血管管径及跨层走行情况,凋节滑块间距得到胃供血动脉薄层滑块最大密度投影图像(STS-MIP),4周后利用血管追踪生长技术获得同一组病例的三维容积重组图像(AVVR).分析胃的直接和间接供血动脉显示率及来源.采用McNemar检验(精确概率法)比较STS-MIP、AVVR对胃供血动脉的显示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VVR重组上胃供血动脉显示与动脉强化CT值的关系,分析血管分支变异情况.结果 AVVR及STS-MIP对胃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均达到100%(66/66).对胃左动脉(LGA)和胃网膜右动脉(RGEA)的显示率分别为98.5%(65/66)、100.0%(66/66)及97.0%(64/66)、100.0%(66/66);AVVR对胃右动脉(RGA)、胃网膜左动脉(LGEA)、胃短动脉(SGA)及胃后动脉(PGA)的显示率分别为68.2%(45/66)、53.0%(35/66)、7.6%(5/66)和18.2%(12/66),低于 STS-MIP的显示率,分别为98.5%(65/66)、97.0%(64/66)、59.1%(39/66)和63.6%(4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AVVR重组方法,显示的LGEA、RGEA及SGA分别为35、64和5支,腹腔干强化CT值分别为(272±44)、(256±44)和(298±39)HU,未显示的上述血管支数分别为31、2、61支,腹腔干强化CT值分别为(229±42)、(141±26)和(249±47)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043、3.641和2.278,P值均<0.05).检出迷走肝左动脉13例(发生率19.7%),腹腔干大血管分支变异7例(变异率10.6%).结论 64层CT可清晰显示胃周供血动脉及其相关变异,为胃癌术前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胸部CT图像上偶然发现的乳腺癌病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 674例女性胸部CT图像,记录偶然发现的乳腺癌病变,并观察其CT特征。结果:19例(0.28%)发现乳腺癌病变。病灶外缘呈分叶状或毛刺征12例,病灶内含微小钙化点3例,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2例,腋窝淋巴结稍大3例。结论:在胸部CT扫描时应注意观察乳腺的情况,提高对乳腺癌基本CT征象的认识是减少误诊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血流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脑出血患者59例,分别在入组时、入组后7d、14d、28d应用CT灌注测量血肿周围组织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参数数值,计算脑岀血侧(患侧)与其健侧镜像部位各参数的比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出血后rCBF、rCBV 7d时最低,随后逐渐升高,其患侧与健侧比值各时相点均<1。MTT与TTP 7d时达高峰,随后逐渐缩短,其患侧与健侧比值各时相点均>1。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存在持续的低灌注状态,且这种低灌注状态随时间改变呈波动性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一种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均为阴性的乳腺癌亚型,常发生于绝经前的女性,具有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低、侵袭性强、易复发及发生远处转移等特征。目前TNBC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与化疗,其中新辅助化疗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近年来,18F-FDG PET/CT在乳腺癌治疗评估中的价值已被广泛研究,PET/CT监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价值已得到肯定。该文对18F-FDG PET/CT评估TNBC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尹波  刘莉  邹丽萍  耿道颖   《放射学实践》2011,26(10):1062-1066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动态增强MRI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对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和预后的评价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26例,新辅助化疗前后进行乳腺动态增强MRI检查.比较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血流半定量参数在化疗前后变化;化疗后残留病灶的TIC类型与病理学评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新辅助化疗患...  相似文献   

13.
CT灌注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对乳腺病变CT灌注进行初步评价。方法22例乳腺疾病女性行乳腺CT灌注。其中纤维腺瘤1例(合并乳腺囊肿);其他良性病变5例;乳腺癌16例。采用电影模式(0.5s/r),120kV,60mA,5mm×4;注射流率4.0ml/s,延迟5s,扫描时间50s。利用GE公司Perfusion3体部灌注软件,分别测量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癌组BF、BV、MTT、PS均值分别为(33.55±28.40)ml.min-1.100g-1、(5.60±3.08)ml/100g、(15.37±6.41)s和(18.71±10.42)ml.min-1.100g-1,对侧正常乳腺组BF、BV、MTT、PS均值分别为(10.36±9.44)ml.min-1.100g-1、(0.70±0.22)ml/100g、(13.55±7.27)s和(1.54±1.74)ml.min-1.100g-1,2组间BF、BV、PS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腺瘤BF、BV、MTT、PS均值分别为(62.57±19.62)ml.min-1.100g-1、(7.37±1.30)ml/100g、(11.24±3.34)s和(27.63±3.87)ml.min-1.100g-1,与乳腺癌组之间PS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F、BV、MTT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良性病变BF、BV、MTT、PS均值分别为(7.65±10.24)ml.min-1.100g-1、(1.23±0.97)ml/100g、(14.94±10.68)s和(1.81±1.72)ml.min-1.100g-1,与乳腺癌组之间BF、BV、PS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成像能反映乳腺病变的血液灌注特点,提供有价值的血流动力学信息,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T1WI首次通过灌注成像时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及其作为化疗反应预测因子的可行性.方法:根据新辅助化疗后体积改变将10例乳腺癌分为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比较分析化疗前后肿瘤体积、最大信号丢失率变化及化疗前最大信号丢失率与肿瘤缩退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化疗前两组体积及最大信号丢失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5.
乳腺病变CT灌注的血流特征及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乳腺病变 CT 灌注的血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2例乳腺癌及11例乳腺良性病变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先行 CT 平扫,确定肿块后行多同层电影模式灌注扫描。在 AW 4.1工作站使用 perfusion3软件包分别测量乳腺肿块边缘区域、肿块中心区域及化疗前、后(7例)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表面通透性乘积(PS),并对恶性肿块边缘区域与中心区域、良性肿块及化疗前、后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肿瘤的血流灌注值用肿瘤生长活跃的边缘区域血流灌注值代表。结果乳腺癌肿块边缘与乳腺良性病变的 BF、BV、MTT 及 PS 的中位值分别为31.78 ml·min~(-1)·100 g~(-1)、6.98 ml·100 g~(-1)、12.13 s、16.34 ml·min~(-1)·100 g~(-1)和10.45 ml·min~(-1)·100 g~(-1)、2.02 ml·100 g~(-1)、15.49 s、3.33 ml·min~(-1)·100 g~(-1);乳腺癌肿块中心区域的 BF、BV、MTT 及 PS 的灌注值的中位数分别为23.07 ml·min~(-1)·100 g~(-1)、2.43 ml·100 g~(-1)、11.77 s、5.99 ml·min~(-1)·100 g~(-1);7例乳腺癌化疗前后的 BF、BV、MTT 及 PS 的差值中位数为15.02 ml·min~(-1)·100 g~(-1)、1.93 ml·100 g~(-1)、1.98 s、8.01 ml·min~(-1)·100 g~(-1)。乳腺良恶性肿块、恶性肿块边缘与中心区域及乳腺癌肿块化疗前后的 BF、BV 及 PS 的灌注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而其 MT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 灌注可以间接地反映了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对乳腺癌的诊断、预后评估及化疗疗效评价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针对新辅助化疗的一系列研究正在开展。早期评价乳腺癌治疗疗效能避免对新辅助化疗无效者的过度治疗,支持有效者继续治疗。多种影像学评价方法相继应用于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7.
刘琳  陈克敏  陆健  张丽云  王忠敏   《放射学实践》2010,25(9):1016-1019
目的:探讨CT灌注和X线摄影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45例乳腺病变均行X线摄影和CT灌注检查,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X线摄影、CT灌注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7.28%和88.89%,综合X线摄影和CT灌注诊断符合率为95.56%,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T灌注中,乳腺恶性病变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表面通透性(PS)的均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0.05)。CT灌注对病变范围、乳腺癌坏死灶的判别优于X线摄影(P〈0.05)。X线摄影对钙化灶的定性诊断优于CT灌注(P〈0.05)。结论:X线摄影和CT灌注具有互补性,两者结合可提高乳腺癌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DSA、CT和经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灌注CT成像对肝转移瘤的血液供应显示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原发病灶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肝转移瘤患者资料,均进行了CT平扫、多期CT增强扫描、选择性腹腔动脉和超选择性肝固有动脉DSA检查,其中,56例还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行肠系膜上动脉的门静脉灌注CT成像(P(1TAP)检查,计算转移瘤中心区域、肿瘤边缘、门静脉和正常肝实质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灰度密度(K值),观察肝转移瘤血液供应来源.DSA图像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定量分析,CT图像用去卷积灌注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DSA表现:肝固有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K值峰值平均为(67±12)%,肿瘤边缘K值峰值平均为(76±15)%,正常肝实质K值峰值平均为(51±10)%.腹腔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及肿瘤边缘K值表现为快速上升,然后为缓慢上升的平台,而正常肝实质则呈现持续缓慢上升的态势.PCTAP扫描表现:肿瘤在30 s的时间内,密度变化几乎呈直线,无增强表现.结论 肝动脉是肝转移瘤的主要血液供应来源,门静脉几乎不参与肝转移瘤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